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青梅煮酒(科举) > 59、第 59 章

青梅煮酒(科举) 59、第 59 章

簡繁轉換
作者:吾栖春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6 21:45:23 来源:源1

贺文嘉的祖母留给他们兄弟的首饰都是好东西,金饰、各色宝石且不提,只玉石翡翠就让人挑花了眼,红蓝绿紫黄等颜色都很正,质地、纹路就没有差的,这要拿出去卖,都是千金难求的好东西。

“卖什么卖?我娘说了,这些东西只能传家,败家子才卖祖上传下来的东西。”

渔娘轻咳一声,她也没说真卖,只是感叹一句罢了。

梅羡林不高兴贺文嘉说他姐,就道:“我们家也有这些东西,姐,咱们不看了。”

渔娘舍不得不看,以后这些东西都是她的,谁还嫌好东西多呀。

贺文嘉本来怕渔娘走了,见渔娘不动脚,他就知道渔娘的意思,得意地瞥小舅子一眼:“你姐是只貔貅,见到好东西恨不得都自己怀里,你有本事弄的多多来,要不然你肯定不走。”

“姐姐。”梅羡林委屈了。

渔娘顺手掐贺文嘉一把:“你差不多得了,欺负小孩儿做什么。”

贺文嘉疼得龇牙咧嘴的,还不敢还手。

渔娘举着一只色泽明艳的红翡镯子透过光瞧:“贺文嘉,你家以前是不是做过玉石生意?“

贺文嘉这儿就有这么多翡翠玉石,他哥那儿还有一半,他娘手里应该也握着不少,这等好货,就算是世家大族的夫人们也不定有这么多。

“玉石生意倒是没做过,我听我爹提过,当年我祖父跟一个做玉石生意的人来往密切,那边借我家的门路往外出货。

这些值钱的玩意儿要想卖上价,不能真在大街上摆出来卖,贺家是世家,认识的人非富即贵,借贺家这等大家族的路子出货,东西才有身价。

“你爹还跟人有来往?”

贺文嘉摇摇头:“我祖父过世后那条路就断了,后头又改朝换代,就没听说过那家人。”

渔娘感叹:“那也不错了,咱们不贪心,有这些宝贝就够后代不肖子孙再舒坦过几辈子了。”

贺文嘉嘿嘿一笑,他也跟渔娘同样的想法。

跟渔娘猜测的一样,阮氏手里同样握着不少好东西,她手里极品玉石首饰比两个儿子手里的还多,也比两个儿子手里的好。

晚上,阮氏亲自拿钥匙开箱,把藏在最底层的首饰箱子拿出来,里头藏的镯子个个透明如水,就着烛光打量,明亮的光影游走间,只看得到一点浅浅纯正的色泽随着光游走。

这箱子里的宝贝都是老坑种,质地细腻通透,似冰似水,这种东西若是在民间透出风声了,那些人千方百计都要弄到手,敬献给宫里的贵人为自己求一场富贵。

贺宁远换了身就寝的衣裳进来,笑道:“怎么着,要给你小儿媳了,舍不得?”

阮氏把手上的镯子取下来,笑哼一句:“给娘多少好多东西我都舍得。”

“那就别看了,赶紧睡着吧,这一天你也够辛苦。”

阮氏把首饰箱子收起来,上床休息,躺下一时半会儿睡不着,阮氏扭头道:“老爷,二郎真不当官了?”

贺宁远闭着眼,缓缓道:“二郎没经过事儿,不知道其中利害,再等等看吧。”

“二郎性子,再过几年,若是他还是不乐意?”

“真不乐意也罢了,我这个当老子的还能逼着他去当官不成?”

二郎若是真不当官,上头有他大哥顶着,他自己跟范家那边处得亲近些,他师父一家也能庇佑他许多。

“范家人当官的不少,虽大多官位不高,范家都是埋头做事的人,这种人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上面怎么斗,总不能把台子拆了,还是需要底下做事的人托着。

自贺宁远知道范先生的来历后,就算范先生没看重二郎收二郎为徒,贺宁远自己上也要跟范先生打好关系,成了不了亲朋,也要当个好友。

好在他儿子争气,拜在范先生门下,以后就是一家人了。

阮氏:“孙先生真心为二郎着想,不想二郎错过范先生这个老师,亲自上门来说和,咱们要记这个情。”

