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俯仰人间二十春 > 58、西窗烛(二)

俯仰人间二十春 58、西窗烛(二)

簡繁轉換
作者:步月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9 10:17:24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如今广济库中可以周转的粮食有多少?”祁瞻徇突然开口问道。

张濯已经喝完了杯中茶,却不将茶盏放下,仍放在手心中把玩。关于广济库的一应数字,他早已熟记于心。

“稻米为首,有四千石,黍米一千石、粟米两千三百石、小麦两千五百石、大麦一千二百石、莞豆八百石、余下还有麸子和谷糠各七百石。”张濯转身看向祁瞻徇,“这只是广济库一处,京师中有四个库房,只不过广济库的物资最丰也最多。”

张濯向来缜密妥帖,不管太后要什么数字,他都能不假思索地报出来,这也是让祁瞻徇由衷佩服的一点。

“朕记得太傅教《通典》时说常平仓者,仓储谷以为储蓄,贵贱平籴,粜以给民。逢低价时买入粮食,逢灾年时再卖出,广济库中可也是如此?”

张濯道:“正是。此外各县村中又设了“义仓‘,每村聚粮数斗,岁饥则恤之。”

祁瞻徇嗯了声:“依张尚书看,这一回该从广济库放多少粮呢?”

若说适才他还有几分轻视之心,到了此刻,张耀的才学令他折服,求知的心便超过了不屑之心。

“以稻米和小麦为首,调广济库中四中之一为宜。”

祁瞻徇听罢啊了一声:“只调四分之一,真的够吗?”

他心里计算着受灾各县的人口数,只觉得根本不够灾民度过难关。

“旱情尚未缓解,且如今正是收成的年月,因为这场旱情,只怕很多地方都要颗粒无收。若早早就将京师中的粮食都运到了北面,若灾情加重,只怕京中粮商会竞相加价,到时候京师都会不稳,所以即便陛下再体恤民情,四中之一已是足以。”

“且这些粮食,也不是为了叫灾民顿顿吃饱用的。”

还有更残酷的话张濯没有说,在场之人却心知肚明。

这些粮食,不过是最大程度的保障灾民不要饿死而已。

“挨到明春,南方的春小麦便能运来,到时候灾情便可稍缓。”郁仪从桌上翻出一张地图来给詹徇看,“淮河以南大多种两季稻、三季稻,若能运到北方也能暂解燃眉之急。”

祁瞻徇看完郁仪的地图,神色稍安:“京中偶有下雨,为何北方各县还在缺水?”

郁仪说:“因为京师以北有燕山山脉阻隔了水汽,所以往往京师中虽在下雨,而燕山以北烈日炎炎。”

年轻的皇帝听闻此言,不由问道:“那朕能为百姓做点什么呢?”

他的眼中满是真诚的求教,全然发自本心。

“朕想去天地坛的祈年殿求雨,如何?”

“陛下有心,自是黎民之福。”

祁瞻徇点头:“朕一会便去着人安排。”

说罢他又叹了口气:“这些年来,大齐内忧外患不断。今秋有旱情,外有瓦剌部与我们在固原关外对峙,他们的首领脱火赤也才二十几岁,却能征战沙场......”

祁瞻徇笑道:“朕父皇在世时,每年都要举行秋?,待朕从天地坛祈雨回来,也要在南苑办上一场,但愿大齐也能有和脱火赤一样骁勇的儿郎。”

脱火赤三个字一出,张濯的头便隐隐作痛。

前世梦魇近乎掀起惊涛骇浪。

他下意识看向郁仪,郁仪正安静地站在一旁听皇帝说话,不曾留意到张濯的目光。

“苏给事听说过脱火赤吗?”张濯突然问道。

郁仪被骤然点名,下意识抬眼,只见张濯目光幽寂,似乎能将人吸入一般。

“听说过。”她道,“他原是北元旧臣,因与鞑坦部反目,率残部逃离,啸聚于固原关外,如今也成了气候。早听闻脱火力能扛鼎,可让小儿止啼,偏爱生食人血,行事残酷乖戾。”

此刻的苏郁仪尚不曾和脱火赤打过交道,因而她的认知全然来自于民间的口耳相传。

其实,脱火赤本人并不曾如传闻中那般青面獠牙。

他人生得高大健硕,须发旺盛。虽然是北元人,却偏好儒道思想,甚至为自己取了一个汉人名字,妻妾中也有汉女的身影。随着他日益兵强马壮,简直成了大齐的心腹之患。

“今年的这一场旱灾,不仅仅影响了大齐,也影响了瓦剌部。他们原本逐水草而居,如今草场荒芜,牛羊无以为生,依臣之见,瓦剌部与咱们的战事,应该会暂时休止。

张濯关于前世的记忆已然渐渐模糊,只有他翻看自己重生之初编纂的文字记录,才能勉强想起几分。

不能忘,不能忘。

他看着郁仪,在心中一遍遍发问:太平十年的贺兰山下,究竟是不是你将他放走的?

