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領兵與劉備爭奪漢中,兵至潼關,見一曹娥碑圖軸掛於大堂。
蔡邕在碑後,寫有“黃娟幼婦外孫齏臼”八字,而楊修比曹操更早猜出這八字之意。
楊修說:“黃絹,色絲也,並而為絕;幼婦,少女也,並而為妙;外孫為女兒的兒子合而為好。齏臼乃受五辛之器。這八個字是‘絕妙好辭’。”
曹操歎道:“爾之才思,敏吾三十裡也。”
楊修自恃才思敏捷,比誰都快出三十裡,而種雲一語道破楊修的命運,楊修太過賣弄,彰顯才華的同時無疑貶低了他人,容易樹敵。
“如今大爭之天下,夫為不爭,故天下不能與之爭,楊修連猜謎都要跟曹操一爭高下,不會有好下場的。”
還有一次,有人送給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在盒上寫了個“一合酥”放置台上,楊修拿來就吃,說丞相命“一人一口”,此事曹操已動大怒,僅因惜才而並未怪罪。
這些尚屬小聰明無關痛癢,那麽一旦關系到軍國大事,就另當別論了。
公元219年,曹操親率大軍,進軍漢中,劉備據險堅守不出,有一天部下向他請示軍中口令,竟答以“雞肋”。
楊修聽後立即收拾行裝,別人忙問其故,楊修答:“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主公是打算回家了。”
曹操得知,勃然大怒,終於不忍了,以擾亂軍心的罪名,處斬了楊修。
曹操早已心生退意,楊修此舉無異於公之於眾,看破不說破都不懂。
種雲更重視的是曹丕。曹丕因《洛神賦》與《七步詩》,被描述為一個陰刻之君。
“詩人”曹操也一直偏愛,才華橫溢的文人曹植。曹丕雖為長子,身後多為大族勢力,頗受忌憚。
曹丕能夠奪得世子之位,也並非一人之功。曹丕更像一個不被愛的孩子,換做今天,在公司裡,應該說他就是一個不受器重、心懷怨氣的員工。
曹丕雖文采不及曹植,但與曹植不同,曹丕也算得上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中,也曾說曹丕“潛龍在淵”。
曹丕的厲害之處,也的確是韜光養晦,然而沒有什麽是平白得到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沒有草船也借不來箭。
曹丕有一段自評,“五歲學劍,六歲學射,白日習武,夜晚讀書,多年以來,日夜不輟,不是一人之得失,一家之天下。上乘父志,下安萬民,匡扶時還,還天下以太平。”
曹丕有一次外出遊獵,巧遇崔琰。崔琰是朝中老臣,用世家的話說是“當世大儒,真正把清高活進了風骨裡。”
崔琰見曹丕留戀遊獵,便直言到:“為何袁氏擁百萬民眾,地跨整個河北,為何三年就被擊潰?袁氏兄弟放縱作樂,暴虐亂法,不應忘國家社稷。”
崔琰本是曹植嶽父,曹丕憤然於心,經點撥大悟,燒了所有獵具。
曹丕歎到:“日出入安窮,時世不與認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
從此用功朝政,而後,曹丕還親自去尋崔琰,下跪請罪,終俘獲老臣之心。
而崔琰也的確站隊曹丕,可見曹丕有一定人格魅力。
不論曹操還是曹植,都把一同打天下的元老當做愛人,對待他們,比對自己的妻子還真切。
荀家是曹操最仰仗的臣子,“衣帶詔”事件剛過,荀家對漢臣多有包庇之意。
曹操曾與荀彧有如下對話:“我給了令君絕對的實權,也就要給令君絕對的信任,宛若民間夫妻,互相誰沒個小心思。但臨大事,則能同甘共苦,肝膽相照,你我之間,亦該如此。”
不得不說,曹操一生除了多疑外,是個非常愛惜人才的君主,曹操還有三哭郭嘉的故事。而反觀如今,企業合夥人互撕,情況屢見不鮮。
建安十二年,郭嘉病死於討伐袁紹的途中,同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
種雲的教訓是,成功者的共同特征,就是學會隱忍。在不順之時韜光養晦,只要足夠有能力,總會有出頭之日。
荀彧為漢朝老臣,終身以匡扶漢世為己任,種雲的消息是,荀彧為突發疾病而死。
三國演義說了一個故事,曹操遷都之後不臣之心暴露無遺,荀彧接到曹操的空食盒,自知已無漢祿可食,自盡而亡。
這個故事是說一個道理的,很多東西是原罪,一步錯步步錯。而後想轉型,也是非常困難。
世家子弟內部矛盾很多,司馬懿與楊修在月旦評,爭論《鹹有一德》是否納入《尚書》。
當東漢亂世,很多書簡已遺失大半,此前,司馬遷、鄭賢等聖賢認為《鹹有一德》原本不是《尚書》中文。
司馬懿認為聖賢也會犯錯,《鹹有一德》中稱“為君者要常修德”。
在司馬懿看來:“研究著書,怎麽能說做無用之功,學識之對錯,不僅關乎於文字,更關乎於態度。”
很多事情,人們總是敏小事而不顧全大義,態度絕對比細節重要。
三國時代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不管曹操還是孫權、諸葛亮還是周公瑾,都是輸家。
統一天下的,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如果沒有後期的五胡入華,司馬家族或能統治天下更久。
要知道,一個家族要想實現點兒理想抱負,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歷史上,司馬家族是高壽家族,司馬懿活到73,熬死了曹魏幾代皇帝,而其弟司馬孚更是活到了93歲的高齡,經常看到司馬家的人練五禽戲。
種雲也很奇怪,明明華佗的秘密在他手裡,為啥世家也都有華佗的五禽戲!看來他低估了華佗,也是狡兔三窟。
種雲也在練習五禽戲,不過效果不是很明顯,他試過,不能一夜七次郎!這可不行,他的世家好女太多,可得雨露均沾。
這邊曹魏是勤換CEO,自身實力越來越差,根本壓不住場子。另一邊世家則是逐漸積累人脈,不斷蓄力。
最後的結果,即使司馬家得不了江山,也會被其他世家奪取。種雲也有想法,他也想問鼎中原。只有活得久,才能等到下一個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