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穿到北宋当权臣 > 分卷阅读529

穿到北宋当权臣 分卷阅读529

簡繁轉換
作者:醉酒花间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2-08 10:46:25 来源:源1

是富家大户横插一脚加利息,这麽一来还怎麽防?

这事儿得和京城反应反应。

客户没有定産,借了钱不确定能不能还上,朝廷要主户给他们做担保可以理解,但是朝廷推行青苗法最主要的目的是救济贫民而不是做生意,不能过于关注赚钱还是亏欠。

主户客户都是大宋的百姓,就算客户还不起钱,官府还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不成?

百姓起早贪黑辛勤做工到头来养不活自己那是官府无能,理政的官员不能让治下百姓吃饱穿暖那是他们没本事,就该由他们来开仓放粮赈济贫民,而不是卡着标准让那些活不下去的百姓连借钱都借不到。

去民间走一圈就能看出来,主户再怎麽贫困也有田産可以依靠,真正需要青苗钱度过青黄不接的多是客户,要是在借钱的时候必须得给人好处才能借到,朝廷何必推行这青苗法,直接让他们和以前一样找黑心的富家大户借印子钱不是更方便?

政令得改,不改不行。

自条例司开始推行青苗新法,条例司衙门八个检详文字官有一半都持反对态度,朝中就更不用说了,连向来支持王相公的御史中丞吕公着吕大人也开始动摇。

许遵之前一直支持王安石,到现在也依旧期待王相公接下来的做法,但是支持不代表无脑支持,哪儿有问题得说出来才是真的支持。

当然,他也不敢保证他的意见就是对的,具体什麽打算还得条例司内部商量,实在不行让政事堂的相公们把把关也没坏处。

年轻官员有干劲是好,可这种事情不能只有干劲,很多时候还是得让浸淫官场多年老臣来参详。

政事堂的几位相公都在地方干过很多年,不管是赈济救灾还是抵御外敌都经验丰富,看问题的眼光也很毒辣,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新政可以碰壁,但是不能明知道有问题还有闷头往前走。

许知州书房里的烛火亮到半夜,上了年纪就喜欢絮叨,一不小心就写多了。

京东、河北、淮南三路的青苗新法进行的如火如荼,州县的反馈也如同雪花般飞到条例司衙门。

王安石的眉头越皱越紧,青苗法的推行不可能毫无阻碍,地方送回来的反馈却大多都是捷报,纸面上没有写到困难或许就是最大的困难。

他在鄞县试行青苗法的时候都有人欺上瞒下,京东、河北、淮南三路那麽多州县怎麽可能都进行的那麽顺利?

王安石心中烦闷不已,只是让他更加烦闷的还在後面。

当天下午,检详文字官苏辙请辞。

老王:……

条例司八个检详文字官,六个是他推荐的,一个是陈升之推荐的,只有苏辙是官家亲自任命的。

那小子平时对他就各种有意见,而今条例司成立不到一年就要请辞,让他怎麽和官家怎麽交代?

说他们的新法已经不得人心到连自己人都不相干了?

青苗新法的反馈还没送上来完,谁都不许走。

苏辙的调任申请被拒绝,只能亲自到老王面前和他讲道理。

他们俩本身理念就不一致,在青苗新法上分歧更大,早在三路试行青苗法之前他就说过借钱给百姓不是好事,非要他留在条例司只能还是天天吵架。

别说什麽他是被他爹影响,这事儿和他爹没关系,他是真心觉得这法子不可行啊。

第177章

*

老王心中烦闷,小苏的心情也没比他好哪儿去。

他在地方干的好好的,回京城根本不在他的计划之内。

在地方当官和在京城当官完全不一样,京城的官员得有地方理政经验才不会纸上谈兵,他连地方官怎麽当都没弄明白怎麽当京官?

朝廷诏令不得不从,回京城就回京城吧,可能干个几年就又把他派出去了。

虽然这麽说有点不识好歹,但是他真心觉得史馆的差事不适合他们兄弟,那地方更适合无心权势一心搞学问的读书人。

他没那麽清高,被欺负过的人都知道权势这东西有总比没有好。

条例司是个好地方,朝臣弹劾的时候把这儿捧的跟政事堂似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条例司里的官也都是宰辅之臣。

问题是,他实在过不了心里那一关。

从调进条例司到现在,这儿颁布出去的每一条政令他都觉得不妥当。

每一条,没有例外。

王相公看重吕惠卿,所有的政策推行之前都要和他讨论,虽然吕惠卿和他是同榜进士,但是他们俩的关系并不算好。

道不同不相为谋,没谁规定同榜进士必须能说到一起去。

吕惠卿对王相公的所有想法都无脑赞同,为了推行新政在朝中舌战群臣,他理解不了那种狂热,也没打算去理解。

在青苗新法推行之前王相公就让他畅所欲言,他也说了他的顾虑。

把钱借给百姓本意是救济百姓不是牟利,这一点他明白,可他们没有办法保证天下所有官吏都没有私心。

律法对贪官污吏的处罚很严重,挡得住官吏结党营私作奸犯科吗?

条例司的官员基本上都在地方干过,只干过两三年也是干过,不会不知道借钱容易还钱难的道理。

官吏作奸犯科防不胜防,百姓不讲道理更没法防。

这麽说吧,假如一户人家到官府借了青苗钱却不好好种地只乱花钱,等到交税还款时家里没有余钱,负责要债的官吏怎麽办?

脾气好吧,要不回来。

脾气不好吧,又会被某些不知人间疾苦的大臣盯着说成酷吏。

最後弄得里外不是人。

唐朝安史之乱後时刘晏改革榷盐、漕运、常平等一些列政策来维持岌岌可危的财政,当时也有人提出借钱给百姓朝廷收利息的法子来缓解财政压力,但是刘晏一直不曾同意。

借贷和豪赌没有区别,不能指望借钱给百姓来让民间衣食丰足。

那种情况下朝廷都不曾借钱给百姓,大宋的情况应该没没乱到安史之乱的程度。

旧制已有常平法,他们完全可以继续整顿常平仓,及时调节地方粮价,尽量避免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只要常平仓能用到实处他们完全不用给百姓放贷。

民间放印子钱是丧天良的行为,官府禁止民间放贷反过来自己放就不丧天良了吗?像什麽话?

该说的他都说了,王相公当时看着好像是听进去了,接下来有一个多月都没再提过青苗法的事情,万万没想到有人为了迎合王相公私自推行青苗法。

王广廉在陕西奏请几千份度僧牒当本钱借给百姓,春散秋敛,一下子又把王相公推行青苗法的心思给勾了出来。

然後事态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苏辙:……

王广廉,你……

要不要脸啊?要不要脸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