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青梅煮酒(科举) > 8、第 8 章

青梅煮酒(科举) 8、第 8 章

簡繁轉換
作者:吾栖春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6 21:45:23 来源:源1

于氏在房里歇息了半晌,待到下午就缓过神来了,休息足了,跟林氏、阮氏说笑都有力气了。

孙浔和梅长湖两人在院子里下棋,听到屋里的说笑声,孙浔笑着跟梅长湖说起秋粮的事。

“这一二年里风调雨顺,都是好年景,今年的秋粮只怕卖不上价。”

梅长湖也有所感:“粮价若是想卖高一些,只能往北方卖。可今年关中、江浙这些产粮区也丰收了,若要是往北卖,从关中运可比从巴蜀运去北方便宜。”

“若是要在本地卖,只能卖给酒坊了。”

叙州府附近的州县,酒坊可不少。

“新粮若是卖不上价,百姓们卖了去岁没吃完的旧粮,存下今年收的新粮,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孙浔落下一子,淡淡道:“就算去岁也丰收了,普通百姓哪能存下多少粮食。”

普通农户之家并没有多少良田,交税后剩下的粮食也不会放开了吃。就算是丰年卖粮,那也是从牙缝中挤出来的,卖粮得的银钱家里另有他用,如翻修房子,娶媳嫁女,家里裁剪两身新衣裳,哪里都是花销。

对普通百姓来说,哪有旧年存粮卖,每年卖的都是新粮。

孙浔看着梅长湖笑道:“也不用丧气,这十余年,清溪村年轻一代的孩子识得几个字,也敢去县里找活儿干,皆是有赖于师弟你在村里修的村学,清溪村已经比周围其他许多村过得好了。只要朝廷安稳,百姓有空休养生息,以后会更好。”

梅长湖也为此高兴:“当初修建村学也是临时起意。”

长辈闲聊的闲聊,下棋的下棋,渔娘在家待不住,换了身轻便的衣裳,带着丫头婆子出门去了。

“渔娘,你上哪儿去?”

“去山上瞧瞧,虽已入秋了,天气还炎热,我想去南山上瞧瞧还有没有菌子。”

张家大娘子站在河边招呼渔娘,渔娘快步走过去,伸长脖子瞧了一眼绑在河里的鱼篓,鱼篓里面有两条巴掌大的鲫鱼。

“运气不错呀,居然抓到了两条。”

“过来洗衣裳,前头放了个鱼耙子,顺便捞一耙子罢了。”

张大娘子把鱼篓解下来,递给渔娘:“这鱼刺多,我家里人不爱吃,你拿回去叫你家厨娘炖汤喝。”

“多谢张姐姐。”张大娘子比渔娘大三岁,渔娘从小就认识她,也不跟她客气。

小丫头小橘忙接过鱼篓子,往家里送去。

张大娘子笑道:“两条小鱼也值得你客气一回?拿回去吃吧,也别想回送我什么,我家如今日子好过了,不差这点东西。”

渔娘故意笑问:“那我问你要一篓包蛋,可也送我?”

张大娘眉头一挑,声音拔高半截:“那可不行,人情归人情,买卖归买卖,养鸭子制了包蛋卖,这可是我家赚钱的生意,那可不能白送。”

渔娘忍不住大笑:“好好好,不白占张姐姐的便宜,张姐姐回去帮我捡三篓包蛋,一篓装三十个,下午我来找你买。”

“你家,贺家和孙家,一家一篓是吧。行,我知道了,回头就给你家选三篓。”

张大娘子的衣裳洗好了,一手提着装了半篓洗好的衣裳,一手提着捞鱼的耙子。

张大娘子:“你去山里玩吧,我要家去了。我娘叫我炖烧一锅绿豆水晚上喝,我要回家干活儿去了。”

“好嘞,我去山上瞧瞧,回来时若是早,我去你家里找你说说话。”

