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青仙问道 > 第208章 受国之垢

青仙问道 第208章 受国之垢

簡繁轉換
作者:中原五百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02 21:40:18 来源:源1

第208章受国之垢

玉亲王府。

「戴先生,你看这个。」玉亲王得到的起居注抄本,比首辅还快一点。他得到之后,立刻翻阅,并叫人立即去请自己的谋主戴先生。

戴先生到来之后,接过抄本,迅速浏览一遍,随即合上,放回玉亲王的桌案。

「戴先生,这父皇老糊涂了。怎麽能用自己的名声,来给徐青做垫脚石。」玉亲王当然看得出,在万寿宫这一番奏对传出去,天下谁能不说徐青是当世圣贤?

面刺君过,而不恶君。

不邀名,却论道。

名实皆得。

国朝左顺门的冤魂,越中四谏……

一个个向老皇帝直言进谏的臣子,多数都倒在血泊里,或者流放,或者永世不再录用。

多少年了,居然又有人用近乎谏言的方式,提醒老皇帝不要追逐长生,而应该关心天下大事。

结果还没惹老皇帝生气。

可以说,徐青此举,又要博得不少士林名望。

若徐青是当世圣贤,那不待见徐青的玉亲王是什麽?

徐青如一面镜子,越是清澈无暇,越是能照出玉亲王的丑陋。影响玉亲王在天下人心中的威望。

哪个储君能接受这样的事情?

「王爷稍安勿躁,在戴某看来,这是陛下对王爷用心良苦。恭喜王爷,贺喜王爷。」

玉亲王闻言,禁不住糊涂了。

「喜从何来?」

戴先生微微一笑:「这起居注是陛下刻意不隐瞒的。宫中的事,不隐瞒,便等于明发圣旨,对天下人宣告。从此事可以看出,在陛下心中,王爷的储君之位,无比稳固。」

虽然他是长子,加上皇后无出,从祖宗之法上来说,玉亲王是毋庸置疑的国本,但皇帝一天不立太子,玉亲王就一天心里不安稳。

毕竟老皇帝一生最喜欢打破祖宗之法。

「先生,你且细细道来,本王怎麽越听越糊涂。」玉亲王连忙请教。他知晓,自己手底下的人,若论对父皇心思的把握,没人及得上戴先生,甚至整个天下,也找不出比戴先生更了解父皇心思的人。

只是如今,或许会多一个徐公明。

戴先生:「王爷,之前我跟你商讨一条鞭法的施行,会导致粮价大跌,你可还记得?」

玉亲王一脸忧虑道:「谷贱伤农,这一条鞭法执行下来,不知道今年有多少百姓破产,甚至流离失所。哎,父皇还觉得粮价大跌是好事,还被这些奸臣蒙蔽,开什麽海晏河清会。」

他说到此,愤愤不平。

百姓破产,流离失所,都是会影响天下稳定的。

这是巨大的隐患。

等他上位,最终的苦果,还不是他来承受。

戴先生:「王爷,你说的不错,只是如果说陛下不知道谷贱伤农的事,那你也小看了陛下。」

玉亲王:「此中有何缘由,先生如何不早点说?」

戴先生:「在下也是如今才想明白,王爷勿急,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玉亲王颔首:「先生慢慢说,本王用心听着。」

戴先生:「其实历朝历代,只要是收税的时候,必然粮价大跌,无论是哪种税制,皆是如此结果,无非是谷贱伤农会有多厉害。当然,这次一条鞭法执行下来,确实比往年盘剥百姓更甚。但王爷可别忘了,今年国库和内库,比任何一年都充实,而且少了实物,都是白银。这比往年可强多了。因为往年收上来的实物税,那些物件,多是滥竽充数,粮食也以陈粮为主,进入国库时,却被登记为新粮。这一来一去,差别可就大了……在下所言,实是往年税法弊端的冰山一角。」

玉亲王恨恨道:「本王只恨杀不尽这些贪官污吏。」

戴先生劝道:「朝廷总归是要用人的,制度不改,换谁来都是一样,最好的结果,无非是少贪一点,对于朝廷用度,实是杯水车薪。

王爷可怜百姓,实是菩萨心肠,万民的福气。只是对朝廷而言,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并非第一要务。以在下看来,如今朝廷的第一要务便是充实国库。没钱,朝廷就运转不起来。朝廷运转不起来,自然会引起天下大乱,届时百姓一样受苦。无论如何,一条鞭法的执行,算是弥补了国库空虚。有了钱,才能办事。

如此一来,只能先苦一苦百姓。

至于陛下办海晏河清会,用意便是支持变法,向世人说明变法的结果是好的。而且一条鞭法豪绅勋贵皆有获利。大家都占了便宜,谁愿意戳破此事呢,得罪满朝上下呢?」

「可是先生不是常说,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圣贤也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是任由一条鞭法祸害百姓,本王将来可怎麽办?」

戴先生:「将来的事不好说,但眼下的民心,却是王爷能收拢的。」

玉亲王:「先生的意思是让本王去安抚这些受害的百姓?可是本王哪来那麽多的钱?」

戴先生:「王爷能悟到这一层,足见天资过人。不过,陛下确实是为王爷计虑深远,已经为王爷找了两个人来帮你。」

玉亲王神色一愣,随即恍然:「先生莫非说的是户部王尚书和徐青?」

王尚书投靠他,又是南直隶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子弟,背后的财富,自然不可小觑。

而徐青坐拥海贸之利,钱粮之富裕,自也可想而知。

王尚书帮他自是理所当然,可是徐青凭什麽帮他?

