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文豪1983 > 第五十三章 作协

文豪1983 第五十三章 作协

簡繁轉換
作者:小时光恋曲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22 22:22:0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十二月下旬,燕京继续下雪。

这个月的降雪格外频繁,余切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满屋子亮堂堂的,让他的眼睛眩晕。

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的放起光来了,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

有人说,燕京一下雪就成了北平,在还没有建起CBD的时代,确实是这么一回事。没有了高楼大厦来分散人的注意力,大雪一盖上,要不是马路上的车和电线杆子,以及大横幅:

——“坚持计划xx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少生优生,靓丽人生。”

都不好判断自己活在啥年代啊!

这项政策,正是在去年才写入基本国策的,之前并没有动真格的,因为中国人口在去年已经破了十亿,按照人口学家的估计,到21世纪,中国会至少有16亿人。

唉,错过了不交罚款生第二个娃的机会……等等,我到底找谁来呢?

马上要到1984,算算啊,余切来燕大已经四个月了。他豪情万丈想出去溜达一圈,一出门太冷,又裹着衣服回来了。

半年他发了俩小说,《高考1977》和《天若有情》,还有一论文《拉美现实主义》。

未发表的,也有一个,《未婚妻的信》,应该要到明年的2月份发表。

尽管天气不太美妙,《天若有情》却仍然在读者群体中火热,这篇小说现在成为了他的代表作,拿奖之后更热了,现在不断有作家写评鉴文章,大多是好的,没有敢说坏的。

远在冀省的一个作家,也写了一篇赏析,叫《华弟其实不存在》,发表在冀省的文学刊物《花山》上。骆一禾拿来给余切看。

文中说:“《天若有情》的爱情虽短暂却热烈,正如小说本身——既是一曲叛逆者的颂歌,也是一声无力的叹息。”

“如果说乔乔这样的女富豪,尚且能从现实中找到对应的话,华弟这样的人物,则实际是不存在的,因为一个内心温柔却有执行力,行事粗犷却细腻敏感,桀骜不驯却又注重细节……这种人是自相矛盾的,或者说,只是针对女性读者而专门刻画出来的人物。”

“使得他同时兼备男性的暴力和女性需要的柔情,并通过小说剧情将这两者都发展到了巅峰,然后借助死亡再次推高……”

“借着对情感的细腻刻画,作者一定是一个很懂女性的人,通过不存在的人,把小说里面的爱情,变得既不是空洞的浪漫化,也不是彻底的现实化……”

什么叫很懂女性啊!我可不是妇女之友。

哥们到八十年代以来,一次流氓都没有耍过。

余切都没看完这评析,就问骆一禾:“是女作家,是不是?”

骆一禾笑道:“被你猜出来了,是屈铁宁——她是美女作家呢,在冀省的《花山》当编辑,有固定工资,平时也写点小说赚钱。”

余切有点惊讶。“她根本不认识我,也不是搞这个题材的,怎么想起来写赏析了?”

骆一禾道,“这就是之前那三板斧中的二板斧……屈铁宁老师,是我们《十月》的约稿作家之一,我们联系了,她自然愿意帮你写了。你说她不认得你?她恐怕是认得你的,你在年轻作家当中已经有名气了。”

“要是知道你长这样啊……哈哈,更认得你了。”

哦,原来是互相吹捧。

屈铁宁这个人余切知道,后来官运亨通,成为了作家中官位最高的人之一。《哦,香雪》就是她写的,据说她感情上比较天真。

野史记载,屈铁宁和写《灵与肉》的张贤良有过一段情,那时两个人都在冀省当知青,然后分了,屈铁宁一直到三十四岁都没结婚,另一个女作家冰心劝她,“女人要等而不是主动找”。

屈铁宁竟然信了,结果折腾到五十岁才结婚。

余切这次来找骆一禾,是为了操作加入作协的事情。

八十年代要加入作协,得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都有两名会员帮你提名,另一个是提交自己已经出版的刊物、作品、小说集等等拿去审核。

对作者的作品字数也存在要求,比如得有二三十万字什么的……但是余切《天若有情》都得了优秀中篇小说选了,自然能网开一面。

“咱这个报上去,是谁在审?”余切问。

“燕京作协。”

“那燕京作协呢?”

“燕京作协就是我们这些人。”

好嘛,那还说什么?等着加入光荣的进化就成了呗。

还有一个作家组织是文联,这个对水平的要求不那么高,主要是进行桶蘸的,经常和妇联残联一起搞活动,硬性要求是首先得是作协成员。

“最快到明年三月份,余切,你就是作协的一员了。”骆一禾激动的说。

骆一禾觉得余切现在无所事事,也可以学其他作家,搞搞文学赏析。“你也可以去评价别人的作品嘛……要是怕得罪了活人,你就去评价死人。”

余切说:“我评价外国人行不行?”

“你说马尔克斯?”

“对,比如马尔克斯。”

骆一禾就想到了,余切还是个拉美文学的研究者。“余切,你还是心心念念你那个拉美现实主义吗?你当时投的什么刊?”

“《外国文学研究》,鄂省那边的。”

骆一禾如数家珍:“《外国文学研究》一般是每个季度的中旬出刊,从鄂省到咱这得近两个星期,你最快到下一周能看到消息。”

“这一周,是你最后的闲日子了,咱燕大的考试结束了吗?你好好准备吧。”

于是,余切回学校继续写《大撒把》,同时陆陆续续的回读者的信。针对《天若有情》在前线的受捧,《军文艺》打算把一些真挚热烈的信件,刊登上去,同时余切这种文艺界主战派代表写的回信,自然也要挑几封刊上去。

就是要表达,社会各界人士对前线的战士们大力支持。

报纸上有消息说,南方邻居正聚集了百万大军,准备来一波大的进攻,所以我们这边对前线的支持也达到了小高峰,形势是比较紧张的。

国家正在努力满足前线的一切需求,炮弹、粮食、医疗……当然也包括了精神需求。

这一时期密集的新闻报道坚决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不断的产生新的战地爱情故事。

一个叫史光柱的战士失去了双眼,被送去魔都的盲文学校,记者们给这位战士戴上墨镜,拍了靓照,最终引来了五百多封求爱信,史光柱和一个燕京本地的姑娘坠入爱河,喜结连理。

史光柱退役后,去了鹏城大学中文系,后来也成为国内第一个拿到中文学位的盲人,是个好结局。

虽然,这并不能代表前线正在经历分手信的大多数就是了,他们还需要更有力量的文学作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