张大娘子响亮地哎了声。

渔娘带着人上山去,家去送鱼的小橘赶了上来。

“小姐,奴婢把鱼篓还给张家大娘子了。”

“还了就好。”

大丫头阿青笑道:“好长一段时日没见,张大娘子越发利落了。”

渔娘嗯了声:“张姐姐自小就是利落的小娘子。”

张家两儿一女,张大娘子是家里的大姐,家中大人要在地里忙碌,家里的两个弟弟都是她带大的。

渔娘认识张大娘子的时候张大娘子才五六岁的年纪,偶尔出来玩她身边跟着两个小弟弟。不仅如此,张大娘子那时还管着家里的鸡鸭。

待她两个弟弟年纪稍长,离得人了,张大娘子就从她母亲手里接过家里的活儿,浆洗做饭打扫,家里的活没有她不做的。

几年前,张家的两个儿子送进私塾识字。在村里私塾读书虽然不要钱,但是笔墨纸砚这些是要花钱的。张家人靠种地挣的那点粮食银钱负担起来压力大,张大娘子为了给家里挣钱就更忙了。

渔娘教张大娘子认了几种南山上长得多的常见药材,比如黄连、金钱草、淡竹叶等,张大娘子挖了晒干送去药铺卖。偶尔挖到野山药,在树上摘到蜜蜂窝,从不自留,全送去卖了换银钱。

“张大娘子勤快,一个姑娘家就把一大家子操持得井井有条。张大娘子年纪也不小了,待她出嫁后,张家只怕要忙乱一阵。”

渔娘爬累了,一手撑着路边的柏树休息,擦了下额头的汗:“去年过年时听张姐姐说,她的两个弟弟不读书了,要去县里找活儿干,找着了吗?”

“找着了,张家的大儿子人老实,因为识字,在县里北街上一个木匠铺子里当学徒。张家的二儿子像他姐姐,嘴皮子利索,在码头上给人跑腿。”

“听大管家说,张家二儿子在邵家干活,因为会说会写,管事器重他,咱们家从淮安送来的布匹,有几回都是张家二儿子帮着送货。”

听到张家两个儿子都找到活儿干了,渔娘替张大娘子高兴:“张姐姐果真没有骗我,她家日子真好过了。”

歇够了,继续往上爬,到了山腰处的松树林,在松针下翻找出一小篓松油菌、青头菌、黄皮鸡枞菌,可惜,都长得不大。

“头一两天没有下雨,菌子长不大也正常。这一小篓,勉强炒两盘吧。”

菌子没捡到多少,下山的时候渔娘眼尖,看到路边乱石堆里长出来几片眼熟的叶子,忙叫人过去瞧瞧。

“主子,是株野山药的苗。”

“呀,那可真好,正巧我们带了小锄头了,挖回家和母鸡一起炖来吃,滋补得很。”

阿青瞧见石头堆不远处丢着一堆晒干的藤蔓,阿青笑道:“应是有人发现了这里有山药怕人发现,把藤蔓扯了,就是不知道里头的山药挖没挖过。”

跟着来的小厮力气大,把地面上的石头搬走,地上露出一个小腿深的坑,使着小锄头往下挖,一会儿就挖出来一大截儿断掉的野山药。

“咱们运气不错,山药没被挖走。全部挖出来应该有个两三斤。”

渔娘拍掌笑道:“算我们捡便宜了。”

“山上的野物,谁挖到算谁的,也不算我们捡便宜,是小姐运气好。”

渔娘也不管这些,待山药都挖出来了,就赶着下山去。渔娘出门时,后厨的鸡汤干炖上,这会儿赶回去,山药正好和鸡汤炖一锅。

走到山脚下,菌子和山药使人送回去,渔娘不着急家去,她去张家走了趟,张家人都在地里忙活,家里只有张大娘子在。

“张姐姐,忙不忙?”

