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情况的永远都是盐场的劳工,就算刚开始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麽,看到被绑起来的都是平时欺压他们的管事後也都反应过来通判大人这是要替他们做主。
苍天啊,他们不是在做梦吧?
劳工们慢慢停下手里的动作,却没有谁看那些平日里欺压他们的管事被抓起来就跑过来喊冤叫苦。
他们祖祖辈辈煮盐为业,从爷爷的爷爷开始就被欺压,可能到他们孙子的孙子也还是这样,日子苦很正常,祖祖辈辈都是这麽过来的,到他们这一辈自然也是这样。
铁打的盐工流水的官员,盐监的官来来往往换了不知道多少波,他们的日子也是好三年坏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上头的官好他们的日子就好,上面的官不好他们的日子就不好,再好的官也不能一辈子留在盐监这一亩三分地儿,他们这些做工的却是连儿子带孙子都要在这儿生活,不到万不得已活不下去的时候绝对不会冒头掐尖。
如果是刚来登州的苏景殊,他还会觉得只要贪官污吏被抓起来被欺负过的苦主就会站出来痛斥那些欺压他们的人,见识的多了就没那麽天真了,对百姓而言什麽都没有安稳过日子重要,只要能安稳过日子,忍气吞声也没什麽。
就说这次盐场的事情,登州百姓完全不觉得他们吃不上细盐有什麽不对,要不是沈仲元消息灵通他们现在还被蒙在鼓里。
也是,这边的穷苦百姓大半辈子都这麽过来的,对他们而言朝廷的政令都是屁话,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多的很,所谓天恩浩荡都是说说而已,反正他们没见过半点天恩。
庞昱目瞪口呆的看着小夥伴点名拿人,感觉这个流程和他学过的不太一样。
什麽罪名都不念直接抓人真的可以吗?这些被没被抓的怎麽不慌?盐场的劳工怎麽不乱?被抓的这些怎麽不喊冤?
哦,嘴被堵上了。
不是,景哥儿,这样真的可以吗?
苏景殊对着名单点人,确定没有漏网之鱼後招来其他管事让他们继续安排干活,等沈仲元那边带了一溜儿五花大绑的犯罪嫌疑人才大手一挥啓程回州城。
庞昱:!!!
所以他跟来干什麽?只让侍卫跟着不就行了?
苏通判没想着虐待犯人,特意找了几辆马车来押送他们,怕庞昱受不了这麽高强度的赶路于是招呼他坐马车。
庞衙内现在一点儿也不嫌累,他现在担心他们还没回州城就被抓起来和这些犯人落得同样的下场,“景哥儿,抓人得证据确凿才能抓吧?你这一声招呼都不打就把人带走盐监能愿意?”
登州这边的盐税能和农税齐平,盐监不是一般的衙门,没点背景进不去,一下子带走那麽多人相当于直接把人家衙门给干废了,盐监能愿意?
“不愿意也得愿意。”苏景殊眨眨眼,看着无害的脸愣是能说出让後世无数人痛恨不已的话,“他们不干有的是人干,盐监那种衙门还能缺人?”
庞昱深吸一口气,“你来盐监衙门抓人,许知州知道吗?”
“放心,之前已经和许大人打过招呼了。”小小苏大人淡定的回道,“许大人说了,‘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惯的他们’。”
“我感觉这不像是许大人说的,像你自己说的。”庞昱抹了把脸,干巴巴的问道,“要是有人因此弹劾你怎麽办?”
苏景殊想了想,煞有其事的说道,“弹劾到许大人那里等于不弹劾,弹劾到京城那边估计没人有功夫管这点小事,要是真倒霉催的被有心之人抓住把柄,那就有劳衙内求太师帮我说几句好话了。”
庞昱:……
那什麽,他来登州是想着给这人撑腰不假,但是现在他不确定他能不能撑住啊。
老天,这哪儿还能等到到他青云直上去救他哥?他哥不卯着劲儿往上爬去捞他就不错了好吧!
第171章
*
庞衙内很忧心,这官场和他想象中的一点儿都不一样,他觉得他要是自己单打独斗的话就算有个厉害的爹也挡不住别人坑他。
当个官而已,套路怎麽这麽深啊?
苏景殊看他一脸懵乐的不行,连忙解释刚才是说着玩的,这次是特殊情况,以後再有类似的事情还是得按部就班的找证据抓人。
庞昱:……
庞衙内真诚的问道,“请问这次特殊在哪儿?”
苏通判回以同样的真诚,“特殊就特殊在京城没空管地方这些小事。”
庞昱深吸一口气,“你管抓了盐监衙门一半的官叫小事?”
苏景殊重重点头,“跟官家和王相公想做的事情相比,咱们这边的事情小的不能再小,绝对是不值得注意的小事。”
一边是整个大宋,另一边只是小小的登州里更小的盐场,就算盐场的税额占了登州总税额的半数,那点税对整个大宋来说也不够看。
京城那边要麽忙着变法要麽忙着反对变法,地方除了造反能让他们关注一会儿其他基本都是地方官自行处理。
再说了,他抓人也不是没有证据,只是拿到证据的手段稍微有点见不得人,这年头办案没那麽多讲究,只要最後结果是好的,过程能不能见人不重要。
庞昱憋了半天,最後只憋出来一句,“多大仇啊。”
“不是和我有仇,是他们犯了衆怒。”苏景殊耐着性子给不知民间疾苦的庞衙内讲道理,“我刚到登州的时候,这边几乎每个山头都有落草为寇的强盗,官府逼的他们当良民活不下去,他们只能铤而走险去当贼当匪。”
要不是登州太乱,他一个刚当官的通判也镇不住场子,朝廷也不至于把许遵这种再进一步就是大理寺一把手的官员派出来当知州。
他这样刚进入官场的年轻人到地方当知州通判什麽的是好事,又有实权又能历练,干得不好可以说是年轻,干得好就是国之栋梁,实在太差劲还有朝廷派人来帮着收拾局面。
对许大人那种早年在地方历练过十几二十年的人来说,京城才是他大展拳脚的地方。
看现在朝中的情况就知道,被贬到地方的大佬们基本上都是出去当知州。
一把手主政经验丰富才能更好的恢复民生,换成没经验只会想当然的年轻人,会不会被底下人联手忽悠先不说,时不时冒出个不可行的政策就能让治下雪上加霜。
别说不可能,坑都是他亲自踩过的,要不是有许大人在後面拽着,他能踩了一个坑爬出来立刻再踩一个坑。
纸上得来终觉浅,光读书真的不太行。
本朝怕地方生乱在财政上控制的很严,各种税收上来後只留够地方自用,剩下的不管是钱还是粮还是丝还是绢都要运到京城。
登州百姓免税三年,官府衙门这三年的花销都得从别的地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