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青梅煮酒(科举) > 58、第 58 章

青梅煮酒(科举) 58、第 58 章

簡繁轉換
作者:吾栖春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6 21:45:23 来源:源1

贺文嘉放假家来那日清晨,南山上下了小雪,山腰上云雾缭绕看不清,山脚下的人只觉得今早比昨日更冷。

待到下午,一阵风吹散了云雾,才叫人望到一点南山顶上苍翠间点缀着积雪的胜景,渔娘站在书楼上瞧了许久。

“今年的第一场雪呀。”渔娘语气欢快。

阿青笑道:“您快别瞧南山雪了,二少爷家来了。”

“哦,带了几个人?”渔娘转身过去瞧。

“看着有七八个人。”

阿青一直守在书楼南边的窗口,远远看到一群做书生打扮的人下船,就赶紧叫主子过来瞧。

贺文嘉的同窗渔娘都不认识,但是那两个年纪五十来岁的人她猜到应该是许耕和范江桥。

下船后几人凑在一块儿说笑,随即迈开步子,看来是打算走回来了。好在从码头到南街也不远,走过来也能瞧瞧街上的热闹。

“阿青,快去贺家传消息,就说贺文嘉带客人来了。”

“奴婢这就去。”

阿青走后,阿朱端来一杯羊奶煮的奶茶,一边放下一边道:“既然人回来了,您就别在窗边吹寒风了。

渔娘没理,又看了一会儿,等人都走了,她才叫阿朱关上窗户。

渔娘回头看到奶茶,有点惊喜:“买到奶羊了?”

“买到了,也是运气好,听管事说今早在街上碰到一个乡下人拉着奶羊去北街上卖,就赶紧买了回来。”

羊奶滋补,家中原来养着一只奶羊,平常做点心,偶尔煮粥用着都很好。秋天时养着的奶羊奶了,家中有两个月没吃到加了奶的粥点了。

渔娘端起奶茶喝了口,十分满足:“用红茶煮的吧。”

“是,前儿东街上李掌柜送了十来斤红茶来,说是谢谢咱们老爷上回帮忙。李掌柜说这是走茶马道从云南府送来的,秋茶制的红茶滋味醇厚,用来煮茶汤最好。”

渔娘一口气喝了半碗:“羊奶给孙家送了吗?”

“奴婢不知,应该是送了吧。”

“回头你去问问厨房,若是没送,就叫他们从明天起每日送一半去孙家,也能给师父师娘添个滋味。”

“奴婢记下了。”

过了会儿,阿青回来了:“禀主子,二少爷带着客人已经回来了,将才贺升过来传话,说一会儿客人就要来书楼。”

渔娘起身:“那我去主院陪娘说说话,阿朱陪我去,阿青你留下伺候。”

“是。”

书楼是渔娘常待的地方,特别是二楼摆放着渔娘用惯了的物件,客人来之前,阿青领着小丫头把书楼里小姐独用的物件都收起来,又摆上了新的。

过了会儿,从厨房端来刚烘烤好的酥饼、茶点等也送来了,阿青亲自摆好,又叫小丫头在主院煮着山泉水,等客人到了就可立即冲茶送来。

“许先生,范先生这边请。”

贺文嘉带着两位先生并几个同窗见前院过主人家后,就把人引到西跨院,阿青等候的人赶紧迎过来。

“阿青,她可在?”

阿青笑盈盈行礼:“主子有事儿出去了,您有什么样的只管吩咐奴婢。”

贺文嘉点点头:“知道了,先生们要去书楼瞧瞧,你带路。”

“是,诸位贵客这边请。”

许耕和范江桥走在前面,贺文嘉走在左边,黄有功故意撞了下贺文嘉肩膀,怪声怪气:“什么叫她呀?她是谁呀?”

贺文嘉瞪他:“非礼勿言,黄兄不知道?”

黄有功还想闹腾,朱润玉轻咳一声,笑着劝:“在主人家呢,黄兄适可而止。”

“贺兄,这书楼建得挺宽。”

这次跟来的还有胡玮、石匀、汪直等人,几人走到书楼跟前,仰头瞧。

石匀仔细数了数门前的青石板:“这书楼至少两间宽。”

原来听说书楼只三层,都以为只是家中建着哄闺阁小娘子玩的小楼,没曾想这么宽敞。

进门口,看到书楼里一排排摆得满满当当的书架,更是让人震惊。

一楼就摆着这么多书,二楼三楼里是不是更多?

许耕和范江桥都是爱书之人,家中也藏着许多书,他们两人进门最先注意到的不是书,而是书架。

“这书架是柏木打的吧?”

