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青梅煮酒(科举) > 72、第 72 章

青梅煮酒(科举) 72、第 72 章

簡繁轉換
作者:吾栖春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6 21:45:23 来源:源1

殿试只一日,黎明入殿考试,日暮交卷。

皇上为主考官,殿试后阅卷也很快,一百九十八张卷子,一天后就已阅完。

三榜进士的名单已经确定,二榜进士的名单大概确定,此时,皇帝的桌案上摆着十份卷子,就等着定前三甲。

皇帝低首翻看卷子时目光如炬,抬头瞥台阶下的众臣时却光华内敛,神情淡淡的,叫人看不出喜好。

“姚卿,你是主考官,你认为谁堪为前三甲呀。”

姚炳低头往前一步,拱手拜道:“启禀皇上,臣认为,贺文嘉对国与民之辩洞察敏锐,文章更是字字珠玑,臣认为贺文嘉乃状元之才。左士诚、冯亭,此二子文章也可圈可点,可点为榜样和探花。”

贺文嘉算是寒门子弟,左士诚庶民也,肖秀也是寒门子弟,前三甲一个世家的人都没有。

皇帝来了兴致,身子往后仰,双手往袖子里一缩,一副看热闹的表情:“陈方进,你对前三甲名单可有异议?”

陈方进低头禀道:“臣无异议。”

皇帝表情似有不满,不满陈方进的回答,于是他又问:“众卿可有话说?”

礼部右侍郎梁守道站出来:“皇上。”

“梁大人有何话说?”

梁守道:“臣看过选出来的十篇文章,篇篇都是佳作,在其中要选出前三甲来,却是有些为难为姚大人了。”

梁守道前头铺垫完,随后又道:“科举是为天下选士,看的是才学本事,不能单一个人喜好而论。姚大人喜欢中正平实的文章我们都知道,可那些文章华丽的也言之有物,咱们是不是要考虑一下天下士子之心,对前三甲的名单更慎重些?”

用词客气,可这话弯来拐去,就是说姚炳以个人喜好推选文章,不够公正。

皇帝嘴角微翘:“梁大人觉得谁可为前三甲呀?”

“臣认为王苍、左士诚、蒋雪村点为前三甲,天下士子才可服气。”

王苍和蒋雪村是世家,且都出身东山书院,前三甲只剩下一个左士诚了。

“钟大人,你的看法呢?“

钟应芳连忙道:“禀皇上,左士诚乃臣的弟子,按规矩,臣不该多言。不过皇上既问臣,臣举贤不避亲,自然要支持我的弟子。”

皇帝大笑:“好呀,好一个举贤不避亲。陈大人,王苍是你侄女婿,梁大人认为王苍可为状元,也是举贤不避亲?”

梁守道眉眼微抬,眼风不经意地很快瞟了眼右前方的岳丈。

陈方进微微笑道:“考题既是皇上出的,如何作答才是好,皇上比咱们心里都有数。今年殿试多了许多年轻人,都是因为朝廷治下有方才培养出这些士子来。叫我看,都年轻,都好,任皇上如何选,都是对的。”

陈方进一溜龙屁拍下来,叫皇帝神清气爽,皇帝笑着点出三份卷子:“就这三个为前三甲吧。”

姚炳、陈方进等人都看到了卷子角落的名字,对视一眼后,都点了头。

钟应芳眼中闪过一抹喜色。

若无意外,今年的会试大局已定了。

隔日。难得的好天气,四月的京城连着几日出太阳,暖和到身上的棉衣都穿不住了。

贡士们从宫城正门的中左门进,跟着带领他们的官员穿过了两道门,又走过一座桥,一路行到保和殿台阶下。

“宣贡士觐见!”

响亮又悠长的声音在殿外的广场回荡,一行贡士们都振奋了精神。特别是知道自己答得不好,只能是三榜进士的贡士们。

今日之后,他们会去大晋朝偏远地区为官,若无人提携,他们终其一生恐怕都无缘再进保和殿,面见皇上了。

贺文嘉领头走进保和殿,规规矩矩地低着头,他一只脚迈进大殿时候,长舒一口气,总算不用顶着太阳晒了,可热死他了。

“拜!”

