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武帝寄奴 > 第二十二章 蓬莱仙岛

武帝寄奴 第二十二章 蓬莱仙岛

簡繁轉換
作者:逍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6 22:50:1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这个岛离大陆那么近,令人怀疑它原本就是大陆的一部分。

岛上除了海鸟以外,别的动物并不多,然而植物品种却异常丰富。所谓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也不过如此。

在那临海的巨石上,立着一个人。他拈着胡须望着远空。在海平面的上方,云层飞快地移动着,向着岛的方向压来,仿佛要将这岛挤碎。

远处的海浪一个一个袭来,它们奋勇向前、争先恐后地跳上岸,却无法越过那些轻柔无比的细沙。细沙扯住了海浪的衣襟,海浪们徒劳地挣扎着,只稍稍用力一挣,衣裳就被细沙扯破。然而被扯破的,其实不仅仅是它们的衣襟,还有它们的躯体。海浪无奈地望着近在咫尺的岛上的土地,慢慢地融入了沙里。

后面的海浪们不甘埋没于海中、埋没于沙下,似乎憋足了劲要冲上岸。它们集结在一起,共同喊起了号子。号子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激越,最终形成了一片怒吼。海浪们手挽手,猛烈而快速地向岸上扑去。当先的几个快活地冲上了巨石顶,它们想将立在巨石上的那个人淹没。

那个人神情太落魄。他的落魄虽然与海浪们无关,但是他的落魄影响了海浪们的斗志。淹没,淹没!然而最终淹没的,只不过是他的一双鞋。

那个正在沉思的人惊醒似地抬起了脚,愤然把那些海浪踩碎在巨石上。

“教主!”听到后面有人叫他,那人回过头来。

来人站在石下仰头道:“教主,请回吧。诸位长生人(注1)已经到齐了,正在等您议事。”

那人跺跺脚,跳下巨石,扶着来人的手离开了。海波们似乎失去了作战的动力,它们也渐渐变得庸懒,不再冲向巨石,不再冲向沙滩。一切都涣散了,一切也归于平静。

这里便是被称作仙岛的甬东。

甬东在帝国最东面的海中,古称“海中洲”。当年秦始皇为了求仙访道,派人出海寻访仙山。无数人因为一无所获而一门惨死。终于有一个自称徐福的方士自告奋勇求见秦始皇。他说以前的方士之所以无法寻到仙山、无法采到仙草炼长生不死药,是因为仙山本在缥缈间,仅凭数人之力是难以找到的。

于是秦始皇依徐福的要求,挑选有灵性的童男童女数千人,随同他一起出海去寻仙岛。徐福便率领着童男童女乘大船到了甬东之岛,在此登仙而去。这座岛被后世称为“蓬莱仙岛”,与北方的渤海中的蓬莱岛遥相呼应,与方丈、瀛州等一样成为众多仙岛中的一个。

徐福登仙之后,后世有无数人来此求仙问道。这之中,便包括方才站在巨石上的那个人。他便是孙恩。

叔父孙泰的死亡,令孙恩触动很大。他知道叔父秉承着天师道的道义,十数年传道,非常不易。数百年前,自三位天师创立、传播这天师道,这个教就饱受磨难。

张道陵先师创教时,追随者并不多,传承也只限于乡邻左里;张衡先师继承道教时,险些被认为是异端;张鲁先师时期,无数人怀疑他与黄巾军的太平道有关联。曹操就曾用张角来比喻张鲁、而孙策也曾用于吉来比喻张鲁,令张鲁建立拯救世人于战争、于磨难的梦想破灭,只能偏居于汉中一隅。

司马氏得天下之后,太平盛世正适合天师道的传承。没曾想此时从西方传来的沙门佛教却大举侵入长安、洛阳,顿时朝野一派崇佛之气象,仍旧信奉天师道的只剩一些名门旧族。

沙门的创始人原是西方某国的王子,之后修行参悟而得道成仙,被称为佛陀。这个教的教义与天师道有许多相近之处,但入教却不像天师道那般繁复,因此只要是修佛之人都可以入佛门,不计天资与身份,也不计华夷人种,这使得北方胡人也纷纷修佛。除了华族外,更是无人信奉天师道。

尽管如此,王朝南移使南方旧族势力扩大,天师道也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叔父孙泰借机扩大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信奉了天师道。然而,叔父最终之败,在于他还对晋国抱有梦想。孙恩对此笃信不疑。

叔父想通过影响晋国政坛来兵不血刃地成为事实的主宰。他太过自信,也太轻信人们信道的目的了。连叔父自己信道的目的到后来也受到了**的浸染。

他沉迷于自己所取得的那些成就,他相信尊崇他的大臣贵族们会像尊崇他们的皇帝那样;他误以为只要自己振臂一呼,大臣贵族们便会舍弃他们的皇帝而聚集到他的羽翼之下。毕竟连家财都可以舍弃的人,有什么不可以舍弃呢?毕竟人国怎能强过完美的天国呢?

