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武帝寄奴 > 第039章 放虎归山

武帝寄奴 第039章 放虎归山

簡繁轉換
作者:逍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9 10:52:3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徐羡之讲完徐道覆的话,叹了一声说:“徐道覆虽为盗匪,实非凡才啊。卢循落入如此颓势,全赖徐道覆周旋。”

桓修听徐羡之这样的感慨,不禁有些动容。他问徐羡之:“依宗文之见。我们当如何处之?”

徐羡之环顾了帐中一圈,见大家都望着他不说话,他才开口说:“如此情形,灭卢循实乃举手之劳。然而灭之后该当如何?却非易事。自当年会稽失守之后,浙江之南朝廷实难控制。选文官武将易、派守卒难。大晋国良将众多,而兵源却不足。

当年汉高祖平定天下,韩信、曹参等军功赫赫,张良、陈平等奇计连连,然而第一功臣,却是萧何莫属。何者?萧何于政,能抚民;于民,能募兵。我大晋国此时不乏韩、张,却缺萧何。如萧何一般的募兵奇才倒也曾有过一位。”

他说到此处,有意顿了一顿。

大家一愣,想听听徐羡之说的这个人倒底是谁。不过,很快大家就明白了,他所指的其实是孙恩,不禁相视一笑。

徐羡之也笑了笑,接着又说:“卢循毕竟不及孙恩的募兵之能,但是卢循剿灭之后,孙恩的徒子徒孙尚在,他们另扯大旗扬臂召兵募勇,也非难事。卢循虽为贼首,但毕竟尚读过些许孔孟之书;他虽为乱一方,但终不能成大器。留卢循一命,孙恩的徒子徒孙便会聚于卢循麾下,以免四处为害。此于我利大于弊。不知各位是否认同?”

剿灭孙恩、卢循,本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职责。现在听徐羡之一席话,倒觉得也有一些道理。毕竟,目前的朝廷的的确确是不可能将精力过多地牵制在南方。朝政也好、民政也好、军政也好,均处于多事之秋。像我这样的以军功晋身之人,自然可以把贼众尽行剿灭,但桓玄、桓修之辈,当然要权衡个中的利害。

果然,听了徐羡之的话后,桓修不待众人发言就开口说:“宗文此言果然精辟。既然剿灭卢循利小于弊,但也不能放任他在南方为乱。如之奈何?”

徐羡之没有说话。桓修又把目光投向我。

我听了徐羡之的话后也在心里权衡。如果剿灭了卢循,桓玄的确是有可能变本加厉的残害北府将士。留着卢循在,也许还能牵制桓玄。但卢循毕竟是贼,这次把他困在内地使其不能再逃回海上,如不趁机斩草除根的确会令我耿耿于怀。

我权衡了一番说:“卢循、徐道覆等贼原本是期望能占据一郡休养生息,以便与王师争雄。但是,贼人们又误判了太尉剿贼的决心,所以才会如此大胆地在南方生事。此次将其尽行剿灭确实易如反掌。但正如宗文所述,卢循毕竟不同于孙恩。

数月来,卢循治下之永嘉远远强过朝廷治下之永嘉。如果卢循等能痛改前非,真心归附于朝廷,倒不失为为朝廷广纳人才。毕竟贼人中不仅仅只有徐道覆一个人才。然而如果眼下放虎归山,恐怕还会为害不浅。

不如暂且把贼人逐回海岛。派兵封锁出海之路,令一良将守之,将他们困于海外。等这些贼人在海外无所作为、军心涣散时,再分化之,选其中精明强干者招为我用。余下贼人碌碌无为,也就自然散去了。”

这个建议如果被桓修采纳,就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桓修令我带兵守海路;二是桓修派另一将驻守,而带我回京口。二者于我孰利孰弊,此时是难以断定的。

令我回京口,我就可以与建康、京口的义士们一同策划如何反桓玄;令我驻守海路,我便可以把义士们召到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经营势力,学卢循一样建立反桓的基地,甚至还可以把卢循的势力招募进来。而后高举义旗,率军攻入建康。

桓修听了我的建议,也摸了摸胡子,但是并没有说话。

之后尽管众人议论纷纷,但是桓修并没有最终表态,所以没有一个结果就散会了。

夜间,桓修把我召到他的寝帐。

他摒退亲兵后,让我坐到床上,然后轻声对我说:“昼间之议,德舆以为如何?”

“徐羡之之论,颇有些道理。因而,我个人以为此时留着卢循,也许将来有用处。”

桓修点点头,说:“德舆与宗文之论,与我不谋而合。卢循、徐道覆虽非等闲之辈,不过有德舆在,这二人也无能为。只不过”他又压低了些声音说道:“太尉对你另有差遣。”

“哦?有何差遣?末将自当效犬马之劳。”

“镇京口,定建康。”

我听了故作大惊:“这这镇京口乃将军您之职,定建康非太尉亲为不可。我乃区区小将,何敢当此大任。”

“德舆不必过谦。此话本不当对你讲,然而你我相处多时,彼此颇为了解。岂不闻功高震主之言?太尉功高,于皇上便有震主之嫌,于朝臣便有大权独揽之嫌。太尉非不愿放权,乃是因不得已而为之。

太尉倘一日不治事,建康风气便有一日不清朗。建康、京口、姑孰乃关系大晋国安危之重镇,怎能轻易任命他人?德舆自然也知我与太尉之关系。建康乃多事之地,太尉曾希望我能入朝辅政,北府之事自然就会交与足下。”

“这个”

“德舆乃北府名将,行军打仗之事,实非我等所能为。前日会稽之战,亏得德舆相助,才保得我声名。自彼时起,便自知与德舆相去甚远。我也无意久驻军中,此番败了卢循、徐道覆之后,我自当申明太尉,早还建康。京口之事,如有德舆尽力,太尉当宽慰许多。”

至此,我终于明白桓修夜间找我来的意思。与其是想推心置腹的声称要把北府大权交给我,倒不如是说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试探。毕竟,击败孙恩时刘牢之是主将,军功以他为大;这次击败卢循,虽然桓修是主将,但军功却是以我为大。目前我在军中的声誉,除了桓玄本人以外,已经无人能及了。

铲除了北府等各路将领的桓玄对我有所猜忌自然是难免的,但他一再给予我优待,又留下我当北府副将,协助桓修治宫,必然还存有重用我的想法。这一点,却使我有些许从容的余地。

想到此处,我就对桓修说:“承蒙如此看重,德舆将追随太尉、将军,效忠大晋国。然而,建康、北府乃军政重地,非太尉、将军不能镇守。我刘裕虽然偶尔打了几场胜仗,但并不代表我有太守、将军之才。京口、北府事关重大,切不可假以他人。此乃赤诚之语,万望莫要见怪。”

桓修见我说得中肯,也不再纠缠这个话题,欣然道:“既然德舆如此,我当如实禀明太尉。平定卢循之后,德舆将任何职,当由太尉作主。眼下,且以德舆、宗文之见,将卢循等逐之海岛。只是镇守海路之将难得其人。”

我说:“太尉旗下战将云集,莫若从荆州军中选一上将任会稽内史,以镇守海路。”

桓修听到我说推荐由荆州军掌管海路,他的脸上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表情。

尽管已经确定了暂且放卢循一条生路,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让卢循把晋安的残军全带走。

卢循带兵逃往海上的路途中,多次中了我军的埋伏。等到他到达海边时,身边只剩下不足百人。我军远远地看着这些人仓皇上船,逃到海上,心中才安定下来。

桓修留下一军以防御卢循,而后一面上表朝廷报捷,一面班师回京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