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糊清灭洋1880 > 第9章 和尚

糊清灭洋1880 第9章 和尚

簡繁轉換
作者:史书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5 21:59:09 来源:源1

接触清军,认识清军,成为清军的过程中李林杨也学了点新知识。话说,清政府在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由于缺钱,只能以官职做奖励。一时间类似提督和总兵这样的官员成千上万。据说封赏了五千名提督,话说提督一职,大清朝在编的总共才十来个。因此,这些提督总兵,绝大多数根本无法上任,也没有实职。这就是所谓的记名提督,记名总兵了。

而李林杨这个守备,只有一块兵部发的空白军牌,而且还木质的,根本就没有在兵部挂名。所以只是一个记名的守备,甚至,连记名守备都不如,记名守备所谓的记名乃是在大清朝的兵部登记!

因此,李林杨这个五品木印守备,甚至连一个清军实职营头都不如!清军实职的营官一般是六品的千总。目前李林杨就只能拿到把总的饷银!也就是哨长连长这一级别的军饷。

更远一点,这个守备能不能当下去,其实不好说。清军惯例,战后一般的来说,募兵都会就地遣散,只有立下战功的,才有“可能”升官成为真正的军官。而这个可能,就需要你找靠山,私下活动了。

中法战争的具体过程,李林杨知道的不多,对于北宁这里将要发生的战斗,李林杨更是一无所知,话说前些日子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山西城的败仗,李林杨也不清楚。

但是,对于这一时期清军打了败仗,却是很清楚的!无他,历史课本上有冯子材老将军的镇南关大捷啊。

只用知道这个历史事件就可以了。

北宁是北圻的腹地,而镇南关乃是中国的边境!如果北宁这里的清军不败,何必后退几百里,在镇南关打呢!

很简单的推理!

正因为知道要打败仗,故此,李林杨更加着急。看到清军的散漫,主将的骄奢淫逸,李林杨意识到自己的计划小有失误!

提前参战,还不如直接去镇南关,招兵练兵,然后参与镇南关大捷!

就在李林杨着急的时候,看到了法源和尚和他的三个徒弟,惨兮兮的走在大路上!话说,红旗军和法军小小的一场遭遇战,引出来了一点“事故”!战斗结束后,顺水而下的法军和越奸尸体,一大早就被法军发现。因此,法军指挥官暴跳如雷,当即就派出了军舰追击。法军炮击了弥勒寺,法源和尚再次倒霉。不过,这次只是庙宇损毁,他和几个徒弟倒是没有受害--法源和尚跑的飞快,估计是练过武艺。

而这,也是几天后李林杨再次见到法源和尚的原因所在。

拦住和尚,询问一番,得知:法源和尚这是想以一点香火情,来求赵沃保护的,派兵保护寺庙。

李林杨顿时觉得:路子有了!

向法源和尚一番解释,然后许愿道:“大师帮我一次,我给你建一座寺庙!”

李林杨是诚实小郎君,从不骗人,说建寺庙就建造寺庙,但却没有说在哪里,嗯,班达城。

法源和尚出马,的确有效!这和尚口舌便利,乃是很好的说客。

再加上赵沃得了战功更是发了一笔横财,对红旗军还是相当优待的的。仅仅过了一夜,红旗营就拿到了两门宝贵的克虏伯75毫米炮。不过却不是最先进的行营炮(牛崽号上装备的),而是73年式的步兵炮,榴弹能打三公里,霰弹只能打两公里。

炮不先进,但倒也正好,这本来就是红旗军训练所用的大炮型号。现有的三个炮兵,都不用再熟悉,连炮表都不用重新背,他们早就背得滚瓜烂熟。

只是,没有挽马,这个李林杨不在乎,他现在有三十匹马驴呢。

炮弹太少了,每门炮只有五十发。

李林杨当即行动,**的清军有**的好处。别的不说,李林杨有银子啊。找到右路军的军需官,五百银元奉上。两百发炮弹和三百套军服,几辆大车就到手了。话说,这些钱,虽然买不来这么多的弹药和服装,却也能差乎买一半儿。类似李林杨这般为了武器弹药自掏腰包的营头,只能说是在北宁城清军四五十个营头中的唯一!

又隔了两日,李林杨终于得到了赵沃的接见。这次,赵沃已经是官威十足了,坐在正位端着架子。

李林杨抱拳行礼,这在赵沃看来是不懂事,应当大礼参拜!

不过,翻脸也不可能那么快,关键是有关红旗军的战果,还没有经过总指挥官徐延旭的查验(人头已经送去了)。更恶心的是,赵沃竟然背着红旗军,派了手下去把那些越奸的尸体斩首,也送去了后方。

徐延旭这位巡抚,身为清军前敌的总指挥,以体弱多病为由,仅仅是来北宁溜了一圈,就回到后方的谅山坐镇了!

