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青梅煮酒(科举) > 74、第 74 章

青梅煮酒(科举) 74、第 74 章

簡繁轉換
作者:吾栖春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6 21:45:23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朝中有何热闹可看孙浔一个乡野之人哪里知道?

贺文嘉和渔娘跑去孙家,被孙浔骂了出去,一个两个的没名堂。

“想知道问你先生去,叫你先生去问范尚书。”

孙家大门砰地关上,只剩下小两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范先生去南阳了,他们也问不着呀。

“田知府叫我早点回京,咱们要走点吗?”

“田知府没理由害你,听人劝吃饱饭,还是早些回去吧。”

“行吧。”

石匀回老家祭祖了,他老家太远贺文嘉去不了,本来想等石匀祭祖回来再见一面,如今要提前回去,也不用等了。

贺文嘉跟渔娘俩人要提前去京城,两家都提前准备起来。

梅长湖舍不得闺女,一边盯着下人收拾行装一边抱怨:“回来才几日就要走,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回来。”

林氏也心烦,听不得他念叨,叫他没事儿去看铺子。

准备要走了,贺文嘉吩咐贺升去王家问问,他们准备什么时候启程。

半下午贺升回来:“回禀爷,王少爷那边说他们归期未定,回京途中要去一趟襄樊,只怕不能跟咱们一块儿。”

“他们要去襄樊呀。”

渔娘看他一眼:“去除夫人娘家有什么可感叹的。你不也要跟我去淮安梅家嘛。”

“也是。”

贺升微微抬头,想说王少爷似乎不是因为要去襄樊的缘故,可能是不想跟咱们一块儿回京。

渔娘叫贺升没事儿早点家去:“咱们这次去京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回来,这几日也不叫你当差,你在家多陪陪你爹娘。”

“哎。”贺升把嘴边的话咽回去,悄悄退下去。

贺文嘉情绪不高,渔娘也不管他是不是生气,不叫他坐着,拉他起来:“我列了一个书单,都是我要读的,你去书楼按照书单装箱,过几日我们带走。”

“你不能叫你的丫鬟去装?”

渔娘双手叉腰,理直气壮:“怎么的,叫你帮我干活你不乐意?”

贺文嘉哪敢说不乐意呀,拿着书单就去书楼找书,连装书的箱子都是自己去库房搬的。

把贺文嘉支使去干活儿,渔娘倒是清闲,带着人去邓家看淼娘,淼娘如今怀孕还不满三个月。

渔娘到邓家大门口,身边的丫头还没张口,门房就亲自下台阶来迎:“哟,梅娘子来了,快里面请。”

渔娘笑着问:“你家少夫人可在家?”

“在家在家,将才少夫人才打发身边的大丫头去街上买点心吃。”

“怎的不叫人做?”渔娘提着裙摆上台阶。

门房管事哪里知道后院主子们的事,笑了笑:“恐是突然想吃一口外头新鲜的。

“我进去看看她,你当差吧,不用你送。”

门房管事停下脚步:“您慢点走。”

渔娘刚回来那日叫人给淼娘送了京城带回来的时新布料和毛皮,那日淼娘没来,是邓丁香去贺家道谢,渔娘才知道淼娘有孕了。

刚才有人通报,渔娘进去时淼娘正在廊下等她,脸蛋红红的。

“哎呀,你不会刚午睡才起吧,是我打扰你了?”渔娘快走几步。

淼娘笑着摇摇头,慢步迎过来:“不是午睡,谁午睡睡到这个时辰?”

渔娘看她脸颊上的印子,笑哼:“骗我,你去照镜子,看看你脸上的印子再说话。”

“哎,真不是。我下午午睡起来,本来跟我婆婆一块儿做针线来着,结果没绣两针我又困了,就在矮榻上歇了会儿。”

淼娘抱怨:“怀三郎的时候都没这么馋觉,肚子这个娇气得很,叫我这也吃不得那也没胃口不说,还叫我整日困顿,白天一半的工夫都睡过去的。”

“没事儿吧。”

“没事儿,丁香每天早晨去药铺之前都要给我把脉,我身子骨好得很。”

渔娘看看四周,没看到邓家的丫头小厮,她才小声说:“肚子里这个不会是个小娘子吧?”

