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朕能走到对岸吗 > 第340章 臣恳请陛下扩充后宫!

朕能走到对岸吗 第340章 臣恳请陛下扩充后宫!

簡繁轉換
作者:爱吃麻辣猪蹄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4 09:56:5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北征乌桓?”

听到司马懿的提议,刘协不禁眉头微皱,“如今刚刚结束战争,正需修生养息,此时发动北征有些不妥吧?”

“而且乌桓远在幽州之外,派兵征讨颇为不易,势必会影响接下来南下的计划。”

乌桓是边境的一大心腹之患。

刘协当然明白这一点。

但乌桓势力不弱,眼下要是分兵前去平定乌桓的话,得消耗不少的粮草、兵力、物资。

攘外必先安内,在刘协看来迁都雒阳、平定天下才是要紧的事情,征讨乌桓可以暂时缓一缓。

不能因此拖住了南下的步伐。

司马懿闻言道:“陛下,乌桓与袁绍有姻亲之谊,自公孙将军死后便屡屡进犯边境、掠夺人口和财物。”

“此前高干作乱时就曾联络乌桓,要和他们一同进攻冀州。臣担心若此时不将其彻底平定,等到日后王师南下之际,乌桓会趁机进攻幽州。”

“届时腹背受敌,影响甚巨。”

司马懿向刘协一一陈述征讨乌桓的原因还有必要性,此前不出兵征讨是因为帝都就在冀州,乌桓不敢前来进犯。

但一旦迁都雒阳,帝国的中心就将转移,而且征讨荆州必然会造成北方兵力空虚,乌桓恰好可以趁虚而入。

实在是不得不防。

司马懿的战略眼光还是极高的,他这个建议是出于大局考虑,而且是未雨绸缪。

所以此言一出,便得到了诸葛亮、郭嘉等人的赞同和响应。

“仲达所言极是。”

诸葛亮微微颔首,并向刘协拱手道:“陛下,掌握兖豫二州、重建雒阳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彻底解决乌桓。”

余下几人也纷纷出言附和。

见众人都支持北征乌桓,刘协自然不会固执己见,便问道:“既然如此,该出动多少兵马合适?”

乌桓的实力要比鲜卑、匈奴还要强大,分布在辽东、辽西、右北平这三郡之地。

想要把他们讨灭可不是件简单事。

郭嘉道:“陛下,臣以为征讨乌桓无需兴师动众,这样反而不容易将其击败。”

“因为千里远征辎重太多,大军行进缓慢,对方一定会提前察觉并做好防备,届时对付起来的难度便大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携带大量辎重,效仿冠军侯当初袭击匈奴的打法,派遣一支精锐轻兵速进,攻其不备。”

“大军一路征讨乌桓,一路掠夺他们的物资,不断推进,在敌方反应过来之前便将其一举覆灭!”

冠军侯霍去病当初深入大漠、转战三千里直击匈奴王庭,可谓是一场经典战役。

摒弃了传统兵家大军逐步推进的战略,孤军深入直捣黄龙,最终赢得大胜。

郭嘉就是想效仿霍去病的打法,不给乌桓任何反应时间,以雷霆之势将其击溃。

此举风险大,但收益同样也大。

但前提军队足够精锐、统兵的将领足够勇猛,恰巧这两点他们全都具备。

并州铁骑的精锐就不必多说了,至于勇猛的统兵将领那就更多了。

吕布、赵云、张辽、黄忠。

哪个不能独当一面?

哪个不是勇猛无双?

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有万军取首的战绩,让他们去领兵征讨乌桓不要太合适了!