贺宁远心里有数:“孙先生的恩德咱们记在心里,范先生那边也别轻待。二郎手里的钱你再给他添些,等他回府学后范先生跟他住一块儿,范先生的吃喝用度咱们都得照顾好。”

阮氏已经想好了:“二郎要读书,照顾范先生的事二郎没空,叫贺全带两个小厮跟过去。”

阮家没有闺女,阮氏和贺宁远怕把两个儿子养陈纨绔子弟,在吃穿用度上,打小就一点不娇养两个儿子。

吃穿用度上不娇养,伺候的人也没多放。在家中时,两个儿子院子里负责洒扫的小厮算作家里的人,每个儿子身边只有一个贴身伺候的小厮,和一个管事。

贺文嘉以前年纪小,身边只有一个小厮贺升跟着,贺全虽是家中分给他的管事,却不常跟着他。现在有需要,把贺全派过去正合适。

“贺全跟去也好,等过完年,叫二郎去庄子里选四个护卫,不论他明年外出去益州府乡试,还是以后跟渔娘去远游,都用得着。”

“也好。”

定亲还有几日,范江桥住在贺家,却不常在贺家用饭,因他每日不是去孙家找孙浔谈天论地,就是去梅家看书。

比起去孙家,范江桥去梅家的时候还多些。

范江桥收贺文嘉为徒,对渔娘来说,范江桥就不是外人,渔娘也不避着他。

范江桥喜爱贺文嘉这个小弟子,对渔娘这个未来的娘也十分看重,他表示看重的法子,就是问渔娘功课。

渔娘么,读书写书她都能挺擅长,叫她背书就差了些,特别是她的《青云志》写完后,她又懒散下来,四书五经也不常看了。

几次之后,范江桥发现渔娘的经义学的一般,但是对写文章却十分有自己的想法,就跟她论起文章来。

也不是谁非要压过谁,就正常论,两人说得有来有回,有时候孙、贺文嘉也加入进来,两对师徒倒是说得热闹。

由此,范江桥对渔娘这个小徒媳就更加欢喜了。要不是渔娘已经拜师孙浔,范江桥恨不得把渔娘也收为弟子。

范江桥有次得意忘形把这话说出来,孙浔冷哼一声,叫他别忘了,若不是他让他,连文嘉都该是他孙浔的弟子。

范江桥自觉自己说错话了,赶忙道歉,孙浔拿乔,不搭理他。

好么,两人加起来都有一百岁的人,竟还闹了两日脾气。

“在看什么书?”

“范先生好,我在看兵书。”

见范先生来了,渔娘放下手中的《武备书》,亲自给他倒茶,笑道:“这两日您不是在我先生处嘛,今儿怎么有空过来?”

范江桥笑叹:“我看孙兄小气得很,不过一句话罢了,叫他惦记两三日,我也不惯着他了,索性今日不过去,叫他来找我。”

“我先生可没空,听我弟弟说,这两日我师父在教温子乔和孙允两人细读《盐铁论》。”

范江桥摇摇头:“《盐铁论》这等雄书,那个叫温子乔的尚能教一教,你师父族中那个叫孙允的,教了也白教。”

渔娘也不否认,笑着道:“您喝茶。”

茶汤不烫了,范江桥端起茶喝了口放下:“我看过你写的《青云志》,你不喜儒家?”

“谈不上不喜吧,我对先贤经典十分尊重,要说不喜,我只是不喜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就拉大旗作虎皮,胡来。”

范江桥来了谈性:“我看你的书楼里收藏着许多工书、农书、算书,甚至连兵书也不少,世人都说士农工商,士排在第一位,你如何看?”

“我说嘛,排序应该是农工兵商士。”

“何出此言?”范江桥惊讶。

“范先生,咱们假设,如果咱们有块地,这块地上有河流、土地、人,这块地四周都有敌人,咱们如果要活下去,保住这块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那必须得有农,农人种出粮食才能叫一群人活下去。还必须有兵,有兵才能保住这块土地。

工,可以发明改进,让农人的农具更好用,种出更多的粮食。让士兵的武器更锋利,更好地守护这片土地。

商,则让这块地上的物资流通起来,让这块地上的人过得跟舒服自在。

而士,可以把这块地上的人组织起来,让效率更高,大家更团结。

“如此说来,士也很重要,为什么你把士放在最后?“

渔娘没有否认士很重要,但是只有在公权力上,士才很重要,才是正向的。

公权力对应的私权力,范江桥想到了朝廷官员,想到了鱼肉百姓,想到了许多拿公权力当作私权力的人和事。

公权力和私权力这个说法秒呀,范江桥好似突然被点醒了!

