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阁内鸦雀无声,气氛开始变得凝重
宁毓瑛蹙眉沉思,搭在膝盖上的手,不知不觉抓紧了粗麻孝服。
对宁悟明提出的问题,听上去似乎无懈可击,宁毓瑛总隐约觉着不对劲。
在宁礼坤中风时,宁毓承请明明堂算学工学班的先生们,一起钻研动手,做出一张减轻震动的轮椅。
宁毓也参与了其中,当时,先生们都很有兴许,大家畅所欲言,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想法。
大家都是一心钻研学问之人,心中没那么多的小九九,为了“减震”,想出了各种办法。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追根究底,才是学问之道。要做出“减震”的轮椅,轮椅与现有车辆时一样的道理,首先要弄清楚车震动的缘由。
明明堂由于先生领头,宁毓琪做记录,归纳出了现有的马车骡车以及各式太平、独轮车,行驶在路上会颠簸的原因。
一是路不平坦,以及泥土路面与碎石路面,车行过时的震动亦不相同。
大齐现有的路,主要是官道与乡道小径。官道主要是碎石,加夯实的泥土。乡道小径就五花八门了,一般是行人经过自然形成的泥路。通往县城乡集的要道,走动的人多,日积月累之后,路面与夯实无异。除去在下雨的时候,路面还是会泥泞,但不会像是水田一样松软,待天晴之后,路面又会
重新恢复平坦。
碎石与夯土的官道较为平坦,但有些路段碎石铺得不平,车轮碾压在碎石上,较泥土的路要颠簸。
先生们做过试验,得出除去车轮面,车辆的大小轻重不同之外,最主要的缘由是力量乃为相互。
好比人用手打人,打在柔软的棉花上,与打在坚硬的物品上,得到的结果完全不同。
因为力量乃为相互,先生们经过钻研商议,一致认为,用同样的力气打在棉堆上,手不会觉着疼,棉堆肯定化解了一部分力。
棉堆因为柔软,无形中分解了力道。那么,可以考虑软化与地面直接接触的车轮。
车轮是用木头制成,软木不结实,承受不了太重的力,用过多种木头做车轮,都以失败告终。
且车轮做得太宽,会造成车本身过重,无法承重,且对现有的路面也会造成损坏。
车轮与车厢的连接,主要是车辕与车轴十字交叉,辕的一端位于轴的正中心,早在先秦时期,为了减少车辆晃动,会在车轴的两侧放置两块“伏兔”,即两块与轴厚度直径相当的木或铜块。
先生们经过多种尝试,在伏兔上做了革新,用精铁打成会伸缩的伏兔,随着车的行走,产生的晃动大小不同,伏兔伸缩也不同,化解了因此产生的大部分震动。
改进后的轮椅,在平坦的青石地面上推动,比起以前的轮椅,至少降低了六成的震动。
伏兔的改进大获成功,虽说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打造难,使用一段时日需要更换伏兔,本钱贵,用在行驶的马车上还需要经过验证。但对现有的车辆来说,已经是巨大的革新。
宁毓琪参与此次改进轮椅,获得了她自己都无法衡量的学问。
她称高门儿郎不可靠,宁悟明却不回应,反指她的意思是寒门儿郎可靠。
高门儿郎可靠,并不代表寒门儿郎可靠,就好比轮椅车辆会震动,路面不平稳,车辆的大小,重量等都是缘由之一,并非绝对,非此即彼。
“阿爹,你们在朝堂上,也是这般讨论朝政大事吗?唉,那真是……………”
宁毓瑛一副欲言又止,很是抱歉的模样。她没继续说下去,不过她的表情,足以表明了她的态度。
宁悟明面色不变,只看着宁毓瑛不语。
“我并无他意,只是礼尚往来,阿爹莫怪。”说着,宁毓瑛深深颔首一礼。
宁毓承嚼着糖莲子,忍住了笑意。
宁毓瑛这岂是礼尚往来,她是直接打脸了。幸亏宁悟明是亲爹,他人前人后两张脸,比寻常人脸要厚一倍起,能宽宥,也能承受得住。
“阿爹只先回答我先前的话,阿爹是同意,还是反对?”宁毓瑛不理会宁悟明后来提出的问题,直接回到了先前关于高门的问题上。
宁悟明眉毛扬起,他端起茶盏,又嫌弃放下,咳了声,道:“阿瑛说的高门儿郎问题,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但高门儿郎并非皆如此,我认为,阿瑛担忧太过,未免有失公允,显得钻牛角尖了。”
“阿爹说得是。”宁毓瑛先是肯定了,话锋一转反问道:“那么阿爹以为,高门儿郎并非如此,品性端方的儿郎,究竟占有多少呢?三成,两成,还是一成?阿爹可有详尽的数量?”