按照昨日教的规矩,贡士们老老实实地听指令行礼,面见皇上的仪式走完了,终于等到最重要的事了。

内阁首辅,也是今次会试的主考官姚炳手捧圣旨,宣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元吉十八年四月十二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甲第一名,松江府沿江县柏下村左士诚。”

“一甲第二名,叙州府南溪县贺文嘉。”

“一甲第三名,叙州府南溪县白水村王苍。”

“二甲第一名,徽州府蒋雪村。”

圣旨送到蒋雪村手里,他欣喜的双手接过圣旨,担起传胪的职责,高声宣唱名单。

此时,一甲前三名依次跪在殿内,二甲进士的名单宣唱过半,贺文嘉的脑子才彻底清醒过来,他是榜眼了。

贺文嘉只觉得背脊上的汗水顺着往下流,背上痒痒得很,偏又不敢挠,榜眼啊,跟状元就差一个名次,唉,可惜了。

王苍跪在贺文嘉身后,他不觉得可惜,前三甲就已经是天大的幸运了,状元是谁,有时候不是因为他的文章好,而是因为他最合适。

此时,左士诚满头大汗,胸腔里的心疯狂地鼓动着,他一个乡野小子,竟一朝跨进朝堂,被皇上钦点为状元。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无数的圣贤诗词像流水一样从他狂跳的心中流过,慢慢的,慢慢的,他才感受到,自己真的是状元了!

二榜进士宣唱完,胡玮、石匀都暗暗叹了口气,他们还是未挤进二榜,以后为官只怕难了。

一朝金榜题名传天下,站在最前面的一榜进士当场授官。

状元左士诚授翰林院修撰,榜眼贺文嘉,探花王苍,授翰林院编修。

看到自己同窗好友站在前排,石匀微微一笑,有好友们帮衬,应该也不会太难。

金榜题名后,贡士们跪下谢恩。

随后,意气风发的进士们袍带随风飞,三五成群,说笑着,出了宫城就换上红袍,帽插宫花,翻身上马,吏部官员捧圣旨,礼部官员鸣锣开道,夸官了!

锣声一响,等着状元游街的京城百姓一下喧嚷起来,无数百姓从四面八方围过来。

“快瞧,那是状元郎!”

“天老爷,这是文曲星下凡吧!”

“二郎,快去摸摸状元郎。”一个男子脖子上顶着一个七八岁大的孩子往前挤,那孩子真伸手抓了一把左士诚的衣袖。

“爹,我摸到了,我摸到啦。”

“好小子,真棒!”

那小孩儿咧嘴大笑。

骑着高头大马走在最前面的左士诚头一回被这么多百姓围着,小娘子妇人们看着他偷笑,不知何处扔过来的簪花落了他一身,他窘迫地左躲右躲,偏又躲不过。

又被鲜果砸头,扔来的香帕滑过衣襟,左士诚连忙大喊:“在下已成亲。”

一时间,前门大街两边围看的百姓,酒楼窗边看热闹的小娘子们都大笑起来,这年轻状元郎挺实诚的。

又有人说今年的傍晚、探花长得英俊,不知道是否成亲了。

游街的进士们走到三思书铺门前,贺文嘉浑身摇摆着招手,笑得大牙都露出来了:“夫人,夫人,我在这儿!”

渔娘在二楼早就看到他了,笑着摆摆手回应他,谁知手中的帕子随风飘走。

“哎,糟了。”

贺文嘉利落地往外斜身,丝帕就要飘到落后贺文嘉几步的王苍脸上,被贺文嘉一把捞回来。

渔娘松了口气,贺文嘉得意地甩着丝帕给她看:“家去等我,一会儿我就回去。

“知道了。”

目光一转看到王苍,渔娘笑着对王苍点点头,在心里道了声恭喜。

王苍对着对面楼上摇了摇手,渔娘看到对面楼上窗边坐着一位半掩面的年轻夫人。

进士夸官游街这可是三年一回的热闹,许多人也不怕拥挤,一路跟着进士们游街,不过半刻钟,楼下拥挤的人就都走了。

梅家的马车停在门外,渔娘扶着阿青的手上马车,坐下,马车旁边的帘子掀开,对面楼上下来的正是刚才那位夫人,两人目光相接,那夫人和气地对渔娘笑了笑。

目送梅家的马车离开,那夫人随后道:“咱们也回吧。”