张大娘在屋里应了声:“不忙,绿豆汤煮好了,我正给你家捡包蛋。你来得巧,一会儿带回去正好。”

渔娘领着人进张家的院子,张家院子瞧着很干净规整,除了院角左边摆着一台石磨,院子右边摆放着石桌、角落里种着橘子树、柚子树,还有一株刚爬墙的葡萄苗,一看就是今年才种上的。

“张姐姐,你家从哪儿弄的葡萄苗?这苗的葡萄可好吃?”

张大娘子提着三篓包蛋从屋里出来:“我哪有本事弄这劳什子东西,这苗是我二弟跟主家去南方运货,从南方带回来种下的,老苗都没见过,结的果子好吃不好吃可不知道。”

“等你家葡萄长出来了试试,若是好吃,你送我一截枝子,我家也种上。”

以前也没关注这个,不知道南溪县谁家种葡萄。梅家偶尔也买葡萄吃,不过听管家说,都是外地送来的鲜货。

“行,等结果子了你来尝尝。”

阿青他们数完了包蛋,也结了账,张大娘子从屋里捧了五个包蛋放篓子里,跟渔娘说:“这五个是送你吃的,你可记着,这篓给你的,别送错了。”

渔娘挽着张大娘子胳膊:“嘿嘿,谢谢张姐姐,肯定不会弄错。”

“你着急家去不?”

渔娘摇摇头:“不着急。”

“那你留下喝碗绿豆汤再回吧。”

张大娘子去厨房端绿豆汤,阿青连忙跟主子道:“小姐,奴婢和小橘先把包蛋送回去,留庄海在院门外伺候着。”

渔娘点点头:“你们去吧。”

张大娘子端着绿豆汤从厨房里出来,见只有渔娘坐在院子里石桌旁对她笑,张大娘子道:“阿青又走了?”

“忙着把包蛋送回家去,你家做的包蛋好吃,我爹娘他们都喜欢,送回去他们肯定高兴。”

“你呀,就别找由头啦。真是的,不过一碗绿豆汤罢了,炖汤多加一勺水的事,哪里会把我家吃穷了。”

“别管他们,张姐姐快坐下歇歇。”

渔娘拉着张大娘子坐,张大娘舒坦地叹了口气道:“做这点活儿累不着什么,前几年才叫累呢。如今我弟弟们都找到活儿干了,这一两年又风调雨顺,地里收成好,饿不着,偶尔还能吃顿肉,好着呢。”

渔娘为张大娘子如今的好日子高兴,可:“张姐姐,你今年十七了吧,你婚事可有着落了?”

张大娘子点点头,她笑道:“说的是白水村的申家大儿子,跟我同岁。成亲的日子定在明年八月。”

“还有小一年呢。”

渔娘惊讶,如今的普通人家少有把婚期定得这么远的,尤其是张大娘子年岁也不小了。

张大娘子眼角带笑:“我爹娘心疼我,我两个弟弟也心疼我,想多留我一年。”

“我大弟弟说,等到明年他也会做些木活儿了,到时候给我打两口好箱子做嫁妆。我小弟弟也说要攒着月钱给我做嫁妆。”

“那可真好。”渔娘发自内心道。

张大娘子摸摸渔娘的发丝,温柔地给她整理好额角的碎发:“我们村里人家跟你们家比不了,家里就这样的条件,我知道我爹娘对我好,这样就够了。没银子就挣,粮食不够吃就想办法,日子总会越过越好。”

渔娘点点头,她就喜爱张大娘子这般勇敢又勤快的姑娘,靠着自己的双手就能把日子越过越好。

“张姐姐,偷偷告诉你,淼娘今年年底要成婚了,夫家是县里的开药铺的邓家。”

张大娘子一拍大腿,惊喜道:“好呀,我跟淼娘也认识,以后淼娘成了邓家的当家娘子,我去药铺卖药材,邓掌柜可能优先买我的药材?”

