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穿到北宋当权臣 > 分卷阅读717

穿到北宋当权臣 分卷阅读717

簡繁轉換
作者:醉酒花间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2-08 10:46:25 来源:源1

把命丢在战场上,上头一句话也能把他们的功劳全部抹掉。

想要得到公平必须往上爬,想要往上爬……只能读书。

苍天啊,为什麽要这麽欺负他们习武之人?

苏景殊拍拍徒弟的肩膀,很想说“生不逢时”不是这麽用的,但是看傻小子已经被刺激到两眼无神,还是决定暂时放过他。

孩子不爱学习没关系,除了极少部分有自制力的小孩儿,天底下绝大部分孩子都不爱学习。

小姚同学不叫生不逢时,他是生逢其时正好赶上好时候。

武举的文化课考的很基础,毕竟是选拔武将的考试,也不能指望他们和文进士一样博览群书。

以前武将想争夺话语权只能和读书人一起挤文举,大宋文人别的不提,考试水平绝对对得起十年寒窗苦读,所以武将家中子弟经常一考一个不吱声。

偶尔出个考中进士的人才,回头一看,哦,人家祖上出过大儒,也不是正儿八经的泥腿子出身。

武举虽然录取人数少,但是好歹是习武之人之间的竞争,就算文采比不过正统文人,被录取之後也能有个进士出身。

管他文进士还是武进士,是个进士就行。

暗自伤心的小姚同学被他们家老师赶回去调整心情,他很想找他爹哭诉,但是这种事情让他爹知道他爹只会带着烤全羊来感谢老师费心,想想所有人都开心的吃着喷香的烤羊肉只有他自己食不知味的场面……

算了,还是别去找罪受了。

苏景殊摇摇头,身在福中不知福,等将来进入朝堂就知道进士身份有多重要了。

学生的学习进度要抓,百姓的教育也得抓。

仓禀食而知荣辱,盐州百姓几十年来缺衣少食,识字率低到令人发指。

州城官学早已废弃,私家学堂只有少部分殷实人家上得起,即便如此先生教的也都是些最基础的背书识字,再想深入学习就得去兴庆府。

党项贵族把持书籍传播,很多大宋境内随手都能买到的书本在这边可能找遍州城都找不到。

防御工事的建设计划已经完成,重建官学迫在眉睫。

盐州人口少物资匮乏,指望短时间内做出成绩不太可能,科举考试先往後拍,现在最重要的是扫盲。

先普及基础教育,然後再说科举的事儿。

官学的学生有补助,只要孩子上学带来的利益比在家放羊干家务多,自会有家长愿意送孩子去学堂。

孩子可以送去学堂,大人却不行,盐州百姓大多家无余粮,每天从早忙到晚干活的时间还不够,让他们腾出时间去学习认字实在是强人所难。

好在盐州上任刺史死的仓促,政权交接的也迅速,城里的高门大户在政权变动时没来得及跑,各衙门搜刮来的钱财也没来得及转移,盐州府库目前肥的流油,可以分出一部分钱财用来搞教育。

只是搞教育需要一直往里投钱,养兵、修筑堡寨也都要钱,盐州这情况至少三年不能按照正常情况找百姓收税,财政只出不进根本支撑不住。

商税?商税似乎更靠不住。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诶,发愁。

不行,得想办法搞钱。

苏知州揉揉脑袋,心道一把手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儿。

军政民政一把抓,累死他他也没法面面俱到。

王韶在新收复的地盘上设榷场来吸引商贾,盐州可以学,但是又感觉没什麽必要。

河湟虽乱但是人口数量在那儿摆着,吸引商贾过去可以达成双赢的结果。

盐州的确有特産可以包装,但是人口数量太少,吸引太多商队并不能改善本地百姓的生活,除非那些商队的人愿意在盐州置办家産安家。

财政入不敷出,养兵、扶贫都要花大钱,总不能一直指望朝廷拨款吧?

这样也行,就是显得他这个知州没本事。

朝廷本来已经将军费和官员俸禄这两个开支大头承担了,要是再连民生经济都管的一团糟,他这辈子估计都只能给其他有本事的官员打下手。

不行不妥不可以,还得再想办法增加收入。

开源节流开源更重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不是什麽地方都能省的,省错了地方将来要花出去的钱更多。

仔细琢磨琢磨,这几年以商税为重也不是不行。

盐州百姓没钱买东西,他们把目光放远一点,党项贵族可有钱的很呐。

开榷场和外族交易最方便管理,但也不是只有这一个和外族交易的途径。

很多时候不是商队不愿意出境,而是拿不到出境的文书没法出去。

有朝廷背书在外面遇到什麽事情都能打着大宋的旗号来威慑对方,没有官方文书偷偷跑出去也行,在外面被欺负了别回来哭就行。

涉及外族的贸易风险大,官府给了文书就得负起责任,所以沿边各州的官府都不乐意签发。

真有必要和外族交易的时候朝廷会开榷场,不开榷场就说明还没到不交易就活不下来的地步。

至于商队出境会不会发展的更好,那不在官府官员的考虑范围内。

签发公文对官府而言有风险,但是对一州知州来说,只要敢承担风险,想签多少就能签多少。

当然,也不能随便乱签就是了。

前两年和王韶一起挑选商队深入番邦腹地时他们俩都没有给商队负责的资格,签文书还是跑了好几个衙门才跑下来。

现在不用那麽麻烦,但是商队的资质得好好审核。

少数民族离不开茶,他原以为放出少许铁器能激发外族商人的热情,看这两年商队的反馈,外族商人喜欢铁锅但是更喜欢茶和丝绸。

丝绸价高,能大量置办的商队不多,但是茶这种东西,就算是中原卖不出去的劣质茶叶渣拿出去都能卖高价。

好茶更黑,好茶卖的是天价。

盐州不种茶树,但是盐州的位置很适合当个中转站,商队完全可以把汉地卖不出去的东西运去西夏再销售。

寻常百姓买不起汉商的东西,坑也是坑那些鱼肉乡里的小贵族,这麽一想良心都不痛了呢。

……

王雱包袱款款来盐州上任,他是南方人,从小到大跟着他爹到处跑,到自己当官了也依旧在南方和中原打转,这是他第一次到西北来。

要不是亲眼所见,他读再多书也想象不出漫天黄沙是什麽场景。

他知道西北春季多沙尘,但是没人和他说这边的沙尘大到天都是黄的,下马车走几步再回头就找不到马车,离大谱啊!

难怪小韩相公被调回京城後官家也不说再派宰相来主持西北战事,没来过西北的人见了这边的天气都大惊小怪,其他事情就更不用说了。

理政要因地制宜,不了解地方情况就仓促变动容易弄巧成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