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三把手,但軍中的一切軍務政令都是他說了算,反正部隊裡關鍵的人物就那幾個,什麽李善長、馮國用、馮國勝、胡大海、徐達、湯和,要麽是他的發小、要麽是他親自招降、親自調教過的,都是他的死黨。這些人無論是出謀劃策還是衝鋒陷陣都是一流的人物。
郭子興一死,朱元璋的獠牙徹底露出來了,他要想辦法把他頭上那兩個形同虛設家夥乾掉。
朱元璋想:郭子興對自己至少有知遇之恩,又是自己名譽上的老丈人,無論如何是郭子興給了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可以說沒有郭子興就沒有自己的今天。但那兩個成天自己面前耀武揚威的廢物與自己有何關系,除了整天礙手礙腳之外,完全沒有發現還有什麽長處。
這個時候又有人投靠和州,切確實的說都是來投靠朱元璋的,進城之前都打聽好了朱元璋在城內就帶隊伍過來,沒在就走,還說好了只是來投靠朱元璋的,不是來投靠和州的。
這倆人分別是鄧愈和常遇春。
鄧愈:虹縣人,十六歲就開始了造反生涯,除了經常打勝仗之外,還總是衝鋒在前,每次在戰場上與敵人開展肉搏戰的時候,衝在第一個的絕對是他。
常遇春:後來人稱常十萬,入伍之前是乾強盜的,乾強盜行業的人一般都有幾個特點:膽子大、力氣大、不講道義、機智過人,這些特點常遇春都具備,但他還有其他強盜所不具備的東西——理想。就像拿破侖的那句經典語錄: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很顯然常遇春是個好士兵。
人家鄧愈是帶著部隊來的,有資本,來了朱元璋就給安排做了個總管。常遇春是單槍匹馬一人過來的,朱元璋又不傻,你啥禮物都沒帶,還想讓我安排你吃飯?
但常遇春就是常遇春,沒有絲毫的客氣,見了老朱就說:朱總,我是人才,我過來是要當先鋒的,你看著給我安排安排一下吧。
朱元璋覺得自己很狂,但眼前的這位比自己還要狂。把朱元璋弄得是哭笑不得。一般很狂的人分兩種:一種是確實是有真本事的人,這種人目空一切;另一種就是半壺響叮當的人,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這是沒有自知之明的人。
很顯然,常遇春屬於前一種。
朱元璋當然不會輕易就讓常遇春做先鋒,他說:相當先鋒可以,你得憑真本事去掙,當然我會給你這個機會。
和州來的人是越來越多(這跟朱元璋的名聲有關),但糧食是越來越少,沒吃的可不行,得早些做打算。
和州的對面是太平(今天的安徽當塗),太平的南面是蕪湖,東面是丹陽湖,都是勝產大米的好地方,去太平吃飯能吃三碗的絕對不吃兩碗。
拿下太平除了能吃飽飯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太平的東南面就是集慶(南京),這也是朱元璋最終的目的地。
既然有這樣多的好處,那就乾吧。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要想到達太平,首先得有船。因為兩座城之間橫著一條天險——長江。
正當朱元璋犯愁的時候,命運的天平又向他傾斜了。難怪最後張士誠說朱元璋能得天下全靠老天爺照顧。
真是想啥來啥,有個叫李扒頭的人帶著部隊過來投靠,朱元璋一問是支水軍,但這支水軍一點都不水。
船有上千隻,人有上萬人,而且都是訓練有素的。這支隊伍起初就是在巢湖一帶打家劫舍,跟水泊梁山的好漢差不多。李扒頭的下邊還有趙普勝、俞通海兄弟等人,算得上是有實力的,畢竟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都是猛人。
這會兒水軍也有了,那就乾唄!不行,船是有了,但河床水位下降,船都擱淺了。
沒事,這會兒老天爺又來幫助朱元璋了,一連下了幾天大雨,船可以出港了。這運氣,真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啊!
攻打太平首先要拿下采石。采石就是李白捉月跳江的那地方。有詩雲:嚇蠻書草見天才,天子調羹親賜來。一自騎鯨天上去,江流采石有余哀。
常遇春的機會來了,人家李白是從上往下跳,他是從下往上跳,他擔任了先頭部隊中敢死隊的第一個隊員,他用自己的勇猛詮釋了牛人是如何乾仗的。
別人是說了再乾,常遇春是幹了再說。
其他士兵衝鋒之前都是先大喊一聲給自己鼓足勁兒鼓勁兒再衝,常遇春通常是悄無聲息地乾掉對方首將之後,提著頭跟後邊的兄弟招手說:弟兄們,可以過來了,危險解除了。
拿下采石,朱元璋兌現了他的承諾,他讓常遇春擔任了先鋒。先鋒也就相當於偵察部隊裡尖刀隊隊的隊長,俗稱敢死隊隊長。
俗話說,皇帝不遣饑餓兵,采石的糧米油茶豐饒,朱元璋的士兵攻下采石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先飽餐一頓,吃飽了當然要打包一些帶回家,夜裡餓了接著吃。
朱元璋的計劃是先拿下采石再進攻太平,接著佔領集慶。士兵們餓得太久,根本控制不住局面。
喊是喊不住了,只有忽悠了。於是朱元璋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下令叫人把所有船隻的繩索全部砍了,好不容易得來的上千隻船像放河燈似的漂到了世界的盡頭。
隨後朱元璋接著忽悠道:“太平是繁華富庶之地,黃金是有滴,美女是有滴,進了城大夥想幹啥都行。”
攻克太平的最後一刻,朱元璋把事先就叫李善長準備好的紀律條陳的告示貼了出來,隨意擄掠百姓者“斬”,奸淫婦女者“斬”………。
有幾個憤憤不平的刺頭就不信這個邪,想去以身試法,結果都當了祭祀品。
看過《投名狀》的人都知道,在利益面前兄弟都是用來出賣的。何況幾萬人的隊伍裡,所謂的兄弟只是一個稱呼而已,其實誰也不認識誰。
兵過如水洗, 約束軍隊的紀律其實是一種仁德,軍隊是暴力組織,如果放任不管,吃虧的永遠都是百姓。
對待百姓的善良和仁德除了是他取得天下的法寶之外,後來也成了他執政期間的道德底線標尺。
他的這一舉動為太平的百姓免去了塗炭之災。
將士們被放了鴿子肯定心裡都憋著氣呢,如果不想辦法彌補,就會失信於將士,以後再指揮,威信就會大減。
百姓是不能擄掠,但地主老財是可以敲詐的呀!反正那些人的財富也是壓榨窮苦百姓的血汗得來的,都是些不義之財,不敲白不敲。於是將得到的金銀珠寶都分給眾將士,以此來平衡大家的心理落差。
大夥都被朱元璋照顧得很周到,唯獨有一個人例外。那個人就是李扒頭,這人的外號沒取好,扒頭、扒頭,最終頭還是被別人扒了。
攻下太平之後,朱元璋第一次使用所有CEO都一貫使用的伎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就在為李扒頭擺慶功酒的時候,酒還沒喝盡興,慶功酒就變成了送行酒,李扒頭被五花大綁丟黃河裡喂魚去了。
李扒頭的好弟兄覺得朱元璋這事兒做得忒不道義,悄悄開溜跑徐壽輝那邊去了。
朱元璋一向都很重視人才工作,到了太平又收納陶安、李習等儒士謀臣,陶安給朱元璋提的建議跟李善長初次見面時提的大同小異,一是出台軍規措施約束士兵,讓軍隊正規化;二是攻下集慶當老巢,沾一沾幾朝古都的帝王之氣。
下一步,攻打集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