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學生回來了。”蘇軾壓下內心異樣情緒,連忙上前見禮。
王方先生開懷大笑道:“子瞻,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今天正好是為師生辰,家裡已備好兩桌薄酒夜宴,到時你和仲達他們一起過來。”
蘇軾趕忙躬身祝賀道:“學生祝老師妙筆生南國,桃李滿天下!學生晚宴必到。”
“好。你和王弗說說話,都將近兩月未見了。”王方先生說著便走開,把空間留給蘇軾和王弗。
“弗兒,許久未見,一切安好?”蘇軾首先開口。
“嗯,軾哥哥,弗兒一切都好。”王弗不是扭捏之人,已從剛才異樣思緒中走出,見到蘇軾先是喜出望外,而後觸目傷懷,“軾哥哥,聽說八娘姐姐她……,軾哥哥節哀。”不用王弗多說,一句簡單的慰藉,就讓蘇軾感到心中一暖,仿佛整個世界都變得更加美好。
蘇軾溫和地說:“謝謝弗兒關心。已經沒事了,都已過去了。走,跟同窗們都好久未見了,過去打個招呼。”
當天傍晚,蘇軾、蘇轍、劉仲達等十位王方先生看中的學子結伴來到位於中岩書院附近瑞草橋的先生家中,給先生賀壽。由於不是整歲的大壽辰,隻備了兩桌酒席,十位學子和王弗一桌,先生家人和至交好友一桌。
在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曾經長期存在一個獨特的忌諱,那就是“生日忌諱”,就連“生日”一詞,也是絕少提及。在宋代以前,假如有人敢說一句“祝你生日快樂而”,那可是嚴重的失禮,甚至是對他人的大不敬。為何會有這種現象呢?古人常說的“兒的生日,娘的苦難日”,便可解釋其中緣由。在我國古代,儒家禮教倡導孝敬父母,自己生日那天,正是自己的母親受苦之日。儒家禮教對待生日的傳統態度是引導要求人們吃素,不得飲酒吃葷食,反對歡慶行為。從宋代開始,生日慶壽之風很快遍及朝野,興起的關鍵是宋廷將天子慶壽的特例擴大至宰相,從而突破了君臣的天壤之別。宰相過生日,朝廷不僅賜給了大量的生日禮物,可以搞慶壽活動,而且皇帝也允許其大宴親友。在這種遍及朝野祝壽之風大興的背景下,民間百姓過生日並慶賀的行為也開始在全國流行起來。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方知醉。蘇軾本就性格豪爽,不拘小節,如同大漠中的狂風,自由奔放,不受拘束。老師生辰,同窗再聚,興許也是需要一醉,蘇軾喝得興起,直接醉倒在老師家中。
直至半夜,蘇軾悠悠醒轉,此時就蘇轍還陪伴在蘇軾身邊,其他同窗們均已回書院。
蘇轍擠眉弄眼道:“哥哥,我剛瞧見王弗還未睡下。”說罷,遞過一副飛來鳳編制的花環,齜牙咧嘴地說:“給,這是你下午去‘喚魚池’編制的飛來鳳花環。”
蘇軾滿意地點點頭,朝蘇轍遞去一個鼓勵的眼色:弟弟,乾得不錯!
正所謂酒過三巡情飛揚,誰都不服就扶牆。蘇軾醉酒後腦袋還是有點發暈,踉蹌扶牆踱到翠竹掩映的後院,只見王弗正在臨窗梳頭。蘇軾做賊似的從懷裡摸出飛來鳳花環,輕輕地投進窗去,然後頭也不疼了,一溜煙就跑沒影。
王弗先是一驚,猛然抬頭見蘇軾的身影一閃而逝,繼而心跳不已,隨即把那副濃香陣陣的飛來鳳花環緊緊貼在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