“是。

傍晚贺文嘉归家,身上还穿着上午游街那套衣裳,进门就问:“哎呀,可惜了,只中了榜眼,叫左士诚那厮压下去了。”

渔娘笑着道:“你说话客气些,你们是同年,以后还要在翰林院一块儿为官呢。”

贺文嘉边脱衣裳边笑:“虽比不过左士诚,我却压了王苍一头,他秀才、举人比我好,我会试殿试比他好,算是打平了。”

渔娘摸到他的背有点潮:“出汗了?”

“可不是么,接连几日大太阳,今天尤其热,上午进宫的时候我就热的受不了了,中午游街那会儿就更热了。本来游街完就该回来的,蒋雪村荷包里钱多得花不完,硬要拉着我们几个去吃宴席。”

“哪几个?”

“除了有事儿着急走的,大多都去了。”

浴房里抬了热水来,贺文嘉脱了衣裳去浴桶里泡着,舒坦地趴在桶边缘,渔娘拿了张帕子给他擦背。

“蒋雪村张扬得很,东山书院那帮人隐隐以他为首,王苍似乎也没有跟他争夺的意思。”

“王苍没必要跟他争。”

王苍已经是陈家的乘龙快婿,蒋雪村若是能出头,也能分散些外面那些人放在他身上的注意力。

“明日还有琼林宴,后日上表谢恩后还要去吏部一趟,估计三日后咱们能去祭祖。”

贺文嘉算了算,他们家在叙州府,朝廷应该能批三月假。

擦完了背,渔娘把帕子丢给他:“一会儿换身衣裳,你去给范先生请安,范先生若是留你用饭你就留下。

“你不去?”

“我不去,我料到这几日就要家去,下午你一直没回来,我写信叫人送回家中,又带人出门采买了许多礼物,家去时带回去。”

贺文嘉随意擦了擦前身,从水里站起来,搂着渔娘猛亲一口:“辛苦啦!”

渔娘一把推开他没推开,气得呀:“贺文嘉,你把我衣裳打湿了。”

贺文嘉快活大笑,跳出来囫囵擦干身上,穿上衣裳就跑了。

渔娘忍不住笑,都中进士当官了,还这般幼稚。

梅家左跨院。

“师父,我来了!”

范江桥正喝茶,笑看他的弟子走进来:“今日可高兴?”

“高兴极了!”

贺文嘉也不跟师父客气,自己给自己倒茶,一气儿喝了两杯才放下。

范江桥慢慢放下茶盏,笑着说:“姚大人原本提你为状元,最后皇上点了左士诚,你可知为何?”

“为何?”

“因为他先生是左都御史钟应芳。”

“那又怎么了,师父,我不会因为你是白身就嫌弃你的,我不是那样的人。”

“你这个浑小子!”范江桥笑骂一句才说:“皇上点左士诚,一是因为他出身寒门,二是因为皇上想用钟应芳。”

“听说钟应芳钟大人在刑部为官时就是出了名的不讲情面,脾气又硬,皇上要用钟大人,叫他去办的不是普通的差事吧。”

“那是自然,钟应芳以前脾气虽硬,也是对事不对人,对寒门和世家向来是两边都不得罪。他如今五十岁了,若是在左都御史这个位置上熬到致仕,安稳回老家也未尝不可。”

皇上想叫钟应芳出头做得罪人的事,皇上必须给出能让钟应芳满意的筹码。今次点他的弟子左士诚为状元展现了皇上的诚意。

其实这事儿应该往前捋,更早的时候,皇上使钟应芳去松江府任乡试主考官,钟应芳大张旗鼓收寒门子弟左士诚为弟子,隐隐站边寒门。皇上又点左士诚为状元,再接下来,就看钟应芳如何应对了。

这一来一回的,范江阔这个被冷落的工部尚书都看明白了,内阁那几个老成精的人肯定都明白。

“啧,左士诚这个状元,真是跟他师父一样被架在火上烤。”贺文嘉亲自给师父倒茶:“俗话说,出头的椽子最先烂,咱们师徒可要稳稳当当的。”

范江桥似笑非笑:“过几日今年贡士们的殿试文章就要放到书铺卖了,你自己写的那些东西你可还记得?你就说世家的人会不会针对你?”

