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糊清灭洋1880 > 第8章 幼鲸号

糊清灭洋1880 第8章 幼鲸号

簡繁轉換
作者:史书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5 21:59:09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红旗军主力部队合计十一个连,其中步兵五个连,另有骑兵,侦查,炮兵,工兵、辎重,训练五个连,另一个连级的编制就是海军了。由于海军两个领头的军官,王选和黄汉升两个都被李林杨送到海外读书了,因此目前只有一个代理连长穆英以及包括岸基、海基、指挥部一共才三个排,不到一百人。军舰,也只有一艘排水量一百吨的小炮艇“牛崽号”。

虽然,红旗军海军是如此弱小,当下将要迎来一件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事了!

红旗军第一艘潜艇归航了!总师徐寿老先生回来了!

隔了差不多五年时间,林杨再次看到徐寿老先生,老先生已经衰老的不成样子了!老先生是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生人,刚刚六十八岁,已经是满头白发,行动之间颤颤巍巍。

话说,如果看历史的话,陈老先生是在1884年九月去世的。

老先生在这几年时间里,潜艇就是他的心理支柱,忍受病痛,一直到当下,潜艇完成第一次远航!

看到徐老先生衰老的模样,李林杨很愧疚!他当年弄了个潜艇的结构图,明知道当前世界的技术水平并不很适合发展潜艇,还是鼓动徐寿老先生去干了。

扪心自问,其中难道没有利用徐寿老先生为他的造船业海运业做“苦力”的念头?

现在两千吨的远洋客货轮船以及三千吨的远洋货轮,全都趋于成熟。哪怕在李林杨这个内行眼中,这一级的货轮也足以卖上几十年。期间顶多是改改动力系统,船型优化,随着材料的发展,减轻船体自重,增加通讯系统等子系统,甚至用到下个世纪末都问题不大。

别看这型船是李林杨的创意,但细节之处,李林杨的创意太过超前,因此徐寿老先生需要在实践中把李林杨的创意“时代”化。在前后一共十多艘船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陈寿老先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深刻的思考,终于使得这一船型在1886年趋于完美!

此前,由于全钢铁的客货轮造价高昂,不为市场所接受。但现在,两千吨客货轮船的改进型--邮轮已经成功投入运营。这款邮轮,能够不中转携带两百客人,横渡大西洋!大受欧洲客户欢迎,成为不莱梅船厂真正的盈利船型。

不仅如此,邮轮的改进型,也就是随着潜艇一起归航的“船”,乃是一艘李林杨计划中的“特设巡洋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都使用了商船改装的巡洋舰,用以袭击敌方的商船,甚至还干掉了敌方的正规战舰!造军舰,不莱梅船厂尚不具备条件,但是造一艘“特设巡洋舰”,不莱梅船厂还是有足够的技术能力的!比如一战二战那些特设巡洋舰,红旗军这艘从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加装火炮等作战要素。并且,因为是邮轮船型升级而来,更是全钢铁的船,因此坚固程度并不次于正规的战舰(这个时代的军舰,不少还是木壳船)。而且,由于进行了细分隔仓,这艘“特设巡洋舰”的抗沉性能相当优秀。

甚至,这艘特设巡洋舰的预设火力,也不次于一艘正规战舰(目前还没有买到舰炮)。至于速度,由于比起原型的两千吨客货轮锅炉由两台变成了四台,而且五年时间,欧洲的锅炉技术也在飞速提升,单台锅炉的功率由650马力已经提升到了八百马力,故此这艘特设巡洋舰的速度达到了十五节!这个速度,已经比起这个时代很多军舰速度都要快了!

比如,北洋舰队的超勇号,扬威号,定远,镇远几艘战舰的速度都还不到十五节!

而且,由于锅炉中增设了一套喷射原油的设备,高速航行时大幅度减轻了锅炉工的劳动强度(这个时代,甚至到一战,最高速航行时煤炭消耗量是巡航速度的几十倍)。

火力,速度,都不差。但是,防护方面比起正规的巡洋舰就差的太多了,仅仅锅炉仓增加了一层一个英寸厚度的穹甲,聊胜于无!

而另一个重要的优点在于,这艘特设巡洋舰的航程!要知道战舰的吨位是全排水量,而货轮是以载货量计量,两千吨货轮加上自重,差不多就是四千吨。因此,这艘特设巡洋舰可以看做是一艘四千吨的军舰。块头大,装煤装油就多,高达一千吨的燃料,让这艘船能够在十节巡航速度下,达到惊人的七千海里!

只要装上火炮,战斗力肯定比扬威超勇这个级别的“碰快船”要高上一筹。只要不死磕,哪怕是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也追不上!

