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他们会写读后感啊,李稻花也会,她还会摆事实,讲道理,她是个文化人,文化人当然要讲道理。
根据题目求结果很难,但是根据结果逆推就容易多了。
李稻花就属于用结果逆推,更别说,在信息大爆炸时期,多的是各种各样的“专家”分析这些问题。
其实,物价上涨,工资上涨的情况,已经出现,只不过上涨幅度还不是特别明显,许多人没有留意到。
真正的大幅度上涨,是在物价闯关期间,先是物价上涨,之后就是带动工资上涨。
之前看起来每个月很多的十几块房贷,在工资上涨之后,占每月工资比例会越来越小。
再加上刚刚房改,各种有利政策,是买房的最佳时机。
等到以后,工资跑不赢通胀,跑不赢房价的时候,除非刚需不得已,不然谁买谁是大冤种,真工作一辈子只落套房子。
至于说她买房子,大哥,懂不懂经济啊!
要是有经济专家给你分析一大通,让你去买哪个股票哪个基金,结果他不去买,别信,但是专家自己都去买了,那还犹豫什么,跟上!
稻花老师亲自站台自己的观点,还等什么。
一小部分头脑灵活的人,在看到有人批判李稻花是自己买了房子,骗别人也买的时候,即使没听说政策,也看不懂,却看懂了李稻花。
这些人的批判,反而成了他们买房的动力。
至于说坑人,笑发财,稻花老师这么个有钱人,她又不卖房子,他们什么。
众所周知,稻花老师是最擅长带着大家发财的,有东西她是真教啊。
尤其是靠着改革三部曲,自己做个体户挣到钱的人,他们是最能感觉到变化的人。
挣到钱之后,他们也会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花钱,能买的东西也就那几样,这么多钱,放在手里不安心,放在银行更不安心。
现在,李稻花重新给他们指了条路,买房子,他们是个体户,根本不可能会有单位给他们分房子,所以买房子,成了他们最后的选择。
如果家在农村,那就买材料盖房子,只是这材料实在不好批,来回折腾。
李稻花把能从报纸上收集到的各种政策消息,国际关系,尤其是其中关于经济的部分,全部都搜集到同一篇文稿中。
北平日报刊登这篇文稿之后,很快,人民日报、中国财贸报(经济日报前身)纷纷转载。
尤其是中国财贸报,不仅转载,关于这篇文稿,还给出非常高的评价,认为李稻花在经济方面的头脑,完全不输专业人员。
“这篇小说就很好嘛,你看看,把老百姓的视线一下子就集中到了房改问题上,还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这里的不错成果,不是《一屋檐》销量多好,而是《一屋檐》确确实实带动了商品房的销售。
“我觉得,可以多来一些这样的文章。”
王蒙暗暗叫苦,最近确实来了不少关于房改的文章,但是都是唱衰的,他根本就不敢刊登。
李稻花的《一方屋檐》里,买房的曾家人虽然有痛苦的还房贷日子,但是很快,随着工资上涨,加上家人搞个体生意,房贷的钱对他们来说逐渐不成问题。
有房子,有钱,日子越来越好。
相反,没房的孟家人,到了后期,房东要卖房子,他们这些租户又开始闹,闹着要求房东卖房子的钱也要分给他们。
因为他们已经在这里住了很多年,有感情了,这房子就像是他们自己的一样,不是房东想卖就能卖的。
最后双方对峙公堂,他们被勒令限期搬出房东的房子。
买卖确实不破租赁,但是他们租房子都是一年一租,加上房东是以他们强占房子的罪名告的他们,最后才被要求搬出房子。
直到这时候,孟家才想起来,自己买房子,可惜,错过了最好的时间,这时候的房价虽然称不上多贵,也不算便宜,全家的生活一直都是捉襟见肘。
而唱衰的人,他们写的文稿,那就是谁买房,谁大傻蛋,钱都贡献出来,最后羡慕的看着别人分房子。
这要是登出来,房改还怎么推动,本来大家就不愿意买房子。
李稻花对经济的推测,被人民日报和中国财贸报转载后,批判她的人不仅没有消停,反而愈演愈烈,仿佛要把之前对李稻花的不满全都发泄出来。
称李稻花一点没有文人的风骨,一味地溜须拍马,趋炎附势。
看到他们的批评,李稻花觉得心累,文人风骨,笑死,在座的诸位加起来都不够她一个人打的。
她敢直接炮轰阿美莉卡(用小说不是意大利炮),试问在座的诸位有几个敢跟。
不是她看不起他们,而是现在的阿美莉卡确实强大,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圣地,尤其是一些有点文化的人。
不然的话,也不会有那么多意林读者文章了,虽说后来都成为回旋镖,镖镖扎在它们自己身上,可是确实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
顺应时代潮流就是溜须拍马,好好好,李稻花把这些人的名字收集起来。
“为了让你们成为文人风骨,不溜须拍马,只能请诸君赴死了………………”
一篇名为《坚决不买房,誓死抗争》的文章在各大报刊上被发出来。
文章简单粗暴,为了反抗李稻花的“罪恶号召”,这些人一直都在号召大家不要买房子,作为有风骨的人,自然要以身作则,带头不买房子,谁买谁是大傻叉,家人也不买,不然就断绝关系。
最可笑的是,这是李稻花写的。
最后还希望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监督,发现他们家里有买房子,可以向稻花同志举报。
文章刚发出来,被她曝光的这些人反应不一。
本来就真的看衰房改的人倒是无所谓,他们本就不打算买房子,坚决不买的那种,家人有这种心思都要被他们批评。