这总指挥当的逍遥啊。如此做派,清军焉能不败?!

李林杨得了将令,表了忠心,自觅营地,防守北江城的侧翼!

虽然,侧翼很可能就要第一时间面对法军,但,自由了!红旗营距离中军十几公里,危险是危险了,却有了很大的自由度。有了这个自由度,红旗军就不至于在清军主力大败的情况下遭受灭顶之灾!

临出兵之前,红旗军领到了第一份军饷,半个月的,五百两银子,还有二百两的米钱和咸菜钱,这是伙食了。合计柒佰两银子。

这就是清军将领控制手下的最有效的手段:钱粮!

领一军,就要打发那么多人的粮饷。一个营头,半个月时间就要耗资七百两银子。如果发不出钱来,大头兵可不管你是谁,闹腾起来,砍掉上官的脑袋,这事儿在清军中常见!

这么点军饷根本不够士兵养家糊口的,清军也有妙招啊:有悬赏的!砍下一颗法军的脑袋就是一百两银子,抵得上普通士兵数年的军饷。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清朝的官们把这一套玩的是滚瓜烂熟。

清军的一营,有四百人就算是足额了。赵沃大方的一次就给了李林杨四百人,他可是看得清楚,红旗军本来就有百人的,合计至少五百人。

饷银是按四百人发的,李林杨有五百人,那么银子肯定是不够用。到时候,李林杨肯定得来求他,那么李林杨就跳不出他的手心。

这算盘打的精熟。

在赵沃看来,在所有清军高官看来,控制粮饷就等于控制了这支军队。比如黑旗军的刘永福,还不是倾倒在一块“木印”(军牌)和每月五千两饷银之下?

如果按照清军满编一个营,五百零四人的定额编制,一个月的军饷应当是一千一百五十两白银,加上盐菜钱,应当是一千七百两银子。而赵沃仅仅给了半月的粮饷,仅仅七百两!克扣比例差不多百分之二十!

这也是清军将领的潜规则!

只是吧,李林杨太例外了啊。升官发财,升官发财。你当了官不想发财,那岂不是“请我也不来”?这世上怎么可能有这样的蠢货呢!?总之,李林杨的存在,超脱了大清朝官僚们的认知!

不过,也没有完全超出,李林杨是要当官的,必须是真正的官,而不是什么记名的官,不是什么“木印”!

进入体制,很重要!

得了将令,李林杨反倒不那么着急了,磨蹭了两三天红旗军这才拔营。

要知道,有关中法战争,李林杨只知道三个人名,刘永福、冯子材、唐景崧。

就这,李林杨已经比很多人算是知道的多了。二十一世纪的大部分人,怕是只记得冯子材和刘永福,连唐景崧都不知道。此处所指是不上网查。

唐景崧何许人也?当前是大清朝户部的候补主事。所谓户部候补主事,相当于后世财政部的一个候补司长。但是,主事不下台,他这个候补就上不去,而且,主事下台了,他这个候补也不一定能补上,要知道候补主事并非一个。

在京城唐景崧想升官很难,就一直想招儿。他瞅准了中法在越南必有一战,于是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奔赴越南战场!

他在1883年年初到了越南,和越南的官员们笔谈一番,立马认清了越南官府的真实面目,总之就是一万个不行。

然后又亲赴“贼窝”,找到刘永福,一番游说,自此开始刘永福半正式的拿着云南给的饷银,打着越军和黑旗军的旗帜,对法打了几仗,全都给他打赢了!声名大振!

唐景崧也因此声名鹊起。

现在唐景崧在越南战场,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职务,但实际上他的工作相当于各军的统战部长。权力好像不大,但来自京城,自有光环加身。再加上此人口舌便利,又懂得人情世故,一番经营之下,在各军中也有了相当话语权。

李林杨之所以知道唐景崧,原因就在于,这位乃是清末极为出名的“说客”!其说服刘永福为大清朝作战的一番说辞,堪称经典!而且,此人有一个特别光环“宝岛巡抚”!

李林杨在北宁城这么磨蹭几天,其实就是想见见刘永福和唐景崧这两位名人!顺道拉拉关系。

话说,打仗千万不要猪队友!除了刘永福和冯子材以及唐景崧,余者都是路人甲!至于猪队友,李林杨也已经确定了几个。

没能见到刘永福和唐景崧,李林杨深以为憾。不过,磨蹭三天,也不能说全无收获,搞到了各营驻防的地图,起码大致的知道了各部队的指挥官姓名,以及各军派系,对清军的情况总算不一无所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