范江桥看渔娘的目光突然变了,这丫头,莫不是要反皇权?

渔娘当然不敢,也不会承认。她只是想说,她不喜欢那些士,是因为他们虚伪,拿着公权力当自己的权力使。

当上官儿了,就觉得自己是人上人,黎民百姓尽可被他们揉搓,吃干抹净。

“范先生,你觉不觉得很奇怪,明明打天下时候说的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等到天下打下来后,就是天下黎民百姓为了皇帝,百姓都成了皇权之下的奴隶。”

皇帝,才是那个最大的,把公权力窃为私权力的人。

范江桥没想到渔娘想得这么深,他叹道:“墨家尚贤,贤能者对天下人的好处不可胜数。你也别钻牛角尖,这世上不会有清澈见底那一日,但也不会一直浑浊污秽,紧要关头时总会有贤能之人出现,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

渔娘忍不住笑:“范先生,我记得你们家还推崇明鬼,非命,认为鬼神是假,命运之说不可信,您说紧要关头总会有贤能之人出现,这般说法跟你们墨家学说可不相符。”

范江桥辩不过:“那你说,此事作何解?”

“简单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封建制度的权力结构当前无人能撼动,能让权力集团不至于太过黑暗,最好的法子就是保证一直有活水注入。

渔娘觉得,皇帝一直打压世家,清查天下田亩,扶持寒门,就是为了这一件事。

范江桥也想到了,他大叹:“妙呀!太妙了!渔娘,你若是男子,必然是名垂青史的人物!正史野史都少不了你的笔墨。”

想明白后,范江桥又嘱咐道:“这话不可说给别人听,叫人听到一句都是杀身之祸。”

“范先生,我知道的。”

范江桥嫉妒了,孙浔这厮的学识也就那样吧,凭什么收渔娘这等灵慧之人为弟子?

范江桥对渔娘笑容和蔼,下午去孙家,脸色就变了。

孙浔没搭理他,叫他自己个儿气去。

等到半下午,孙浔讲完课,跟范江桥一块儿喝茶时候孙浔才知道缘故,孙浔苦笑天下对女子的不公叫他的渔娘没有出头的机会,又得意渔娘是自己的弟子。

“范兄,你也别嫉妒了,二郎资质不差,你好好教。

“文嘉知道渔娘的想法?”

“这我就不知道了,不过他们俩从小一起长大,渔娘的想法他就算没有全部知道,也知道大概吧。”

范江桥坐不住了,回家去问贺文嘉,贺文嘉道:“您别被渔娘吓住了,她只是说说而已,愤世嫉俗骂两句就算了。”

“你觉得她说得是对是错?”

“不算错,但在世情上也不算对。”

世道如此,他们只是小人物,又能如何?

“师父,我这般说可能是因为我家有倚仗,日子还过得去,不像普通庶民挣扎求生,刀子没有砍到我和我亲朋好友身上,所以才能这般不痛不痒。”

范江桥笑了,这小子,还挺有自知之明。

罢了,范江桥也不追问了。

“明日你和渔娘就要定亲,可准备好了?”

贺文嘉有些不好意思,害羞道:“我娘说也没什么好准备的,我们家、渔娘家,孙先生还有您一块儿坐下吃顿饭,就算把亲事定下了,等到明年秋后成亲才会大办。”

“等明年你成亲,我送你们夫妻一份厚礼。”

“那就先谢谢师父了。”

如贺文嘉所说,两家的定亲宴确实没什么好折腾的,三家人并范江桥,一块儿在贺家吃了顿定亲宴,渔娘收到了未来婆婆送的一整套极品首饰做生日贺礼和定亲礼,就算把亲事定下了。

中午吃了定亲宴,下午贺文嘉就跟范江桥出发去学,贺文嘉走的恋恋不舍,趁机偷偷牵了下渔娘手,怕被未来老丈人和小舅子瞧见,又赶紧松开。

渔娘低头笑,后又小声说:“你回去府学好好读书,等你过年回来,我送你一条我亲手缝的手帕。”

“咱们说定了,你可不能骗我。”求了好久渔娘一直推脱,渔娘这时主动提起,贺文嘉赶紧答应。

“不骗你。”

“那我走了,你在家等我。”