宁悟明慢慢坐直了身子,像是变了一个人般,再没了先前的轻松,拿出了在陛下面前的态度。他反应极快,反问道:“那么阿瑛以为高门儿郎纨绔不可靠,可有详尽的数量,又如何得了出来?”
宁毓瑛坦白地道:“我并未做出核实,无法给出阿爹准确的数量。但我出生于宁氏,从宁氏叔伯兄弟身上,可以得出,高门儿郎若作为夫君,十成十不可靠。阿爹可能对此有不同看法,阿爹可辩解,自己不失为好夫君。”
好一招绝杀!
宁毓承差点没笑出声,宁悟明敢当着夏夫人的面,称自己为好夫君,估计他会血溅当场。
果然,宁悟明飞快看了眼板着脸的夏夫人,不自在别转头,暗自哼了声,道:“好,高门儿郎阿瑛看不上,那寒门的儿郎呢,阿瑛以为如何?”
宁毓瑛道:“我以为,高门儿郎,与寒门儿郎大多相似。因着都是男子,大抵性情差不离。阿爹以为呢?”
有先前宁毓瑛让宁悟明拿出实际核查结果,他就不能随意保证了,呃了声,道:“我也不知,不过阿瑛,难道你要嫁给一穷二白,家无三根钉的穷人,路边行乞的叫花子?”
宁毓不急不缓道:“阿爹,你这才是钻牛角尖了,为何我要嫁给他们,莫非阿爹以为,我是喜欢硬找苦吃吗?”
“阿瑛极为聪明,我心甚慰。”宁悟明夸赞了句,将话题转到了最初的高门儿郎上:“阿瑛以为,高门儿郎品行不端,所指为哪一方面?“
宁毓瑛道:“商人重利轻别离,这句诗,其实也可用在官绅身上。高门儿除去喜欢流连花楼楚馆,以逛花楼为雅事。高门儿郎九成会入仕途,官员在外做官,妻子留在家乡侍奉公婆,此乃寻常可见的现状。尤其是夫君纳妾室,我通通不可接受。阿爹兴许说,娶妻纳妾,乃是天经地义。我以为,做
任何事情,下任何结论之前,该有详实的核查。我不知这天经地义的事,究竟是男儿会错了意,以讹传讹,终究变成了户婚律。既然是夫妻一体,我以为,该问询妻子的看法,方能做出定论。阿爹以为呢?“
召伎子行乐,本是雅事,男人为了前程离家千里,皆为寻常之事。且写在户婚律中的娶妻纳妾,本为天经地义之事,宁毓瑛都不认可。
但宁毓瑛直接回答了他的问题,宁悟明可以仗着是长辈,训斥她是胡闹,但会显得他不讲道理。
因为宁毓瑛让他拿出身为妻子一方的看法,来佐证这些天经地义,乃是正确之事。
规矩与律法,皆是男人所定,从未考虑过女人的看法。他们不屑去问,更不敢去问。
宁悟明难得吃瘪,一时心情很是复杂,既因为宁毓瑛的聪慧感到欣慰,又因着被堵得哑口无言,有些郁闷。
最终,宁悟明认真问道:“阿瑛,照着你的看法,那你的亲事,你打算如何做?”
