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武帝寄奴 > 第057章 奸雄论道

武帝寄奴 第057章 奸雄论道

簡繁轉換
作者:逍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9 10:52:3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桓玄依然是隔三差五邀我赴宴,并刻意把自己的亲信和朝中的要员介绍给我。

有一次,桓玄还把我召入内殿跟我促膝而谈。

“稚远对爱卿赞赏有加啊。”桓玄突然提到王谧。

“王公其实对臣有大恩。”我回答说。

“哦?何出此言?”

于是我对桓玄讲叙了当年王谧救我于刁逵凌辱的事。

桓玄听了感慨说:“原来你与王、刁二人都是故人。哈哈。”桓玄有意把“故人”两个字加上强调的语气。

如今王谧这个对我有恩、刁逵这个对我有仇的两个人却都成了桓玄的心腹。

“确实如此。”

桓玄接着说:“稚远果然乃宰相才,竟然能识德舆于草莽间。较之萧何亦有过之而无不及。看来朕今后需要多多重用他。”

我听了这话,附和说:“王司徒的确是大才。”

桓玄转了个话题问:“爱卿乳名寄奴?”

我回答说:“是。臣幼年丧母,父亲无法养育。之后曾寄居人下。”

桓玄叹了一口气,说:“英雄者,身受磨砺,方可能大事。韩信当年亦曾受胯下之辱。爱卿便如韩信一般,祖上为君侯,然而却出身贫寒。我看刘裕刘德舆便是我朝之韩信啊。”

“臣不敢当。”我说出这番话时,心里却在想:在桓玄看来,我到底是攻城野战助汉高祖逐鹿中原之楚王韩信,还是上不见天日下不见黄泉被吕后诛杀之淮阴侯韩信呢?也许兼而有之,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唉”桓玄接着说,“岂止爱卿。连朕年轻时也曾受辱于人。”

于是桓玄便对我讲了一件我曾听人说过的故事。

桓玄的父亲前大司马桓温虽然权倾朝野,但是因为久有异志,而使得朝中君臣都认为桓温有不臣之心。桓温去世后,他的子侄都被剥夺了实权。桓玄最后被任命为一郡的太守,为此郁郁不得志。曾感叹说:“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于是挂印而去。

有一次,他到会稽王府中赴宴。司马道子借着酒劲训斥桓玄说:“听闻尔父桓温当年意欲谋反?”

桓玄吓得当即伏倒于地不敢起来。司马道子不顾宾客环伺,依然当众羞辱他。身为名门望族的桓玄在觥筹交错之际受到这样的斥责,实为大辱。不仅辱及自己,而且还辱及地下的先人。然而,慑于司马道子的权势,桓玄唯唯诺诺而不敢言语。

桓玄谈及这件旧事,对我说:“出身名门何足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朕虽有先人留下之基石,但若自甘沉沦,也不过如这建康城中的寻常高官富户之子弟一般,只懂饮酒清谈而已。司马道子便是一例。

出身贫寒何足惜?想尔先祖斩白蛇起义,击败项羽而成就千古功业。实令人击节而叹。汉之末年,名门之曹操、士人之孙坚、寒门之刘备,均得以建不朽之功,成鼎足之势。名门、寒门有何不同?所谓,成或败,在人,亦在天,不在出身。”

“陛下所见甚高!臣受教了。”

“爱卿不必如他们那般说话。朕有所见不到之处,尽管明言。”

“臣不敢。”

“爱卿行事,朕早有所闻。朕对爱卿欣赏有加,然而朝中并非人人对你均抱好意。那些人久居高位,早已不知如何治国,早已不知当年的抱负,只知每日纵酒高歌,尸位素餐而已。爱卿这等出身之人,与彼等同朝而列,自然有许多不便明言之话。这些,我无不尽知。”

“陛下明鉴。得遇明君,实乃臣之大幸。”

“哈哈。不论如何,爱卿且不必理会彼等。有些人,朕迟早会动一动的。”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于情于景听起来倒似乎的确是桓玄的心里话。我不动声色地听他接着往下讲。

“太上皇在世时,曾于蜀地见过一位老者,岁已百年有余。老者声称曾于诸葛武侯帐下任小吏。太上皇便问诸葛亮有何过人处。老者说‘无甚过人之处’。良久,老者又说‘凡事但求妥当。此无人能及’。太上皇谈及此事,对我说,凡成大事者,即便无过人之处,倘凡事小心谨慎则必然有利于事。德舆以为如何?”