“嗯。

贺文嘉依依不舍走了,等船离开南溪县后,贺文嘉心中生出一股劲儿来,明年他一定要中举,叫渔娘风风光光嫁给他。

定亲后,渔娘感觉自己的日子没多大变化,日常还是读书写字,几日写一篇策论交给先生批阅,再有空闲就考虑考虑下一本书想些什么。

当然,这些都是她每日上午要做的事,下午她要么陪娘看账本,去孙家跟师娘一块儿下棋学琴,或是去贺家跟阮婶婶说说话。

日子晃晃悠悠到腊月中旬,去江南采买板鸭的管事回来了,也带回来了江南的消息。

她的两册游记在江南卖得特别好,话本《青云志》也卖得好,但是跟游记全是赞美的好话比起来,《青云志》口碑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渔娘也能理解,江南富裕,闺阁中识字的女子多,江南的读书人就更多了,女子不如男子出门方便,那些男子在茶楼酒肆高谈阔论批论《青云志》,叫没看过《青云志》的普通人听来,就觉得《青云志》不好,全是污蔑读书人。

管事笑道:“小姐的书卖得好,那些说书人也喜欢说小姐的书,《青云志》通过那些说书先生的口传出去,等时日久了,听过《青云志》的人越来越多,那些读书人掩不住,自然不敢再满口胡言了。”

渔娘不在乎什么骂不骂的,只要她的书卖得好就行了。今年靠着《青云志》赚了不少钱呢。

梅长湖:“淮安那边如何了?”

“禀老爷,桃源那块地主边没伸手,家中还是照常做生意。三房家的两位小姐嫁出去了,听说在夫家都过得不错。还有长南和长北两位公子也已在淮安娶妻,今年跟着主支家的大爷做生意,听说做得不错。”

“苏家如何了?“

“主支跟苏家合伙做的布坊生意不错,我听主口边的管事说,明年家里也要建一个布坊,跟苏家那边的关系估计会淡一些。”

梅长湖松了口气,还好堂哥是个心里有数的。

“大冬天地叫你跑一趟,路上辛苦了,家来就好好歇一歇。”

梅长湖叫管事退下,屋里只有他们一家四口,梅长湖才道:“还好堂哥没有对桃源那块地伸手,要不我真怕到手了以后扔都扔不掉。”

秋天时,跟田知府来村里看矮稻的钦差大人带着两位小爷,他们提起桃源那块地时的语气叫梅长湖心惊,生怕主口边舍不得沾上一点,连写两封信,陈清其中利害。

林氏:“好了,老爷这下也不用操心了,咱们准备好好过个年。”

梅长湖点点头,笑着问小儿子:“你先生可说了你们什么时候休息?”

“我和孙平读到小年时休息,孙允和温子乔他们要读到腊月二十八。

“读书辛苦啊!”梅长湖想到一件事,把管家叫进来。

“明年三月温公子要回保宁府考试,考完试就要跟谢家的小娘子成亲,事情繁多,乔老夫人年纪大了,处理起来只怕有些吃力。等到日子了,你派个管事并两个小厮跟温家母子一块儿去保宁府帮把手,等事情办完了再回来。”

渔娘:“给派一辆马车去,温子乔考试、成亲那日都能用。”

“是。”

梅家人体贴,下午梅厚的媳妇儿就去东北角温家找乔老夫人说话,谈笑间把主子们的安排说出来,乔老夫人感激不尽。

“我们母子俩这几年吃主家的用主家的,主家还管我家子乔读书、娶亲,这等厚恩我们家什么时候才能回报一二哦。”

“乔老夫人客气了,您家公子有大气运,您家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乔老夫人笑着点点头:“主家福气深厚,咱们母子沾上一点半点的,定然也不差。”

这两年在梅家日子过得好,乔老夫人没有烦心事,身上长了点肉,穿着打扮都干净整洁,笑起来的时候颇有几分大户人家老太太的风采。

过了两日,张大娘子的儿子满月,她男人申大郎来梅家送红鸡蛋,并两斤切片晒干的野山药,还有两斤嫩竹笋干。

渔娘叫管家收下了,回送了半匹细棉布,申大郎不肯收,管家劝了许久才叫他收下。

“我们家小姐跟你家娘子打小认识,本来就是手帕交,论理,你家孩子满月这么大的事,我家小姐该去你家瞧瞧你家娘子,只是我家小姐才定了亲事,不好出门,还请你们夫妻原谅则个。”

