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青梅煮酒(科举) > 7、第 7 章

青梅煮酒(科举) 7、第 7 章

簡繁轉換
作者:吾栖春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6 21:45:23 来源:源1

贺二郎想好了,这几日要在家好好读书,可阿娘跟着梅家和先生家快乐出游,贺二郎依然羡慕得紧。

贺二郎想去,可先生和师娘也去,他哪里敢往前凑。于是,阮氏出门这一日,贺二郎把阿娘送上马车,又送到大门口,嘴里叨叨个不停。

“阿娘,清溪村张婆婆家养了十来只鸭子,他们家每个月都会包几十个包蛋往外卖,您可要记得去张婆婆家买几十个回来,我爱吃。”

“里正媳妇儿腌制的咸干菜好吃,您去买人家肯定不好意思收钱,您拿点心跟人家换些回来,拿菜油炒一炒,下饭吃可香了。”

“还有……”

阮氏掀开帘子打断他,瞪眼:“你以后究竟是要靠科举当官,还是要去做厨子?”

“娘~”

“哼,回去读你的书去。”

贺文嘉被骂了回去,一步两叹,边走边回头,他也想去玩呐。

贺宁远安慰儿子:“你加把劲儿,把你老师留的课业完成好了,等到正月里过元宵,爹带你去叙州府看灯会。”

贺文嘉心里一动,随即又卸了力气:“爹,这才八月底,离元宵灯会还远着咧。”

“也不远,只剩下四个来月了,这点时日还不够你先生给你们讲完前朝史书。”

贺宁远关心儿子学业,昨儿去孙家找孙先生喝茶,主要想问问二郎以后读书的事。

不得不说,贺二郎跟王苍比起来在学业上虽然懈怠了些,但他聪慧,记性又好,也跟得上王苍读书的进度,如今虽然才考中秀才,该学的四书五经都已学过了,且学得很不错。

按照孙先生的说法,二郎的底子打得还算牢固,再花一年的功夫教他读一读史,明年秋日就去考府学吧,府学的先生教策论教的不错。

孙浔叫贺文嘉去府学读书,一是读书最忌讳闭门造车,该出去跟人多交流,跟先生学学策论;二是孙浔毕竟是前朝的进士,如今官场内一些默认的规矩,最好还是听府学内先生们的;三是读书是为了做官,府学里多交友,当官后,同窗之情比同年之谊还重些,也好多些门路。

贺宁远十分认同孙先生的话,劝儿子道:“认真跟你先生读史,明年顺利考中府学,以后你出门读书了,家里一月给你拿五两的月钱。”

五两银子可不少,如今贺二郎一月只有二两银钱,吃吃喝喝不够使,有些紧吧。

贺二郎心动,又想多争取些,不满道:“爹,只给五两啊?”

“呵,你就知足吧,知道五两银子多贵重吗?你考得廪生,一年所得的廪粮、银并其他杂碎贴补,一年也才十二两银子罢了。”

“再有,你知道普通百姓辛苦种一年地获多少粮食?铺子里的伙计、掌柜干一月得多少月钱吗?衙门的衙役小吏又挣多少吗?”

“少的五六百文一月,多的一二两银子?”

贺二郎爱吃喝,常游窜县城里的街角小巷找好吃的,普通百姓挣多少银钱他还是知道的。

“知道就好。爹供你和你大哥读圣贤书,虽说指望你们靠读书光耀门楣,庇护家族,但也盼着你们有朝一日为官,不论官职大小,至少能做个对百姓有益的官,这才对得起祖宗,对得起你们自己的良心。”

听他爹说教一大堆,贺二郎不服气道:“大哥在苏州府东山书院读书,您给大哥每月二十两月钱,却只给我五两,您偏心。”

“你爹我哪里偏心了?东山书院的官宦世家子弟多,加之你大哥已娶妻,他们夫妻两人还带着伺候的家仆,纵使家里另外给了赁房、家仆的月钱,二十两银子供你大哥读书耗费,人情往来,吃穿用度,也只是够用罢了。”

“哼,咱们贺家是体面人家,不是那等算计的人家,不把银钱给足了,难道让你哥花你大嫂的嫁妆?”

贺宁远一向重视两个儿子的兄弟情,既然说到这儿,少不得多说一句:“我和你娘只有你和你大哥两个,以后家里的财产都是你们的,你爹我不是偏心的人,以后等你成婚去外头读书,该你的,一文钱都不会少你。”

“爹,咱们这么大一家子人,只靠着家里一个布铺子赚的银子,够咱们一家花销吗?”贺二郎突然想到这个。

贺宁远语调略显傲气:“只凭布铺所得肯定不够咱们家开销,不过家里另有门路,一年所得的银钱供应咱们家开销还有结余,不用你操心。”

贺文嘉想到只开了家书铺的梅家,靠佃农种地交租过活的王苍家,还有只教了他和王苍两个弟子的孙先生家。

“爹,梅家、王家、孙家都另有来钱的门路吧。”

“梅家、王家跟咱们家一样,家底不薄。不过孙家嘛,你先生出身普通,不过梅家老爷子还活着时拿你先生当亲儿子看待,他成婚时定然给了些家底的。还有,你师娘当年乃是国子监祭酒的孙女,嫁妆厚着呢。你先生师娘没什么大花销,这些年手里应该也攒了些年。”

孙家族里一心想给孙浔夫妻过继个儿子,一是想叫孙浔给孙家教个读书人出来,另外,心里肯定也惦记着孙浔夫妻俩的家财。

贺文嘉眼睛都亮了:“孙家怎么回事?”