邓家采买的药材来自许多地方,给邓家供应各种药材的药农就有许多,这都是老关系。张大娘子不甘心只卖便宜的药材,她想跟邓掌柜做其他药材的买卖,可邓掌柜不收她的,说那些药材需要炮制,必须有经验的药农才做得好。

说起药材张大娘就发愁:“我虽没去过私塾,跟着我弟弟们也学了许多字,你抄写给我的药材册子上的字我都能认识大半了,我不懂炮制药材,邓掌柜教我,我不就会了么。他教我一场,我可以像我大弟弟学木匠一样,大不了前一两年炮制的药材卖给他不赚钱就是了。”

渔娘轻咳一声:“只怕是不能,就算是淼娘嫁到邓家去,也帮不上你的忙。”

“罢了,不成就不成吧。我家如今的日子过得去,少赚点卖药材的银钱就少赚点。”张大娘也想得通。

说到药材册子,趁着渔娘在这儿,张大娘子回屋把册子拿出来,翻开册子,指着她不懂的字请教,渔娘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告诉她是什么意思。

两人一边教一边学,不知不觉就傍晚了,张家人要回来了,渔娘也要家去了。

“张姐姐,这几日我都会在家里,你若是记不住,你再来找我便是。”

张大娘子收好书,送她出门:“行,明儿等我忙完了我还去找你。”

阿青一直候在门外,张大娘子道:“我就不送你了。”

渔娘摆摆手:“帮我跟你爹娘问好。”

渔娘到家,家里刚准备摆饭,二郎看到姐姐,立刻道:“姐姐,炖鸡,香。”

渔娘捏捏她的脸颊,笑着问:“野山药炖好了吗?”

二郎不懂什么意思,旁边站着的小厮忙道:“炖好了,三斤多野山药全部炖鸡汤里了,夫人听说炖了野山药,还说晚上要多喝一碗鸡汤。”

渔娘牵着弟弟进屋,一大家子都在,梅长湖瞟了眼女儿:“你这个丫头,去哪儿野了,不到用晚食的时辰就不知道回家?”

“爹,不带您这样的,我要是在家坐着,您能吃得着野山药?对了,还有菌子呢,您不是最爱吃么。”

“嘿,你这个不孝女,我说一句,你倒是有无数句等着你爹是不是?”

渔娘哼哼一声,不应声。

于氏招招手,渔娘把弟弟塞给她爹,跑到师娘身边坐下,关心道:“师娘身子骨可舒坦?”

“好着呢,明儿爬南山不在话下。”

阮氏捂嘴笑道:“那咱们可说好了,明儿谁也不许坐滑杆,需得自己走上去。”

渔娘给于氏鼓劲儿:“师娘别怕,到时候您走不动了,咱们不坐滑杆,叫先生背您上去。”

孙浔闻言笑骂一句:“没名堂,就知道使唤你先生了。”

一屋子人都大笑了起来。

林氏笑着冲管家招了招手,站在门外的管家躬身行了个礼,吩咐人摆饭。

鲫鱼豆腐、红烧杂菌、母鸡山药汤,再并几个时鲜小菜,这一顿饭叫人吃得那叫一个心满意足。

也是怪,明明县里离村里没有多远,在县里时吃的各色菜蔬也是新鲜的,也是同一个厨娘做的,但做出来就是菜就是不如在村里时鲜美。

吃饱喝足,也不耐烦动,歇息歇息,闲聊些家常小事,待到日暮西山,天色渐暗,各自回房洗漱,一夜好眠。

隔日巳时末。

渔娘扶着师娘,身边还有她娘,阮婶婶,走了近两个时辰的山路,一行人终于走到白云观了。

管事林妈妈先到一步,提前到白云观安排好:“主子,客堂已经打点好了。”

林氏点点头,扭头对于氏、阮氏道:“两位姐姐,咱们去客堂洗漱换身衣裳吧,可别着凉了。”

于氏、阮氏点点头:“费心了。”

渔娘也去客堂里换了身衣裳出来,打开门,看到李道长的弟子李晓月在一旁站着,看到她,就冲她笑。

渔娘一看就知道她为什么来找她:“阿青,给咱们晓月道长准备的糖呢?”