申大郎惶恐,忙说不敢。

梅厚见话说到位了,也就不留了,叫门房送申大郎出去。

申大郎去邓家送红鸡蛋,淼娘在屋里哄孩子没空闲,叫她的管事妈妈去回礼,客客气气把申大郎送走。

申大郎捧着回礼回家,他爹娘看到这些实用的好东西,都觉得这大儿媳真是不一般,凭她一个农女竟跟城里的小姐们论上交情了。

申大郎他爹道:“大郎她娘,大郎媳妇儿说想要做什么甘草陈皮,今年她怀孕生孩子没来得及,明年她要做你别多嘴。”

“我知道。”老太太哪敢反对啊。

“老大,这些东西是人家给你媳妇儿儿子的,也不用分给底下弟弟妹妹,拿去屋里交给你媳妇儿,叫你媳妇儿处置。”

“哎,爹,我知道了。”

家就这么大,张大娘子的门没有关,屋外公婆和她男人说话她听得一言半句,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渔娘和淼娘这是怕她过得不好,特地给她做面子啊。

张大娘子捏着儿子的小肥手笑着道:“好孩子,快快长大,等到明年春天,天气暖和了,娘带你进城去看两位姨妈。”

才满月的小家伙听不懂话,肚子饿了,只会抓着他娘的手指饿的直哼哼。

张大娘子笑着抱起儿子,真是个小肥猪。

农家的孩子都是黑瘦黑瘦的,想养肥可不容易呢。

快过年了,劳累一年的乡下农人家家户户都准备倒腾吃食准备过年了,城里手中有几个银子使的人家更是热闹,买肉、买鸡,量身做新衣,天气越来越冷,街上倒是比平日里还要热闹几分。

腊月二十,一艘东来的船停靠在南溪县码头,贺文茂身边的管事贺昆带着一个小厮从船上下来。

“你快家去禀报老爷,再带三驾马车来。”

“是。”

船靠岸了,船上的人也不下来,贺昆一个人守在码头上等人来。

贺家的小厮急匆匆跑回家禀报消息,不过两刻钟,贺宁远亲自赶着马车来,后面还跟着两辆马车。

等马车停下,后面的马车上跳下来十来个护卫,有几个护卫身上还穿着梅家护卫的衣裳。

阮氏也来了,她动作慢些,从马车上下来时贺宁远已经跑到前头去了。

贺掌柜从来是笑着一张脸,此时见贺掌柜黑脸,眼底隐藏不住的忧心,码头上脑子灵活有眼力劲的人都知道不对劲,猜测可能出什么事了。有看热闹的人上前围观,被他们赶走。

“去去去,都去干活儿去,有什么好看的。”

南溪县码头上最大的一家是邵家人,邵家掌柜见不好,立刻吩咐手下的管事和小厮前去帮忙。

贺宁远拱手谢过,也来不及寒暄,他慌张上船:“大郎!”

“爹,文茂在里间。”

孟氏如今怀孕已四个月了,肚子大起来,但是她脸颊却瘦得凹进去,一路回来不知道吃了多少苦。

贺宁远只看了儿媳一眼:“好孩子,你受苦了。”

丈夫受伤,孟氏一路上只靠自己撑着,这会儿再也忍不住,捂住脸哭了起来。

阮氏跟上来,看到儿媳这般,也忍不住落下泪来,上前抱着儿媳:“不怕啊,不怕,家来了,有爹娘在,谁也欺负不了你们。”

贺宁远走到里间船舱,他的大儿子,他打小聪慧懂事的大儿子,无力地躺在床上,断了两条腿,右胳膊也断了,左边脸上一道狰狞的伤口还红肿着。

“爹。

贺文茂昏昏沉沉醒过来,想起身,却不能动弹。

贺宁远再也忍不住,扭头红了眼眶。

贺文茂却笑了:“爹,我能活着回来已算不错,您就别哭了。”

“胡说,我哪里哭了。”

贺宁远勉强忍得住,阮氏冲进来看到儿子这般样子,想抱儿子又不敢伸手,顿时委顿在地上,痛哭起来:“老天爷,我家积善成德,为何落到这般田地啊!”

贺宁远、贺文茂父子悲从中来,一时忍不住,都落下了泪来。

孟氏咬着牙齿不吭声,手中的帕子扯拉了丝,定要为大郎报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