贺文嘉点点头:“外头的架子是柏木打的,中间的板子是樟木的。”

许耕拍拍书架:“挺好,结实、防虫。”

黄有功等人跟许耕和范江桥又不一样,几人最先注意到书,一楼摆放的都是渔娘看过或是不太感兴趣的书,多是些经史子集及其各种注疏,一看就叫黄有功这等读书人欢喜。

“好家伙,贺兄,之前你和王苍看的《南土书辞》就是在这儿借的吧。”

黄有功从书架上抽出那本《南土书辞》,上面还有贺文嘉的笔记,他一下就认出来了。

“是呀,我记得你抄过一本?”

黄有功羡慕:“只抄过《南土书辞》这一本而已,这里一半的书别说见过,我听都没听过。”

何止黄有功羡慕,石匀、朱润玉、汪直、胡玮等人都十分羡慕。别看他们一个是学正的孙子,一个是家中开着许多铺子、一个父亲是县令,一个有当爹的通判,他们家中藏书,能有百册就了不起了,不足一楼的零头。

听说梅家是从江南来的世家分支,没落的世家分支竟能攒到这么多书册,简直让人心惊。

许耕扭头问:“你说的农书、工书呢?”

“在楼上。”

一行人又上楼。

一上楼就看到对面窗边摆着的矮榻,左边摆着圈椅、茶几,右边摆着长七尺,宽三尺的桌案,桌案上还摆着文房四宝。

墨条、宣纸、砚台等先不提,只说桌案前摆着的毛笔,什么软毫、硬毫、兼毫,按毛分又有山马毫、猪鬃、狼毫、兔毫、石獾毫、鹿毫、鼠须,各色粗的细的,长的短的,二三十支笔挂满了两排笔架,看着蔚为壮观。

黄有功跑过去瞧:“做什么要准备这么多笔?”

准备这么多笔,当然是为了渔娘画舆图方面。舆图敏感不好胡说,贺文嘉打着哈哈:“你不觉得挂满了好看吗?”

黄有功瞥了他,只是为了好看?他才不信呢,那些笔一看就是常用的,书楼的主人做什么才能用到这些笔?

许耕和范江桥两人见多识广,看到这些笔大概能猜到一些,却不多言,因为此时两人就跟老鼠掉进米缸里一般,欣喜地在书架间走来走去。

使许耕和范江桥高兴的不只是这里有大量的书籍,还因为他们发现了好几册孤本,都是他们家没收集到的。

“贺文嘉,这几册书可能借我瞧瞧?”

贺文嘉哪敢作渔娘的主:“许先生,不急嘛,等我去问问这家主人。”

阿青上前一步道:“主子说了,两位先生若是有看中的书,尽可借去看。”

许耕大笑:“还是主人家大气。”

贺文嘉轻哼,渔娘大气,他也不差好吗。

范江桥微微笑道:“请主人家放心,我等都是爱护书籍之人,定不会损污了孤本。”

黄有功他们不懂农学,也不懂墨家那些理论,当他们凑到范江桥跟前,看到书籍里写的东西,字都认识,却不明白什么意思时,更不想懂了。

贺文嘉:“这个是计算河道水流冲力大小的,修河道用得着。”

“我不明白,修河道不就是在两岸垒石头和泥浆吗?这还用算?”黄有功挠挠头。

“呵,那你知道当地旱季,雨季水流大小?河道要建多宽合适?堤坝建多厚多宽才挡得住水流?这些石材、泥方要多少?要多少人力花多少时日才能建好?”

这......不都是看朝廷拨了多少银子嘛?

贺文嘉的话把黄有功几人问住了,黄有功、朱润玉、石?不知,胡玮、汪直两人的爹都是官员,在家时大概听过一耳朵,但他们也不明白其中细节。

毕竟,贺文嘉问的这些问题,别说一般官员了,就是户部、工部里的大人们,知道所有门道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范江桥笑问许耕:“你是府学里的算学先生,你没教过他们?”

许耕叹气摇头:“惭愧惭愧,我虽是府学里的算学先生,本事却不如你许多,这本测算书我家也有,还未研究清楚。

“无妨,左右我要在叙州府留一段时日,不懂的你来找我。”

“范兄你自己说的,到时候别嫌我打扰。”

要学啊?黄有功、朱润玉不禁心有戚戚,许先生这么厉害的算学先生学了这么多年都没学会,他们能学会吗?

明年若是中举,后年春天去京城考进士,他们哪来的空闲学这个?

