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武帝寄奴 > 第二十八章 舌战孙恩 (1)

武帝寄奴 第二十八章 舌战孙恩 (1)

簡繁轉換
作者:逍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6 22:50:1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献俘仪式虽然结束了,但我却始终在思索对待俘虏的问题。

其实在海盐我们俘虏的贼兵并不多。因为贼兵的人数远远超过我守军的人数,如果俘虏太多,不仅安置困难,还会对我军造成巨大的威胁。而杀俘又是为道义所不容的。

远至炎黄、夏、商时代,杀俘都为人所不耻。而周代更是将它演化为战争道德,乃至正义的一部分。

也正因为如此,即便是被世人称为战神的白起,也只是因为坑杀了四十万赵国俘虏而在历史上留下劣名。白起的军功远超任何一位古往今来的战将,但就是因为杀俘,使得他的历史地位始终不能高过孙武、伍子胥、吴起、乐毅、李牧,甚至王翦等。

尽管对方是残害我百姓的贼人,但是我们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杀俘。

不杀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杀了会威胁到我们的声誉。在这个时代,生命重于声誉,还是声誉重于生命,其实是难以判断的。

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只有一个在敌人变成俘虏之前就将其杀掉。

这对于士兵而言,其实是一件更为简单的事情。在敌人缴械要求投降之时,不予理睬,并趁机把他杀掉。我军面对贼兵再也不必察颜观色,看看贼兵是否有投降的意图;而贼兵在眉目传情而忽略抵抗的时候,就已人头落地。

这样的方式,尽管不免有自欺欺人之嫌,不过也好过陷入上述的两难中。

尽管有所谓“格杀勿论”的做法,但王师是代表道义的。在自己的国土内是不能轻易下达类似“格杀勿论”的命令的。

正因为战前就知会了将士们,不再考虑俘虏之事,所以在海盐的防卫战中,我军的歼敌数量大增,歼敌的速度也大增。

去年在吴郡、今年在句章时,我们所面临的处境是:杀敌越多、贼兵增兵数量更多。杀敌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敌兵募兵的速度。

以歼敌为最高目标的战术,改变了海盐的不利处境。从而让我在今后把这一战术作为与孙恩周旋的良方。

我不禁又想:如果说在句章只是小试牛刀的话,在海盐我真正做到了以谋略、英勇克敌。一场又一场战斗打下来,已经在贼兵心中留下了“二刘不可敌”的畏惧心理。所谓二刘者,就是指刘牢之与我刘裕。

贼兵似乎对“二刘”中的后者更具恐惧之心,因为千人攻一人未果、万人攻百人未成,这恐怕是千古未有之举。我有幸能偶然成此壮举,实感幸运之至。

想到这里,有些飘飘然。意气风发而不可自得。

正在这时,忽然有人进来报告说孙恩派人下书,说请我出城一见。

这个消息令我们所有人一惊:孙恩本应随主力战船开赴泸渎,怎会出现在海盐?孙恩让我出城见面又是何意?

看过孙恩的信后,我们一行人上了城。只见城下有数十人马,他们举着火把簇拥着一个身着黄袍的人。那人正是孙恩。

孙恩派了一个贼兵上前喊话,说的内容与信中的内容相同。只是希望我能下城叙话。

我没有作答,扫视了一圈城上的文武。大家的表情颇为复杂。

“不是来投降的,便是来劝降的。”鲍嗣之见我在看他,脱口而出。

“孙恩怎会投降?他尚有数万人马。”另一位持不同见解。

“孙恩为何不能降?他这样的乱臣贼子,本来就应该受死。更何况我们还杀了他的元帅,他还能有何为?他若降了,兴许朝廷开恩饶他一条狗命,不降连命都保不住。”鲍嗣之辩解说。

鲍嗣之日日求战不得,只有昨天那一战才让他略为满意。但毕竟少年争强好胜,昨天的那一战虽然胜了,但是那巷战简直如同斗殴一般,远不如跨马横枪地领军出城与敌人好好厮杀那般威武。

我说:“依我看,这孙恩未必会来投降,而是来劝降的。不过,我也想看看能否说降他。即便无效,但且试试无妨。”

鲍嗣之说:“孙恩狡诈,刘司马可不能轻易下城。趁他身边人少,让我点齐将士,出城去把他擒来。”

“若是那么容易被我们擒住,孙恩怎敢到城下来?如今且出城与他一会。世之,你令弓兵营戒备。如我有闪失,则不必吝惜弓箭。”

刘钟得令,下城去传令给刘荣祖,让他带弓兵营上城。

鲍嗣之说:“我带兵跟刘司马一同去。”

“这倒不必。”我转头对鲍陋说,“最好是请鲍兄派一位胆大勇猛的亲兵随我一同去。”

鲍陋劝了我一番,最后见我坚持要下城会孙恩,只好同意了。虽然蒯恩、孙季高等句章兵中有许多人都想跟随我一同去,但我还是带了鲍陋推荐的一位亲兵下了城。

孙恩见到出城的只有两个人,转身下令保护他的那些贼兵也退到百余步开外,身边只留了六个卫兵。看来,这六个卫兵乃是身怀绝技的猛士。尽管双方的人数不相同,但是毕竟我本人比孙恩有武力,他多派几个人护身也可以理解。

“刘将军,这厢可好!”孙恩在马上行了一礼。

我也还了一礼,说:“我乃道坚将军麾下小将而已,‘将军’称谓可不敢当。孙将军一向可好!”

“德舆兄,我等在此就不必多礼了。你我俱是豪杰,国家当此多事之秋,又何苦在此拚杀呢?”孙恩说。

“孙将军,既然知道国家多难,阁下就不该趁机作乱。北方胡虏占我大片江山,我们既然自诩为豪杰,就当为国效力。”

“此言差矣。德舆兄所谓之国家乃是司马氏之国家,我所谓之国家乃是黎民天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而不是司马氏一家之天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司马氏夺得刘汉、曹魏江山,本乃天理不容。”

“况且,”孙恩笑了笑,说:“据说,刘将军祖上乃楚元王罢?司马氏之国家尚且远不如刘氏之国家,更如何能比天下人之国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