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文豪1983 > 第四章 《红岩》的回信

文豪1983 第四章 《红岩》的回信

簡繁轉換
作者:小时光恋曲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22 22:22:0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这是极平凡的一天,《红岩》杂志社的回信到了余切家里。

“哥!你的信!”

余弦兴奋极了,挥舞信封,紧张兮兮的站一旁垫脚看。

打开前,余切是这么想的:

如果给我退稿了,我就换个次一级的杂志社再投,如果再退稿了,换下一个杂志社继续投。

改稿是不可能改稿的!

余切现在和当地报社建立了联系,并不是绝对没平台发稿。何况,他的鸡汤报告文正在发酵。

而且,投稿某种程度上和编辑的个人口味有关,主编对稿子选取的决定性很大,给他退稿了,代表该杂志的审美不欣赏余切文风。

做舔狗是无用的,就像是瞧不上你的相亲对象,赶紧的,找下一个瞧得上的。

但回信出乎余切的预料。

信中写明已录用他的书稿,将刊登在《红岩》杂志的十月刊“小说”栏目,但是,主编希望他能再塑造一下“华弟”这个人物,使之更加警醒世人,具有教育意义。

换句话说,余切的尺度还不够,华弟人生终点的遭遇还不够惨。

不够惨,万一被人学去了,怎么办?

总有人觉得,装逼是一世的,而吃花生米是一时的。

现在的描述尺度在小说上恐怕还不够,文字的表现力毕竟不如影视,也没有慢镜头、长镜头。

传统小说的尺度曾经相当宽泛,譬如管谟业的《檀香刑》,你感觉作者似乎猎奇得离谱,其实管谟业的一系列小说都有此类特点,并不适合青少年阅读。

余切小时候看到管谟业的《丰什么肥什么》一书的时候,大喜过望,当时以为是小黄文,遂打开来看,结果大失所望,却又没完全的失望。

亦或是俞华之后写的《活着》,文字中扑面而来的窒息感和压抑令人难以忘记,远远比同名电影更为残酷,人怎么能惨到这个地步?但余切的小说上,还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同时,信中邀请他参加于今夏在蓉城开办的,由川省作协主导的文学研讨班。一些读到《天若有情》的同行对余切印象相当深刻,希望和他探讨文学创作,据悉,本次研讨班也请到文学大家为大家授业、分享,“如此,这当是有益的。”

信上这样半文半白的写道。

余切放下信。

这样一来,他的投稿已经成了,只是要再优化一番。

《红岩》杂志的态度是很好的,先安好余切的心,再邀请他参会,并且,这趟出行的交通费、住宿都能得到报销。

如果在此期间创作了小说,不仅能优先发表在相关杂志上,还能得到一定补贴。

这是行业惯例。

随着文学的复兴,八十年代,各地确实有一些文学培训班和创作活动,旨在发现、培养新一代文学创作人才,并提高已有作家的水平。中央也是有的,林为民同志不就去了吗?

在当时,杂志是不缺的,缺的是高质量的文章,能写几笔的闲人是不缺的,缺的是有水平有产量的作家。

但,信上这位“文学大家”是谁?

川渝地区有一大批影响力巨大的作家,他们在国内文学界占有重要地位。

稍早一些的有大神李芾甘、马识途,李劼人,沙汀等人,这些人把创作力一直延续到了八十年代,而在此期间,阿莱、何开四、流沙河等人也在这一时期崛起;同时,和川渝文学界有较多联系,特别是在川省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的外省作家亦层出不穷,如阿成、贾平凸等人。

余切托关系找遍县城的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只知道这个研讨会自81年起每年定期举办,但并没有说明有什么主讲人。

除此外,一无所获。

但余切需要这一笔稿酬!

《红岩》给作者的稿费高于一般刊物,在五到十元千字之间,余切的《天若有情》全文能拿到五六百元,若是有得奖和转载等情况,再另外计算。

八月末,余切就要去往燕大报道,尽管这时候上大学并不需要学费,其余花销也极其低廉,但他必须要尽快发表了,总归是要揣着一笔巨款,才能放心进京的。

于是,余切结束《高考1977》的创作,让余跃进找机会寄给万县日报。一边回了封参加研讨会的信,一边收拾东西,大包小包,凡是值得留下的,都一并带走。

他要去拜拜川省作家的码头。

再之后,他就要直接从蓉城改道坐火车去京城了,也就是说,他现在就要离家,短期不再回来。

小妹余弦舍不得他走,约定后年在燕大未名湖见。

“我也会考上燕大!”