再说,算学只是小道,四书五经才是他们真该学的东西,虽然贺文嘉讲的东西很实用,可确实不值得他们在这上面花费许多功夫。

黄有功拍拍贺文嘉肩膀:“我不如你许多,既然这些你都懂,那你有空多钻研,以后我若是用得上这个,我再来找你学。”

贺文嘉拍开他的手:“说的都是些废话,你想学,为什么不现在抽空学?须知书到用时方恨少。”

汪直苦笑摇头:“经义、策论已经叫我等耗费全部心力,实在是不能及。”

朱润玉、胡玮、石匀都点了点头,现实确实如此。贺文嘉打小就学算学,他的底子厚,他们这些人跟贺文嘉本就比不了。

范江桥的目光在几个年轻学子间游走,这番对比之下,更显出了贺文嘉的厉害,也叫江桥更想结识教出贺文嘉这等学子的先生。

贺文嘉无奈:“行吧,咱们都是叙州府出来的同窗,你们以后若是当官了,不懂就给我写信。”

汪直、胡玮、朱润玉、石匀、黄有功四人大笑,都冲贺文嘉行礼:“那就借贺兄吉言了。”

二楼的藏书叫许耕范江桥心喜,三楼藏的孤本中多有传了几百年的珍品,不限工农,其中收藏着许多算经、医书、兵书等,从翻阅痕迹看,书楼的主人定然常拿出来瞧。

范江桥心里不禁感叹,上过世家谱的家族就是不一般,不过几年的工夫,就能搜罗来许多价值千金的孤本。

胡玮等人也很震惊,朝廷打压世家,但世家的底子超出他们想象的厚。

梅家都是如此,哪些大家族,比如是假的领头羊陈家,家中又攒了多少好东西?

石匀看向贺文嘉,贺文嘉明白他的意思:“别看我,我家可没有这些东西。”

梅家能找到这些东西,那是因为梅家在书坊书铺这方面的人脉还在,他家如果也想弄个书楼,最多只能买到市面上有的书籍。

在书楼里参观了许久,时辰不早了,一行人依依不舍地离开书楼,走前,范江桥坚持要去拜别梅家的主人。

梅长湖本来在主院,听说客人要走了要来给他道谢,梅长湖轻呵一声:“哟,这么客气?”

渔娘:“不是对您客气,是对咱们家书楼客气,他们肯定是看中书楼里的孤本了。”

梅长湖立刻变了脸色:“你别瞎大方,他们来看书就罢了,你可不能瞎送给别人,这些书都是你老子我费了大劲儿贴了脸面给你淘换来的。”

“我哪儿敢呀,我只告诉阿青,最多可以借给他们瞧瞧。”

“就算借,也只能在咱们家瞧,不许带出咱们家。”

“好啦好啦,我知道了。”

梅长湖不放心手缝特宽的闺女,准备去前院亲自跟许耕范江桥好生说说。

林氏知道女儿的性子,她问:“那两个先生很厉害?”

“那位许先生一般,那位姓范的先生非常厉害。”

不是很厉害,而是非常厉害,林氏听进了心里,她道:“之前听你说,那位范先生是九江府人?”

“贺文嘉写信来是这般说的。”

“既是九江府人,那肯定喜欢吃鱼,林妈妈,你去贺家送句话,问家中可准备了鱼?若是没有,明日派人去清溪村,清溪村的村民这几日正要撒网捞鱼,正好去买几条野生的。”

“买来鱼,最好去周家饭庄请周家兄弟来家做鱼,他们家做鱼的手艺好。”

林妈妈点点头,立即去贺家传话。

林氏笑道:“你爹今年派人去江南采买板鸭,腊鱼我叫他别买。叫我说,就在咱们这边买野生鱼料理好了做成腊鱼,虽然不如南方的鱼大,滋味却能好上两三分。

渔娘觉得腊鱼的味道一般,比起腊鱼她更喜欢吃鲜鱼。

母女俩说着闲话,过了会儿梅长湖进来了,一张口就说:“那两位先生果真看中了咱们家的藏书,提出要借阅抄写,我应了。”

梅长湖进来坐下:“那位范先生还跟我打听师兄,说明日要去孙家拜见师兄。

林氏没放在心上:“师兄在南溪县也算有些名声,来南溪县,去拜见师兄有何好说的。”

“倒不是去拜见师兄有什么,我听范先生夸文嘉那意思,话里话外十分羡慕先生能教出文嘉这等聪明孩子。”

好似,有收徒的意思。

梅长湖仔细想了想,咂巴着范先生和许先生说的话,他觉得自己没猜错。

渔娘惊讶:“没听贺文嘉说呀?”