用这么一艘,甚至都不次于正规军舰的“特设”船,对付敌人的商船,只能说“太欺负人”了!

不过,目前,这艘“特设巡洋舰”没有火炮!只能暂时充当运兵船或者客轮。

无论是货轮还是邮轮,甚至特设巡洋舰,对于陈寿老先生这种工程技术专家,都称不上很难。但是,潜艇研发,却耗尽了陈老先生的心血!

李林杨有时候把问题想得简单了,他以为给了已经很是“完整”的潜艇结构图,徐寿老先生这样的科技大拿,一两年,或者两三年就能造出实用的潜艇来。

但是,潜艇并非单一的造船科技,需要电力工程,需要光学科技,需要一系列的技术进步。甚至成败有时候只是因为一个通用零件阀门的世界发展水平!

徐寿老先生前后耗资超过三万五千英镑,经过五六年时间的艰苦努力,彻底失败两次,这才造出第一艘潜艇!

徐老先生下船,李林杨握住老先生的手,愧疚难言。

李林杨愧就愧在:动力系统。这个年代汽油机刚刚出现,极不稳定也不耐用更是功率小的可怜。而李林杨当初为了让潜艇的方案看起来可行,异想天开的采用了蒸汽锅炉做动力,他当然知道好像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蒸汽动力的潜艇。

本以为徐寿先生能搞出一个理论“验证潜艇”,却没想到陈寿竟然真的让这个设想成为了现实!

这艘潜艇的动力系统,乃是美国著名的蒸汽拖拉机厂商凯斯公司的小型锅炉和蒸汽一体机,最大功率四十八匹马力。而驱动螺旋桨所用的直流电机乃是西门子公司的二十三匹马力的电梯电机。电池乃是银锌蓄电池。话说无论西门子还是凯斯,未来都是鼎鼎大名的百年企业!

拿蒸汽机做动力,这种设想,即便是穿越人也觉得不很靠谱。在种种的技术条件限制之下,徐寿老先生竟然真的让这艘潜艇能够跨越万里海疆。

话说,那玩意可是蒸汽动力!这是改写了潜艇的发展史!

虽然问题还很多,但,绝对的已经算是成功了!所谓问题,其实大多是因为动力系统实在不适合潜艇造成的。

假如当下有一台可用的汽油机或者柴油机,稍加改造,这就是一艘能够真正作战的潜艇了!(1885年的汽油机功率才不到两千瓦)

无论从哪个方面,这艘潜艇已经是走在了世界前列,南玻万!

看看这艘潜艇的外形吧:已经是二十一世纪的流线型了,虽然限于技术不那么流线光滑,但理念先进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潜艇不大,水面排水量为一百三十吨,水下排水量为一百六十吨。

算是双层耐压壳结构,内壳和外壳之间是浮力箱,可以为潜艇提供三十吨以上的浮力调节。

艇身内部分为上下两层(瞭望塔部分为三层),从前至后有四节舱室。

最下一层,乃是分了八个仓的电池仓,仅仅电池重量就达到了二十吨。但是,限于电池技术水平,这么重的电池,充满电,也仅仅能支持这艘潜艇以两节的低速航行四十海里。

潜艇的中部为动力舱,这一点和未来的潜艇不同。要知道其动力部分乃是锅炉和蒸汽机,如此沉重的家伙,如果不能布置在潜艇中部,根本无法调节艇身的平衡。动力舱中有一台锅炉蒸汽一体机。

动力舱之后的舱室布置一台直流电动机,既可以切换成直流发电机,为蓄电池充电。也可以采用蓄电池为能源,从而驱动螺旋桨。

动力舱之前,乃是瞭望台舱室(操作舱),设置有潜望镜。

再往前,乃是计划中的鱼雷舱。但是,当下这个鱼雷舱只是个样子货,暂时做燃料舱、高压气体和宿舍。不是资金和技术问题,而是这个时代的鱼雷还不能在水下发射,更重要的是,在德国鱼雷的销售控制比大炮还要严格,船厂很难买到。再一个,就是现在的鱼雷技术落后,航程非常有限。

故此,鱼雷舱此时只是个样子。真正的作战,靠鱼雷舱上面布置的几个空仓,里面可以装十枚定向的聚能雷。

也就是说,这种潜艇目前作战模式:只能是潜入敌人的海港,靠近敌船,然后需要战士把定向聚能雷以电磁铁吸到敌人的军舰上,再延时引爆!

这艘潜艇最巧妙的设计在于--烟囱!

