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話漸深,孫權開啟了他的說服計劃:“興霸,你是否願意加入江東,與孤共創大業?”他身為征南將軍,本可高高在上,然而他卻能謙遜有加,誠意十足地向甘寧伸出橄欖枝。
甘寧輕笑一聲,回答道:“多謝吳侯厚愛。寧雖出身微末,但忠義之心未忘。既然受黃祖之托擔任將領,自當效忠至死。”
他的回答再次表明了他的決心。
面對甘寧這等決絕態度,孫權早有預料,他目光轉向剛抵達現場的魯肅。
在那個裝飾華麗、氣氛莊重的寬闊大廳中,魯肅的身影挺拔而堅定,仿佛一棵在風雪中屹立不倒的松樹。
他以莊重而恭謹的禮儀,向甘寧致意,表現出對這位英雄的敬意。
他那銳利的目光如同獵鷹般牢牢鎖定著甘寧,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信念,每一個字都如同一顆顆重磅的炮彈,緩慢而有力地吐露出來:“甘興霸,你的言辭過於絕對。真正的賢者,會謹慎地選擇一位英明的主君。現在荊州的勢力日漸式微,而在漫長的長江流域之中,我東吳的水師無疑是最為強悍的存在。考慮到你與劉璋之間的深仇大恨,加入我們,對你而言無疑是上策。”
隨著這番話落下,大廳內的空氣仿佛凝固,氣氛變得沉重而緊張。過了似乎無窮盡的寂靜之後,甘寧的眼神終於透露出一抹堅決的光彩。
他將目光轉向了孫權,如同電閃般犀利,聲音堅定而響亮:“吳侯,只要你能滿足某三件事情,某願意將忠誠奉獻給您,刀山火海絕不相背。”
聽到這話,韓當的臉上頓時怒火中燒,面色鐵青,他拔出刀劍,怒斥道:“你這廝,竟然膽敢向我們的主公提條件!”而後又轉向孫權說道:“主公,末將願立刻斬了......”
“韓當!”孫權以一種不可動搖的威儀製止了他,眼神中透著深遠和認真,沉聲道:“讓他說。”
甘寧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將他內心深處的願望一一道出:
首先,他希望在未來進攻蜀地之時,自己能夠擔任前鋒,以此展現他的忠誠與無畏;
其次,他希望蘇飛能夠得到寬恕和理解,這是他對老朋友深深的情誼;
最後,他希望能夠繼續指揮自己的部隊,因為他對自己士兵的責任和信任堅不可摧。
面對這些請求,孫權沉默了片刻,他的目光深邃而冷靜,權衡了利弊,最終他同意了甘寧的每一個要求。
於是,兩人目光相交,彼此的眼中都流露出堅定與真誠的光芒。
甘寧的眉頭緊鎖,他的目光落在面前氣度非凡的吳侯身上,內心充滿了複雜的情感。
他深呼吸一口氣,聲音帶著一絲沙啞和感慨地歎道:“吳侯之名聲威震四海,甘寧雖是一介草莽,卻也是如雷貫耳。如今得幸親眼目睹,才知其盛名之下,確無虛士。在下自問何德何能,竟讓吳侯如此費心施以援手?若某繼續固步自封,未免顯得過於不識時務。只是,曾於亂戰之中不慎傷及吳侯的愛將……”
他的話還未說完,便被一陣豪爽的笑聲打斷,那是坐在高位上的孫權,他的笑聲中透出無比的寬厚與豁達:“哈哈哈,興霸兄,此事何足掛齒!”孫權的聲音溫和而堅定:“你所傷之人乃是我江東赫赫有名的勇將凌操。英雄對戰,勝敗乃兵家常事。況且他現已回家養傷,不日便可痊愈。昔日你們各為其主,今日則同為江東效力,往事已矣,不必耿耿於懷。”
感受到了孫權對自己的高度信任和重視,甘寧心中的石頭終於落地,他知道這位吳侯的胸襟遠非旁人可比,尤其是那心胸狹窄的黃祖。自己之前所提出的三點要求,在孫權眼中似乎並不為難,全都得到了欣然的允諾。
思及至此,甘寧不禁心懷感激,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他雙腿一彎,莊重地跪倒在冰涼的地板上,頭垂得幾乎觸及地面,聲音堅定而有力:“甘寧願終身為吳侯馳騁沙場,赴湯蹈火,絕不退縮半步。”
看著這一幕,孫權心中喜悅難以言表。他親自上前,雙手扶起甘寧,面帶笑容地說道:“來人啊,快帶甘將軍下去梳洗更衣。再傳孤的令,召集府中諸將速來此地,我們要為甘將軍的加入擺開宴席,共慶這份難得的喜事。”
甘寧在親衛的引領下離去,心中暖流湧動。
待到傍晚時分,甘寧的新府邸裡燈火通明,熱鬧非凡。美酒佳肴鋪滿了案桌,歡聲笑語回蕩在空氣中。甘寧與凌操兩位英勇的將領再度相見,兩人的交談中充滿了對未來並肩作戰的期待與興奮。
隨著宴會進行到**,甘寧趁著酒意上湧,向孫權詢問著接下來的計劃:“吳侯英明神武,此番能夠攻取西陵,實屬不易。不知接下來有何打算?”
孫權放下酒杯,目光如炬,語氣堅定而又充滿了雄心:“孤的目標不止於此!下一步,孤準備一舉收服荊南之地,穩固基業,再佔領荊州全境,全據長江!”
聽此豪言壯語,在場的眾將無不振奮,他們紛紛舉杯相應,氛圍一時間達到了頂點。
魯肅和周瑜兩位智謀高超的謀士聽到孫權這番話,心中湧起了難以言喻的激動。他們知道,孫權心中的戰略宏圖已經成形,這意味著他們的眼光沒有出錯,他們選擇追隨的這位領袖,有著超越常人的遠見與膽略。
甘寧,這位剛剛投入孫權麾下的猛將,意識到自己還沒有為新主立下任何戰功,心中急切地想要證明自己的價值。於是,他毅然決然地站出來,聲音中帶著一股不甘落後的熱情:“若吳侯不嫌棄,某願意擔任先鋒,帶領手下的兒郎們,在戰場上為您效犬馬之勞。”
孫權對甘寧的請命表示了認可,他點頭應允,並且立即下令,指派甘寧率領其原本手下,再加上孫權親自調配的水軍中的五百名精銳士兵,組成一支千人的隊伍,隨時待命在孫權身邊,隨時準備奔赴戰場,為東吳的輝煌再添新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