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之中,忙碌著收割粟麥的農人,但其非是樂陵百姓,而是被石勒軍裹挾到樂陵的流民百姓。
石勒軍與樂陵守軍相持不下,一時難分勝負。
兵鋒受挫後,石勒見樂陵粟、麥成熟,遂下令收割城外的莊稼,以充實軍資,並以此向城中守軍展示自己攻城的決心,逼迫樂陵守軍投降。
城牆之上的樂陵守軍看著自己辛苦播種、耕作得來的豐收,白白便宜了石勒軍,大為憤慨,紛紛請戰出城,偷襲石勒軍。
“公子,羯胡欺人太甚,視我等如無物,士可忍孰不可忍,開城門殺出去!”
“對,出城!殺光這些胡人!”
樂陵守軍群情激憤,欲出城與石勒軍野戰。
邵乂見城外情形,也是十分氣憤,於是順著軍士們的心意,面見邵續道:“父親,羯人輕視我軍,荒武備而忙農事,其正於城外收割我樂陵稼穡,辱我太甚!”
“乂請求領兵出戰,率精銳之卒,趁其不備,一舉破之,定能痛擊羯賊,解樂陵之圍!”
石勒軍於城外收割莊稼之事,邵續也看在眼裡,但和對此憤慨不已的邵乂不同,久於軍旅的邵續,一眼便看出了其中破綻。
邵續抬手,舉著佩劍敲了敲邵乂的頭盔,然後示意其看向城外的密林。
不明所以的邵乂,順著邵續所指,遠眺密林,可卻什麽都沒有發現。
忽然,一陣微風吹過,樹葉被吹動,響起一陣沙沙聲。
隨後刀光劍影在密林中閃現,隻那一瞬,邵乂震驚地發現,運處的密林中,盡是石勒軍的身影。
其蓄勢待發,隱於林間,像是在等待城內守軍殺出來。
這時,邵續的聲音在邵乂耳邊響起。
“石勒逼迫流民於城下收割稼穡,實是以百姓性命為餌,誘我軍出城交戰,滅我精銳於城外,再趁機破城!”
“子義,我若是答應,令汝領兵出戰,那便是正中石勒下懷啊!”
邵續的解釋,讓邵乂一下子反應過來,低頭拱手道:“若不是父親慧眼如炬,識破羯人詭計,乂險些釀成大禍!”
“請父親責罰!”
“起來吧,莫要再輕率行事,謹守城牆,任羯賊如何挑釁,無我軍令,任何人都不可擅自出戰!”
“違令者,立斬!”
“諾!”
邵續沒有多怪罪邵乂,不僅是出於父子之情,還是因為其理解邵乂與一乾守城將士,此刻的心情。
連日的攻防戰,使樂陵守軍損失慘重,開戰初高昂的士氣與樂觀的精神,早已消散。
軍糧不濟,深陷重圍,令守城將士躁動不安,心中憋著怨氣,無處發泄。
在見到石勒軍的挑釁後,才會輕易中計,這也是人之常情。
不談守城將士,就連作為統帥的邵續,隨著戰事的進行,心情都不由地煩悶起來。
若不是近日城中百姓拿出自己的儲糧,補貼軍糧,維持守軍的戰鬥力,邵續此刻的心情別說是煩悶了,恐怕已生出將死之念了吧。
石勒誘樂陵守軍之計,被邵續識破後,城內的樂陵守軍任石勒軍如何挑釁,都堅守不出,僅以弓弩還擊之。
石勒見此計不成,便招張賓、刁膺等謀臣商討對策。
“樂陵晉軍堅守不出,我軍又少器械,難以強攻樂陵,諸君可有奇策破樂陵?”石勒問道。“右侯,汝且說說吧!”
石勒率先征求張賓的意見,側過身子,洗耳恭聽。
張賓起身道:“樂陵城雖小,無險阻,但城內守軍器械充足,防守有度,非弱旅也!”
“而樂陵太守邵續,賓聞其治政有方,善待百姓,能籠絡樂陵軍民之心為己用,又知兵事,可謂天時,地利,民心皆在其手!”
“賓以為我軍強克樂陵,明公不如速速撤軍,渡河南下,進取齊地為上。”
石勒聽完不言,又轉問刁膺道:“孟壅,汝有何意見?”
刁膺,字孟壅,石勒同鄉人,亦是石勒起兵之初的肱骨之臣,有謀略,在張賓未入石勒軍前,刁膺常替石勒出謀劃策。
後石勒拜張賓為左長史,而右長史則是刁膺,可見其在石勒心中的地位。
不過張賓到來後,刁膺就鮮少有表現的機會了。
刁膺直了直身板,將早已打好的腹稿,盡數吐露。
“明公,膺亦以為樂陵不可破,我軍當速速轉進!”
“不過張左史,轉進齊地之言,膺不敢苟同,我以為明公當率我等,重回襄國!”
“重回襄國?絕無可能,此乃取死之道也!”張賓反對道。“河北以盡入並州劉琨之手,我軍於薊城損兵折將,幾乎潰軍,如何能與並州人再戰?!”
“左長史,轉進齊地,我軍就有生機了?”
“先不說青州曹嶷對我軍虎視眈眈,徐兗的晉軍與我軍互為仇敵,一入齊地,必攻伐我軍,我全軍將士何談生機?”
“況且眼前的樂陵未下,入齊之路受阻,能不能順利至齊地都是問題,生機又在何處?”
刁膺一連幾問,企圖唬住張賓,而後將重回襄國的利處說出來。
“襄國,明公之根基,王霸之地,天下形勝也;齊地,關東之海濱,偏安之地也,我軍怎可棄襄國而奔齊地?”
“且襄國之民,多為明公同族,心屬明公,一呼百應,明公返襄國,其必會助大軍,而齊人,會助我軍否?”
“取襄國,易,攻齊地,難!”
“請明公思之!”
“齊人會助我軍否”一下子就說到石勒的痛點,也是石勒所憂慮的。
如刁膺所言,身為羯人的石勒,率軍進入齊地,同樣是晉人的齊地百姓會擁戴他嗎?
而襄國則不同,石勒曾遷河北、中原羯人於襄國,引為國人,穩固基本盤。
可以說,只要石勒率軍重返襄國,絕對會擁護他,這是在齊地所不存在的。
胡漢交融,雖然是石勒一直提倡的,但在這個非常時節,穩定基本盤才是石勒的要務。
“胡”於“漢”前,於石勒而言,才是胡漢交融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