玉亲王欲言又止。

戴先生接续道:「王尚书自然是支持王爷的,但徐青他是不得不解决灾民的事,因为他贤啊。」

玉亲王顿时明悟了。

父皇用自己的名声给徐青捧成当世圣贤,可这圣贤之名,有这麽好拿的?徐青的贤名越甚,自然越能招来那些受一条鞭法所害的百姓,尤其是京城附近,近来有不少因为一条鞭法破产的百姓,许多人都未必能熬过这个冬天。

现在徐青进京,又得了这麽大的贤名,只要稍加引导,这些灾民就会如潮水一样去找徐青。

徐青解决前面最难的一部分,然后玉亲王通过王尚书的支持最后出来收尾,不用花多少钱,便能收益最大。

若是徐青拒绝救济灾民,那就是虚伪,比王莽还不如……

其实每年冬天,都有灾民来京城附近求活。这次说不得还能让徐青一并解决了朝廷赈灾的难事。

若是往年,这些灾民只能强行赶走。

毕竟朝廷也没馀粮。

好多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全呢。

如果徐青不进京,玉亲王也可以藉助王尚书的支持,解决一部分灾民的问题,同样可以获取贤名。

谁让王尚书要来投靠他。既然投靠,总得拿出诚意才行。

玉亲王明白了,这就是父皇让王尚书投靠他的真正用意。

现在这些大臣敢得罪陛下,却一定不敢得罪储君。

除非铁了心想造反。

戴先生自然洞悉皇帝的用意,在这场变法里,皇帝抽身事外,什麽事都让臣子去做,做好了是皇帝用人的功劳,做不好便是臣子的过错,哪怕玉亲王,也是皇帝在这盘变法大棋的棋子。

只是戴先生内心里,还是对玉亲王有些失望。

受国之垢,方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如果玉亲王能主动想到为灾民做些什麽,区区徐青,何足道哉?

另一边,戴先生也想知道,如果徐青知晓,这贤名之下,会招来万千嗷嗷待哺的灾民,他又会如何做呢?

戴先生继续道:「王爷可知会王尚书关于赈灾的事。可以让王尚书派户部的人,适当向民间透露海沙帮和徐青之间的关系,而海沙帮亦是海运粮食的关键一环。除此之外,也可以说明海运对漕运的影响。百万槽工衣食所系。有了海运,陆地上的漕工,自然也会一年比一年苦,这些人的生计,也是需要考虑解决的,甚至于一条鞭法的施行,也和徐青有很大关系……」

这一桩桩事,没有任何添油加醋,对百姓的影响,也是实打实的。

如果徐青是当世圣贤,就该为这些事负责。

若他不是,世人也看清了徐青的虚伪面目;如此一来,徐青即使能渡过这些风波,也不足以有能撼动天下的声望了。

在戴先生看来,徐青最强的地方在于势。

大势一散,徐青便只有匹夫之勇,在大虞朝廷这个庞然大物面前,将无任何反抗馀地。

「徐公明,不知道你会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被大势所伤?」

在戴先生看来,天下这盘大棋有三个人在下。

一个是陛下,一个是首辅,另一个人便是徐青。

徐青是最弱的,但也是最善于借势的。

一会儿是借陛下,一会儿是借首辅,每每落子,如天马行空,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深究之下,却又无不是堂堂正正的大道。

此人之才,殆天授乎?

只是徐青若能解决这些难题,那当真是「受国之垢,受国不祥」了。

对于陛下而言,自然是无所谓的。

毕竟他还是陛下。

天下变好,对陛下只会是好事。

可是徐青坐大,最影响的便是将来接替大位的玉亲王。

这一点,足以见得帝王的无情。

老皇帝最爱的终归只有自己。

严山鼓动社员,宣传徐青的贤明。事情比他想像的还要简单,而且似乎京中有一股暗中的力量,在帮他推动此事。

严山起初还以为是坐馆另有安排,可是发现,这股暗中的力量竟然来自户部。真是令人纳闷。

「严编修,如今坐馆的名声越来越大了,我今天出城,发现有一些百姓拖家带口要瞻仰坐馆的圣德。」

严山闻言,先是一笑。

这算什麽。

本作品由整理上传~~

要知道在江宁府,多少平民百姓,排着队为公明兄抛头颅洒热血呢。

他一笑之后,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劲,抓住来人衣襟,问道:「这些百姓在哪里,带我去看看。」