“善。”

刘协思索了片刻,赞同了郭嘉的提议,“稍后朕会在朝会上宣布迁都和北征之事。”

“领兵北征的具体人选,便在朝会上讨论吧,看看奉先他们谁愿领兵前往。”

“时间差不多了,去上朝吧。”

刘协是在上朝之前将他们给召过来议事的,毕竟迁都这样的大事,他需要先与诸葛亮等人讨论过后才好宣布。

这也是为什么各大世家对杨修直入中枢参审政事如此羡慕,甚至于嫉妒的原因。

真正的大事天子是不会拿出来跟群臣商量的,只会宣布决定,大事小会、小事大会便是这个道理。

刘协先行一步,众人紧跟其后。

一行人很快来到了泰安殿。

没过多久文武百官们也纷纷齐聚。

刘协高坐龙椅之上,对殿内众臣道:“如今兖、豫二州已经收复,汉室复兴在即。”

“回首再望,自朕当初离开长安、东归雒阳;到后来再被曹贼挟持至许县、又逃至邺城,至今已有五年矣。”

“这五年时间来,朕无时无刻不想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如今北方已定,中原收复,朕欲先将都城迁回雒阳,诸卿以为如何?”

刘协此言一出,群臣哗然。

迁都可是不折不扣的大事,谁都没想到天子居然会忽然做出这样的决定。

不过仔细一想,又觉得眼下似乎也到了该迁都的时候了,因为天子当初定都为邺城其实是被迫为之。

眼下不再受到任何人挟持,大权在握且中原平定,不迁都回去还等什么?

“陛下英明!”

杨彪第一个出声支持,并神色激昂地道:“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乃天经地义之事!”

“臣支持迁都回雒阳!”

他的家族乃是弘农杨氏,老家便在雒阳附近,迁都回去对他而言乃是天大的好消息!

不过一些冀州乃至于邺城本地的世家们对此就有些不太情愿了。

因为离开冀州他们就将失去本土优势,影响力大大降低,需要重新经营势力。

崔琰故作为难地道:“陛下,迁都回雒阳虽是好事,但雒阳屡次遭受兵祸,如今已破败不堪。”

“眼下迁都回去,未免有些……”

堂堂大汉天子竟以一座破败不堪的城池为帝都,这实在说不过去,会损害天子的威严。

刘协淡淡笑道:“此事朕亦考虑到了,朕欲让兖豫二州的世家大族出资重建雒阳,以抵他们犯下的从逆之罪。”

“朕会等雒阳重新建造完成之后再迁都回去,此事并不急于一时。”

听到刘协考虑得如此周到,崔琰一时哑然,因为也找不出反驳的地方,只好道:“陛下英明。”

其他大臣们见此也纷纷附议。

还于旧都关系到朝廷的颜面,所以哪怕一些大臣们心中并不愿意,但没有正当理由反对的话也只能支持。

“那此事便定下了。”

刘协将此事敲定,并对袁熙道:“显奕,向兖、豫二州各大世家募集重建雒阳的资金之事,便交由你来负责。”

“可有信心将此事办好?”

面对刘协投下来的目光,袁熙精神为之一振,大步出列,沉声道:“请陛下放心!”

他如今孑然一身,根本不在乎与那些世家交恶,更清楚那些世家的种种底细和手段。

天子既然将这么重要的职责交给他,他定不会辜负这份期待,让那些胆敢从逆的世家大族们狠狠出血!

“善。”

刘协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又道:“如今北方虽定,然乌桓仍然是幽州边境的一大威胁。”

“朕欲派遣大军北征乌桓,不知哪位将军愿意领兵前往?”

“臣愿往!”

刘协的话音才刚刚落下,吕布、张辽两人便异口同声地道,并齐齐站了出来。

吕布瞪向张辽,说道:“张文远!你刚刚才立下功劳,现在又来和我抢功做什么?怎的如此贪得无厌!”

张辽冷哼道:“你不是不服气我击败孙权的功劳么?这次就打下乌桓,好让伱服气!”

吕布翻白眼道:“区区乌桓你就想让我服气?等你什么时候平定江东生擒曹贼再说吧!”

见两人又在朝堂上吵了起来,刘协不禁无奈扶额,他就知道会是这样的情况。

“两位将军。”

就在此时黄忠忽然开口了,红着眼圈对二人说道:“你们知道的,老朽今年已经五十有六了,家中还有病重的儿子要养……”

得,又来一个争功的。

面对黄忠这老一套的说辞,吕布不悦地道:“我说黄老将军,你在合肥之战中已经立下大功,难道还不足够?”

