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俯仰人间二十春 > 75、云雾敛(四)

俯仰人间二十春 75、云雾敛(四)

簡繁轉換
作者:步月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9 10:17:24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郁仪听罢却摇头:“不论张大人在做什么,这些都是张大人的私事,我没有过问的理由。”

伞外是簇簇的落雪,雪野倒映着日光,又把四下里照得通亮。

她说完欲走,张濯便默默跟在她身后,一路为她撑着伞,却也不说话。

就这么走了几十步,郁仪又停了下来。

她好似有很多话想说,却到底没有说出口。

那一刻,张濯心中渐渐升起了一丝无力感。

正如郁仪所见,他如今早已不愿以君子自居,他们二人所求的东西亦不尽相同。

张濯从没想过,如今的自己,似乎踏上了一条离苏郁仪越来越远的道路。

她坦荡磊落,他小人行径。

好像苏郁仪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亮堂堂地摆在阳光下。

不知是从何时起,张濯告别的人不仅仅是过去的自己,还有苏郁仪。

潜意识里,张濯相信,如果苏郁仪完整地认识他,那么一定会恐惧、会厌恶、只想逃离。

如果说前一世横亘在他们二人之间的只有师徒身份的话,那么如今,还隔着一个张濯都无法直面的自己。

郁仪什么都没说,张濯也是。

他们在雪里站了很久,郁仪说:“那我走了。”

这一回,张濯只说了个好字。

他呼出的空气如同一团白雾,阻隔了他的视线。

郁仪的身影便消失在了雪中。

张濯再次走回东禅房,赵子息闻声从一堆行李中抬起头。

“你可想好了?”张濯问。

赵子息道:“是,我想好了。”

“你想要到陛下身边做事,你将会成为太后制约你父亲的一枚棋子。”

“我知道。”赵子息坐下来,真诚道,“我与我父亲虽为父子,但我从不认为自己和他是同路之人。我有我的道,他有他的欲。谁说我一定要沿着他的路走下去呢?“

说完这句,他顿了顿又道:“我父亲如今位高权重,多少人是他为眼中钉,我若重新回到固原关军中,只怕难逃一死,我既要活命,自然要走到那阳光下,紫禁城里才能自保。”

天寒地冻,他的两颊被冻得微红,眼睛却是明亮坚定的:“多谢张大人。”

张濯轻轻摇头:“我不是什么好人,把你从固原关外带回中自然也是有我的欲求。”他指了指桌上赵子息画的地图,“你为我绘制此图,我保你性命,如今我们也算是两清了。

眼前这个眉目清秀的少年,前一世和赵公绥一起死在了西四牌楼之外。

今生若他能留在皇帝身边,或许可以扭转他被他父亲牵连的命运。

张濯是洞若观火的旁观客,纵然他也常说自己本非君子,他内心深处的很多东西,依然没有改变。

犹怜草木青。

赵子息听罢却笑了:“张大人口口声声说自己不是好人,可你既没有以我要挟我父亲,也没有强迫我做我不愿意做的事。若天底下的坏人都像张大人这样,当真可以说是四海承平了。”

张濯勾了勾唇:“承章,你知不知道一旦你去了陛下身边,势必会被太后所利用?”

“各取所需,我心中有数。”

张濯知道无须多言:“那走吧,张濯祝你心愿得偿。”

又几日,顺天府传来了新的消息。

那名死在东安坊观音庵的黄老头,终于有家人入京了。

来人是黄老头的儿子,今年刚过弱冠,名叫黄成一。

因为这件事是郁仪、秦酌和孟司记三人最先报的顺天府,所以他们三人也在顺天府见了黄成一的面。

他独自站在院子里,身上带着文人的书卷气,衣着虽不精致,却也不至于落魄,看得出日子过得还算说得过去。

黄成一才从义庄回来,应该是去认领黄老头尸体的。

他神色淡漠,脸上没有什么悲伤之色。只是按照仵作说的签了字,将这件事全权交给顺天府来处理,似乎入京一趟,只是为了处置黄老头的遗产。

私下里一问才知,黄老头性子古怪,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独来独往。

十年前和妻子和离之后,黄老头虽时常送钱给她和儿子,来往却越来越少。

今年不知是因为什么,接济妻儿的银两都是以别人的名义送回老家的,像是在害怕什么。

黄成一和这个父亲没有什么感情,甚至言语间有些轻蔑,说他抛妻弃子,这些年来只顾埋头于刻刀玉材间,两耳不闻窗外事已久,于家庭没有什么贡献可言。

听得秦酌颇为感慨,私下里对郁仪说:“对一个人的评价总得要分开来看,有的人生来是个好工匠,却未必是个好父亲。有些人在手艺上巧夺天工,生活上却不一定健谈,可见人实在是太复杂了。”