屋里伺候的丫头婆子们都低头憋笑。

“小姐,您给晓月道长准备的糖在这儿呢。”阿青笑着把成人两个巴掌大的糖盒子送到主子手上。

李晓月期待地看着渔娘手里举着的糖盒子。

渔娘比同龄的十四岁小娘子长得高挑许多,李晓月举起手时,八岁的她身量还不高,根本拿不到,垫脚时扬起头,她右侧脸颊上淡红色的胎记十分显眼。

渔娘逗了她一下,把糖盒子放她手里,温声笑道:“今年我们只来最后一趟了,下次来就是明年开春后了,你可要省着吃。”

“多谢梅小居士。”

李晓月冲渔娘笑:“林居士、于居士、阮居士他们去前殿上香去了,一会儿要去后殿找我师父说话,你要去吗?”

“去,咱们也去前殿上香。”

渔娘牵着她的手:“你可见到我先生,我爹和我弟弟了?”

“我刚才过来的时候,在大殿碰到孙居士、梅居士他们了。”

渔娘牵着李晓月去前殿,只见她爹累得躺坐在大殿门口的椅子上,她那个肉墩墩的弟弟蹲在她爹面前。

渔娘笑话她爹:“爹您可别嫌累,二郎还小呢,等他再长一二年,他这一身结实的肉,不知道能长到多少斤,到时候背二郎上山才是你累的时候。”

梅长湖不高兴:“我就不能不上山?”

“不能,每次我和娘催二郎走路你都拦着,既然你这般心疼二郎,以后出门二郎就让您背吧。”

梅长湖又想骂这个不孝女,孙浔道:“师弟,渔娘说得对,你该让二郎多走动走动才是,孩子长太胖了对身体也不好。”

渔娘忙点头:“就是就是。”

梅长湖累坏了,看了眼蹲地上的胖儿子无辜地看着他,梅长湖深深叹了口气:“这都入秋了,冬日里正是养膘的时候,他哪里减得了重哦。”

渔娘简直被气得不想说话了,果然,宠溺的爹和胖儿子是绝配。

孙浔顿时和弟子感同身受,也不想说话了,叫渔娘快进去大殿拜一拜三清老爷,拜完了他们去后殿喝茶。

渔娘拜完三清老爷出来:“先生,爹,走吧。”

二郎伸手要抱,渔娘不理他,一手牵着李晓月,一手扶着先生走了。

二郎转身看着他爹。

梅长湖又叹气,牵着二郎的手慢慢走:“背你上山把你爹我累坏了,二郎啊,这会儿自己走好不好?”

二郎不愿意,可……也只能自己走着。

梅长湖牵着儿子的手慢慢腾腾地挪动着,等他们父子到后殿时,给梅长湖倒的茶只剩下一点温热了,李道长已经泡第二壶茶了。

梅长湖牵着儿子坐下,一口干了一杯茶,才觉得缓过气来。

“道长,我夫人身子可好?”

李道长含笑点头:“你们家照顾得精心,林夫人身子骨大好。”

李道长在俗家时曾是前朝御医家的小娘子,也曾入宫当过几年医女,后来他祖父卷入后宫争斗没了性命。没两年,又碰上改朝换代,家里人死的死散的散。

李道长被人搭救入了道,几经辗转到了白云观,靠着一手医术给观里添了许多女香客,在南溪县一带颇有名声。

修道、看病两不误,也算是条安稳的路子。

林氏、于氏、阮氏他们一年总会来两三趟白云观,除了给三清老爷上香之外,就是为了找李道长看诊,一些不好跟男大夫看的病症,在李道长面前会好开口一些。

林氏笑着瞥了梅长湖一眼:“哪里是他照顾的精心,我身子骨养得这般好,都是我家渔娘细心。几日吃一次药膳,该喝什么药茶,渔娘比我自己个儿都记得牢。”

