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千騎長韓文代管“宛馮”千騎二部。中軍鐵騎千騎部第三隊的四名伍長韓臘、韓昌、韓段、韓庫帶十六名韓家老班底臨時抽調到“宛馮”千騎二部協助訓練。
鐵騎百騎長韓燁,弩騎百騎長韓續,五名輕騎百騎長韓槽、韓曲、韓為、韓庭、韓雄人事不變。
調韓橋和田敏夫妻二人來榆中城裡照料韓遂。命韓橋暫接管張薑子的韓家探部和樞驛騎。
提拔韓橋子西鎮鎮中心總管韓泉接替韓橋任西鎮總管。韓泉乃韓橋子。
任命學者王遇接替田敏代理私塾苑總管,韓遂子韓韜、韓略為王遇助手。韓泉妻王絹任副總管,分管女娃。
在榆中縣縣城韓家宅府和西鎮設靈堂,祭拜韓珂。給韓珂家眷發撫恤金一百萬錢。慰問韓珂子韓焰。
提拔駐西鎮的韓家韓師千騎一部副千騎長韓撫為千騎長。韓珂所乘的海棕馬轉給韓撫。
調合伯千騎一部千騎長韓謨出任聯軍韓家軍都尉,合伯千騎一部副千騎長韓汝出任千騎長。
中軍鐵騎千騎部第一隊隊長韓射出任聯軍韓家軍第一千騎部千騎長,伍長十人韓赫、韓固、韓壁、韓也、韓科、韓栓、韓迪、韓函、韓並、韓杯分任百騎長;
第二隊隊長韓彌出任聯軍韓家軍第二千騎部千騎長,伍長十人韓替、韓沸、韓放、韓泗、韓階、韓原、韓辭,韓途、韓番、韓帛分任百騎長;
第四隊隊長韓煌出任聯軍韓家軍第三千騎部千騎長,伍長十人韓慕、韓秉、韓晝、韓冷、韓涼、韓飛、韓辰、韓祝、韓聞、韓聽分任百騎長;
第三隊隊長韓風帶著伍長韓起、韓切、韓襲、韓叢和十六名韓家老班底一路護衛韓母去鮦陽侯國一直未歸,韓母去世後這二十一人道路阻斷仍未歸來。
調第三隊隊長韓風屬下伍長韓谘、韓甫二人出任聯軍韓家軍百騎長,歸韓遂直屬。
聯軍韓家軍戰後剩余共計三千二百騎,統歸韓謨管轄。
之前韓珂帶入的各家一百騎經歷數次戰事,每戰必衝鋒在前,已死傷頗多,剩下的全部提拔為伍長、什長、隊長等低級軍官。
看到韓遂從韓家抽調來的新將領名單後,邊章命韓射接管留守祖厲縣縣城的韓家軍一千騎;
韓謨帶其余二千騎回令居縣縣城鎮守;
韓谘帶一百騎留在榆中縣鎮守葵園峽;
調韓甫帶一百騎去接替雕零赤,和雕零越帶一百騎共同鎮守勇士縣;
又調雕零赤帶所部四百七十騎去顯親縣鎮守,並收攏從漢陽郡各望族家釋放出來的五萬一千羌奴,從中組建一萬騎,雕零赤所部擔任各級軍官。
另外,邊章調本族人補充邊家軍將領。族長邊津之孫邊山出任聯軍邊家都尉。聯軍邊家軍戰後剩余共計二千六百二十騎,二千六百騎歸邊山管轄。
三個千騎長分別是邊紀、邊飛、邊威。邊紀、邊飛各領一千騎,邊威領六百騎。
邊紀帶一千騎駐祖厲縣縣城。邊山帶邊飛、邊威的一千六百騎駐令居縣原護羌校尉大本營。
邊章跟班邊貴分管二十騎做邊章的親軍,駐榆中縣縣城邊章宅府中。
五月,聯軍探部和雕零赤來報:
宦官大長秋中常侍都鄉侯趙忠竟然接任了車騎將軍,效仿桓帝時宦官中常侍單超。
這是繼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宦官中常侍孫陵出任司徒,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宦官中常侍曹節出任尚書令後,又從朝廷傳出的奇葩之事。
帝讓趙忠乾一件事,評定討伐黃巾軍的有功之臣。
執金吾冀州中山國毋極縣人甄舉向趙忠舉薦涼州北地郡泥陽縣人傅燮。
傅燮以護軍司馬身份之前隨皇甫嵩的出征東郡,大破黃巾軍,斬首七千余級。
傅燮所部擒黃巾軍渠帥卜巳、張伯、梁仲寧三人,位居首功,有戰功卻未封侯。
趙忠采納甄舉所薦,派弟弟城門校尉趙延去拜見因病離職的安定屬國都尉傅燮,暗示只要少管中常侍的事,就算是封萬戶侯也不是難事。傅燮嚴詞拒絕。
趙忠愈加憤恨,但又懼其聲望而不敢迫害,將傅燮外放出京,遷為涼州漢陽太守。
三月裡,傅燮到任後,大做善舉,體恤庶民。剛從漢望族釋放出來的羌奴聽聞竟被彼感動,紛紛偷過渭水到冀縣歸降傅燮。
傅燮在城外廣開屯田,列置四十一個營地,每營收容一千羌奴,共吸跑吾聯軍的四萬一千羌奴,聯軍在顯親縣剩余的羌奴只剩一萬人。