宁毓瑛很是干脆地道:“我不知道啊,至少如今,我没有嫁人的想法。兴许有一天,遇到让我心仪的儿郎,我就嫁了。”
宁悟明上上下下打量着宁毓瑛,惊奇地道:“阿瑛,你说到自己的亲事,竟然没半点害羞,脸红!”
自当年清理月河,宁毓瑛遇到的浑人不少,听到的荤话更不少,她早就练得刀枪不入,何况说到自己的终身大事,她怎会脸红!
不过,宁毓瑛当然不会照实说,道:“比起成亲后以泪洗面,我觉着,害羞是最无关紧要之事。”
宁悟明神色讪讪,再次心虚偷瞄了眼夏夫人,他手指敲着膝盖,思索了下,道:“既然尚在守孝,亲事就先别提了。等出孝之后再议。”
宁毓瑛顿了顿,嘲讽地道:“阿爹,你们平时在朝堂上,都是如这般商议朝政大事吗?”
“阿瑛以为有何不妥?”宁悟明嘴角抽搐了下,虽然宁毓琪的嘲讽让他快呕血,但他却无法辩驳,朝臣官员的确都是如此。
不说人话,故弄玄虚,说话留三分。
“不妥的多了去。在我看来,毫无章法,且绝不直面问题的根本,引以为傲的进退有度,处理手腕高超,其实都是因为理事毫无章程,想当然得出结论,经不起推敲的举动。阿爹以前在礼部当差,就拿科举来说吧。三年一次春闱,取士大约在两百多人左右。大齐上下就这些差使,春闱考中的士
子,会面临无官可做的局面。士子在京城侯官,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要考虑到给他们安排差使,空缺亦不会凭空冒出来。我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算学问题,是聪明人,把这些想得太复杂,造成了士子无官可做。”
宁毓瑛的话说得还算委婉,宁悟明却不由自主老脸一红,他深以为然点头,道:“阿瑛说得有些道理,只......”
他本想说一番大道理,像是考虑到要安抚读书人,士绅们不能得罪等等。最终,他还是没说下去,宁毓瑛说得对,聪明人总是想得太复杂,做事也复杂,结果做得乱七八糟。
因为这群聪明的士大夫,并未治理好天下。
宁悟明深深吸了口气,对夏夫人俯身一礼,道:“夫人将儿女们教导得很好。”
夏夫人眼皮都没抬,淡淡地道:“是我的儿女们自己聪慧,懂事。”
既然夏夫人称是她自己的儿女,便与不是她亲生的宁九郎宁八娘无关了。宁悟明被噎住,他虽没想过让她教养庶子庶女,依然还是恍如被刺了一刀般,猛然痛了下。
宁悟明长长叹息,烦恼地道:“我本来想着,你们不去学堂读书,我在府中教导你们。看来,我的学问不够,教不了。你们又不能去知知堂读书,这几年,总不能闲着,太闲会生事。”
宁毓瑶眨了眨眼,问道:“阿爹为何教不了我们,是算学学得不好吗?”
宁悟明脸颊抽搐了下,道:“我学过算学,但学得浅显,比不上你们在算学班所学。”
宁毓瑶哦了声,一脸失望地道:“怪不得阿爹说话,废话多,还喜欢问东答西。唉。”她老气横秋叹息一声,对夏夫人道:“阿娘,我回院子去了。”
夏夫人慈爱地道:“去吧。”
宁毓瑶朝宁悟明福了福身,脚步轻盈,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先前那个沮丧,委屈,盼着宁悟明对宁九郎,宁八娘般,一样对待的小娘子,此时已经毫无兴趣了。
宁悟明愣愣望着宁毓瑶远去的背影,禁不住鼻头一酸,心头刺痛。
从他进暖阁起,宁毓瑶渴求,眷念的眼神,就一直在他身上,从未挪开过。
宁悟明心知肚明,宁毓瑶还小,不像宁毓瑛与宁毓承的疏离,对他这个父亲始终怀有孺慕之情。
比起夏夫人的软刺,宁毓瑶这才是真正的一刀!
他第一次认真反思,一直认定的正确之事,究竟错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