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王伟回答。“只要能调动起人们的情绪,那么哪怕对化学对环境对公共卫生毫无了解的普通人,也会开始理解为什么,和自己千百里之遥的化工厂违规排放有毒物质,也会对自己造成危害。”
最后的数据整合、分析完毕,再将拼图的最后一块——结论递交给赵华枫。预计还有一个月就可以完成最后的工作。
也就是暑假结束前,王伟希望开始第二次爆料。
高老师是王伟事件中罕见的知情还成年了的人。王伟当局者迷,刘二明和赵华枫还都是孩子;高老师虽然知情,但从来没参与过调查研究,应该相对是客观的吧?
听了刘二明讲述他们二次爆料的相关计划,高松然在电话另一端,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这样太危险了。赵华枫发表了前几篇批评文章,都差点让她被学工处批评。你是知道的,咱们三中虽然打着‘鼓励学生发扬个性’的旗号,但校领导层面其实很怕事。”
确实。三中办事财大气粗,愿意掏钱,但领导层还是小家子气。倘若这一次赵华枫遭到化工厂及其背后力量的报复,以三中那群校领导的德行,肯定第一时间把三中撇干净,放赵华枫一个未成年人独自承担瑞宜化工厂和背后势力的怒火。
刘二明有些失望。他跟着王伟做实验,父母同意了,高老师起初也没提出明确的反对意见。半年过去,数据测完了,要出成果了,怎么高老师还要突然告诉刘二明,“你做的事情不能公开发表”?
难道都是白用功吗?
高松然提出,调查报告依然可以发表,但为了孩子们的安全,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文稿写作,这份功劳全记在王伟一个人头上就行。
刘二明兢兢业业测量数据,报告上不能写刘二明的名字;赵华枫最后为这份重磅调查报告定稿,但最终的稿件也会记在“作者王伟”名下。
刘二明和赵华枫两个热血方刚的学生,初听高松然这么说,齐齐摇头。可冷静下来了,高老师站在他们的角度,完全为他们的这个团队着想,是整体风险最小的策略。
参与爆料带来的名誉,比起人身安全来,什么都不是。
刘二明没说话,赵华枫却提出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建议:“自古真情动人心。如今让人动真情的,无非就是文艺作品了。硬核的化学知识、调查报告不能那么快拿出手,但我们可以利用虚构故事的力量传达理念嘛……”
高松然在电话那头听得有点懵:赵华枫这话锋一转是想干什么?不写纪实报告,改编故事赚人眼泪了?
说起“编故事”,10班倒是有人擅长此道……
赵华枫提到了“温云茵”三个字,高松然知道,他和赵华枫想到一处去了!
第214章
放了暑假,温云茵一头扎进了她的小说创作世界。语文老师徐扬帆对她的才华赏识有加,还特意为她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暑假见闻、读书笔记、命题作文,每位同学的暑假作业要写五篇不同内容、不同题材的作文。
但温云茵是个特例。由于她的小说创作成绩斐然,徐老师大手一挥,免除了她写作文的负担。
她上一本小说作品《尼罗河之夜》,在完结的第一时间被高松然的米国导演朋友马修买走,改编成剧本。
翻译、改编飞速;拍摄地点选定、预算敲定,日常的筹备工作进行得相当顺利。
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演员都是导演马修的熟人,拍摄日程紧张。马修相信,这部电影能在一年内成功上映发行。
篇幅不算长的《尼罗河之夜》写完,温云茵没有丝毫停歇,无缝开新,又兴冲冲地开始了新书的创作。这一次,她塑造了一位在不同世界里攻略帅哥的女主角。
在高松然看来,这故事有些许“玛丽苏”之嫌。不过,十几岁的读者对此情有独钟,他也犯不着阻止温云茵的创作热情。
不过,新书的创作过程却远没有先前的作品那般顺利。在写作的过程中,温云茵发现,自己更擅长的是构建一个宏大、史诗般的世界观,而不是快速推进情节的小故事。
她喜欢对自己笔下的世界做详细的背景铺垫、构建复杂的世界观,深入探讨历史、文化等宏大的主题,还会花费大量笔墨,不遗余力地营造氛围感,刻画角色的成长历程。
然而,这样缓慢细腻的叙事节奏,并不适应快节奏的单元故事。过多的场景和交织穿插的角色情节,使得单元文中的故事显得颇为冗长、拖沓。
在写作中迷失了方向,温云茵只得将这篇《攻略帅哥大作战》草草结尾。她还在构思下一部作品的内容之时,赵华枫却找上门来,带着现成的题材,希望温云茵能将其扩充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和王伟探讨如何迅速有效地将王伟两年来的发现公之于众时,赵华枫提到了温云茵这个名字。高老师对此似乎也很赞同,认为找温云茵帮忙,不至于将大家都推上风口浪尖。
只有刘二明百思不得其解:温云茵,10班的语文课代表,一个写小说的,她能起到什么作用?
在华国的高中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一种偏见:理科比文科更有前途有价值,大部分高中老师还会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们灌输“只有理科学不好的同学才会被迫学文科”的观念。
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即便是在不分科的三中,这样的偏见也根深蒂固。
而华国的高中文科教育的确太过偏重死记硬背,而非灵活运用知识点,又仿佛让偏见扎下了根,“文科生只会死记硬背”。
不少高中理科生对学文科的同学都产生了优越感。
遗憾的是,身为典型理科生的刘二明也不能免俗。在他看来,文科生,只有学成赵华枫这样,能用犀利的文字揭示现实问题,引发社会及执政者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且思想深度、逻辑性、结构性面面俱到,才称得上“有用”。
而温云茵算什么?写小说,缺乏实际用途,只知道追求浪漫的风花雪月,把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都消解得无影无踪,与现实脱节。
电话里,尽管刘二明没有直说,但高松然很容易从他的语气中,听出他对温云茵的轻视。
“我和王伟都说好了,到时候,我们一个人注册10个……不,50个账号,一条一条慢慢发,不成功就成仁!还能怎么办?温云茵?不是我看不起她,她写那些什么女主角攻略帅哥的小说能有什么用?”
刘二明忽然想起温云茵的小说被改编电影的传言,略带讽刺道:“难不成,那部写法老国反抗殖民统治的小说,电影都要拍出来了?还能在片子里夹私货?”
听出刘二明过于骄傲,高松然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