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英道:“近來戰事頻繁,聯軍傷亡頗多,四名偏將軍中的韓謨、韓宛二位已陣亡。
漢兵日益減少,恐再也得不到李傕、郭汜余部那樣的大規模補充。
各路勢力都在爭搶三輔返鄉漢難民,聯軍所得漢難民有限,不足補上空缺。
戰損過大的問題出在聯軍缺乏統率大軍的大將人才。
要解決這個問題,可將各軍拆小,提拔新秀將領和老將出任偏將軍分而治之。
吾提議集中除鐵騎部以外的所有漢兵補滿韓宛的九個校尉部,然後拆開,在此基礎上擴為九軍。
九軍分別是馮翊軍、京兆軍、扶風軍、荊州軍、益州軍、涼州軍、西羌軍、安羌將軍府中軍、長離川軍。
中軍和長離川軍乃機動兵力。
偏將軍人選有牙門將孫威、牙門將韓隸、牙門將尉遲延嘉、牙門將韓北、牙門將楊寺。”
軍師的建議非同小可,給韓遂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韓遂決定采納軍師的九軍建議,但認為戰績不佳之因一是在於主將年齡偏大,二是韓家將佔據過多的要職,使得各望族家將不能力戰。主張使用年輕且武藝高強之將為各軍大帥和各校尉部校尉,並參考將領個人資歷。
於是,通過安羌將軍府發出一系列改編和任命:
韓東、韓西已戰死,改任韓南為韓師校尉部校尉,韓春為宛馮校尉部校尉,韓夏為夏陽校尉部校尉,韓秋為莫邪校尉部校尉,韓冬為乾將校尉部校尉。
都尉陽蓋為太阿校尉部校尉,都尉麴冰為棠溪校尉部校尉,都尉田矛為虎淵校尉部校尉,都尉蔣理為合伯校尉部校尉。
為解決兵力損失,左馮翊校尉部改編為夏陽校尉部,長安校尉部改編為莫邪校尉部。
棠溪校尉部校尉麴演晉升為扶風軍偏將軍,直轄校尉韓春的宛馮校尉部校尉、校尉麴冰的棠溪校尉部。
陽逵為馮翊軍偏將軍,直轄校尉韓夏的夏陽校尉部、校尉陽蓋的太阿校尉部。
蔣石為京兆軍偏將軍,直轄校尉韓秋的莫邪校尉部、校尉蔣理的合伯校尉部。
改任馮翊軍偏將軍韓潼為聯軍益州軍偏將軍,直轄蜀郡北部都尉兼聯軍益州校尉部校尉韓支的聯軍益州校尉部。
長離川羌騎部偏將軍韓仁的官銜改稱長離川軍偏將軍,直轄長離川羌騎部。
荊州軍牙門將孫威晉升為荊州軍偏將軍。
涼州軍偏將軍韓平改任西羌軍偏將軍。
田樂為涼州軍偏將軍,直轄校尉田矛的虎淵校尉部。
閻行為安羌將軍府中軍偏將軍,直轄牙門將尉遲延嘉的鐵騎部、校尉韓南的韓師校尉部、校尉韓冬的乾將校尉部、牙門將閻傑的預備部。
確定主將和主力後,韓遂命成公英率軍師府眾參軍開始重新整編兵力,組建九支軍,首先調發羌俘補充兵源,恢復三輔的扶風軍、京兆軍、馮翊軍:
第一軍為聯軍扶風軍:
偏將軍麴演,總兵力一萬三千人;
中軍別部司馬兼軍需別部司馬韓焓;
宛馮校尉部,駐防司隸右扶風郡美陽縣及好畤鎮;
校尉韓春,兵力一千漢騎,一千發羌騎;
中軍別部司馬韓介;
都尉韓章;
別部司馬韓帛,鐵騎曲長薛河、弩騎曲長孫固;
別部司馬韓璠,輕騎曲長涼方、弓騎曲長任飛;
都尉韓布;
別部司馬韓杞,輕騎曲長徐谘,弓騎曲長趙浹;
別部司馬韓諾,輕騎曲長曾德,弓騎曲長法愷。
棠溪校尉部,駐防司隸新平郡漆縣:
校尉麴冰,兵力一千漢騎,一千發羌騎;
中軍別部司馬麴光;
都尉麴芮;
別部司馬麴匡,鐵騎曲長麴泰、弩騎曲長馬翊;
別部司馬麴威,輕騎曲長竇協、弓騎曲長池越;
都尉麴燦;
別部司馬麴連,輕騎曲長毛柯、弓騎曲長馬志;
別部司馬麴麥,輕騎曲長李歷、弓騎曲長辛樂。
新平羌騎部,駐防司隸新平郡漆縣;
牙門將韓北,兵力五千羌騎;
中軍別部司馬左威;
校尉芒奢、注柯、東曄、滇文、來羽各管一千羌騎。
北地郡盧水胡,暫駐防司隸漢安郡杜陽縣;
裨將軍彭格,兵力四千胡騎。
中郎將長子彭貴;
牙門將次子彭析;
校尉彭猛、彭會、彭冉、彭旁。
第二軍為聯軍京兆軍:
長陵縣縣長兼偏將軍蔣石,總兵力四千人;
中軍別部司馬兼軍需別部司馬韓具;
合伯校尉部,駐防司隸京兆尹長陵縣;
校尉蔣理,兵力一千漢騎,一千發羌騎;
中軍別部司馬胡富;