淼娘也这样猜,她已经有儿子了,也盼着二胎能生个小棉袄。

“不用怕我婆婆听见,左右已经有三郎了,这一胎就算生个女儿也不要紧。”

淼娘怕热,她屋里门窗都开着通风,进屋倒不觉得热。

淼娘给渔娘倒茶,渔娘赶紧扶她坐下:“这点小事我自己来,你可别累着。”

“我只是困,一点都不累。”淼娘也不跟她客气,把茶壶递给她。

渔娘倒了两杯茶,端起杯子闻了闻:“泡的什么?”

“花草茶,养气凝神的好东西,适合咱们喝,我叫丁香给你准备了许多,你带去京城喝。对了,你什么时候去京城?”

“过几日吧。”

“过几日?之前不是说要在家留大半个月吗?”

“有事儿,等不及要回去。”

淼娘轻叹:“你们的事重要,我也不劝你了。以后我在南溪县,你在京城,咱们一南一北的,隔得远,你有空多给我写写信。”

“放心,我不仅给你写信,逢年过节还给你寄好吃的好玩的。”

淼娘轻笑,拍拍她手背:“我给你说件正经事。”

“什么事?”

“阮夫人可催你怀孕?”

“没有,我和文嘉成婚还不满一年呢。”

当初大嫂成婚两年才有孕,婆婆也没催过,渔娘不着急。

“那你也该怀了。我不是催你,故意讲出来叫你心里难受,只是想提醒你一句,以后你们家来往都是官宦,京城又不比咱们这里清静,你如不赶紧生孩子,把门户守紧了,我怕外头那些不长眼的给你找不痛快。”

渔娘知她好意,但是嘛,目前她对贺文嘉还是放心的。

淼娘对贺文嘉可没那么放心,这成婚还不满一年到头还热情着,谁知道三年五年之后是什么光景?

渔娘不耐烦听她说这个,就问:“张姐姐最近如何了?”

“她呀,今年忙着呢,去年冬天她家收了一批橘皮,听你的话做九制甘草陈皮,做了些出来味道还不错,去年冬天里靠卖这个挣了几两银子。”

“今年春天他们家租了后山脚下一片荒坡地,种了许多橘树,就等着把这小生意做大。”

淼娘笑着说:“张姐姐给你家我家各送了些,我家早就吃完了,你家的我就不知道了。

渔娘没听她娘说,应该也是早就吃没了。

渔娘:“我回来这几日,不是忙着跟我爹娘说话,就是出门赴宴,也没来得及去看望张姐姐,明日抽工夫去白水村瞧瞧她。”

贺家前几日待客,渔娘也叫人请了张姐姐一家,张姐姐没来,只托人送了礼来。估计她忙,渔娘就准备明日得空去她家看看。

淼娘赞同渔娘去一趟:“申家去年冬天有了新进项,今年开春后申二郎说了户人家,申二郎的新媳妇儿不是省油的灯,张姐姐虽能应付,却也不轻松。”

若张姐姐嫁的不是家中老大,淼娘都劝她分家别过了,无奈她嫁的是申家大郎,长嫂如母,下面几个弟弟妹妹不能不管。

“别说张姐姐,你呢,你过得可好?”

淼娘脸上露出满足的笑意:“我不像你能折腾,没那么多想法。自我嫁给丁香,不能说万事都顺心吧,认真想来也没甚可挑剔的,我惜福得很。”

能这般说,那就是过得很好了。

渔娘不再提这话,笑着跟娘说起京中的日子,最让她印象深刻的就是冬天的寒冷。

淼娘听她说起京中四月都还得穿棉袄,又是惊讶又是庆幸,还是他们南溪县好,山好水好气候好。

两人许久未见,好多话说不完,渔娘在邓家留到傍晚,见过归家的邓老大夫和邓辛夷、邓丁香两兄弟后,这才告辞归家。

渔娘惦记着张大娘子,隔日一早坐马车去白水村,半路上刚巧碰到背着孩子要进城去找她的张大娘子。

得了,也不必去城里了,渔娘叫张大娘子上车,一块儿去她夫家。

“哎呀,你难得去我家一趟,我都没割斤肉给你吃。”

