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武帝寄奴 > 第058章 元德献计

武帝寄奴 第058章 元德献计

簡繁轉換
作者:逍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9 10:52:3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不过,桓玄与王莽毕竟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我虽然没有读过什么史书,但是因为非常欣赏光武帝刘秀,因而对王莽也有一些了解。

尽管世人对王莽的印象不佳,但我在建康请的那位先生对王莽倒颇有些好感。我曾经和他一起点评过两汉更替时的各路英雄豪杰。以那位先生看来,王莽其人并非像史书中写的那样权欲熏天、那么不堪。

王莽还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只不过所谓成王败寇,成功的是刘秀,失败的是王莽。王莽执政时接手的是有着无穷弊政的西汉,不进行改革国家是难以支撑下去的。

然而王莽的失败在于他的力度不够大,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士族的利益,因为王莽自身就是一个士族。

刘秀尽管是汉高祖之后,但却是出自贫寒之家。当刘秀起义时,旧的士族团体早就在战争中被打破了,士族与平民站到了一起,并且不断地挑起平民的反莽情绪,使得王莽这个“颠.覆.国家的乱臣贼子”逐渐失去了民心。

正是借助王莽的改革,破坏了西汉的诸多弊政,刘秀接替更始帝之后,才可以轻装上阵所向无敌,继而又能够从废墟上重建新的王朝来。一切弊政可以全部归于王莽,毫无顾忌地进行改革,不必过于担心触及谁的利益。最终,以至公而为天下服。

先生的这番高论令我瞠目结舌不已。不过,仔细想想其实他的话也有几分道理:所谓史书,都是新朝对旧朝的评价。王莽的王朝时间过短,没有留下能够证明他的政绩的足够史料,也没有留下能够为他写史的史官。

而王莽的历史全都是东汉的文士们写的。这样一来,王莽在史书中的形象定然好不了。试想想,哪一个短命王朝的新主在历史上留下过赞誉呢?

听王谧以王莽来形容桓玄,我觉得他只道出了其一,并没有道出本质来。我认为其本质是全然不同的。

因为王莽是以国之柱石身份建立新政,用霹雳手段去改革时弊,至于他赶走皇帝自己坐上龙椅,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桓玄从荆州时期起,他就是在培植反朝廷的势力。他到如今之所以驱走皇帝自己坐镇天下,其根源便是出自其父桓温以前的不臣行为。彼时桓温只不过是因为顾及到朝廷重臣阻挠,所以才未能最终篡权。

桓玄所面对的重臣,是不得人心的会稽王父子。之所以他能得逞,其一是因为庙堂上的一片乌烟瘴气,给了他以可乘之机;其二就是谋求皇位的举动历经二代,有其成功的基础。

在桓玄篡位之初,本以为他会因为大功告成而收拾利欲,从而潜心治国,但数月以来,国情江河日下。桓玄一心只在建康收买人心,却完全不顾南方的饥馑与州郡的困厄。那些被孙恩肆虐、被胡虏侵扰过的州郡纷纷效仿西汉绿林、东汉黄巾聚众山林。尽管还没有发生攻袭县城之事,但这样的事估计也为期不远了。

在建康的这段时间,我一面在肉池酒林间与朝中的大臣们“礼尚往来”,一面在赌坊茶楼间听取民情。我越来越感觉到:起义的时机眼看就快来了。

为了确认我的想法,我特意会了会王元德、王仲德兄弟。

王氏兄弟是太原人,父亲曾在苻坚手下任职。苻坚溃败时,王氏兄弟收集义兵与慕容垂作战,失败后逃走。最后辗转到姑孰投奔桓玄,担任桓玄帐下的将领。但王氏兄弟与桓玄却并不是一条心,尤其是得知桓玄想要篡权,王氏兄弟就决定有所图。只不过他们认为以一己之力难于行此大事。

我认识王氏兄弟是得自童厚之、刘道怜的引荐。我初到建康时,也曾拜访过这对兄弟。关于起义兵兴复晋室的想法,也逐渐透露给他们。他们对此非常支持。

王元德曾说,他兄弟二人虽然来自北国,但是先祖是汉朝旧臣,是那个设计除掉董卓的司徒王允的族人。他们从北方逃到南方,本想依附晋室。没想到尚未立稳,桓玄就篡了晋室的权。对他们而言,虽无私恨,却有国仇。

虽然我并不认为一个从北方敌国回归晋国的人一定会将桓玄篡权看作国仇,但是元德、仲德兄弟却怀着极大的热忱非常积极地为起义之事奔波。

在王氏兄弟的家中,我受到了他们热情的欢迎。

王家府第位于建康城的一隅,离我的住处不远。这座府第并不是新修的,应该是一处旧宅。也许是充公之后赐给王家当府邸的。府邸前后三进。除了王元德、仲德兄弟外,还有元德的家人,再加上七、八个家人奴仆,这个宅院就显得略有些狭小了。

