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穿到北宋当权臣 > 分卷阅读578

穿到北宋当权臣 分卷阅读578

簡繁轉換
作者:醉酒花间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2-08 10:46:25 来源:源1

摊给那些富家大户,收税的时候还这麽搞,百姓不告他们告谁?

亏待陈州百姓能忍他们三年,换成他他连一年都忍不了。

京城那麽近,进京告御状告死他们。

他们去陈州之前没和地方官打招呼,那些家夥也没本事让整个陈州的百姓都闭嘴,都不用怎麽寻访暗查,只路上的所见所闻就足够把陈州州衙所有的官都下大狱。

说到最後,庞衙内非常遗憾的做出总结,“可惜这次钦差不是包大人。”

如果钦差是包大人,虎头铡都能铡出火花。

好在现在也没差哪儿去,那群人送去刑部大牢受审,审完之後全家流放岭南,要他们活着比死了还受罪。

流放岭南和贬谪岭南还不一样,贬谪再怎麽说还有个官身,流放可没那麽好的待遇,戴上枷锁做苦力去吧。

几位宗室子弟都没怎麽见过民间疾苦,刚开始听庞昱说陈州的乱象後还以为他是夸张,听着听着就不这麽觉得了。

能让庞昱骂成这样,真正的情况八成比他见到的还严重。

毕竟他们都知道庞昱的性子,太严重的事情钦差大人也不会让他看到。

赵清喃喃开口,“光天化日,朗朗乾坤,怎会有如此狗胆包天之人?”

苏景殊叹了口气,“习惯就好。”

天子脚下都敢有官员这麽干,别的地方可想而知。

庞昱拍着桌子站起来,捏紧拳头凶残道,“这可不能习惯,朝廷要杀鸡儆猴,要敲山震虎,要把那些不干人事的贪官都抓出来抄家,看他们还敢不敢这麽明目张胆的干坏事。”

两个小的跟着举起拳头呐喊,“杀光坏人!”

官家对亲儿子的待遇很上心,前不久又找个由头给两个小的升了升爵位。

二郎赵颢封东阳郡王,加检校太傅、保宁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四郎赵頵封乐安郡王,加检校太傅、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虽然没啥权利,他们也不管事儿,但是名头听上去足够响亮就够了。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大宋的丞相,朝中官员奋斗一辈子都不一定能爬到的高位在宗室子弟这里只是锦上添花。

庞衙内说的对,投胎果然是个技术活儿。

两位小郡王气愤的张牙舞爪,太子殿下和赵世子连忙把人按住,“小声点。”

雅间隔音再好也挡不住他们这麽喊,被店家听到以为他们是混进城里的山贼报到开封府怎麽办?

开封府大牢里很多贼人都是因为进城後不知道小声密谋被告发抓紧去的,不要小瞧京城百姓的警惕性。

等两个小的消停下来,苏景殊看向消息最灵通的太子殿下,“陈州遭灾,官家又说接下来怎麽办吗?”

“清肃官场,免除三年赋税,年後开春派司农寺的官员去接手春耕。”赵顼压低声音,“没有意外的话,我爹会派范纯仁范大人出知陈州。”

范大人是范文正公次子,可能对范文正公庆历年间的新政有心理阴影,从条例司成立就开始反对新法。

不过现在条例司已经撤了,变法主力要麽在政事堂要麽在司农寺,虽然势头并没有变小,反对的声音也依旧很大,但是范大人现在却好似不像之前那样提起新法就皱眉。

他爹说了,趁范大人的态度有松动赶紧让他去地方亲自推行新法看看效果,没准儿过两年回来态度就变了。

以目前的情况来说,不管是青苗法还是农田水利法对百姓都利大于弊,只要主管新法的官员不拉胯,三年之内足够让陈州大变样。

南方粮食産量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水利建的好,北方在这方面比南方逊色许多,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他们现在跟上也来得及。

就拿陈州这次来说,要是有南方那种水利条件也不至于弄成现在这样。

天灾遇上**最是可怕,如今**已除,朝廷再拨钱给陈州挖渠建水库,之後能恢复成什麽情况就看范大人的了。

赵顼在这上面和他爹的想法一致,“青苗法已经改了两年,这些天的宣传又能很大程度上堵住官吏欺骗百姓的路,只要范大人亲眼看到新法对百姓带来的好处,到时候回京肯定不会再反对。”

把反对新法的官员派出京城不光是为了减少新法在京城的阻力,还是为了让他们知道民间到底是什麽情况,别每次吵架都只会拿书上的话来辩驳。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去看看民间到底是什麽样子再来说新法到底哪儿不好。

他爹贬人也不是胡乱贬,韩相公那种有理有据的反对从来没少过,也没见谁提着意见提着意见就被贬出京城了,大部分被贬的都是揪着一句祖宗之法不可变然後开始诋毁人的。

说新法就说新法,骂人算怎麽回事?

当然,还有少部分是太能杠了只能暂时弄出京城避风头,那些就不说了。

他爹的想法是好的,就是没想到某些官员到地方後不光不去了解民间现状还刻意阻挠新法的推行。

支持新法的官员太激进,反对新法的官员刻意阻挠,他们的新法还能不能好了?

子安说的对,官员的人品靠不住,想减少新法推行中的**只能靠律法的束缚。

最好都老老实实别搞事,真在任期内出事就算进坟头也得扒出来。

其他人:瑟瑟发抖.jpg

这比刚才的庞昱还凶残。

尤其大宋的天子真的差点有挖坟前科,听上去更凶残了。

当年庆历新政戛然而止的关键就是夏英公派人污蔑富相公谋反,那封“谋反信”是石介石先生写给富相公的,就是庆历年间大兴太学的石介石先生。

虽然仁宗皇帝没有信那些谣言,但是富相公石先生还有很多人都被贬出了京城。

谋反这种罪名太大,富相公能稳住心态离开京城,石先生这种耿直的读书人受不得这个气,没过多久就在气愤郁闷中病逝家中,享年四十一岁。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没多久有个叫孔直温的读书人利用宗教造反,朝廷抄他家的时候发现这人和石先生有书信往来,消息传到夏英公耳朵里,夏英公一不做二不休再次上奏仁宗皇帝说石先生没死而是被富相公派去了辽国。

就……

那个孔直温是个读书人,学识还挺好,和当时很多文人的关系都不错,他自己也说了曾经是石先生的学生,学生家离有老师的书信并不稀奇,但夏英公就抓住这一条不放非要诬告石先生也参与谋反。

幸亏石先生当时已经病逝,要是还在人世怕是要被生生气死。

接下来更炸裂的来了,仁宗皇帝在夏英公的怂恿下竟然真的怀疑石先生是诈死,要派人去挖开石先生的坟墓破棺材检验真假。

这是读书人地位崇高的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