“想吃什么肉?“

“猪肉呀,油水多。”

渔娘笑着道:“后头小林氏嫂子坐的那辆马车上就有肉,三斤猪肉两斤羊肉,专程带给你吃的。”

张大娘子笑着道:“又占你便宜了。”

“我不缺银子花,花钱请你吃肉我愿意。”

张大娘子笑着怪叫一声,打量渔娘:“当上官夫人就是不一样了,说话口气这么大。”

渔娘大笑,攀着她肩膀:“你也可以,指望不上你家大郎,我看还能指望指望你儿子。”

申川小朋友年方一岁半,他坐在他娘怀里眨眨眼,什么意思?

张大娘子摸摸儿子的圆脑袋:“端阳节我带着他回娘家,村学的先生看到他,也说他机灵,以后送去读书一定能读出名堂来。”

“那你们当爹娘的就要好好努力了。”

“那是自然。”

她张大娘子自小就帮家里做事,她不怕辛苦,只要付出有收获,她就能一直坚持下去。

梅家的马车停在申家门外,张大娘子的弟妹看到马车后跟随的护卫很凶,还有后头那辆马车上下来几个一看就不好惹的婆子,不禁有些害怕,赶紧躲到厨房去喊她婆婆。

张大娘子的婆婆看到马车有点熟悉,又不敢认,站在院子里歪头看,看到她家大儿媳抱着大孙子从马车上下来,她一拍大腿:“哎哟,大媳妇儿,你怎么坐贵人的马车回来了?”

渔娘扶着阿青的手下马车,微微一笑:“我记得您是张姐姐的婆母吧,我姓梅,两年前我来过,我是张姐姐的好姐妹。”

“呀,梅家小姐呀,听说你前些日子你家有喜事,本来我家大郎要带着我大儿媳去你家的,可惜有事耽搁了,没想到您亲自来了。哎哟,这真是......快里面请。”

看到厨房门边露出半个身影,张大娘子嘴角不经意露出个讥诮的笑。

“老夫人真是会说话,若不是听您亲口说,我还以为张姐姐不认我这个妹妹了,我叫人亲自过来请都请不动了。”

老太太尴尬地笑了笑,不接话,只请人进门坐。

说话间的工夫,申家大门口围了许多人,渔娘叫人给院子外头的小孩儿散糖,申川自然得了许多,衣装得满满当当的,小孩儿可高兴了。

申家的男人在地里干活儿,家中来了贵客,他们本是想赶回来,听说来的是梅娘子,怕冒昧,于是只叫人带话回家,叫家中妇人们好好招待,他们就不回去了。

半中午,张大娘子的小姑子背了一背篓柴火回来,渔娘看她身上的衣裳虽打补丁,干干净净的,整个人气韵却很好,一看就是勤劳聪明的小娘子,渔娘对她笑着点了点头。

小姑娘红着脸道谢:“听我大嫂说,那个甘草陈皮的方子是您给她的,多谢您肯帮我们家。”

“张姐姐是我从小认识的手帕交,帮她我自然是愿意的,你不用道谢。

渔娘来申家给张大娘子撑腰来了,她那个不是省油的灯的弟妹,都不敢大大方方走到渔娘跟前来。

渔娘在申家用了顿午饭,张大娘子从始至终脸上都带着笑。

渔娘要走时,拉着她的手道:“张姐姐,过几日我要去京城,等我到了就给你写信,你可要记得回我。”

“你放心去吧,你写信我肯定回。”

渔娘笑着点点头,转身跟她婆婆告辞。

白水村的路没怎么修过,坐马车摇摇晃晃,阿青笑着说:“您这回来了一趟,张大娘子那个弟妹吓破了胆,只怕不敢再给张大娘子不痛快。”

“嗯,希望张姐姐日子过得顺遂些。”

说话间,马车前头拐弯就是王家。

马车路过王家大门,马车没停下,王家的门房认出了梅家的马车也没多招呼一句,等人走了才去禀报主子。

陈氏听后笑着说:“没想到梅夫人跟村妇也能交朋友。”

她婆婆赵氏没说话。

王苍笑着接话:“交朋友只看合不合得来,若是只看身份交朋友,那就没意思了。”

陈氏放下手中绣框:“夫君,咱们不跟贺榜眼夫妻一块儿走吗?”