雕零赤編訓的一萬羌奴部曲只剩下二千人。
而此時的涼州刺史耿鄙,卻信任重用治中從事程球。治中從事一職又稱治中。
程球為人奸詐貪婪,士人、望族都厭惡彼。
六月,已加盟聯軍的湟中盧水胡首領伊德帶著北地郡泥陽縣東北的北地盧水胡首領彭格回到榆中縣縣城,已說服其入盟。
邊章召集周邊的督護府首領們齊聚榆中城,為彭格舉辦隆重的加盟儀式。儀式後,舉辦酒宴。
彭格承諾可出動四千二百騎。
督護府請彭格部落在盧水上遊與並州上郡漆垣縣聯軍北部軍形成犄角之勢,切斷上郡與北地郡的通道。
如漢陽有戰事,彭格軍可通過高平縣、都盧城及瓦亭鎮,進入漢陽郡;如三輔有戰事,可在漆垣縣與聯軍北部軍會師,打通與漆縣的通道,同時切斷安定郡漢軍的補給線;如武威郡有戰事,可通過高平縣到祖厲縣集結。
一邊飲酒一邊聽著繃帶吊著右臂的邊章講解各種攻城掠地的方向,彭格、伊德二人興奮無比,當場表示願說服張掖郡弱水河西氐池縣臨松盧水胡治欽起事,治欽部落是四個盧水胡部落中最大的一支。
彭格部落遊牧,對北地郡和安定郡熟悉。
次日,督護府召開專門會議,眾首領聽取彭格介紹了北地郡和安定郡的城池,許多城池是前漢朝留下的。
首先是北地郡:
位於北地郡西北部的黃河東岸的富平縣縣城(寧夏吳忠市)、靈州縣縣城(寧夏靈武市)、靈武城(寧夏靈武市)、丁奚城(寧夏靈武市);黃河北岸的廉縣縣城(寧夏銀川市)。
北地郡南部的泥陽縣縣城(甘肅寧縣平子鎮)、大要城(甘肅寧縣縣城東)。
沿北地郡北部,遮虜障南,自西北向東南排列,有五街城(寧夏鹽池縣花馬池鎮)、昫衍城(寧夏鹽池縣花馬池鎮)、洛水上遊的歸德城(陝西吳起縣白豹鎮);盧水和洛水間的直路城(甘肅正寧縣西坡鄉)。
遮虜障北的回獲城已被鮮卑佔據。
前漢朝的弋居老城(陝西定邊縣紅柳溝鎮)在泥水上遊西北部,有鹽池。
本朝弋居縣新縣城(甘肅寧縣東)遷移到泥陽縣以西,有鐵礦。
泥陽縣以南有西川城(陝西鹹陽市旬邑縣西北),為前漢朝的安定郡的西川縣縣城。
沿北地郡中部,自西北向東南順著山谷中的良田,有射姑山北部的除道城(甘肅環縣甜水鎮)、方渠城(甘肅環縣曲子鎮)、馬領城(甘肅慶城縣馬嶺鎮);射姑山南部的鬱郅城(甘肅慶城縣城關鎮)、略畔道城(甘肅合水縣西華池鎮)、義渠道城(甘肅寧縣焦村鄉)。
參?(luán)縣縣城在射姑山與青山之間,方渠城以西,青山在西北。
其次是安定郡:
安定郡共有七縣一屬國,分別是臨涇縣、彭陽縣、陰槃縣、鶉觚(chún gū)縣、烏氏縣、朝那縣、高平縣、安定屬國。
臨涇縣和彭陽縣境內有四個城池,分別是臨涇縣縣城(甘肅慶陽市鎮原縣東南)、臨涇縣境內的安武城(鎮原縣西南)、彭陽縣縣城(鎮原縣東)、彭陽縣境內的複累城(鎮原縣北), 安俾城(鎮原縣北)、撫夷城(鎮原縣北)。
涇陽城(甘肅平涼市安國鎮)、烏氏縣縣城(甘肅平涼市東十裡鋪)、月氏道月支城(平涼市崆峒區癟家溝/別家溝)在涇水上遊北岸的上段;
安定城(甘肅平涼市涇川縣北)和愛得城(甘肅平涼市涇川縣東)在涇水上遊北岸的中段,北部有青石岸,又稱青石嶺、青石原;
陰槃縣縣城(陝西鹹陽市長武縣)在涇水上遊南岸的下段。
鶉觚縣縣城(甘肅平涼市靈台縣)在陰槃縣縣城西南;陰密城(甘肅平涼市靈台縣西南)在鶉觚縣縣城西南。
朝那縣縣城(寧夏固原市彭陽縣)在烏氏縣縣城北偏東部。
高平縣縣城(寧夏固原市),人稱“第一城”,在朝那縣縣城西北,西北有逢義山。
鹵鎮,灈水出西。
都盧城(都廬城)(寧夏隆德縣東北)在烏氏縣西,西面有瓦亭鎮,又稱瓦亭城、瓦亭關(固原市涇源縣大灣鄉)、瓦亭峽、瓦亭山、凡亭山。
瓦亭城倚北山而築,東、南、西三面有城門。瓦亭鎮在古蕭關以北,高平與烏氏之間。
高平城、瓦亭峽、古蕭關又稱三關口。高平城和瓦亭鎮已在聯軍手中。官軍死守瓦亭鎮南部的古蕭關。
安定屬國在安定郡北部,又稱三水縣,有鹽池。
眾人這才完全明白北地郡和安定郡的城池分布,在羊皮地圖上一一修訂和標注上。
會後,彭格又留住幾日後回大本營,伊德派人護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