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穿到北宋当权臣 > 分卷阅读624

穿到北宋当权臣 分卷阅读624

簡繁轉換
作者:醉酒花间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2-08 10:46:25 来源:源1

把自家士兵给炸死。

所以前辈们在边关搞基建的时候都怎麽和隔壁敌人斗智斗勇的?

他先来取取经,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吃了亏还没法讨回来。

王韶瞅了他一眼,感觉有哪里不太对,但是又不知道哪里不对,“开荒之後就是修碉堡,西北各州各军用的都是这个笨法子,党项人来了就打,要是防备不住就只能自认倒霉。”

荔原堡修成之後就是这样,平时派兵驻守在那儿,探查到党项兵马的动静就加紧防备,因为荔原堡兵力足够多,到目前为止党项人还没在他们手上讨到好处过。

西北边关的堡寨城、寨、堡三级,平时党项人看到他们修堡寨就会来捣乱,不过蔡大人修筑荔原堡的时候西夏狼主刚死,等西夏那边有空来捣乱荔原堡已经修好了。

去年夏天韩琦韩相公派秦凤路副都总管杨文广前往秦州西北两百里的地方修筑筚篥城来招抚当地番人,同时也保护秦州西北边境的百姓免遭党项人的劫掠。

当时梁太後已经掌权,几次攻打绥州未果,发现大宋又开始修堡寨立刻派兵过来□□烧,筚篥城修的那叫一个提心吊胆。

苏景殊心有戚戚,“这个我知道,还是杨将军机智。”

杨文广以前在狄青手下干过,之前狄大元帅写信的时候也提了几句。

怎麽说呢,兵不厌诈,多读书真的没坏处。

在西北待过的文臣武将都知道党项人有多讨厌,这边辛辛苦苦开荒种地,那边等到作物成熟就冲上来抢,这边辛辛苦苦修筑堡寨,那边不等堡寨修好就过来打砸,不光大宋的百姓厌恶,周边的番邦部落也都烦的不行。

杨文广修筚篥城的时候花了点小心思,他知道党项人肯定会来捣乱,所以事先放出假消息说要去擦珠谷修碉堡,这边西夏军队急急忙忙赶往擦珠谷,那边他立刻掉头在筚篥城部署防务,等西夏军队反应过来,筚篥城外的防务也部署好了。

三十六计第六计——声东击西。

西夏军队被溜了好几天气的不行,仗着他们人多威胁筚篥城的守军说他们马上回去奏请朝廷,朝廷很快就会派数万骑兵把宋人的小破城给推平。

然後他们就被杨文广带兵狠揍了一顿。

武将那暴脾气最受不了的就是威胁,杨文广要是个单纯的大老粗也就算了,偏偏人家是个会用兵法的名将之後,你说你惹他干什麽?

摇头.jpg

苏景殊没见过杨文广,但是他听过杨家将的戏,虽然分不清戏文里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但是不妨碍他知道杨家出来的都是猛将。

猛将麾下正的将士也是猛将,听多了狄大元帅讲的西北战事,再谈及大宋的武将根本说不出那个“怂”字。

西夏那边打了小的来老的,到筚篥城西夏军被打退後没多久,梁乙埋亲自带兵过来攻城,杨文广麾下都监张守约带着五百精兵硬刚西夏上万人,还愣是让他打赢了。

额,老爷子已经六十多了。

上万人围攻五百人,光靠车轮战也能把人耗死,西夏那边估计也是这麽想的,不少将领抱着抢军功的想法冲到最前面,然後就被张老爷子和他手下的精兵扛着强弩突突突射成了刺猬。

周围都是敌人,射哪边都能杀敌,五百强弩在这个年代跟五百机关枪差不多,集中爆射的结果就是大量冲在前头的西夏将领被射杀,剩下的那些兵被吓破了胆只得仓促撤退。

这还只是强弩,要是真的换成机关枪,那上万的西夏兵怕是都得把命留在筚篥城外。

武器水平领先于世界的重要性啊,对得起官家先前扛着压力整改军器监。

老爷子过于生猛,强弩的威慑力也足够大,自那之後就再也没有西夏人敢过去找麻烦,之後不到两个月秦州西北就建成了好几座堡寨。

筚篥城被赐名为甘谷城,擦珠谷那座本来只是用来虚晃一招的堡寨也被赐名为通渭堡,几座堡寨接连建成驻军,直接让西夏人的活动范围收缩了两百多里。

西北边军怎麽打怎麽顺,王韶亲身经历那些战事,说起来也是与有荣焉,“梁乙埋在甘谷城损失惨重,之後又调兵遣将说要进攻渭州,结果没几天就被渭州的守将打的落荒而逃,偏他屡战屡败还屡败屡战,没消停几天又调兵镇戎军攻打荔原堡。这不,再一次大败而归。”

开荒很有必要,修堡寨也正很有必要,可惜西夏那边环境不好,大片大片的都是沙漠戈壁,主要的城池堡寨都在和大宋接壤的地方,靠开荒也没法往前推进太多。

梁乙埋屡败屡战,只能说明西夏朝堂内部对他越来越不满,他必须尽快靠军功来稳定局势。

苏景殊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也就是说,虽然西北战事不断,但是大宋这边一直占上风。

既然大宋这边一直占上风,朝中为什麽还有那麽多建议和西夏讲和的人?总不能都是担心粮草供应不上吧?

啧,可见怂的另有其人。

王韶这几年在西北大开眼界,也见识了很多西北的风土人情,边地和中原不一样,很多在中原习以为常的事情在边地都行不通。

朝中士大夫整天说着“以德服人”“仁礼安邦”,真正去过西北才知道那边不管是番邦部落还是汉人城镇都对儒家的四书五经嗤之以鼻。

那边佛教盛行,念阿弥陀佛还有人能搭理两句,说之乎者也把嘴皮子磨破也没用。

仁礼安邦只适合在安稳的地方推行,西北那边动不动就有马匪烧杀抢掠,连活下来都难的地方没有百姓能耐下性子听官吏讲大道理。

孔子孟子远不如金子银子,朝中那些招抚番邦的策略都太过想当然。

说几句好话就能让番邦部落感恩戴德?梦里的感恩戴德。

别说番邦部落了,西北边州的汉人百姓都不吃这套。

幸好如今镇守西北各州的文臣武将都是明白人,真要有哪个傻不愣登的把在朝堂上的说辞拿到西北边关,都不用将士们动手,光愤怒的百姓都能把他们生撕了。

苏景殊给他把酒满上,“淡定,那些人只会在军中指手画脚,换成别的地方他们也不敢那麽说。”

那些家夥在朝堂上各种歪理是仗着对面都是士大夫,再怎麽吵根本利益都是一致的,他们又不是真傻,该怂的时候不用提醒就知道闭嘴。

王韶想想这几年在西北认识的各级官员,点点头深以为然,“也是,他们只是装傻,不是真傻。”

将士们碍于军纪再恼火也只能忍着,百姓恼了可不惯着他们,中原地界儿百姓起冲突会吵架,西北边境那是一言不合就动手。

外敌入侵的时候老幼妇孺拿起柴刀都能上阵杀敌,在他们面前说要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寨扔给别人劫掠试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