王苍摇摇头:“不方便。’

陈氏很想说你们是从小长大的朋友,都是回京,一块儿上路也没什么。

赵氏:“不用再说,你们不顺路。”

陈氏见婆母冷着脸,微微低头应是。

陈氏忍不住扭头看夫君,王苍笑着安抚地摸摸她的手:“别绣了,做了一下午也累了,休息休息。”

“嗯。”

贺家跟王家保持着微妙的默契,贺文嘉和渔娘坐船离开南溪县后,过了五六日,王苍夫妻二人这才出发。

王苍离开南溪县的前一日去孙家拜访孙先生,孙浔没什么好教他的,只告诉他,别忘初心,也别把万事都看得太重。

王苍明白先生的话,点头应下。

王家的船行到武昌府时,贺家的船已经到淮安了,渔娘的堂哥梅羡谨亲自来码头接他们夫妻。

“孙家族长和他孙子孙允来咱们家了。”

贺文嘉不高兴:“孙家人来你家做什么?”

梅羡谨道:“孙允去岁没有中举,后头又来淮安考淮安府学,没考上,就回安东县县学读书了。”

“听贞娘说,堂妹夫在家跟先生读书,偶尔会去学一日,堂妹夫好几回从县学家去跟贞娘讲,孙允读书不用功,去各家文会跟人交际倒是挺乐意。”

“前两月文嘉中榜眼,孙家那边知道,又想把孙允送去孙先生处读书,叫人送了急信去南溪县,前些日子带回信来,孙先生好似没答应。”

贺文嘉扭头问渔娘:“先生没提过这事儿吧。”

渔娘冷笑:“先生没提,说明没放在心上,咱们更不需理孙家。”

孙允得了好处却不承情,渔娘至今都记得他跟温子乔说贺家得罪了贵人,贺家梅家会连累他,他立刻就要撇开关系的那些话。

“堂哥,可把人赶走了?”

梅羡谨苦笑:“到底都是安东县的人,孙族长到处跟人说两家的情分,还托人去我爹跟前说情,我爹几次拒绝人家听不明白,不好撕破脸,只能叫人进门。

贺文嘉和渔娘再不想看到孙家人,到底还是在梅家看到孙族长那张皱巴老脸,还有身宽体胖不少的孙允。

孙族长看到两人走到院门口,隔得老远就亲热地喊两人过去。

堂叔和几位梅家的长辈在里头,两人自然要进去的。

进去后渔娘也没给孙家祖孙好脸,规规矩矩给堂叔和几位长辈见礼后,渔娘说要去拜见堂婶,就先走了。

渔娘转身时,悄悄给了贺文嘉一个眼神,叫他看着办。

贺文嘉心领神会!

童氏早就等着渔娘了,渔娘给堂婶见礼,又给几位婶子嫂子问好,抬起头来时没看到两位堂姐。

童氏大笑道:“恐是知道你今年气运壮,两个孩子为了早点见到你这个官夫人,提早出生了。你的两个堂姐呀,如今都在坐月子,来不了,还请你见谅。”

“都是一家人,婶子说什么见外的话。”

渔娘随堂婶坐:“我记得大堂姐比二堂姐的孩子小一个月,算一算日子,还没到吧。”

“早半个月晚半个月也是有的,薇娘生的是个小娘子,孩子好着呢。”

“呀,我最喜欢小娘子了。”渔娘跟阿青说:“我给两个堂姐和孩子准备的礼你一会儿找出来,给大堂姐的礼多加一块玉,就是我藏在梳妆盒第二层里面的那块红玉。”

阿青笑着应下:“奴婢这会儿就去?”