如果不是,你为何要认下,甘愿一死?

如果是,能不能让我知道你的苦衷?

他从来不觉得苏郁仪有错,他只是希望她能留给他一个真相。

这个真相让他苦苦找寻近十年。

在苏郁仪死后的那些年里,张濯一直试图找到前因后果,不惜数度亲临贺兰山。

太平十五年,他甚至曾私下里面见过脱火赤。

那个如山峦一般健壮的北元首领听到苏郁仪三个字,也沉默了下来。

他告诉张濯:“这个汉人女人有着比金石还坚韧的心。但贺兰山下,大齐的军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也毫不知情、爱莫能助。”

“我知道你们中原有一句话叫: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苏郁仪是我见过的、最难征服的女人。”

张濯平静道:“为什么要征服她这样的女人?”

“若她是花,就该让她绽放。若她是山,就该任由她巍峨。征服是毁灭,我想要的却是成全。”

脱火赤抚掌而笑:“我曾向她承诺,若愿为我王妃,我可以给她瓦剌部第二把交椅,让我的臣民叩拜于她的面前,你知道她对我说什么吗?”

“她说,她心里已经有了心仪之人。纵然今生不能与他结为连理,也早已在心中与他许下三生之诺,纵死不改。

“张大人,在你心里,她又是什么人呢?你的高徒,还是挚友?”

张濯听罢,沉默良久。

他唇边有笑,眼睛却红了。

“她是我喜欢的人。”

距离他初见苏郁仪,已经过了整整十三年。

张濯第一次将自己的心意宣之于口。

他心里是这样痛,痛得鲜血淋漓,痛得声嘶力竭。

斯人已逝,斯人已逝。

在这苍茫天地间,他该向谁诉说这份情谊。

天皇地母,神佛诸天。

谁来把她还给我?

脱火赤听后,神色也变得复杂:“你们汉人最在乎名声与清议,你竟然还敢承认。”

“我承认了又有何用?”

两行清泪顺着张濯的眼尾落下,他的神色又是如此怆然。

“我这一生,终究是与她错过了。”

这画面何其感伤,脱火赤从手边拿来一把马头琴,弹了一首改编的中原小调。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自贺兰山回京之后,张濯大病一场,险些命丧于此。

他不说话,也不垂泪,终日里吹笛弹琴。

弹的是《思远人》,吹的是《断肠曲》。

张濯供奉着她的牌位,只想能等她入梦之日,亲口告诉她:

“纵然横跨生死,愿你我永结为好。”

只可惜,她从不曾入他梦中。

祁瞻徇不知还说了什么,张濯却一个字都没再听进去。

他双耳鸣声大作,眼前一阵又一阵的晕眩。

前世与今生如同走马灯,一会儿是贺兰山,一会儿是紫禁城。

前一秒还在松江,后一秒又到了灵州的大雪漫天里。

郁仪已经觉察出了张濯状态不对,不动声色对祁瞻徇道:“下官才到吏部,很多事还有不懂不通之处想要请教张大人。已经到了晚膳时分,陛下还是先回乾清宫用晚膳吧。

祁瞻徇道:“不妨事,一会儿叫他们搬来这里和你们一道用。”

宝仁听闻此言,心里也有些打鼓:“陛下晚课的时辰就要到了,不如......不如先回去吧。若真有要事,来日请苏给事到乾清宫为陛下解惑也就是了。”

见他们两人都劝,祁瞻徇也觉得有礼,于是他站起身:“也罢,过阵子再说吧。”

郁仪立刻长揖:“恭送陛下。”

祁瞻徇还在忖度着去天地坛祈雨之事,也未曾留心张濯不曾跪安。

待他走远了,郁仪才将房门合上。

“张大人,张大人。”她让张濯在椅子上坐下,“张大人怎么了?”

张濯喉咙处便是血液的甜腥,他雾霭蒙蒙的眼眸看着郁仪,久久不曾言语。

这个样子叫郁仪有些慌张,她伸手去摸他的额头。

没有发热,只是冷得像一块冰。

“张大人要不要在我这休息片刻。”她指着自己的床,“下官才换了被子,都是新……………”

张濯尔抬起手,攥住了郁仪的手腕。

郁仪的声音骤然被掐灭在了喉咙里。

“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他低声问。

“你究竟在拿我当什么?”张耀眼中有化不开的哀伤,“你的同僚,还是一个男人?”