「就在城外,现在天是真的冷。按照惯例,户部会开一些粥棚做做样子,今年国库充盈,怎麽一点动静都没有。」那人嘀咕一声。

有人在旁边冷笑:「因为陛下开了海晏河清会,说一条鞭法是古往今来最大的善政。而这些百姓,不少是被一条鞭法逼得破产,只能来京城附近求活。户部要是开设粥棚,岂不是折朝廷的面子。」

「那就不管了?」问话的人是进京赶考的南直隶年轻举人,受到不少复社理念的影响,还有些热血。

「不然呢。」

严山越听越觉得不对劲,说道:「我们出城去看看。」

他路上,还买了顺天时报和最近冯老爷和一些清流合夥建的报房,叫做新民报。

这是符合首辅变法「新民」的意思。

一听这名字,加上后台背景,就没人敢来查,所以报纸很容易发行出去。

两份报纸,都有赞颂坐馆的文章。

如果严山先前看到,肯定觉得自己功劳不小。现在他已经隐隐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出城之后,果然见到许多灾民,而且越来越多,还有人在人群里讲述坐馆的故事和理念。

他身边的社员,个个都与有荣焉。

严山却听得冷汗直冒。

他颇有官场斗争的天赋,此时此刻,已经明白了,有一场针对坐馆的大祸事要来了。

严山几乎不假思索,直接快马加鞭赶往冯府。

「快,我要见你家姑爷。」严山不是第一次来冯府,抓着门子急声道。

「姑爷这几日白天都去西山煤矿那里了,严编修不知道吗?」

「西山煤矿?」严山自然知道这个地方,自契丹人占据燕云以来,就在京城附近的西山开采煤矿,作为燃料。

不过煤炭用来取暖做饭,效果比起木炭柴火这些,还是差不少,烟多灰重。但京城附近的山林多年采伐下,柴火的价钱越来越贵,冬日生火取暖自然不及用煤炭便宜。

严山不知道坐馆这节骨眼去西山煤矿干什麽,但事态紧急,显然容不得耽搁。

严山一路疾驰,往西山去。

他到了之后,见徐青和顾道人正在讨论什麽,身边摆了一堆蜂窝状的煤炭。

「惟中,何事如此惊慌?」严山出现之后,自然引起徐青的注意,他对着严山淡然一笑。

严山长话短说,将自己的发现告知徐青。

徐青笑了笑:「些许小事,你急什麽。」

「原来坐馆早有定计,是我多虑了。」严山的心立刻放下来。

徐青又指着那些蜂窝状的煤炭,说道:「这几日请顾道长鼓弄它们,正是为了解决那些灾民的事。」

顾道人:「这点微末机关,也要老道出马,简直大材小用。」

徐青哈哈大笑:「不是顾道长出手,让别人来,我可不放心。」

顾道人抚须,「这大虞朝的工部,确实没什麽人才了,都比不得我。」

他原本对大虞朝的工部底蕴还有滤镜,觉得十分不凡。接触之后,不免大失所望。

好在有徐青出面,他能接触到许多工部的绝密。

在他看来,许多东西,比起方仙道都落后了许多,但也有一些出彩之处。而且大虞朝的资源确实雄厚,他在这里修行外道,确实很有好处。

徐青向顾道人拱手致谢,又对严山道:「灾民在冬日有三患,患食,患居,患取暖之物。我意用这些灾民来开采煤矿,并在旁边搭建棚户,所产之煤,用来发卖和取暖。」

徐青已经打听清楚,西山煤矿为皇室以及一些勋贵和工部共同所有。

他打算借着此事,将西山煤矿承包下来。

蜂窝煤的好处比现在这些粗制的煤炭要多不少,工艺也可以继续改进。有了煤炭作为能源基础,便可以着手研究更多厉害的机关。

魂石矿脉自有它的好处,但煤矿利用起来,妙用亦是无穷。

此外,将道术和机关结合,能从根本上,解决很多问题。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徐青眼里,道术也好,武功也罢,都没什麽神秘可言,完全能结合各自的优点以及他前世的见识,为其所用。

朝廷或许觉得灾民是包袱,可对徐青来说,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严山听了徐青的手段,不禁万分佩服。

坐馆到底是坐馆。

在他眼里天塌了的难事,竟对坐馆而言,乃是天大的好事。

「夫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我必不弃其而去。」徐青恬然自得道。

煤矿的事,也是徐青和首辅交易的一部分。

只是当时,他没说灾民的事。

而且徐青也想不到,皇帝会来这一出。

既然来了,那就顺水推舟呗。

阴谋诡计,都是小道。

徐青来京城,就是要告诉这些虫豸,堂堂正正,一样能把大事办了,而且还能办好。

而且有皇帝的助攻,徐青的收益看来会比他原本预计的要大。

偃月堂。

「元辅,徐公明祸事来了。」有人向首辅通报。

首辅看了这些情报,将其搁在一边。

「知道了,这事不用管。」他语气淡淡,然后用力在桌案的白纸上写了一行字,

「受国之垢!」

他忽然明白了陛下对徐青的「爱护」之意。

陛下到底是陛下。

首辅写完字之后,幽幽地叹息一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