之前黄忠这么说也就罢了,但眼下才得到封赏不久又这么说,他可不惯着了。

“唉……”

黄忠长长叹息一声,说道:“温公已经贵为公爵,但老朽却因军功不足尚未封侯。”

“平定乌桓对于温公来说不过是锦上添花,但对老朽来说却是雪中送炭。”

“这次功劳温公就让给老朽吧。”

黄忠在合肥之战中立下的功劳虽然不小,但大功还是在张辽身上,他距离封侯尚有一步之遥。

但这一步有时候就是天堑。

侯爵比官职要难得多了,尤其是他们这些出身寒微的将领,想要凭军功封侯更是难如登天。

听闻此言,吕布面露迟疑之色。

他倒是忘了黄忠还未封侯。

同样出身寒微,他当然能理解为将者对于封侯拜将的执念,他现在已经是公爵了,放眼大汉都是独一份。

和黄忠争功确实没必要。

所以在思索片刻后,他瞥了张辽一眼,说道:“只要张文远不去征讨乌桓,那此次出征的机会让给你也无妨。”

他可以把功劳让给黄忠。

但不会让给张辽。

于是黄忠又将目光投向张辽。

张辽毫不犹豫地说道:“吕奉先不去,我也不去。”

黄忠在合肥之战中的表现堪称亮眼,为他生擒孙权创造了极好的机会,但最终只能沦为他的陪衬。

所以他心里多少有一分歉意。

“多谢两位将军!”

黄忠感激涕零,激动地对吕布、张辽二人道:“前有孔北海让梨,今有吕奉先、张文远让功!”

“老朽谢过两位将军让功之恩!”

听到黄忠这么说,吕布、张辽都感到有些脸红——他们这种事和大名鼎鼎的孔融让梨实在没得比。

孔融闻言微微一笑。

刘协见此没说什么,因为不管是吕布、张辽、还是黄忠,他们三人中的任何一个都有踏平乌桓的实力。

“黄忠,郭嘉听命!”

“臣在!”

被点到名字的两人齐齐出列。

刘协道:“乌桓屡次犯边,大逆不道。朕今命黄忠为主将、郭嘉为监军,率领一万并州铁骑前去征讨。”

“十日后出发!”

为了保险起见,刘协将郭嘉也一同派了出去,免得此战出什么岔子。

“臣领旨!”

黄忠、郭嘉恭声领命。

而司马懿听到刘协没有点到他的名字,不由得面露遗憾之色,因为他其实也想随军出征。

但现在任命已经下达。

他哪怕不甘心也没用。

将迁都和征讨乌桓的事情都商议完,刘协便要宣布退朝,不过这时董忠忽然出列道:“陛下,臣有事要奏!”

刘协昨夜处理奏折到很晚,一大早又把诸葛亮等人喊来讨论事情,眼下已经十分困倦。

他闻言说道:“如果不是什么要事的话就等明日再奏吧,朕有些乏了。”

要是换在平常的时候,大臣们听到天子这么说肯定会识趣地选择退下,不过董忠却说道:“陛下,此事极为重要,关系到我大汉的江山社稷安危,拖延不得!”

见到董忠一脸严肃的模样,刘协不禁皱了皱眉,只好打起精神问道:“何事?”

此时他心里满是雾水——关系到大汉江山社稷安危的事情,他怎么不知道?

只见董忠沉声说道:“陛下如今二十有一,已至及冠之年,却始终没有子嗣。”

“一国之君无后,这难道不是关系到国家社稷安危的大事吗?”

此言一出,郭嘉、贾诩脸色顿变。

就连刘协的眼神也是一沉。

他深深看了董忠一眼,淡淡说道:“有无子嗣乃是上天所定,又岂是朕所能决断?”

“陛下怎能如此想?”

董忠开口反驳了刘协的话,并正色道:“臣以为陛下无后,全因后宫空虚所至。”

“自古帝王后宫佳丽三千,但如今陛下的后妃才不过八人,可见陛下无后全因后宫空虚所至!”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陛下身为天子却无子嗣,更是对天下臣民、对江山社稷的不负责!”

“若陛下万一龙体有恙,却无子嗣能继承大统,那将置社稷如何?置天下万万百姓如何?”

“臣恳请陛下扩充后宫!”

董忠说完便向刘协跪了下去,深深叩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