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三國?為了丞相大人得加錢 > 第49章 種雲在總結教訓

三國?為了丞相大人得加錢 第49章 種雲在總結教訓

簡繁轉換
作者:天師府門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8-27 13:51:10 来源:搜书1

三國世家,想要變化的和想要堅守的互相撕扯,處處都是心機、也處處都是對立。

然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廟堂之上,皆可見用人理政之道。

而攻守之間,也足以見為人處世之哲學。這或許就是三國時代帶給種雲的最大樂趣。

當然電視劇和遊戲太多虛構,演繹畢竟與歷史不同。

建安五年,彼時中原紛亂,諸侯並起,袁紹引兵百萬南下。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人人思漢,曹操心病難除、病痛難消。

不久後,曹操一篇《招賢令》公布於眾,隻論才德、不論仁義,一反大漢四百年“舉孝廉”傳統,可見其求賢之誠。

正是《招賢令》的頒布,漢獻帝借此機會,血書“衣帶詔”,命董承刺殺曹孟德。

事件敗露後,百名漢臣入獄,以司馬懿、楊修為主的世家公子登上舞台。而後曹丕、曹植爭奪世子之位,司馬懿、楊修也各出奇謀。

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大小英雄皆成於野心,也敗於野心。古往今來,百姓都得意於道義上感人的故事,以自己的喜好來演繹歷史。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臣之心昭然若揭。這就坐定了曹操的原罪。然而撇開曹操的多疑、權變,其眼界、心胸、才能都讓人折服。

曹操以一歸鄉校衛起兵,卻能在最後對抗“四世三公”的袁紹,這就不得不說起其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重“才”而不重“德”。

曹操頒布《求賢令》,只要有治世之才,“不仁不義”者皆可為官。

東漢,科舉製尚未出現,用察舉製與征辟製來選拔人才。但“舉孝廉”的權利皆被門閥士族所把持,“品行”早已成為噱頭。

曹操的《求賢令》可謂是打破了陳規,世家當然不樂意和他合作。

楊修之父楊彪就首先提出質疑:“官員應有德者居之,怎可用急功近利的小人?”

然而究竟什麽是德?曹操說到:“能臨陣製勝,不使將士枉死者是德;治國安民,不使百姓受凍餒之苦是德。治國用兵,平定亂世,用有才者。”

在後代,張居正也曾提出要能力,不要清官,雖然清官可以成為道德典范,但是不能造福一方,就算是道德情懷再高也是一個廢物。

曹操的用人特點,恩威並施,以收人心。

曹操討伐袁紹,在袁紹處發現朝中之臣密信,而曹操借此探曹丕、曹植的處事手段。

曹丕是“查,而後燒”,而曹植與曹操一樣,用人不疑,“袁紹之強,連我尚不能自保,況眾人乎?燒!”。

在曹操、曹植看來,大戰之後,應廣布福澤,以收人心。

曹植直接諫言: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可留一、二隱患,如再有不軌,再殺不遲。

需要注意的是,曹操本就多疑,與其說用人不疑,不如說曹操是疑人不用,恩威並施。在還不確定司馬懿可用之時,司馬懿只能做雜事。

當然種雲也承認,曹操知人善用,視野廣闊。

曹丕一直對曹操任用楊修耿耿於懷。在曹丕看來,楊修公器私用,為人陰險,“一味對楊修這樣的人加恩,只會讓他更貪婪。”

但是在曹操看來,楊修的才華的確少有。且楊修之父楊彪,身後是心向漢室的所有大臣,楊修是袁紹的外甥,也有非常重要的人脈。

曹操也告訴曹丕,“用人做事,只見一人一事,便是管中窺豹,一葉障目。好比用荀令君(荀),不只是因其謀略,而是因其背後有整個潁川氏族的背景。”

司馬懿出生於官宦之家,其父司馬防為當時的京兆尹。

“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當然,司馬懿最廣為流傳的,就是其“鷹視狼顧”之相。

“鷹視”就是形容像老鷹一樣目光銳利,這種人善於觀察。“狼顧“就是狼回頭的看的意思,據說狼可以在身體不動的情況下把頭扭回180度,這種人往往城府極深不同於常人。

在相術中,“鷹視狼顧”是大奸之相,曹操曾坦言欲7次殺司馬懿,這也是原因之一。

那麽,備受猜忌的司馬懿又是怎麽為臣的呢?審時度勢,靜水流深。

司馬懿剛開始為逃避去相府任職,不惜壓斷雙腿。而在歷史上,司馬懿為避征辟,也確稱病七年。司馬懿不出仕的原因有很多。

司馬家為漢臣,親眼目睹過董卓的敗亡。此時為建安六年,曹操雖在官渡大敗袁紹,但袁紹仍有很大勢力,河北局勢未定。

而此時曹操作為挾天子的一方,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政治地位都受到各諸侯的針對,所以此時出仕有風險,不宜過早下注。

因衣帶詔一事,含章殿前,多少漢臣被綁,忠義直言卻屍骨無存。司馬懿此時,也是個心向漢的學子。

儒家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時曹操為“漢賊”,定為司馬懿所不恥,說完種雲都笑了。

看似是曹操要征辟他,實際上是曹丕在拉攏自己的隊伍。曹操都在曹丕,曹植之間搖擺不定,就連郭嘉,荀都不敢公開支持哪個,忙著去給曹丕站隊,就沒有回旋的余地了。

司馬懿采取的方法,用仁用忍,無欲者無求。

司馬懿勸楊修,應該用仁用忍。“無欲者無求,有多大能耐做多大事兒,生逢亂世,強者為尊,不容無才無力者。”

事實上,司馬懿的仕途的確不順,曹家父子都對他既利用又防備,這一切,司馬懿心知肚明。

司馬防多次教育他要學會“忍”,司馬懿也多受《老子》影響,深知“心善淵”的道理,心思要藏得深,不能輕易讓別人看出來。

聰明的人都善於自保,司馬懿的隱忍使他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保存了生命,並長期處於政治舞台的中心。

《三國志》有一段《魏晉世語》的引用,太祖(曹操)遣太子(曹丕)及植各出鄴城一門,密敕門不得出,以觀其所為。太子至門,不得出而還。

楊修先戒植,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植從之。故遂以交構賜死。

而最關鍵的一處,在於司馬懿向曹丕的獻計:“不違臣禮,不背子道,天底下的人爭得都是輸贏,而我們要問對錯。”

曹丕寧當輸家,也不願殺死阻攔他出城的門吏,所舉的旗號便是仁義。

曹操本想給兩個兒子出一道難題,到頭來,難題卻擺在他自己面前,曹丕為了仁義而延誤軍機,曹植為了軍機而濫殺無辜,到底哪個更適合繼承他的大業呢?

曹操最後選擇了曹丕,史書中將其罪歸於楊修。只是曹操其人,被視為雄猜之主,那樣的亂世,急需英雄,而非聖人。

封建社會,沒有什麽能高於權力,仁義往往都只是,通往最高權力的墊腳石與遮羞布而已。

曹丕對曹操說:“願忠孝而死,不願忤逆而生。”意思就是不會僭越曹操的權力。

楊修與司馬懿比較,同為謀士,同樣才華橫溢,有著同樣的理想和抱負,尋求明主輔之佐之。

但一個恃才傲物,一個低調內斂。但二人的命運卻大不相同,楊修客觀地評價,他的才華學識是出眾超群的,那麽楊修是怎麽一步步走上“死亡”的道路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