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糊清灭洋1880 > 第4章 潜伏--左宝贵

糊清灭洋1880 第4章 潜伏--左宝贵

簡繁轉換
作者:史书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5 21:59:09 来源:源1

春节之后没多长时间,最出色的小分队横空出世!

针对驻扎奉天的奉军左宝贵部,红旗军派出的小分队队长叫祝之三,他和左宝贵同是山东临沂平邑老乡,而且还有拐弯抹角的亲戚。

祝之三的投军之路非常顺畅,由于识字,深得左宝贵的重视,刚投军没多长时间就得了个哨官。正巧冬天的时候营官儿的奔丧回了老家,祝之三因为练兵勤奋,做事有序,深受左宝贵的赏识,故此被提拔成了代理营官。

仅仅几个月时间,就成了一个拥兵四百人的营官!

这一成绩可是远超李林杨的期待!

左宝贵这支部队,虽然是奉军,并非此时大清势力最强大最精锐的淮军,但也不算很弱。左宝贵部的一个营虽然没有达到五百人的编制,也保持在四百以上。

清军之中,和平时期一个营能有四百来人的,简直凤毛麟角!清军的部队强不强,从兵力上判断基本上就不会出错,兵力多,就是强军。要知道清军中有些营头竟然连一百人都不到,当官的吃空饷简直丧心病狂!

清军的编制是很奇怪的。一个营,实际上能吃朝廷俸禄的只有一个营头(营官)加三个哨官算是军官。而营官儿乃是朝廷命官,理论上千总就能担任营官儿,但是由于军政混乱,实际上在清军中能担任营官儿的都是都司、游击,参将。甚至记名总兵,记名副将也有只能担任实职营官的。至于哨官(连长)有额定的军饷,也有相应的品级(有的品级甚至还相当高),倒也算是吃俸禄的。只是哨官有很多都没有在朝廷的兵部挂名,算不上正儿八经的武官,任免全凭主将。

棚目(班排长),则大多数吃不到朝廷的俸禄,虽然实际操作中拿到的军饷比士兵高,但在大清的军中,仍然属于士兵阶层。

故此,一个小分队混到一个棚目,几乎不用费什么力气。混到一个哨长,掌握一哨人马其实也不难,不过就是吃粮的大头兵,只是得了主将的看重而已,仍然不算(不完全)朝廷命官。但掌握一营兵,那就完全是另一个概念了!

营官儿那已经是朝廷的经制内中级武官了。在大清朝,这些中级的武官都是有定额的,并非随意增删。因此,哪怕祝之三成了代理营官儿,主将一句话就能免掉,并不稳当。

在红旗军司令部的预期中,到了战时,甚至战后,小分队才有可能掌控清军一个营。谁能料到,祝之三已经成为一个营官了!后来,祝之三在红旗军中号称福将,那绝对是有道理的。

虽然祝之三还只是代理,但也算是突破性的进步,因此,祝之三成了第一个配置综合分队的小分队。

左宝贵,李林杨是知道的,这位五十八岁的老将算是甲午战争中清军阵亡的高级将领之一,甚至可以说是陆军唯一阵亡的高级将领,上了史书的民族英雄。

左宝贵此时正式的官职是广东高州镇总兵,不过他一直在北方带兵,并没有实际在广东任职。

但是,左宝贵的职务并不能简单以总兵官看待,他有个加衔:建威将军。在大清朝的武将品级中,相当于提督。(汉人能做提督,将军一般是满人或者回人,蒙人。左宝贵是回族。)

左宝贵具体是怎么阵亡的,李林杨不清楚。但一军主将战死,足以说明这支部队要面临什么样的危险了。因此,不仅是给祝之三按照规定配置了一个综合小分队,更是给祝之三额外配置了一个炮兵小分队,一个步兵小分队。

一个奉军营,合计配置了四个小分队,三十多名军官和士官还有四个宣抚官的加入,足以完全掌控这个营头!只要给时间,哪怕正式的营官归来,祝之三等人也能架空之!继续掌控这个营的实权!

红旗军在东北和朝鲜,合计投入了十五个分队(四个在辽东半岛),并非全是北方人,其中有一支贵州籍贯的官兵组成的炮兵分队,混入了清军靖边军聂桂林部。这支炮兵分队的头目叫聂顺江。

话说,靖边军军头是记名提督聂桂林,乃是贵州松桃厅人。红旗军贵州人不少的,毕竟李大明在贵州待了整整五年,招收的士兵不少。而且由于交通成本原因,李大明在贵州招兵,绝对的宁缺毋滥,不是文化水平高的,就是体格极好的刺刀高手(李大明的个人偏好)。

炮兵准尉聂顺江就是其中之一,正儿八经的监生出身!在红旗军中,乃是不多的高学历军官,曾经去德国学习炮兵一年。

聂顺江是贵州松桃厅人士!和聂桂林乃是老乡,虽然不是亲戚但也姓聂,三百年前是一家啊。加之聂顺江精通炮术,手下几个人也都是贵州人。在东北这地界,提督聂桂林见到一个贵州老乡也不容易。更重要的是,聂桂林一部乃是贵州兵,守边数年,士卒不得回乡。思乡贵州籍官兵有退役的,有逃亡的。

聂桂林和其他清军将领没有多少区别,同样是依靠亲信,依靠贵州籍的骨干官兵控制部队的。聂顺江来投军,总兵聂桂林简直是喜出望外,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能在东北招到贵州籍,而且还是老家来人,太不容易了。于是小小照顾了一下,仅仅半年,聂顺江就成了炮兵哨长。

另有一支骑兵小分队,分队长莫迈七,广西人。在红旗军不多的骑兵中,由于气候以及环境因素,广西人做骑兵的不多。但莫迈七却是骑兵,甚至算是红旗军的骑兵元老之一。他在班达共和王国呆了三四年,一直就是骑兵。作为红旗军放出来的唯一一支骑兵小分队,他带了四名骑兵中士,一名宣抚员,另有五名骑兵(李林杨从呼贝支队带回来的少年),一共十一人。经过两个多月的厮杀,已经收服了两股马匪,到了春节已经拥骑兵八十!在凤凰城一代创出了不小的名号。

其余小分队基本上都混入了东北清军,但大多也只是棚目,只有少数成为哨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