但是,教权终究没有斗过皇权。因为皇权可以合法地拥有军队、土地,而教权则没有。叔父之败,在于他轻信了教义能够打败军队、能够占领土地,趋走不平。叔父之败,在于他没有反思先师张鲁为何只能守住汉中而不能平定天下,为何最终连汉中都没有守住而降于曹操。

对于张鲁的失败,孙恩认为他败在生不逢地,也生不逢时:

张鲁的汉中本是军事要冲,是蜀中与关中的咽喉要道。但因为其地形易守不易攻,所以虽是兵家必争之地,但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然而正是因为地理位置过于优越,所以不免受到南、北、东三面军阀的垂涎。张鲁穷于应付外来侵袭而使得国库空虚、兵力骤减、良将不附。

孙恩以为,倘若张鲁擅于动用外交技能以汉中为本营进而攻取南方蜀地,则胜败未可知也。

可惜张鲁错过了大好时机,等到曹操迅速扫荡中原,先后击败吕布、袁绍、马超、韩遂之后,张鲁已成了曹操在北方最后的阻力。势单力薄的张鲁连个同盟也找不到,怎能抵挡曹操从征伐孙权、刘备的南征军中调来的十万精兵?

张鲁凭一介地方豪强之位,进身而为诸侯。孙泰乃皇亲国戚、朝廷重臣所倚重宠信之人,何忧功名富贵哉?

孙父孙泰在世时,孙恩也曾跟他讲过这些道理,然而孙泰对此不屑于顾。他终于在不明不白间,留下教众升仙而去。

孙恩从叔父的失败里映证了自己的分析,他看到了靠内部的力量不足以触动晋国,同时他又看到了民众的力量。东汉末年的黄巾军之所以未能成功,并不是他们做法有误,而只是因为他们的策略不佳,甚至运气也不佳,偏偏碰上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眼下晋国除了刘牢之等人之外,哪有什么英雄?而刘牢之不过是司马元显手下的爪牙而已。他们防范西方的桓玄、北方的秦、燕都唯恐不力,哪有心东顾?

当孙恩逃到甬东海岛之后,发觉这里不仅是避难的好处所,也是蓄积力量的中心地带。因为甬东所处的会稽郡,尽管是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的封地,却也是百姓对朝廷政策最不满之处。东南民心可用!

难道正是先师冥冥中的旨意才令自己归向甬东、归向蓬莱?

孙恩一心要规避叔父孙泰靠教民自发战斗的方式。这种方式两百年前黄巾军就已经证明了行不通。他想建立一个真正的军队。

孙恩在不断地搜求懂得战争的人才。然而令他失望的是,晋国的士族、文人虽然信奉天师道者众多,但军官、士兵中信奉者极少。信道的不懂军事,懂军事的却又不信道。放眼望去,没有一个能入他法眼。孙恩尽管知道自己不是擅战之人,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每战必亲临前线,以鼓舞士气。

现在的孙恩,在句章被刘牢之、刘裕击败后,正准备与教众们商讨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当孙恩步入大厅后,所有教众全都站起来,两手合在胸前,念道:“教主洪德无量。”

“诸位道友,洪德无量。”

孙恩走到厅的最里面,先掸掸衣服,正正头冠,然后恭恭敬敬向香案上的三个牌位行了一个礼。之后缓缓转身,扫了所有人一眼,开口说:“此番出师不利,乃是天师考验我等。我等一则新近入道者较多,并非所有道友都能领会道义;二则诸位未参法军事。

“虽然道义在我一方,然而我等长生人仍需与凡人作战。战斗,乃凡人之事,非道友之事。事处危急之秋,我等不得不以凡人之战应对凡人之事。先师有旨,不懂兵法、不懂军事,必然会阻碍我道众行天下大义。各位道友在修习教义之余,也请多修习兵法。如今以兵机平天下,将来以道义治天下。请互勉!”

大厅里一片肃穆之情。在两侧立着的卢循、姚盛等低着头不语。卢循后面的一个长髯者一直拿眼盯着孙恩。等孙恩说完后,斜着眼瞟了卢循一眼,即便也跟着卢循低下头去。

孙恩见自己的话说得稍许沉重,令士气有一些消沉,尤其会让领军攻上虞、句章的几个将领泄气。孙恩意识到此刻是激励士气的时候,不是打击众人的时候。

他调转话锋说道:“句章城攻城不利,并非姚帅之过,乃天意使然。姚帅不必介意。上虞之战亦是如此。我昨夜观天象,见西方明星近日暗淡,东方一星变得明晰。此乃吾道友之幸事。俗人皆知,胜败乃兵家常事。

“汉末黄巾起义,最终之所以全军覆没,我以为乃是因过于看重满,而不注重亏。先师一再告诫我等,凡事皆有度,不可强求。群雄并起之时,不可妄与争锋,不如暂避以待时机。汉王刘邦岂能敌霸王?无非是等待时机,在霸王疲于应对各方对抗之时再一举歼之。成,未必佳;败,未必废。也请诸道友共勉。”

他这话说完,卢循身后的长髯者不禁点点头,微微笑了。

见到教主并没有苛责,教众们的心情又变得激奋起来。一时间,大厅里又失去了肃穆气氛,恢复了往里的喧嚣。

(章节注:

注1长生人。天师道称教众为长生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