顺天府让郁仪、秦酌和孟司记带着黄成一去往黄老头在东安坊的宅子收拾遗物。

推开那扇吱吱呀呀的旧木门,黄老头的遗物其实已经被顺天府整理好了。

除了一些没有用完的木料玉材外,还有一个木匣。

顺天府的知事拿出一张纸,上头是黄老头的亲笔。

“这个木匣是从他床榻下面的暗格里找到的,藏得很深,我们差点就漏下了。他留了一封信在上面,他说如果有人看到了这封信,说明他已经不在人世了,他这些年的积蓄不多,希望看到这封信的人,能把这个木匣转交给他的儿子黄成一。”顺

天府的刘知事看向黄成一,“说得就是你吧。”

黄成一将信将疑地走上前:“留给我的,能是什么?”

他随手将盖子打开,里面竟然是大半匣金锭。

黄成一显然愣住了,下意识看向刘知事:“这......”

刘知事说:“这是黄老先生死前一天,独自去钱庄里换的金子。我们去问过钱庄的掌柜,他说黄老先生是带着一大袋子散碎银两来的,有成色不好的金子,有碎银子,还有些铜钱。黄老先生说全都化整为零,换成金子,这样便于携带。

“掌柜的为他为何要换钱,他说过几日他儿子应该要入京,这笔钱是给他儿子的,方便他儿子带走。掌柜的那时候还笑他,说多少年没和自己儿子往来了,怎么知道儿子会入京呢,那时黄老先生笑而未语。”

“显然那一天,他便已经知道自己命不久矣。”

刘知事眼中亦有动容之色:“我们已经在追查和他有来往的人,我们想或许是他仿造了什么东西,让他自己料定性命不保。”

秦酌与郁仪对视一眼,一个东西呼之欲出。

假圣旨。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凶手大费周章,除掉这么一个耄耋老人。

黄成一捧着这匣金子默默良久,骤然痛哭失声:“爹!”

不知他有多少年没喊过这个称呼了,眼泪随着这声呼唤汹涌而出。

在场众人都露出动容之色,而孟司记亦拿着手帕轻轻拭泪。

黄成一恳切地望着刘知事,悲不能抑:“你一定要为我爹报仇。”

刘知事微微颔首:“这是自然。”

或许在场众人里,有不少人都以为黄成一的态度,是因为这匣金子才能有如此转变。但郁仪想,这应该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有些人天生擅长爱人,或是甜言蜜语,或是柔情似水。

可世俗这场游戏里,也有人天生就是输家。

不善言辞、不善表达,甚至是笨口拙舌。

可这两种人,都有人的情意。

都有自己在意的人和事,只不过有人表达在外,有的人表达在内而已。

那日在场的人里,有的人好奇这匣金子到底有多少,有人揣度到底是什么神秘的作品害得黄老头丢了一条性命,还有人在猜凶手究竟是何人。

只有郁仪,握紧双拳,满眼苍凉。

凭什么有的人可以草菅人命?

凭什么有些人胆敢把百姓视作蝼蚁?

郁仪擅长共情,也擅长品味普通人最凡俗的心意。正因如此,她不敢去设想独自蹒跚前往钱庄钱的黄老先生,心里在想些什么。

她没有见过他,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甚至她认识他的那一天便是他的死期。

可郁仪还是如此地为他而悲伤。

她悲伤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太多人无助的,不能由自我掌控的命运。

如果把生与死都看作是命运的安排,那么凭什么有些人活该这么无声无息地被人除掉。

若命运本该承担苦难,又是什么导致百姓身上背负着如此深厚的苦难?

什么叫为民请命?

什么叫为民证道?

什么叫为万世开太平?

书中所学的字字句句,都如同一把又一把锋利的剑,凌迟着郁仪的心。

她希望自己手中的笔化为切金断玉的刀。

谁想要剥夺别人的性命?又是谁想要用手中的权满足自己的欲?