话说,直到二战后期,德国潜艇才使用了水下的通气管,让潜艇能够以柴油机为动力在水下航行,同时也为蓄电池充电。现在,这艘潜艇已经用上了这项技术。

有些技术需要非常先进的技术支持才能突破。但有些技术其实只是一个创意而已。比如通气管技术,其实就是一个创意。其巧妙之处在于,烟囱内部分进气和出气两个管道,根部是一个可以转动的关节球阀,烟囱立起来,球阀打开,可以正常的进气排气。烟囱放倒,球阀关闭,既不会进水也不会进气。

但是,这一项操作必须非常的小心,一旦失误,就会造成动力舱中的人员被低氧环境致命!

在第一艘潜艇上,这套烟囱装置,不仅仅是烟囱,还能当作船帆的桅杆!否则的话,这艘潜艇的航程相当可怜,理想状态下,最大航程也不过五百海里。十吨的煤油,只能让这艘潜艇航行五百海里。

再比如速度,无论是水面还是水下,最高速度只有五节。(注意,现代潜艇是水下速度大于水面速度。但一战二战的潜艇,都是水面速度大于水下速度)。由于蓄电池的性能所限,水下最大航程为四十海里,速度两节。

再比如潜水深度,最深只有三十米。在某些水域,由于海水过分清澈,黑色的艇身在高处能看到。但是,这一点基本上不用担心,这是没有飞机的时代!

再比如所有的浮力箱操作,依靠的是六十个人工操作的阀门,操纵极为复杂,没有任何的自动化。

而以煤油为燃料的锅炉,其中的煤油燃烧器,算是李林杨的杰作。说白了,就是二十一世纪常见的餐馆常用的煤油炉,只是大了点。虽然说简单,但在这个时代算是一个发明,在加压空气的催动下,燃烧盘的预热下,炉子的燃烧温度相当高,足以和煤炭燃烧的温度相当。更重要的是,煤油这样的燃烧几乎没有烟雾,很好的为潜艇增强了隐蔽性。但,再怎么有创意,本质上还是锅炉,因此燃料的利用率转化,还是低的可怕,故此非常耗油。

还有一点,那就是高压气体(主要用于排水控制潜艇的下潜和上升)。这个时代的空气压缩机,不仅体型庞大,而且动力也需要蒸汽机的,根本无法安装在潜艇内部。因此,高压气体必须由辅助船提供。而且,空气压缩机只能最高产生十公斤的压力的气体,导致潜艇最大的理论潜深才一百米。实际上,潜水深度仅仅三十米!

总而言之,这艘潜艇,仅仅是初步成功,想用于实战,必须进一步完善!

徐老先生念念不忘的还在对李林杨表示歉意:“错过了中法战争,耗费了你几十万两银子,还不能确定能不能打仗,老朽有愧啊!”

老先生还在担心耗资太大呢。岂不知,李林杨对于这么一艘潜艇,已经是超出预期的满意了。而且,这艘潜艇上的某些设计理念,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二战,甚至二战后的技术水准。

话说,哪怕是造一艘一百多吨的渔船,能够航程万里,也足以说明各机构的可靠了(大部分时间靠风帆航行)。

“老先生太客气了,造成这艘潜艇,绝对堪称中国在军工技术上的壮举!”

“哪里,哪里。”陈寿老先生道:“我认为,在内燃机尚无法实用的的情况下,可以拆除蒸汽机,充电,充气全都依靠辅助船,如此,能加快投入实战!”

我擦,这是准备改成纯电动的潜艇啊。

“如果,拆了蒸汽机,可以再增加六七吨重量的电池,潜艇的最大航程可达近六十海里!”

“那样就真的可以实战了!”李林杨一鼓掌道。

看徐先生疲惫,李林杨不敢再谈下去,赶紧安排徐先生休息。悄悄的拉过来医生田雨山,田雨山两年多来并不在班达共和王国,而是在法国设立了一个试验室,研发“西药”,这次是李林杨专门派到德国为徐寿先生治病的。

“老先生的身体到底是个什么情形?”

“时间不会长了,长则几个月,短则...。”

“没有别的办法了?”

“已经与医术关系不大。。。”

看徐寿先生的身体状况,差不多已经是灯尽油干,到了岛上就病倒了。李林杨只能发电报给其子徐建寅,请他速来。

月余,徐建寅到了,他搀着老父,一起参加了潜艇入列仪式!

三月一日,红旗军第一艘潜艇纳入作战序列。

此前的水面舰艇名曰“牛崽”,这艘潜艇,被李林杨命名为:“幼鲸”!

早晚有一天,幼鲸会长大的!

四千吨的特设巡洋舰,目前还是客轮,被李林杨命名为:黄鹄号!

二十多年前,徐寿老先生造的第一艘蒸汽轮船,就叫黄鹄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