“一篇文章罢了,又是为了考试,那些人不会这般小心眼儿吧。实在不行,我在世家内部还有人呢。”

“谁?”

“王苍啊!”贺文嘉理直气壮:“我们可是从小到大的朋友,虽然立场不同,他总不会害我吧。”

“那谁知道?”

贺文嘉噤声,随后又嘟囔一句:“他不会的。”

范江桥目光悠然:“余庆啊,时移世易,人也是如此。你聪慧,却太过重情,以后碰到犹豫不决的事时,师父希望你要护好你自己。”

他中举之后,师父和孙先生一块儿给他取字余庆,这还是头一回听到先生用这般深沉的口气叫他的字,贺文嘉缓缓低头。

该说的话说了,范江桥也不耐烦理他,叫他走。

“渔娘叫我过来陪师父用饭,我不走。”

“我还用你陪用饭?赶紧走你的。过几日你要回乡祭祖,我要去南阳府一趟,归期未定,这段时日你就自己管好你自己吧。少得罪人,多听多看少说话。”

“师父,你去南阳府是去许家吧。”

“知道还问。”

贺文嘉嘿嘿一笑,这才行个礼跑了。

渔娘还未叫饭,见他回来了,就问他饿不饿。

摸摸肚子,半下午才跟蒋雪村他们吃了饭,这会儿半饿半不饿的。

渔娘下午多吃了两块点心,也不太饿,叫厨房做两碗羊肉汤面来,多放汤和菜,少放面条。

吃完热乎乎的汤面,贺文嘉困意上来。

今儿累了一天了,夫妻俩简单收拾后就去睡了。

琼林宴,上贺表,祭拜孔庙,去吏部报到,又请假回乡......收拾行李出门,一顿忙活好,上船离开京城已经是四月二十了。

贺文嘉紧了紧身上的衣裳,几日大太阳后,又冷下来了。

“哎,四月初八是立夏,若是在咱们南溪县,什么桃花、梨花、杏花都谢了,樱桃都结果了,百姓早就换上了春衣,赤胳膊赤腿下田种稻了,谁知在这儿咱们还身着棉袄。”

“可不是么,这地儿我是再不想来了。”

贺文嘉、石匀、朱润玉、黄有功、胡玮、王苍几人坐到一块儿说话,贺文嘉跟个老农似的蹲地上,吃完刚在码头上买的烤红薯,红薯皮扔河里,还伸长脖子瞧,看看有没有鱼来抢食。

黄有功笑话他:“你真要喂鱼好歹给鱼留两口,干巴巴的红薯皮有什么可吃的。”

“红薯片也是粮食,饿急了树皮都吃,红薯皮怎么不能吃?”

“嘿,你还有理了。”

“我说得难道不对?”

贺文嘉对石匀抬了下下巴:“石匀授官可快了,回乡祭祖后要去贵州平头县当县令,那个地方可穷了,听说县衙大门都没有几根好木头,别说红薯,红薯皮说不定都要省着吃。”

黄有功对石匀投去可怜的眼色。

石?面露痛苦:“哎,知道就算了,你们何必说出来刺激我。”

胡玮轻笑一声:“这么说来,我去小金任官竟也不算差,那里有草原,我至少不缺牛羊肉吃。”

小金在朵甘都司西南草原上,那地儿跟四川接壤,除了路有些难走,不算远。撇开路上的时间,胡玮三个月的假期至少可在家歇一个多月。

石匀羡慕道:“你运气好。”

原则上,官员不可在祖籍地任官,都会被打发得远远的。朵甘都司这些偏远草原情况特殊。

胡玮家中生意跟益州府杨家有来往,叫胡玮去草原上任职,凭着杨家跟草原来往多年的情谊,胡玮过去多少有点倚仗,不至于被当地人欺负死。

黄有功笑道:“哎,你们都当官了,以后再称你们名字不太好,几位官老爷,以后称字如何?”