一些别有心思的人就不同了,他们就没想过真的不买房子,反稻花是工作,买房子是生活,这不冲突。
李稻花也很快就收到举报,说某个批判过《一屋檐》的作者在沪市买了套小洋楼,价值不菲。
李稻花曝光出来之后,批判她的人刷的少了很多。
浪潮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那些人也是在这时候才知道,他们里面有坏人啊。
收拾完这些人,李稻花美滋滋的给她的读者们回复,因为问的人太多,她也是直接投稿给报社发出去的。
大家的疑问很多都是关于怎么买房子,应该买什么样的房子,买多大的,虽然大多数人并没有太多选择,可买房毕竟是大事。
李稻花从房子本身的价值,再到房子的附属价值,家庭成员,未来发展等等方面,给出了全方位的指导。
上辈子确实是没买上房子,那也不影响她在网上看房子,看怎么选房子,怎么装修房子,看看又不犯法。
她写这么具体,也让更多的人相信,她是真的研究过买房子,跟他们这种瞎买的不一样。
就是卖房子的汗流浃背了,她说的这么详细,他们想坑人都难了很多。
去年,第一个商品房小区在深圳开始规划建设,并在今年陆续投入使用,这也宣告着商品房时代的正式到来。
六月,阴历端午节,李稻花买了几个粽子回家,蘸着白糖,奢侈的不行。
林金凤学着闺女的样子吃,一边吃一边心疼,看的李三柱皱着眉头说:“要是觉得不好吃,那你就别蘸白糖。”
“我这哪是觉得不好吃,我是心疼,蘸白糖我都嫌不好吃,我难不成想吃龙肉。”
“那你觉得心疼就别吃。”
“就吃就吃,我闺女有本事,能让我吃得起白糖,我就吃。”
李三柱是不蘸白糖的,他不喜欢吃太甜的东西,不过他喜欢配着点酒喝。
北平不愧是大城市啊,供销社里,好几样酒,以前见都没见过,这辈子算是沾上闺女光了。
刚来的时候,两人还很不习惯,省吃俭用的,每次李稻花买菜的时候,都让她别买肉,说他们不爱吃。
欧阳远赶紧在旁边帮腔:“爸妈,家里平时就这么吃的,这肉也不贵,稻花需要补充营养,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李稻花赶紧点头,她才二十一,还能长,再说,脑力劳动也需要补充营养啊,不然英年早秃多可怕。
慢慢的,老两口发现,家里吃的是真的好,李稻花主打一个,想吃就吃,有时候全家人都在家,李稻花还会提议出去吃。
林金凤本来想劝闺女不要花钱大手大脚的,后来一想,闺女现在就有几十万,吃一辈子肉也吃不完,可不就是想吃什么吃什么。
吃,她也不节省了,闺女买什么就吃什么。
心疼归心疼,吃是一定要吃的,不吃浪费了更心疼。
老两口想在院子里养鸡养猪,李稻花不愿意,本来院子就不大,养上这玩意,夏天天天臭气熏天的。
更别说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蚊虫,更容易传播疾病。
李稻花不让,老两口也不强求,本来养这些玩意,也是为了让李稻花吃。
“哎,稻花,你还是让亲家母过来吧,她也是够苦了。”
前段时间,欧阳远的哥,欧阳近打电话过来,他现在在矿上做矿工,之前一直没打电话,是矿上出了意外,他也在医院住了段时间。
相比丧命的工友,他还活着,已经是最大的幸运。
欧阳远寄过去的书他看了,不过,他已经很久没看过书了,也不准备考大学,他真的没时间。
每天上完工,洗过澡只想快点休息。
知道大家过的都可以,那他就放心了,他过的也挺好,有两个孩子,大的八岁,小的六岁。
欧阳远给他妈妈打电话的时候,甚至不敢说太多真实的情况,以前他们写信,也是这么做的。
叶敏最近的身体好了很多,如果让她知道他哥差点在煤矿下上不来,说不定身体又会垮。
李三柱他们也是因为这种情况,才想着让李稻花他们把欧阳远他妈接到北平来住。
理由都是现成的,他们都过来了,欧阳远他妈妈不过来说不过去。
再说,欧阳远这孩子,对他们也确实是没话说,家里看起来,就欧阳远一个人天天忙。
每天早上自己早早起床,收拾收拾,去上班,每天下午下班回来,还帮他们干活。
“行行行,那也得等他放假才能回家把他妈妈接过来啊,我自己一个人怎么去。”李稻花吃完粽子吃雪糕。
正说话的时候,家里的电话响起来。
“稻花老师,《亿万富翁》已经拍摄完成,院线正在排片,真希望您能亲自过来看看,如果您愿意,我可以为您协商签证和机票问题。”
别说,李稻花还真有些心动,这个年代的阿美莉卡还没有后来的群魔乱舞。
不过她还是按下心动,没有群魔乱舞,社会治安也不行,她觉得以她和伊恩现在的能力,还不足以让她在阿美莉卡平平安安。
七月,阿美莉卡一家电影院,刚刚看完《亿万富翁》的菲力?康斯坦丁还沉浸在电影带来的震撼中。
里面的权钱交易、纸醉金迷,比看小说的时候,更加直接的冲击着他的眼球,相信每一个对华尔街怀揣着梦想的人,都想成为里面主人翁前期的时候。
菲力还是riceflower的忠实读者,这个月,《重回十八岁》刚刚在书店上架,他就买了一本。
还是同样的味道,怪不得riceflower会被调侃,说她应该是richflower。
他家就在田纳西州杰克逊市,距离书里说的那个宝藏埋藏地不算太远,骑自行车一个小时能到。
今天看完《亿万富翁》,他突然有种冲动,他要去寻找那个宝藏,那个传说中康纳?理留下的宝藏。
人一上头,就容易不管不顾,菲力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回家带上镐头和铁锹,出发去寻找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