“孙家的事与你无关,读你的书去。”

“爹,再说说嘛,不是您说的么,不能只读圣贤书,人情世故也该多懂一些。”

贺宁远不知道从哪儿掏出一根棍子:“去不去?”

“去去去!”

贺文嘉见他爹真要揍他,赶紧跑了。

贺家父子俩说话的这会儿工夫,马车已经出县城了。

马车出县城后,路边的行人就少了,吩咐阿青打开马车两边帘子,一阵风吹过来,鼻息间全是草木的香气。

往窗外望去,山地种的都是红薯、豆子,豆子的茎长得粗壮,沉甸甸的豆荚,风吹过时一摇一晃的,看着就喜人。

马车走了一个时辰左右,清溪村到了。

扶着丫鬟的手下马车,渔娘朝娘亲走过去:“阿娘,过几日等咱们回县里时,坐船回去吧。”

清溪村是通水路的。三条小溪从南山流下,在清溪村村尾汇聚成河流,一路流淌到南溪县,汇聚到南溪中。

“待回去再说,你师娘好像有些不舒服,你快去瞧瞧。”

渔娘连忙过去孙家的马车,见师娘脸色有些发白,先生有些着急地问来问去,师娘说了两句不耐烦,推开他。

渔娘忙关心道:“师娘哪里不舒坦?”

于氏皱着眉头,一手捂住胸口,孙浔叹气道:“昨晚你师娘就上没睡好,早上又没什么胃口,坐马车摇摇晃晃过来,她说心里难受得紧,脑袋也发晕。”

渔娘猜测是晕车了,连忙扶着师娘:“咱们先回屋躺下歇息歇息吧,要是下午还难受,使人去白云观请李道长来家里看看。”

于氏露出个笑:“哪里好叫李道长跑一趟,待我歇一歇,下午就好了。”

林氏和阮氏都过来关心,见于氏还有力气说话,估摸着问题不大,林氏道:“师嫂说得对,咱们先回去歇一歇。”

孙浔扶着妻子走在前头,林氏和阮氏走在一旁,渔娘落后一步,梅长湖把小儿子往女儿怀里一塞:“你带着二郎先回家,我去地里瞧瞧。”

渔娘接过她爹塞过来的弟弟,只抱到大门口就把他放下了。

渔娘甩了甩酸疼的胳膊:“抱不起了,你自己走。”

“姐姐。”不想自己走。

“别撒娇,没用,我可不是爹,你说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贺二郎又扭头望向平日里伺候他的管事梅竹,伸手要抱。

梅竹看了眼板着脸的大娘子,也不敢抱,只好哄着他:“小主子,您自己走两步,这会儿多走走,一会儿用午食时才能多吃两口好吃的。上回您不是还说村里的鸡好吃吗?一会儿后厨肯定会杀鸡吃,您不想多吃两口?”

贺二郎想了想,最终还是美食占上风,他终于舍得迈着粗壮的小短腿走起来。

渔娘想叹气,这个臭小子,怎么就这么爱吃不爱动呢。

清溪村梅家。

当年梅家从淮安来到南溪县,听说清溪村的富户张家卖地要走,梅长湖全盘接了下来。

梅长湖给银子痛快,张家秉承着卖熟不卖生省事儿的想法,张家在清溪村这座二进的院子也卖给了梅长湖。

梅家在清溪村住了五六年,待到渔娘要开蒙读书时,一家人才搬到县城常住。

孙家和梅家关系亲密,梅家住在清溪村时,孙浔夫妻俩每年都会来清溪村住几个月,家里常备着他们夫妻的房间。

渔娘去师娘房间里看了看,屋里都干净,洗漱的水盆毛巾、茶水等都备齐了,不用她操心,她陪了会儿师娘,见师娘要休息了才出门。

孙浔问道:“你爹去哪儿了?”

渔娘:“去地里看粮食去了。”

孙浔笑道:“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去地里走走看看也好,心里舒坦。”

梅长湖此时心里确实舒坦,从张家手里买来的一百多亩地都是好地,今年又是丰收年,收成可好着呢。

“梅老爷,来看地呀。”

家里小孙子来地里送信,说是梅家人来了,白里正正想去梅家走一趟,没想到在地里就碰上了。

梅长湖笑着跟里正道:“里正家的水稻长得不错,一亩地总要比去年多收两斗吧。”

里正咧嘴笑:“能的,能的。我正想找梅老爷说呢,今年村里丰收,粮食收得多,想往外卖些,托您帮着问问价,别叫大家伙儿吃亏。”

“应该的,过几日我叫管家去各家粮铺里打听打听。”

“哎,那我就替大家伙儿先谢过梅老爷了。”

“里正别客气,我家虽是外来的,在清溪村住了许多年,又生了孩子,咱们都是一家人。”

“哈哈,梅老爷说的是。”

当年正逢战乱,梅家一个外来户想迅速站稳脚跟,肯定要好好打算一番。

清溪村不是一姓村,不像一姓村那般排外,梅家买了清溪村大地主张家的房和地厚,为了拉拢跟村里的关系,梅长湖帮村里建了两间土屋当私塾,花点银子请了个老童生教书,清溪村的人就把梅家当自己人了。

平日里,梅长湖帮村民问问粮价,村民在县里遇到事儿了,请梅长湖出面说句话,这都是梅长湖跟乡亲之间的默契。

里正陪着梅长湖去地里走了一圈,待到快用午食时,梅长湖热情邀请里正去家里用午食,里正推说家里已经做好了,下回,下回。

梅长湖也不强邀,在路口跟里正说了两句秋收后的徭役,县里要修路之类的事儿,就各自家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