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穿到北宋当权臣 > 分卷阅读358

穿到北宋当权臣 分卷阅读358

簡繁轉換
作者:醉酒花间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2-08 10:46:25 来源:源1

关注京城的情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连敌人是什麽情况都不知道的话,他虚空索敌打空气吗?

可他若是知道京城是什麽情况,这时候造反就更让人想不通了。

这时候起兵造反,他打得过朝廷的大军吗?

前两年官家刚继位的时候他没动静,官家的皇位坐稳了他又冒出来了,自己给自己上难度?

苏景殊能理解襄阳王想造反当皇帝,但是他理解不了襄阳王为什麽这时候把事情捅出来。

官家刚继位的时候朝廷和西夏开战,之前辽国那边的确是被吓住了,可只要中原发生变故,契丹人狼子野心肯定会南下添乱。

没有帝位更叠时朝廷同时对上辽国和西夏都一脑门的汗,那会儿又赶上新帝登基肯定更乱。

还有就是,襄阳王反都反了,还会介意和契丹党项联手吗?

早两年造反,就算造反不成功也能让朝中群臣焦头烂额,内有藩王造反外有异族来犯,能打的禁军一共只有那麽多,镇压内乱就得抽调抵御外族的兵,抵御外族就得抽调镇压内乱的兵,偏偏两边哪个都不能松懈。

朝廷顾此失彼,最後就可能让襄阳王造反成功。

他是真宗皇帝幼弟,是太宗皇帝的亲儿子,登基称帝也算是名正言顺,反正不比官家这个太宗皇帝的曾孙差哪儿去。

官家的辈分儿,算了,不重要。

仁宗皇帝驾崩的令人猝不及防,襄阳王真的想造反,大可以从仁宗皇帝的仓促驾崩上做文章。

政事堂的宰相们和曹太後能拿出仁宗皇帝传位养子的诏书不假,谁敢保证诏书是真的,而不是政事堂联合中宫造假弄出来的假诏书?

衆所周知,仁宗皇帝生前不愿意立太子,他想把太子之位留给他的亲生儿子,即便他的亲生儿子还没有出生。

立太子是被迫的,要不是朝臣逼的紧,活到七老八十也挡不住他继续幻想生个亲儿子继位。

仁宗皇帝立储立的心不甘情不愿,立储之後没多久就毫无征兆的驾崩,怎麽不能说是死的蹊跷?

咳咳,皇宫有毒又不是多大的事儿,总不能说仁宗皇帝是知道他没儿子是皇宫有毒害的之後直接气死了吧?

总之就是,想造反的话前两年最合适,连理由都是现成的,直接起兵就完事儿了。

後头永乐大帝怎麽打他怎麽打,区别就是一个是从北往南打一个是从南往北打,打不过的话那就算了,放在史书上就是平平无奇的藩王造反失败,要是造反成功,那不光是造反成功,还是北伐成功。

古往今来那麽多北伐,真正成功的可没几个。

襄阳王的领地在荆襄九郡,他在领地经营那麽多年,可以说整个荆湖地区都在他的掌控之下。

燕云十六州对中原而言是天险,长江对江南地区而言也是天险,自古守江必守淮,长江下游守江淮,长江上游连川蜀,长江中游最重要的就是荆湖。

而守荆湖,襄阳就是重中之重。

对襄阳王来说,只要拿捏住荆湖一带,不管是上游的川蜀还是下游的江淮都是他的囊中之物。

前两年兵制还没改,朝廷的兵力分配还是强干弱枝,大部队都在京城和北边,南方的兵力和没有没什麽区别。

等朝廷反应过来要往南边派兵,长江沿线已经被他控制住,禁军想过长江也得看有没有那个本事。

真要那样的话,就算最後造反不成功也能和江北的朝廷划江而治弄个“南北宋并立”出来。

江北的朝廷北有辽国西北有西夏,南边还有个根出同源的“南宋”,四面楚歌腹背受敌,想想就绝望。

小小苏搓搓胳膊,把脑海中乱七八糟的想象全扔出去。

回归正题,继续琢磨襄阳王到底是怎麽想的。

仁宗皇帝刚驾崩时他不起兵,官家的皇位坐稳了,朝廷也把辽国和西夏吓唬的差不多了,短时间内没有外患了他又冒出来,他没病吧?

想不明白,实在想不明白。

包拯放下舆图,看着只凭王伦囤粮就能想到襄阳王意图造反的苏景殊,面色稍缓,“王伦贪墨赈灾粮,景哥儿怎麽猜到此事和襄阳王有关?”

“猜的。”苏景殊有些不好意思,虽然不知道旁边几个人能不能理解他的强盗逻辑,但还是解释了几句,“王伦贪墨的是赈灾粮不是赈灾银,克扣银两可以说是贪财,他明目张胆的囤粮不放肯定有依仗。”

囤粮打仗,打仗囤粮,下意识就想到打仗也不能怪他。

民间的起义造反数不胜数,大部分都是不堪欺压的百姓和底层士兵,没见过文臣直接起兵造反的。

大宋开国时立下崇文抑武的政策就是因为文人造反三年不成,就算有什麽想法,大部分也都软弱胆小摇摆不定成不了大事,对朝廷的危害和武将相比几乎没有。

但是文人和藩王凑在一起那就不一定了,文人胆子小摇摆不定,想造反的藩王能拿主意啊。

襄阳王的领地那麽好,荆襄九郡打哪儿都合适,他从王伦联想到襄阳王也很合理对吧?

所以前头几个皇帝怎麽想的?荆湖两路那麽好的地方竟然给藩王当封地,不怕人家直接圈地自治啊?

包拯:……

公孙策:……

不得不说,这小子的“下意识想到”想的还挺准。

苏景殊说完,看包大人和公孙先生都没什麽反应,不知道这麽解释算不算过关,于是反过来请教两位大佬是怎麽想到襄阳王身上的。

他的“下意识想到”是因为上辈子的记忆,提前知道包青天世界观里的大反派是襄阳王所以一下子就想到了襄阳王身上,包大人和公孙先生一直待在京城,他们是怎麽想到的?

包大人办案讲究证据确凿,难道开封府已经拿到襄阳王造反的证据了?

“此事官家已经知晓,真相如何等展护卫从荆州回来便知。”包拯没有细说,也没法展开细说。

没有进入官场的少年郎可以各种猜测,他不行,在拿到确凿的证据之前,即便所有的线索都指向襄阳王,即便已经有九成的把握认定襄阳王有异心,他也不能说襄阳王一定会造反。

白玉堂听到这里越发不放心,“听说襄阳王身边聚集了很多江湖人,展昭自己过去真的行吗?”

禁军的将士在江湖人起冲突时不能往前凑,不然就是拿命去冲。

双拳难敌四手,就算展昭的武功很厉害,对上一群江湖人也难免会吃亏。

“应该没事儿吧。”苏景殊小声说道,“现在只是猜测王伦勾结襄阳王,如果襄阳王已经起兵造反,这会儿过去很危险,现在襄阳王还没反,官家降旨让王伦回京受审,他总不能不听吧?”

“万一他们等的就是京城派人过去呢?”白五爷刚才听了那麽多弯弯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