我听了这话,心里想:这桓玄一贯认为自己文武全才,有过人之处。而他篡权之后的所作所为,却是察微纠细,又力图表现出仔细谨慎的样子,看来与这个所谓的“太上皇”桓温的教导不无关系。

于是我圆滑地说:“若是常人,二者得其一便已是莫大之利。若是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须得二者具全方可。”我故意顿了顿,一方面观察桓玄的反应,另一方面为下一句话做铺垫。

桓玄拈着胡子,并没有说什么。

于是我把下面的那句说出来了:“譬如陛下。兼有文武之才者,当世能有几人?即便有三、四人有如此之才,又有何人能如陛下一般明察秋毫,将万事料理得妥当?诸葛武侯仅凭此便得人臣之位,陛下天子之份,万非武侯所能及。”

听了我说的话,桓玄眉头往上挑一挑,微微笑了笑,说:“爱卿之言听来贴切。早听闻爱卿乃一猛将,未料到谈吐亦为不凡。”

“陛下过奖了。臣刘裕幼时家贫,读书甚少,见识亦不多。自入军并升为军官后,恐为下属所轻视,不得不读了几本古人之兵书,习得些古人之言辞。与群臣比,已是粗鄙不堪。在陛下面前,更是诚惶诚恐,难以自安,唯恐有辱圣听。但求陛下不见怪,已是万幸。”

“哪里哪里。朝中那些大多为清谈客耳。虽冠冕堂皇而言之无物。不若与爱卿相谈,尚能一尽衷情。”

尽管传闻中有许多夸张之处,但是与桓玄相处久了,倒却令人或多或少地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

桓玄才智过于常人,他思维敏捷、擅于引经据典地高谈阔论。即便是清谈客们在桓玄面前也颇感气短。也正因为此,桓玄初入建康城时尽管做了许多不义之事,但是却拉拢了不少气味相投的士人。

他出身士族,却是成长于军门,所以又常能与大字不识的军将们一同饮酒、斗拳、摴蒲,博得了他们的认同。跟我谈话时,他就尽量挑选一些我熟悉的字眼,而不去炫耀他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仿佛他就是坊间的一个读过几本书的酒徒、或是落魄的士子。

桓玄尽管脾气不佳,经常斥责别人,但又常能在事后给予宽慰。令人在诚惶诚恐之后,又感到莫大的欣慰与荣幸。他身边的人,除了殷仲文以外,个个都曾被他骂过。不过,恰恰正是这些人对他忠心不二。

这样的一个人物,是不可能做不成大事的。以这样的人才,原本可以出将入相,为天下太平、黎民苍生做出一番事业,然而他却借自己的名声与势力将皇帝赶下龙座,自己取了天下。可叹而可恨。

桓玄最初治理政朝,颇让人有一些幸遇上古明主的错觉。他一改吏治,严惩了许多贪官,矫正了官场的陋习,令民众拍手称快。但是不久之后,事情就出现了变化。

初入建康城的“约法三章”变成了“约法三十章”,不久,又成了“约法三百章”。而法与法之间不乏矛盾之处。据称,这些法令都是桓玄亲自主持拟定并修改的。他以战国的法家为本,强调依法立国,却没有考虑到时下的局势是不能承受厉法的。

从荆楚到建康的桓玄嫡系军队最初还守着军纪,久而久之,军官们以开国元勋自居,日益骄纵起来,而士兵们则更是无法无天,在建康城中横冲直撞,四处扰民。军官们有看不过去的,弹压过几次,但是毫无效果。执事的京官们虽然知道荆州兵乱纪的事,也不敢据实上报,最后轻描淡写一番、胡乱处理了了事。

桓玄深知这些人出生入死随自己打天下,吃过许多年的苦。现在坐镇天下了,也该还他们些高官实禄。尽管他也听闻一些实情,但也并未真正去惩治。只把几个杀人劫财者处死了息事宁人。

也曾有几个言官上书桓玄,密奏民间疾苦。却因为用辞不当的缘故,被罢了职。所谓的“用辞不当”,是从宫中传出的说法,至于实情如何,外间就不得而知了。就此事我曾询问过王谧。王谧也摇摇头,说:“此人,岂非王莽哉。”

王莽在西汉末年为朝廷所倚重,被称为社稷之臣,皇室将振兴高祖之世、文景之治、汉武之威的希望寄托在了这位中兴名臣的身上。最初王莽倒是兢兢业业,师法上古名臣治国。久而久之,王莽萌生师法上古明君之意,逼着皇帝把皇位也禅让给自己。

当了皇帝之后,王莽一心要重振三皇五帝之治,于是励精图治,大刀阔斧将当时的政、民、军等按古法改革。岂料一则触动了贵族的利益,二则导致民众的怨言,最终激起绿林人士起义。王莽复古之政,不过数年便烟消云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