朱润玉、石匀、胡玮、黄有功都是快而立之年的人了,早就有字了,朱润玉字怀景、石匀字时信,胡玮字子珍,黄有功字季君。

朱润玉几人看向何文嘉和王苍:“你们两人可有字了?”

王苍:“我先生给我取字华堂。”

华堂呀!昨日苍山子,今日登华堂,这倒是个好字。

贺文嘉:“我字余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也是个好字。

黄有功自我安慰:“我的字也不差,就我爹肚子里那点墨水,抓耳挠腮给我取字季君也算尽全力了。”

贺文嘉几人顿时大笑不已。

男人们在船头说笑,船舱里,娘子们气氛不如他们热烈。

王苍回乡祭祖,自然要带的妻子陈氏回去。渔娘、魏氏、张氏跟陈氏头一回见,陈氏一看就是出身大家的大家闺秀,她虽和气,魏氏、张氏跟她却没什么话好说。

芸娘主动拉着她嫂子给渔娘介绍,渔娘看着陈氏笑道:“我应该见过陈夫人吧。

陈氏含笑点头:“那日状元游街我们见过。”

渔娘点点头,她是记得见过她,当时隐约猜测她的身份,只是当时是陌生人,不好说话。

芸娘拉着渔娘手道:“哎呀,早知道那我该跟嫂子一块儿去看我哥游街的,可惜那我身子有些不舒坦,就没去。我若是去了,咱们俩还能见一面。”

渔娘才不吃这一套,故意轻哼一声收回手:“你到京城多久了?除了过年时使人送礼来,也不见你来找我呀。”

芸娘委屈:“我也想来嘛,这不是京城人多眼杂,怕给你添麻烦嘛。”

陈氏看出渔娘没有真生气,就笑着说:“真羡慕你们,虽不是一家姐妹,处得倒好似一家人。芸娘在我家书房看书,看到什么农书了就说你肯定喜欢,想送给你瞧瞧。”

芸娘接着她嫂子的话说:“我听他们说那些书虽不好买,费些心思也不难寻,我想那些书你的书楼里肯定有,就没送去给你。”

渔娘微微得意:“别的书我不敢说,农书自然是齐全的。”

陈氏心里暗自惊讶,她听说这位梅娘子有座书楼陪嫁,暗自猜测应藏的是四书五经一类的圣贤书,没想到真藏农书?

她们三人说的这些话魏氏、张氏插不上嘴,渔娘止住话头,问张氏前几日绣的扇面可绣好了。

芸娘喜欢做针线,一下被吸引了,赶紧问张氏绣的什么。

“绣的是四喜景,还是魏妹妹给我的绣样。”

陈氏搭话:“四喜景是苏绣那个花样?”

张氏点点头:“是苏绣的样子,不过我用的是蜀绣的针法。”

芸娘更感兴趣了:“好姐姐,可能给我瞧瞧。”

张氏笑着答应:“你等等,我叫丫头去拿过来。”

几人围着绣样说话,渔娘倒不插嘴,过了好一会儿,陈氏想起渔娘,问她意见。

渔娘矜持地放下茶盏:“我针线活一般,叫我欣赏的话我还可以。”

芸娘吐槽:“你的手艺那叫一般?明明是惨不忍睹。”

渔娘气地咬牙,这个芸娘!

魏氏和张氏大笑,纷纷说芸娘这话,一个字都没有错的。

渔娘又叫陈氏惊讶,她不会做针线,竟不怕人说,反而这般坦然。

陈氏从小到大读书、管家、做针线,一样都没有放松过的。想到这儿,陈氏竟有些羡慕这位梅娘子。

晚上,回船舱休息,陈氏把这话告诉夫君。

烛光下,王苍淡淡一笑:“你若是不喜欢,也可以不做针线,家中不缺绣娘。”

陈氏摇摇头:“都习惯了。”

“习惯可以改,你自己喜欢才重要。”

自己喜欢吗?

陈氏有些恍惚,从小到大,她要学的事很多,喜欢的却不多,也无人真的在意她喜不喜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