“可能是范先生讲究,要见过贺兄夫妻和你师父,才好提拜师的事吧。”

在外人看来,贺文嘉从小跟着孙浔读书,孙浔把贺文嘉教得好,两人感情又不错,孙浔却没把贺文嘉收入门墙,中间定是有什么缘故。

隔日上午,许耕、范江桥登门,孙浔请两位到屋里喝茶,对于这个疑问,孙浔笑道:“哪里有什么缘故,我一个乡野之人,收来徒弟于他于我又有何益处?我只管教书育人罢了。”

孙浔不慕名利,纵使王苍、贺文嘉中状元又如何?他孙浔依然是那个孙浔。

许耕赞道:“孙先生真是品性高洁呀!”

“许先生客气了,只要朝野安稳,不争高官厚禄,只做江湖蓬蒿客,这才是人生至高享受。”

江湖?许耕心一动:“孙先生莫不就是江湖浪人?”

江湖浪人和南溪县有牵扯,且贺文嘉说过,孙先生一家今年春天才去过一回江南,孙先生的学识跟江湖浪人对得上。

额孙浔笑着摆摆手:“我却不是江湖浪人。许先生若是看过《青云志》,就知江湖浪人行笔细腻,嬉笑怒骂皆有趣,这等文章必然出自年轻人之手。”

范江桥也看过江湖浪人写的两本游记和《青云志》,他道:“孙先生说得没错,我也有此感。”

许耕回头细想,还真是如此。

范江桥和孙浔年龄相差不大,又是从前朝走到今朝的文人,又都退居江湖之远,在家教书育人,两人十分说得来。

知道范江桥有意收贺文嘉为徒,孙浔一点都不介意,甚至愿意帮着说和,范江桥自然感激不尽。

下午,范江桥和许耕去城外游玩,孙浔亲自去贺家找贺宁远。

“范先生本人的学识没得挑,范家深厚的人脉和倚仗更是难得,二郎若是拜范先生为师,搭上工部尚书的路子,二郎以后若是入朝,也能有个帮衬。”

范江桥的堂弟范江阔是他一手扶起来的,范江阔这个工部尚书是专心做事的孤臣,寒门世家之间的争斗他全不参与,皇上要用范江阔,却嫌范江阔不识趣,所以范江阔虽是工部尚书,却未入阁。

贺宁远低头沉思,若是做孤臣,这个时局之下,倒是比直接倒向寒门来得好。

“可文茂那边……………”

“无妨,兄弟之间各有各的选择也不稀奇,陈家是世家领头羊,家中还有子弟倒向寒门呢。”

说不清是两面讨好还是真的政见不同,也无人去深究。

贺宁远心下有了决断,有些不好意思:“二郎是您从小教大的,叫他拜别人为师,终究是我......”

“贺兄这话就客气了,渔娘是我唯一关门弟子,等二郎和渔娘成亲,他跟着渔娘也要叫我一声师父,两边不耽误。

孙浔话说到这个份上,贺宁远下定了决心:“那就听先生的。”

贺宁远替儿子答应下来,这时,贺文嘉今儿一早领着同窗去白云观烧香,年轻人腿脚快,中午就下山来,到清溪村梅家吃了一顿农家饭。

下午家来,胡玮说起王家,说王苍之前借给他一本书没还,他一直叫小厮带在身边,左右白水村也不远,他想去还了。

朱润玉、石匀、黄有功,汪直他们也没去过王苍家,于是都骑马陪胡玮去白水村王家。

胡玮不仅送还了王苍的书籍,几人一起拜见了王苍的母亲,离开时,刚巧碰到王苍的妹妹从叔叔家回来,两边都低头避开。

只有胡玮,转身时微微抬头,跟芸娘对上了眼,不过一个呼吸间,胡玮又垂下了眼,似是不小心抬头才看见。

待人走后,芸娘去屋里给她娘请安:“我刚去看堂姐,坐下一盏茶都没喝完您就叫我家来,可是有什么事?”

赵氏叫管事妈妈把家中账本交给她:“我头疼得很,这月的账本你拿去看,明日把钱发了。”

“哦。”

渔娘捧着账本走了,赵氏轻叹一声,真有些头疼,叫丫头来给她揉揉。

贺文嘉带着同窗回家,把人安顿到客房,贺文嘉回自己屋里洗漱,还没脱衣服就被他爹身边的小厮叫过去。

“什么,叫我拜师范先生?”贺文嘉惊得往后一跳。

贺宁远凶他:“那么大声做什么,怎么,你不愿意?叫你拜师范先生还委屈你了?”

不是委屈,他也知道范先生厉害,可孙先生那儿........