梅长湖腆着脸道:“渔娘是咱们两人的孩子,渔娘孝顺夫人,就是为夫我关心夫人嘛。”

林氏懒得搭理他,只和于氏讲:“刚才李道长也说你了,你身子虽也养得不错,到底底子差了些,咱们还是得听李道长的话,以后还要继续养着。”

渔娘道:“娘您别担心师娘,李道长给师娘开的食疗方子我都记着呢。”

于氏握着渔娘的手笑着跟李道长说:“也不知道我和她先生上辈子做了什么好吃,未得一子,却有渔娘这般体贴关心着,我和她先生心里呀,就跟喝了蜜水一般甜。”

阮氏有些羡慕:“还是小娘子贴心,我生了两个臭小子,要么长大往外跑了,要么整日在家气我。”

于氏笑道:“你家大郎成婚也有一载了吧,你且等等,左不过二三年,给你生上一两个孙子孙女,贴心的孩子多着呢。”

“我也盼着呢。”阮氏露出期待的笑容。

诊也看完了,茶也喝完了,他们也该告辞了,他们正要走时,李道长叫住他们,拿出一封信来。

“我与几位居士相交多年,有一事,我想告诉诸位,还请诸位不要外传。”

梅长湖和孙浔对视一眼,孙浔作出决定,接过信:“还请道长放心,我们绝不会外传。”

信不长,孙浔看完信后脸色严肃起来。

“师弟你也看看。”

梅长湖看完信,把信传给林氏,林氏又传给于氏,于氏看完传给阮氏,最后到渔娘手里。

当今大皇子病入膏肓!!

渔娘心头一惊!

当今大皇子素有贤名,皇帝曾在公开场合夸过大皇子孝顺聪慧,这可是皇帝最看重的皇子啊,还是嫡长,这要是没了,那还了得?

大皇子的亲娘出身普通,这样一个身后没有母族掣肘的皇子,没有世家影子的皇子,无论是对皇帝个人的喜好来说,还是对朝堂格局来说,都是一个十分好的继任者人选。

大皇子若是死了,平衡被打破,好不容易安定了十来年的天下,指不定又要乱起来。

别忘了,皇帝扶持的寒门还未成气候,大世家却缓过劲儿来了。

梅家、贺家、孙家都不是普通人家,世家和皇权之间的权力争斗如何惊心动魄,他们曾旁边过,也是知道的。

“罢了,咱们这些偏安乡野之地的人也左右不了朝堂之事,交给天意吧。”

梅长湖一句交给天意,孙浔苦笑:“若是上天……可惜了百姓。”

林氏温声道:“多谢李道长的消息,让我们早有准备。”

“林居士不必道谢,我也只是恰好收到这个消息罢了。”

李道长摸摸弟子的细软的头发,李晓月扭头冲师父笑。

午食了,三家在白云观用了一顿素斋,留下些香火钱,就下山归家了。

明明刚过午时一会儿,走出大殿,山风吹过来时渔娘浑身一抖,汗毛都竖起来了。

“阿娘,您冷不冷?”

“不冷,这暖烘烘的天气,哪里就冷来着。”

李道长牵着徒弟送走三家人,李晓月一蹦一跳的:“师父,梅家小娘子心地好,对我也好。”

李道长笑道:“你师叔说梅家小娘子命格不错,人品好,命定然会更好。”

“嗯。”

李道长有事要做,给徒弟安排了课业打发走。李晓月捧着一本医书去静室,见师叔师姐们在默读经书,她也翻开她的医书默读起来。

白云观大殿,李道长念经念到一半,突然停下,闭上眼,诚心拜了三拜。

弟子是个半路入道的修道者,俗心未除,请三清上尊原谅弟子。

过了片刻,大殿里又响起了念经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