虽然桓玄对兄弟非常看重,但是这兄弟一直韬光养晦,并未应召任大臣,而只是留在军中挂着镇北参军等闲职。

我们三人寒暄过后,便直入主题谈起义的事。

王元德对我说:“德舆兄,难得桓玄对兄如何器重,倘若说有人要反对桓玄的话,除了桓氏宗族、几个心腹旧将外,最不应当的恐怕就要数兄长了。”

“何出此言?桓氏对待我确实不薄,但我等起义是国事,而非私事。你兄弟二人生长于北地,况且南来效力于国。我生于晋国,怎能眼见国家遭难呢?况且,桓氏如此对我,是有深意的。我这次前来,就是向二位讨教起义的时机。”

“若说起义之良机,不如就在当下。”王元德看起来早已考虑成熟,“桓玄篡位前,时机不到。此事,我与德舆兄有同感。桓玄篡位后,大得民心。那时如果起义,则.民心未必服我,胜败难料。

而眼下,新政已露弊端,桓玄已经原形毕露。如今桓玄已经把官员、士族、平民都得罪殆尽。在宫中看,一片大治之气;在宫外看,一片残没之象。建康城中都是如此,各州郡恐怕还不如建康。”

王元德这话听起来稍嫌有些夸张。建康也好、京口也好,还没到民不聊生的地步。不过会稽以南的一些郡县倒是生灵涂炭。但那是沿袭而来的旧景,与桓玄干系并不大。但我没有作声,听王元德继续分析。

“德舆兄,民心乃是一国之本。虽然大晋国受制于司马道子、元显父子期间,完全丧失了先相王导、谢安之治。但道子父子之失只是一时之失,大晋国毕竟有良臣、良吏在。假以时日,一定能够革除弊政。而如今,桓玄执政之后朝令夕改这些事且不用多说,良臣、良吏诛杀、革除者不可胜数。因一字之谬使尚书诸丞一概废黜的。古往今来,这般事情听说过吗?”

王元德说的是王谧、刘道怜之都跟我说过的那件事。有一次尚书呈给桓玄的公文里,将“春蒐”误写成了“春菟”。结果尚书府及以下各等官员全部罢官。导致该尚书府无人理事达一个月之久。这件事让朝臣们诟病了许久,但也没有人去向桓玄进谏。

王元德接着说:“据我所知,桓玄攻破建康之后,虽然驻军于此,但是上个月早将一部分精锐遣回了荆州。据说桓玄篡位后,北部、西部都有不稳定之现象。在荆州甚至还有叛乱出现。桓玄需要派兵回荆州驻防。如今建康之守兵,大多是从各处征调而来的。其中尤其北府兵为多。”

听到这里,一直不语的王仲德才开口说话:“前几天我和兄长一同去城内外各处察看了一番。建康城中守兵并不多,守兵多数部署在石头城。桓玄虽然常常宿于建康宫中,但是在石头城内设了行宫。行宫德舆兄不是前几天去过么?那里的防守,德舆兄以为如何?”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确实。”

我听完了王氏兄弟的介绍,沉思了一番后,冲二人笑笑,说:“只要建康城中守军不多,石头城中守军或多或少都不济事。”

王元德会意,冲王仲德点点头,然后笑着说:“早就知道德舆兄一定有此高见。所谓擒贼擒王,桓玄之根本为人所夺,即便他龟缩在石头城中,大势既去,小小石头城能维持几日?”

这一番讨论,令我对起义时机的判断更增添了信心。

我在王家不能逗留过久,以免引起猜疑。临告辞前,王氏两兄弟又拉着我说了好久。我对他们说:“今天见到元德兄弟两位,令我想起了几位古人。”

“哦?是何人?”

“周朝之伍尙伍员、汉朝之霍去病霍光、魏朝之曹操子侄。再加上元德仲德,这些兄弟都是非常之才。实属难得。”

“德舆兄谬赞了。我和舍弟只是北方亡命之人,眼下虽然回到祖国,但却常有寄人篱下之感。我兄弟智、勇均类常人,实在不敢当这样的赞誉。”

告辞之后,在回去的路上,我脑中一再地浮现那几位我提到的古人的事。突然,我想起了他们的一个共同点,顿时竟无端地冒出些冷汗:这几位兄弟中,伍子胥的兄长伍尚也罢、霍光的兄长霍去病也罢、曹丕曹植的兄长曹昂也罢,都是兄长英年早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