“孙先生没你说想那么小气,这事是孙先生亲自来说和的,拜范先生为师对你有好处。

贺宁远知道他不乐意当官,也不说以后中进士为官后有个靠山之类的话了,只说对他有好处。

贺宁远的话传到贺文嘉耳朵里,他理解的就是范先生学识渊博,能教他许多他不明白的东西。

“范先生在算学、工学上比孙先生厉害。”

贺宁远轻哼:“那你答不答应?”

贺文嘉倒是想答应来着,可是,总感觉他占便宜了,范先生收他有什么好处?

贺宁远被傻儿子气得够呛,直问他:“就问你答不答应?”

“那,答应?”

贺宁远被气得抬脚就走,这臭小子,真以为人家范先生求着他拜师了?不识好!

贺文嘉趁人不注意跑去梅家,梅长湖不在,林氏叫门房让他进门。

贺文嘉谢过林氏,跑去找渔娘说拜师的事。

渔娘二话没说,找了两本古籍出来交给他:“这两本我已经手抄了一本来,手抄本我留下,古籍就当拜师礼。”

好了,贺文嘉不用问了,他知道渔娘十分赞成。

既然都没意见,隔日范江桥就在贺家办了拜师礼,正式把贺文嘉收为徒弟。

拜师后贺文嘉才知道,他前头还有两个师兄,一个在地方任职,一个在工部当差。

贺文嘉顿时心虚,到时候他怎么跟两位师兄比?

贺文嘉心虚得说不出话来,许耕把早就准备好的贺礼塞给贺文嘉:“好侄儿,以后要叫我一声师叔。”

“许先生,这从何说起?”

许耕哈哈大笑:“我和范江桥同辈论交,你不叫我师叔叫什么?”

范江桥笑着点点头,十分赞同许耕的说话。

这声师叔该叫的,若不是许耕三番两次给他写信吹嘘贺文嘉这小子如何如何好,他又听了侄子范木秀说贺文嘉这小子是个聪慧纯善之人,他也不会从九江府来叙州府见他,更不会亲自考察过他的学识和品性后生出收他为徒的想法。

观礼的黄有功等人有些羡慕,贺文嘉这小子好狗命,竟然拜了范先生为师。

范家,如今也是条不大不小的大腿啊,而且范家还出能人,以后都用得上。

羡慕归羡慕,轮不到他们,没用!

两日假期过完了,一行人要回府学读书。贺文嘉不走,因为初六他和渔娘要定亲,他要留到初七早上才去府学。

“别等初七,初六下午回去吧,晚上歇息一晚,初七早上就能去府学读书。”许耕劝道:“你如今正是紧要关头,学业为重。”

孙浔、贺宁远、梅长湖都点头说是。

范江桥笑道:“初六晚上我和文嘉一起去府学。”

范江桥刚收了徒弟,肯定要带在身边好好教一教他,范江桥决定明年乡试之前,他都留在叙州府。

贺宁远自然高兴,还邀请范江桥过年时来家里,范江桥拒绝了,他已经答应许耕,要跟许耕去南阳府许家一趟。

许耕带着黄有功他们先走,走之前还不忘去梅家借了两本孤本。梅长湖本来不想远借,看在贺文嘉师父的面子上,还是借给许耕了。

许耕高高兴兴捧着孤本离开。

渔娘:“贺文嘉,等你回去你要帮我盯着点。”

“知道了,肯定会让古籍完璧归赵。”

渔娘嗯了声。

范江桥年纪不小了,不好在门口冻着,贺宁远请范江桥去屋里说话,孙先生和师娘家去了,阮氏和林氏两人相携去花厅。

门口,只剩下贺文嘉和渔娘了。

贺文嘉往前蹭了两步:“渔娘,还有几日我们就定亲了。”

渔娘看着他,他想说什么?

贺文嘉有些脸红:“你想要什么东西,我送你。”

“算了,你的银子留着你读书使吧,不用给我买东西。”渔娘心想,他手里的银子还没她卖书分到的银子零头多。

“那,我带你去选首饰,我祖母留给你的。”

祖母说留给他未来媳妇儿的,那就是给渔娘的。

渔娘想到那只墨玉镯子,也想去看看:“那走吧。”

贺文嘉激动地伸手拉鱼娘的手,半路被一只小爪子截住。

梅羡林:“我也要去。”

贺文嘉:“…….……你什么时候在这儿的?”

“我一直在这儿。”

梅羡林嫌弃地撇开贺文嘉的手,他要拉着姐姐。

贺文嘉:“......”他就说吧,他就说吧,小舅子跟未来老丈人一样烦人。

渔娘抿嘴笑:“还去不去?”

“去!”

这个去字说得有气无力,明显没有将才激动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