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文豪1983 > 第五十四章 美国出版商

文豪1983 第五十四章 美国出版商

簡繁轉換
作者:小时光恋曲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22 22:22:0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俞敏宏,最近忙什么呢?”

“忙着背书,我要考试了。”

“那你过来干什么,俞敏宏?”

“余切?!不是你把我拉过来打乒乓球的吗?”

“那王锵呢?”

“他忙着谈恋爱,”不等王锵回答,俞敏宏先抢答了,“王锵找了个美国女留学生,可漂亮了。”

王锵也十分得意,他说:“你猜我怎么套的近乎?靠的是红宝书,那女的左手抱着语录,右手是资本论,一开口就是‘只有破坏旧的腐朽的东西,才能建设新的健全的东西’,下一句是‘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余切蒙了:“你不是谈了个美国女朋友吗?”

“美国人就不能反对美国啦?”王锵道,“她穿的胶衫(T恤衫)中间,画着一个长头发像摇滚歌手的男人……知道那是谁吗?”

余切说:“切瓦格拉!”

王锵惊讶道:“你真说对了,就是切瓦格拉!我就知道啊,我那没能碰面的革命战友来了,于是,我和她谈天说地,聊聊主义聊聊阶级啥的……她钦佩我高洁的革命品质,我们的事儿就成了。”

余切这段时间的乒乓球瘾犯了,把西语系两兄弟请来打球,结果没打上两拍,他们聊上了泡外国妞的事情。

确实,一直都是洋枪队打进了四九城,很少有华枪在美国湿地花园来两杆的。

那可不得吹牛逼吗?

美国人是燕大留学生当中,比较特殊的一帮人,他们天真的可怕,又没有老欧洲的道德观。

这可能和六七十年代美国的xing解放运动有关,这些人正是礼崩乐坏的一代。

欧洲地区的尤其是苏联的留学生不容易建立起感情,只有大美利坚,什么枪都有机会试试。

余切问王锵:“你和美国姑娘聊了那么多,是为了什么呢?就为了睡别人?”

王锵头摇得像拨浪鼓:“可不是,我不是那种人!”

俞敏宏问:“那你是为了留学,找人练习口语?”

王锵说:“也不是,我的口语已经接近本地人了,是nativespeaker(母语使用者),你听我给你念一段……”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色山岗上……”

“诶。你可别特么背了,马丁路德金,谁不知道啊!”

王锵抑扬顿挫的背了一段,然后道,“我发现移民制度里面,有一个漏洞,可以让我移民过去,我研究过了……只要她愿意带我去美国,我凑够了机票的钱,我们一旦结婚,就能获得美国的国籍……”

俞敏宏说:“那你的孩子呢?”

“我的孩子一旦在美国出生,也是美国人了。美国有这么一条法律,本土新生儿自动获得国籍……所以很多人拼了命的来美国生孩子。”

俞敏宏说:“你可真下作啊,我万万没想到,你的计谋能这么毒辣!”

王锵不以为然:“美国姑娘获得了革命友谊,而我获得了美国国籍,这不是扯平了吗?以后我就成立个妇科医院,叫新东方,专门把东方的孩子接来到西方生。”

八十年代的美国人,就这么讨厌自己的国家吗?难道真是越战后垮掉的一代人?

余切有点好奇了,“你和美国老百姓接触过吗,你觉得美国人觉得自个儿行吗?”

“不太行,太自由了,太散漫,大家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不愿意为美利坚民族出力。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他们的电视台天天放苏联即将彻底打通亚欧大陆,说他们美国要输了……我们也要输了。老百姓简直是忧心忡忡。”

余切忽然想到了有个美国小说《美国精神病人》,说的是消费主义下对人的异化,成“精神病人”了嘛,这小说是91年发行的,当年就震惊美国文坛,切中了美国老百姓心中的不安。

之后又被改编成电影,大导演大明星来合作拍摄。

如果余切写这么一本小说,提前发出来,在这个美国更不自信的年代,恐怕影响力是很大的。

这是余切第二次想要写英语小说,第一次是看《大西洋底来的人》的时候。

没想到,王锵又继续说,“他们美国人在我们中国特别少,据说一趟飞机能全运走,像咱们燕京这块儿的美国人,互相间都认识,是朋友,如果我成了美国人的男朋友,我也就是他们的朋友。”

“于是签证官也是我朋友,他当然不会为难我了。”

这王锵为了出国,真是什么招儿都想透了,但余切关注的却不是这个,而是问道:“那你知道我们中国的美国人,有没有谁是做出版商的?”

“有啊,露西家里就是出版商啊,他爸爸是美国麦格劳希尔的高管,这个公司在全世界卖各种语言的小说。”

“露西是谁?”

“露西就是我女朋友。咱的红宝书,他们也翻译过。”

卧槽,太逆天了。

很难想象新化社翻译《独立宣言》,尽管这确实有可能发生过。

余切当即说:“以后咱也认识认识你那帮美国朋友,聊聊文学。”

“成,他们就爱这些,但我跟你讲,他们爱红宝书胜过了一切中国文学。”

于是,余切把《美国精神病人》的剧情梗概,写在自己的备忘录里边儿,将来找着机会就写出来,看看有没有办法发出去。

这个露西是燕大留学生,对华有好感,又是出版商高管的女儿,简直再合适不过。

西语系的同志们,确实是有大用啊。

他心里记下了这件事儿,剩下的时间又继续写《大撒把》,不久,复习起英语、高数这些功课。

元旦节是中国最早引进的洋节,八十年代的中国人也过元旦节,燕大这边组织了各种文艺活动,可惜学生们基本没空享受。

《十月》刊邀请余切去参加京城作家的活动,余切都拒绝了,以至于其他作家问起原因来很惊讶:

“啊?余切老师竟然还是个大学生呢。”

元旦过后几天,余切收到了《外国文学研究》的样刊,打开一看,他的《拉美现实主义》就在上边儿,一字不落。

另一边,骆一禾攥着新一期《人民文学》,急匆匆的找余切跑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