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游戏竞技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084章 原型机,要在华夏生产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84章 原型机,要在华夏生产

簡繁轉換
作者:十月廿二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2-13 22:10:56 来源:源1

第1084章原型机,要在华夏生产

将「高明」预警系统在结构和气动层面的设计特点介绍完之后,接下来的内容,自然就是预警机真正的核心,也就是任务载荷的性能了。

这部分,刘永全自认并不专业,因此完全放给了刚刚才回答过问题的范济民来进行。

虽然达索这边也没有什麽雷达系统的专家,但卡索雷本人毕竟在瑞典和爱立信公司谈判过好几轮,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

因此,对于介绍中最大探测距离丶探测目标数量等数据,他倒是并不太在意——

不是说这些指标不重要。

而是因为太重要。

等真正签协议的时候,都是有几百页级别的附件来详细确定。

根本没办法用这样简单的一两个数字来描述。

现在也就是听个过场。

更何况,范济民给出来的数字本身,也并非十分惊人。

对大型空中目标350公里丶战斗机250公里的探测能力,还能在大致相同的距离上发现一般的中型水面舰艇客串一把海上警戒机,并且能在80-100公里的距离上发现低空飞行的巡航飞弹……

数据比近十年前的PS890系统先进一些,但是跟瑞典人当初给他画饼的改进型PS890M几乎差不多。

看上去就像是个标准的21世纪初轻型预警机。

而最明显的优势在于机载系统是功能完整的版本,无需依靠地面站进行指挥,最多能同时搜索300个目标并跟踪其中100个,并且在硬体上开放数据链和信息指挥系统的接入能力。

但具体到软体层面,就需要用户自己想办法了。

华夏方面至少在名义上不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不过,对于听方案的卡索雷来说,这其实是好事——

法国虽然不接入北约的通用指挥系统,但这完全属于政策问题,在技术上是没有任何障碍的。

甚至很多法军装备都安装了link16数据链的硬体。

因此,华夏在这方面不插手,反而更有利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

别的不说,至少在中东地区的吸引力就会飙升。

一时间,卡索雷已经开始考虑,眼前的产品应该如何宣传和定价的问题了。

肯定是要比萨博340以及同类产品要贵的。

不过单论纸面性能,似乎对比G550AE&W找不出什麽特别明显的优势。

性能中特地注明发现巡航飞弹的部分,或许是考虑到年初震慑行动的示范效应。

但在雷达总体性能接近的情况下,别人也可以进行一波测试然后写上……

直到大约二十分钟之后,范济民把幕布上的PPT又翻过去了一页。

这一次,上面总算不再是表格中大量令人眼花缭乱数据。

而是出现了一个预警机的俯视图模型。

周围用角度标出了一个圆环。

范济民的声音几乎同时响起:

「我们的雷达系统有效探测范围达到了330°,相比同类型产品,几乎消除了盲区……」

卡索雷照例简单瞅了一眼,接着便重新低下头,准备继续记录自己目前对于产品研制的想法,以及和华夏人谈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330°,乍一听确实惊人。

跟圆盘型雷达罩的预警机相比,几乎都不遑多让了。

但这种数据,卡索雷已经见识过太多次了。

之前和瑞典人接触的时候,爱立信甚至在机腹加了一个前后视向的雷达,然后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的产品有360°全向视野。

丝毫不顾前后60°的有效探测距离堪比晴好天气下的目视距离。

而且由于被机身遮挡,完全没有对上半球的探测能力。

「大家都是老油条了,跟我搁这玩什麽花活……」

他不由得腹诽道。

然而,还没来得及再次动笔,卡索雷脑海当中残馀的些许影像就让他意识到有些不对劲。

好像和自己之前看过的几张图……不太一样。

他如同弹簧般重新抬起头。

很快发现,面前的数据不不仅仅有可用探测角度,还包括每个角度的探测距离。

换句话说,像是个极坐标系下的数据图。

而覆盖面积最大的丶象徵着350公里探测范围的部分,却几乎占据了飞机的整个侧面。

虽然在机头和机尾也有弱区或盲区,但即便用肉眼判断,角度也远小于他过去看到过的所有类似方案。

大概只有30°。

也就是说,正儿八经能发挥预警探测功能的范围,是左右各150°。

直接比竞争对手多了四分之一。

如果从实际空战的角度考虑,多出来60°倒也未必就有什麽实际用途。

尤其对于主要用户,也就是中小型国家来说,面对的威胁也大多来自单一方向。

但军售市场也是市场,需求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

那可就是绝杀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能在扩展探测范围的同时,保证其它层面的性能。

想到这里,卡索雷停下了手中的笔:

「对于没有机械动作结构的相控阵雷达来说,瞬时带宽一般受限于阵列孔径丶子阵大小和扫描角度……贵方给出的设计方案中,阵列孔径和子阵大小相比同类产品没有出现数量级的提高,那麽设置正负75°这样大的扫描角,是否会影响到空间解析度和动态范围?」

这个问题,有些出乎了范济民的预料。

一个航空工程师能将这些信号处理领域的知识脱口而出,显然此前做过了不少功课。

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应付过去的。

因此,他没有马上回答,而是低头看了一眼面前的笔记本——

作为主要技术人员,范济民自然知道问题的答案。

但他首先需要确认,关于雷达设计原理的部分,有哪些是现在就可以说的。

大概半分钟后,范济民推了推眼镜,徐徐开口道:

「在『高明』雷达系统中,我们在子阵层面上使用真实时间延迟技术,取代了常规相控阵雷达中的移相器,从原理上避免了空间和时间色散对瞬时带宽的影响。」

「实际上,我们的雷达之所以远远比国外的同类型产品更轻,从而可以使用简化版本的天线支架,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延迟线不仅降低了天线阵面本身的重量,还减少了散热和供能负荷……」

「如果卡索雷博士您有兴趣的话,我可以从原理上给您解释一下时延相控阵列的数学模型……」

「……」

「不不不……我大概已经理解了……」

眼瞅着范济民越讲越来劲,甚至准备直接上数学原理,卡索雷当即表示敬谢不敏:

毕竟,对方能在这个阶段就大大方方讲出来的,恐怕是在教科书上都能找到的基础理论。

现在只需要知道,华夏人用了一种代替移相器的新技术就足够了。

重点在于,新技术的应用是否会给整个项目带来额外风险。

而他也直截了当地问出了这个问题。

范济民则表现出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

「在提出这个设计方案之前,我们就已经进行过了充分的原理和技术验证,因此风险,以及研发周期绝对在可控范围之内。」

听到这前半句话,卡索雷还算是松了口气。

但紧随其后的内容,似乎就有点不太对劲了:

「当然,落实到项目上,不同的载机平台会对链路噪声丶方向图特性丶时延误差,以及线性调频信号的脉冲压缩产生影响,如果想要获得最优化的雷达性能,那就需要针对具体的的载机-雷达结合体进行精细化调整……」

「所以贵方的意思是……」

卡索雷的脸色严肃起来。

听到对方的直球提问,范济民合上面前的笔记本,也不再兜圈子,说出了自己……或者说是来自常浩南的要求:

「第一架原型机,需要在华夏生产,并进行完整试飞和设备测试!」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