父亲余跃进则匆匆下了课,跑回来帮他收拾。

“被子呢?”

“学校要发。”

“书也不要了?”

“到了再买。”

“哪里能这样花钱?你的稿子总不能不要了?”

“这当然是要带走的。”

“抓一把胡豆吧,路上吃!”余跃进塞了他一把胡豆,还有一百来块钱,这在当时,足够维系一个大学生大半年的花销。

由于万县的火车站要到九十年代才通车,当前只有汽车和轮船/火车两种通行方式,后者价格便宜,乘坐体验也较好。

次日下午,余切到了港口,告别一家人,登上内河轮船,在甲板上挥手,他脑子里面没有乡愁,想的却是另一件事情。

在前一天晚上,父亲余跃进告诉他:

余切,你要老婆不要?

你其实是有老婆的。

女孩是65年生人,蓉城本地土著,父母据说在政府部门工作,姓张。

娃娃亲要追溯到余切的便宜大伯。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余大伯专业安排在蓉城,当时前途大好,虽然一把年纪了,说媒的却踏破了大门。

余大伯找好对象,感情稳定后,八字儿还没一撇的孩子也有了归宿,他和同事约定好,两个家庭生的孩子,如果是同性的,就做兄弟姐妹,如果不是,那就在孩子大了之后订婚。

遗憾的是,这位终于打进了城的便宜大伯没工夫享福,还没来得及结婚就见了马克思他老人家。

当时余切已经出生,这桩亲事就落到了余家唯一的男丁余切身上,十八年后,寄望于两个孩子延续上一代的情谊,再续前缘。

当然了,只是这么一说,那么多年的事情了,怎么能做得了数呢?

大帝都没了,大帝血脉当然也稀薄了。

余跃进评价道,“我是个教书的臭老九,早和人断了联系,不是你这次去了蓉城,我也要忘记这件事情。”

“但你既然去了,我就告诉你,你原先是有这个缘分的。”

余父表现的十分洒脱呀,实则不然。

原先当然是配不上,现在孩子考上了燕大,这年代的燕大意味着无限可能啊,哪里还有配不上的?

就算是没有缘分,那也是出了一口气,告诉人家,我不是攀不上才选择放弃,我是书中自有黄金屋,自有颜如玉。

然而,现在能得到的讯息是很少的。

只知道是蓉城人,比我小两岁,如今正是十八岁。

那今年差不多该读大学了,不会是个丑八怪吧?

要是长得不好看了,不如不见。

余切摇摇头,驱赶掉心中的坏念头。

不往东走三峡那一条线,一路向西,轮船果然是安稳,余切躺在床上,心里想着这件事情,时而又看看江景,不久后便睡过去了。

醒来后,发觉船上有人带了闲书,是《红楼梦》,余切借来看了看,没看下去。活了两辈子,却读不完。

四大名著他看了三,唯独《红楼梦》几次捡起来,又几次放下。不是不好,而是写的好,让人难受。

一天一夜,到主城,再转火车到蓉城,需两天。

“蓉城站到了!!”

列车员顺着卧铺的车厢快步走,大声喊:

“到蓉城的旅客请下车!”

余切从铺上爬起来,第一件事情,是往下找荷包内的一百来块钱……没丢。

接着,是自己的行李。

正打开蓝色尼龙编制袋,忽的,斜对面有人惊叫道:“我的钱不见了!”

这一声喊像一道行军号,卧铺上的人都检查起行李。

有倒霉蛋大叫丢了东西,哭天喊地:

“妈卖麻花!谁偷了老子的东西!!!”

“乘警同志……”

余切手颤了一下,慢悠悠的解开绳结。他的行李里面,有他刚穿越来不久,写下的随笔和佳句,这些文字可以一文不值,也可以价值千金。

视线里,逐渐露出写满字的稿纸边缘。

显然,贼没发觉它,或者认为它不值钱。

余切松了口气,拎上包。

到蓉城的过程有惊无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