都尉蔣貝;
別部司馬蔣泉,鐵騎曲長秦徽、弩騎曲長姚映;
別部司馬張繭,輕騎曲長馬亮,弓騎曲長應湯;
都尉蔣全;
別部司馬韓壬,輕騎曲長匡禹、弓騎曲長李始;
別部司馬韓清,輕騎曲長封嘉、弓騎曲長汪青。
莫邪校尉部,駐防司隸京兆尹長安縣;
校尉韓秋,兵力二千漢騎;
中軍別部司馬韓壺;
都尉韓維;
別部司馬萬燁,鐵騎曲長韓遵、弩騎曲長韓汾;
別部司馬韓閣,輕騎曲長韓陟、弓騎曲長韓麓;
都尉韓商;
別部司馬韓露,輕騎曲長韓崧、弓騎曲長韓瞻;
別部司馬韓索,輕騎曲長韓泮、弓騎曲長韓騏。
第三軍為聯軍馮翊軍:
偏將軍陽逵,總兵力一萬六千七百人;
中軍別部司馬兼軍需別部司馬韓迪;
太阿校尉部,駐防左馮翊郡臨晉縣:
校尉陽蓋,兵力一千漢騎,一千發羌騎;
中軍別部司馬陽豐;
都尉陽東;
別部司馬成公飛,鐵騎曲長李發、弩騎曲長辛柯;
別部司馬池合,輕騎曲長上官虎、弓騎曲長馬彤;
都尉陽珀;
別部司馬馬佩,輕騎曲長李閑、弓騎曲長彭育;
別部司馬張維,輕騎曲長封飛、弓騎曲長辛預。
夏陽校尉部:
校尉韓夏,兵力一千漢騎,一千發羌騎;
中軍別部司馬韓肴;
都尉韓同;
別部司馬吳棚,駐防左馮翊郡臨晉縣,鐵騎曲長李黑、弩騎曲長衛珀;
別部司馬焦鍾,駐防粟邑縣,輕騎曲長毛黔、弓騎曲長胡賀;
都尉韓析,駐防左馮翊郡夏陽縣;
別部司馬華慕,輕騎曲長賈瞻、弓騎曲長侯恪;
別部司馬衛端,輕騎曲長李苞、弓騎曲長上官駒。
精騎部;
牙門將楊寺;
中軍別部司馬周魁;
精騎校尉一部,駐防左內史郡高陵縣;
校尉韓塗,兵力二千漢精銳騎兵;
中軍別部司馬萬濟;
都尉薛帛;
別部司馬雷苞,精騎曲長康惠、伍簡;
別部司馬於寒,精騎曲長程戊、毋丘楷;
都尉尹騏;
別部司馬宋佗,精騎曲長孟奎、黃禮;
別部司馬楊乘,精騎曲長饒赫、郭佩。
精騎校尉二部,駐防左內史郡高陵縣;
校尉韓交,兵力二千漢精銳騎兵;
中軍別部司馬韋慈;
都尉孫葦;
別部司馬余巨,精騎曲長王署、姚嵩;
別部司馬蕭立,精騎曲長呂盧、方山;
都尉文程;
別部司馬李梁,精騎曲長郝春、吳辟;
別部司馬羅保,精騎曲長魏邈、張然。
司隸部;
牙門將韓隸;
中軍別部司馬韓儉;
司隸羌騎一部,駐防司隸左內史郡池陽縣谷口鎮;
校尉韓胡,兵力二千羌騎,滿員;
中軍別部司馬王布;
都尉韓蛟;
別部司馬韓達,輕騎曲長梁胡、毛余;
別部司馬韓雷,輕騎曲長且亮、陳番;
都尉韓烈;
別部司馬韓白,輕騎曲長良考、曹珀;
別部司馬韓琮,輕騎曲長梁留、蘇胃。
司隸羌騎二部,駐防司隸左內史郡池陽縣谷口鎮;
校尉韓光,兵力二千羌騎,滿員;
中軍別部司馬黃發;
都尉韓費;
別部司馬韓觀,輕騎曲長梁萬、耿樂;
別部司馬韓獻, 輕騎曲長且山、馬壘;
都尉韓化;
別部司馬韓梧,輕騎曲長良魯、趙發;
別部司馬韓條,輕騎曲長梁西、蕭葛。
司隸羌騎三部,駐防司隸左內史郡池陽縣谷口鎮;
校尉韓品,兵力二千羌騎,滿員;
中軍別部司馬徐然;
都尉韓壇;
別部司馬韓貿,輕騎曲長梁世、樂銳;
別部司馬韓羅,輕騎曲長且原、上官乾;
都尉韓飾;
別部司馬韓蘆,輕騎曲長良飛、畢利;
別部司馬韓宮,輕騎曲長梁衛、陽琮。
司隸羌騎四部,駐防司隸左內史郡池陽縣谷口鎮;
校尉韓亥,兵力二千羌騎,滿員;
中軍別部司馬李悌;
都尉韓況;
別部司馬韓積,輕騎曲長梁布、藉稼;
別部司馬韓琿,輕騎曲長且立、王佺;
都尉韓伉;
別部司馬韓晃,輕騎曲長良繼、雙梧;
別部司馬韓杭,輕騎曲長梁條、李齊。
司隸水軍部,駐防司隸左內史郡池陽縣谷口鎮;
校尉李門,兵力五百名漢射手,二百名船夫漢步兵;
中軍別部司馬張繽;
都尉徐齊、曹冒、侯格、郛禮。
第四軍為聯軍長離川軍:
偏將軍韓仁,下轄長離川羌騎部,總兵力五千二百燒當羌騎,駐防長離川、隴縣、汧縣的回城、番須口鎮和陽城等地;
中軍別部司馬梁緹;
校尉滇禮、來尤、犀米、東直、麻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