凡此人等,都该受她手中锋刃的审判。

报仇渐渐不再是郁仪心中最执拗的目标。

如果说“除尽世间大奸大恶之人”太过不切实际,那么郁仪愿意在这条路上流干自己最后一滴血。

这一年来,郁仪见到了太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回望身后的岁月,那些埋首于黄卷中乏味漫长的光阴,竟然是如此的单纯,如此的令人怀念。那时的她想得少、信得多。

可郁仪又无比庆幸自己能从故纸堆里站起身来。

她不要愚昧地被书本蒙蔽,她要亲自看看这个世界。

她要用自己的手,撕开正义的一线天光。

走出东安坊,郁仪微微抬起头看向冷冷的日光。

积雪未清,一地泥泞。

她的官靴踩在脏污的雪地上,风盈襟袖,胸怀滚烫,竟不觉得冷。

郁仪忖度片刻,还是想把假圣旨的事说给张濯,问问他是如何考量的。

自他们两人智化寺一别,郁仪也有三日没有见过张濯了。

他们同在紫禁城,却都各自有事要忙,除非有意相见,平日里能打照面的机会并不算多。

东安坊离张濯的府邸不远,她走了小半个时辰便到了。

张濯的府宅外今日倒显得有些冷清。

府中的长随认识郁仪:“苏给事好。”

郁仪嗯了声:“张大人在吗,我今日匆忙,没有来得及提前下拜帖。”

长随道:“苏给事来得不巧,张大人今日天明前离京了。”

“离京?”郁仪惊讶,“这是去哪了?“

“苏给事竞不知道吗?”长随也没有料到,“张大人去固原关了,听说和娘娘请示过,要去固原关督军。”

“何时回来?”郁仪问。

长随摇头:“不清楚,甚至奴才都不知道他能不能回京过年。’

他像是想到了什么:“哦对了,张大人留了东西给苏给事,他说若苏给事来便让我转交,若苏给事没来就暂且放一放。”

长随说罢抬出来两箱东西,解释道:“张大人说苏给事看了就懂了。”

他套了一辆马车帮郁仪把这两箱东西搬回了家。

关上门,郁仪独自坐在桌前,将这两口箱子里的东西取了出来。

竟是她在松江家中遗留的旧物。

有她看过的书,临过的碑帖,写过的没头没尾的文章和几阙残诗。

被分门别类地整理好,看得出是花了心思在上面的。

记忆纷至沓来,书卷泛起陈旧的墨香。

那些泛黄的记忆,随着这数年来没有过的气味,浮现在郁仪的眼前。

郁仪甚至能回想起那时自己到底在想什么。

她想报仇,想成为一个利国利民的人,想做一个纯粹的好人。

现在的她或许会觉得那时的自己有些可笑,但又无比怀念那时雄心勃勃的自己。

此外,张濯还为她留了一封信。

信中说收养郁仪的乳娘已经离世,这些东西若不收集起来便只能被丢弃。

此外张濯在信的末尾补充道:

「张濯无意刺探你的过去,只是希望能替你留好这份回忆,别轻易弄丢了它。」

人不能没有过去。」

郁仪翻开自己旧日书写的残稿,其中有她的半阙诗,是她离开松江之前写的。

「柳阴轻绾木兰舟,杯酒殷勤动别愁。」

那时,她对于尚不可知的未来,心中分外迷茫。

后面被人补了半阙,看字迹应该是张濯新续写的。

「此去但看江上月,清光犹照故园楼。」

字迹清隽,似乎是一蹴而就,没有思考过便落了笔。

郁仪的指尖轻轻触碰着这半阙诗,如同看到了那个灯下执笔的男人。

很多时候,郁仪不知道张濯会不会做她宦途上的同路者。

又或者说,他们同行的道路又能走多远。

她更不知道该不该因为政途理念的不一致,而选择或不选择一个人。

在半月前她答应张濯的那一天,她认为他们二人理应是同路者。

如今经过智化寺中所见所闻,郁仪意识到,张濯或许和她的观点有所背离。

他有他坚守的东西,他会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而郁仪只想做一个磊落坦荡的纯臣。这一点与张濯和而不同。

她不是没有质疑过、动摇过。

所以在这几日,她没有主动去找张濯,就是在思考这一点。

好在张耀也愿意给她这个时间。

他将选择权交给她,若她愿意来找他,长随才会把他的信转交给她。

若郁仪不来,那或许这封信,这句诗便再也不会被她看见。

这几日的很多时候,郁仪想问自己,她真的喜欢张濯吗?她到底是因为喜欢,还是被动接受了张濯给予她的好意。

此刻,看着张濯写的这半阙诗,郁仪也在忖度着自己的心意。

或许她欣赏的仅仅是张濯本身。

和他在宦途上的选择并不相干。

她喜欢的是他的谦卑退让,敏捷机慧。

还有他从来没有掩饰过的,对于感情的纯粹。

足够动人,足够珍贵。

郁仪想了想,还是摊开纸笔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会经几道手几个人都不知道,她也不好写太多心事,故而只交代了几件朝政上的事,最后在信尾补充两句让他照看好身体之类的话。

郁仪想,她的心思,张濯是可以明了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