“快去吧。”

童氏心里赞渔娘会做事,笑着跟身边几位族中媳妇儿说:“我就说渔娘喜欢小娘子,前几日孩子洗三我去齐家看薇娘,薇娘还说我胡说。等渔娘的礼送过去,不仅薇娘知道了,齐家人也知道渔娘喜欢小娘子。”

渔娘轻笑:“香香软软的小娘子谁不喜欢?堂婶是知道的,我舅舅家四个儿子却只得了一个女儿,从小爱护得跟什么似的。”

“正是这个理,咱们这样的人家又不穷的吃不上饭,指望生儿子卖苦力干活。我就觉得养女儿好。”

“可不是么,我看齐千户也是喜欢小娘子的,偏齐家有些没眼色的亲戚不懂礼,说些什么讨人厌的胡话。”

渔娘微微一笑,管他齐雷喜不喜欢小娘子,他靠着梅家和林家,轮不上他说嫌弃梅家闺女的话。

渔娘陪着族中女眷说话,这时来了个前院的丫头禀报:“孙族长想问什么事儿,贺少爷说他做不得主,要问您的意见。孙族长说想见见您。”

“不见,我一个年轻小媳妇儿哪里好见外男。”

那丫头也不多说,行了礼转身就走。

童氏面露疑惑,渔娘笑着道:“堂婶,前年过年时我爹给堂叔写了封信,您看过吗?”

“唉,你也别气,结亲比结仇好。”

“算了吧,我先生年纪不小了,我看不了别人欺负我先生,孙家人也不行。”

渔娘的语气太硬,童氏不好,就作罢了。

中午摆宴,男客女客分开,渔娘也没见到孙家祖孙。童氏本来想着好歹劝一劝,面子上别太难看。

午后歇息,渔娘把童氏叫到一边,叫人守在门口,仔细把丈量田亩的事告诉她,叫她一定要万分小心,最好跟苏家那些大地主离得远些。

童氏听到消息心头猛地一跳,哪里还记得孙家,她脑袋发晕却还强撑着,紧紧抓住渔娘的手:“什么时候?轮到咱们了?”

“今年的事,上面的人心意已决,剩下的几个省都跑不了。”渔娘扶着童氏坐下缓口气。

“堂婶,咱们家除了安东县的族之外,别处没地了吧。”

“族里只有安东县有地,安东县外的地都是族人自己家的,咱们管不着。”

“咱们家,没有隐户吧。”

童氏吓得差点没跳起来:“你这孩子,这些话能说的?”

“堂婶,查土地还能不查隐户?那查出来的那些地给谁种?谁给朝廷交税?”

童氏闭口不言,渔娘就知道肯定有。

“堂婶,别拖,这几日赶紧把事情处理好。”

另外那边,贺文嘉也找机会跟梅长同父子说清楚了。半下午夫妻俩要走,梅长同父子和童氏都没空送他们出门,只吩咐族中几个年轻人送他们去码头。

到船上,渔娘跟贺文嘉说:“堂婶吓坏了。”

贺文嘉:“堂叔倒是稳得住,他说他会处理好。”

贺文嘉跷起二郎腿坐下,道:“听你堂叔的意思,家中明面上没多少土地,暗中收在手里那些要处理也不难。”

“那最好不过了。”

淮安梅家的事处理完,两人就没什么担心的了,回到京城略歇了一晚,隔日一早渔娘去林家,贺文嘉去衙门报到。

贺文嘉走进翰林院还没问自己的桌子在哪儿,就被翰林院大学士张长广张大人叫去干活。

贺文嘉什么都不懂,跟着张大人走了许久,走到保和殿侧门,张大人停下脚步,扭头打量贺文嘉:“叫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别张嘴知道吗?”

贺文嘉连忙点头,保命第一条,多做多看少说话,他明白。

张大人带贺文嘉从侧门进保和殿,贺文嘉一眼就看到了跪在殿内的官员,还有坐在皇椅上不吭声的皇上。

贺文嘉赶忙低下头,被张大人带去后殿。

后殿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两张长桌合成一张,桌上摆满了书册和笔墨,几个翰林官们忙得满头大汗。

张大人推了贺文嘉一把,压低声音道:“我看过你会试殿试的文章,你的算术不错,去帮肖大人的忙。”

肖秀,字长青,今年已是不惑之年,今年的二榜进士,贺文嘉的同年,他过了朝考,如今是翰林院的庶吉士。

肖秀跟前摆放着是十几本账册,贺文嘉一看账册上所列事项就知道,知道这是家中的账册。

问题是,这是谁家的账册?为什么送到宫里来?