他原以为自己正在渐渐走出来,却依然不敌前世种种。

空气安静得如同死去。

张濯的手用了几分力,却依然好像在压抑着克制着什么。

“我……………”郁仪才开口。

“别说话。”张濯道,“让我缓一缓。“

他松了手,微微闭了闭眼睛,喉结几次滚动。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很久,也许是短促的一瞬。

他用很低很轻的声音说:“抱歉。

张濯的眼睛又恢复了如过去般孤寂清冷的样子。

“忘了这回,好不好?”

他在同她商量,又似恳求。

郁仪的语气放缓了几分:“我既拿张大人当同僚,也从不曾模糊过张大人的性别。只是除了这两者之外,我还愿意将张大人视为朋友。适才我说的这一席话,也是这个因由。

窗外响起一阵低沉的轰鸣声,泥土的腥味混着潮湿的空气一起涌了进来。

张濯的目光看向窗外:“纵然京师下再大的一场雨,隔着一道燕山,这片雨云依然越不过山岗。”

更何况,两世的我,早已面目模糊。

他缓缓站起身:“我先回去了。”说罢便向门外走去。

郁仪听见雨声响起时跑到门口,只见张耀独自走在雨中,任由秋雨沾衣。

她拿起门口的一把黑色的雨伞,撑起竹弓,一道走入雨中。

张濯听到身后的脚步声响起,却也不曾回身,直到一把伞撑开在他的头顶。

长夜短梦,秋雨声声。

疏窗细雨,夜夜孤灯。

雨幕如同一道天然的珠帘,仿若这浩荡天地间,只余下他们彼此。

张濯沉默地对着她伸出手,郁仪便将雨伞递进了他的手里。

雨伞向她的方向倾斜,张濯的半边身子都浴在雨中。

他们一起走过逼仄的夹道,身后是檐牙高啄的帝台危宫,泛黄的秋叶被雨雾打湿,近乎朦胧。

两侧是**的红墙,和亮晶晶的金瓦。

这条路长得如同走不完。

在夹道的尽头,张濯停下脚步:“郁仪。”

郁仪看他。

“今年的秋你或有变故,待陛下自天地坛祈雨回来后若叫你同去,还请你记得回绝。”

祁瞻徇适才说起要在天地坛祈雨之后,在南苑办一场秋?。

在张濯的记忆里,这一场秋称曾发生过震惊朝野的刺杀。

行刺的人当场服毒身亡,没有留下半分蛛丝马迹。

祁瞻徇虽然没有受伤,却有两名锦衣卫为他挡箭而死,在场所有人都被关押数日,以求找到背后真凶。

这个案子一直审到了年后,依然没头没尾、不了了之。

前一世的此刻,郁仪尚在翰林院里做修纂,没有机会参加这次秋?,而这一世她既已入吏部,又得蒙太后恩遇,只怕也会在受邀之列。

“张大人是从何处得来的消息?”

张濯平静道:“自有我的消息来源。”

郁仪不会骑马,对秋狗也并不上心,更不喜欢这种射猎杀生的活动,所以点头:“黄册案之后,太后娘娘的意思是要改一改各州县的官员吏治。”

“原本各地只需要五年轮换一次长官,而底层小吏却可以不必更换,如此一来容易导致官吏勾结、甚至危害县官的决策,所以娘娘想将各地小吏一并更换。黄册案起于抚州,也当属抚州的吏治最为松懈,因此吏部如今正在调整各州县的官员档

案,下官也在从旁协理,秋的确是去不得的。”她才接手吏部工作,说是有千头万绪也不为过。

张濯听罢点点头,将伞递还到她手里。

他回身望去,只见夹道深深,竟然不知不觉间就走到了尽头。

“就此别过。”他如是道,随后缓步走入了雨中。

东华门前,赵公绥正站在檐下看雨。

一名内待在他身旁为他撑伞,雨声叮咚。

在这万物渐渐凋敝的秋日里,他的目光落在那同样一伞的两个人身上。

纵然他们没有半分逾越的举动,赵公绥却想起他和令颐,也曾多少次在大臣的众目睽睽之下,目光交错、情意绵长,却又装得波澜不惊。

有些事,非得要过来人才能懂得。

这时,锦衣卫已经验好了鱼符,准他出宫。赵公绥也不曾再多逗留,在内侍的目送下独自撑伞走出了东华门。

在这座皇城里桎梏数日,不少大臣得了消息都在东华门外等他。

他们目光急切,都像是有满怀的话要对赵公绥说,或是想对策,又或是表忠心。

可赵公绥对这些人不以为意。

唯独一辆马车引起了他的注意。

马车内伸出一双养尊处优的手,徐徐掀开车帘,露出车内人的面容,与他四目相对后,车中人又低调地将车帘落下,以免被人发觉了自己的身份。

是梁王祁瞻庭。

赵公绥高深一笑,缓缓走到车前。他收了伞,拎起衣袍,从容登上了马车。

马车辘辘开动起来,没有人知道他们在里面说了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