肖秀不擅长做账,此时狼狈地擦了擦额上的汗,看到贺文嘉过来就跟看到救星一般。

不等贺文嘉开口,肖秀就小声说这是左都御史钟大人家的账册。

钟大人被都察院其他几个御史弹劾,说他贪污渎职,收受贿赂。钟大人大怒,请皇上明察,并且把家中内外账本送过来。

“皇上命我等今日之内查清账册,给钟大人一个交代。”

这话什么意思?皇上觉得钟大人是被冤枉的?还是正话反说?贺文嘉不明白。

跟肖秀这个倒霉鬼一样,也是考中庶吉士,回乡祭祖后提前回京的翩翩公子蒋雪村小声说:“皇上限咱们今日内把账册查清,弹劾钟大人的几位御史还在前堂跪着。”

想法再次反转,皇上看弹劾钟大人的御史们不顺眼,这是偏向钟大人了?

蒋雪村笑了笑,谁知道呢。

张大人瞪蒋学村:“你的事做完了?”

蒋雪村顿时又愁眉苦脸起来,拿起笔继续算账。

真是的,这活儿应该找户部的官员来干吧,怎么叫他们这些翰林来?

几个老翰林帮不上忙,压力都落在他们这几个新科进士身上了。

皇上头回交代他们做事,若是做不好,以后还能出头?

咬牙干吧。

哎,愁人。

贺文嘉一边列表格把账册进出数目分类抄写,一边想,找户部?户部尚书是姚炳姚大人,皇上的左膀右臂,肯定信得过。

为什么不找?

贺文嘉也想不明白。

拿起笔舔墨,贺文嘉飞快对账册类目分类,再对分类账目进行合计,一本账册很快得出支出收入,甚至还列出了支出前三的是因为什么,收入前三来自哪里。

蒋雪村看贺文嘉真会这个,连忙捧着手里的账册交给贺文嘉。

不等贺文嘉嫌弃,他立刻说:“我给你打下手,我来分类抄写,你来算合计。”

贺文嘉勉强答应,行吧。

肖秀和另外几个翰林看到后,都学蒋雪村,他们不善算账,还不会抄写分类嘛。

于是贺文嘉丢开了手,对记得乱七八糟的账册分类整理的活儿交给蒋雪村他们,他只管算账做表。

没花一整天,后殿的翰林们只花了半天工夫,就拯救了前殿跪着的大人们的膝盖。

钟应芳钟大人家送来的账册只有五年内的,因为弹劾他收受贿赂主要是他当上左都御史之后才有的。

钟家所有的产业每年赚多少银子,一大家子的收入支出每年度都算好了,挑不出一点错来。

张长广当官大半辈子,还是头一回看到这么工整明了的账册统计。

他深深看贺文嘉一眼,这小子不该留在翰林院,该送去户部,过些日子再跟钟应芳去江苏查田亩之事才对。

贺文嘉往后退后半步,心里紧张,张大人为什么这么看他?

张长广啧了一声,拿着统计表送去前殿给皇上。

蒋雪村揉了揉酸疼的胳膊,小声说:“钟大人好歹是正二品的左都御史,家中一年产业收入加上俸禄不到八千两银子,一大家子人要在京城租房、吃喝拉撒,给儿孙读书,人情来往,他一年还能省下一千多两银子送回老家修路、建学堂、接济朋

友,真是少见。”

只说一个正二品的左都御史还在京城租房住,若不是故意装穷,那就是真清廉。

“钟大人当官是为了什么?”

贺文嘉也想,钟大人是为了什么。

这时,前殿传来一声大喊:“皇上,这账册是钟大人自己交上来的,说不准另外还有账册。请皇上明鉴!”

肖秀愤愤不平:“钟大人家的账册还能有错?有本事他也跟钟大人一样,把他家的账册送来查一查。”

蒋雪村无所谓地笑着道:“肖大人,您也这把年纪了,别生气,保重身子要紧。”

肖秀冷哼一声,扭头不看蒋雪村。他一坦荡寒门子弟,跟蒋雪村这等世家子无话可说。

“诬告上官,拖出去,打二十大板!”

蒋雪村伸了伸腰,哎,结束了。

看来皇上还是信钟大人。

无理诬告上官,还对皇上认下的结果不服,都察院这是要反了!

谁给他们的胆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