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歷史上,十常侍實際上有十二個人,分別是: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栗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
這些人都是在東漢靈帝時期操縱政權的宦官。其中,趙忠是安平人,東漢末年宦官,與張讓一起備受漢靈帝的寵信和重用。
因為李膺等人的案件牽涉到一些宦官的子弟,使得宦官們大多感到畏懼,請求桓帝按照天時大赦。
桓帝於是下詔大赦天下,李膺也被免官回鄉,住在陽城山中。
天下的士大夫都認為李膺的道德高尚,朝廷汙穢肮髒。
不久,太尉陳蕃被免職,朝廷和士大夫都有意要李膺出任太尉。
荀爽擔心李膺名氣太高而惹禍,想讓他容忍保全性命於亂世,寫信給他,勸他最好能隱居不仕,來躲避禍亂。
在此期間,海內追求高風亮節的人便互相標榜,為天下名士定出標號。
其中,李膺與荀翌、杜密、王暢、劉佑、魏朗、趙典、朱寓七人並稱為“八俊“。
永康元年,桓帝駕崩,漢靈帝即位,陳蕃任太傅,與外戚、大將軍竇武共同主持朝政。
陳蕃、竇武合謀誅殺宦官,任用天下名士,以李膺任長樂少府。
不久,陳蕃、竇武的密謀泄露失敗,李膺等人又被免官。
建寧二年,第二次黨錮之禍發生,朝廷開始逮捕與之有牽連的黨人。
同鄉人對李膺說:“可以走了。“
李膺回答說:侍奉君主不躲避災難,有罪不逃脫刑罰。
這是我的節操。
我已經六十歲了,死和生都由命中注定,能跑到什麽地方去呢?
便主動到朝廷詔令指定的監獄中去,被拷打而死。
他的妻子兒女被流放邊境,他的門生、故吏和他們的父兄,都被禁錮,不準做官。
陳蕃的祖父曾任河東太守。
陳蕃最初在郡裡任職,被推舉為孝廉,授郎中。
因為母親去世,辭官居喪。服喪期滿,刺史周景召他為別駕從事,因與其意見不一,棄官而去。
後來被公府征辟,又被舉為方正,都不到。
太尉李固上表薦舉陳蕃,於是授職議郎,再升為樂安太守。
當時,李膺任青州刺史,治政嚴猛,有威名。
青州屬城官吏聽到消息的,都自己要求離去,只有陳蕃因為政績清廉,獨自留下。
郡人周璆潔身自愛,前後郡守屢次招請,都不肯前往。
只有陳蕃能夠招他去。
陳蕃稱他的字,而不叫他的名,非常尊敬他。
特別為他安一張床,周璆走了,就把床懸起來。
百姓趙宣葬親卻不閉墓道,自己住在裡面,服喪二十多年,鄉邑都稱他的孝行,州郡幾次禮請他。
郡裡把他推薦給陳蕃,陳蕃問到他的妻女,知道趙宣的五個子女,都是居喪期間生的。
陳蕃於是大怒說:“聖人製禮,有品行道德的人,都得遵守;不肖的人,也應努力做到。而祭祀不須次數太多,太多了,反而不敬。你現在睡在墓中,在墓中養兒育女,欺世盜名,迷惑群眾,汙辱鬼神,豈有此理!“
於是辦了他的罪。
大將軍梁冀大權在握、威震天下,當時派人送信給陳蕃,請陳蕃辦私事。
送信的人無法見到陳蕃,於是假托他事請見陳蕃,陳蕃發怒,將其打死,因而獲罪,被降為修武縣令。
稍得升遷後,任尚書。
當時零陵、桂陽山賊造反為害,公卿商議要遣軍隊剿平,漢桓帝又詔令州郡,權宜推選孝廉、茂才。
陳蕃上疏辨駁說:以前高祖(劉邦)創立大業,海內人民如釋重負,官吏撫養百姓,如同自己的兒子一樣。
現在二郡的老百姓,都是陛下的孩子,導致孩子們為害的原因,難道不是當地官吏貪汙暴虐造成的嗎?
應該嚴厲責成三府,暗暗考核刺史太守縣令長,發現那些為政乖亂,殘害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揭發。
另選清正賢明、廉潔奉公,能夠宣揚法令,愛護百姓的人去代替他們,這樣可以不必煩勞大軍,盜賊自然會平息啊!
另外,三署的郎官兩千多人,屬官超過規定限額還未加任用,隻應選擇好的授予官職,那些昏庸不法的應挑出來不要他們。
這樣,哪裡還要您下詔權宜推舉人才,因而助長請托的風氣呢?
因此上疏而得罪了漢桓帝的近臣,被外放為豫章太守。
陳蕃性情嚴肅方正,不接待賓客,士民也敬畏他的清高。
征召他任尚書令時,送行的人都不敢走出外城門。
延熹二年,升任大鴻臚。適逢白馬縣令李雲上疏直言勸諫,漢桓帝大為震怒,李雲應被處死,陳蕃上書救李雲,因而獲罪被罷免回家。
又被征為議郎,幾天之後,升任光祿勳。
當時,封爵賞賜超過制度,皇宮內的寵臣外戚,權勢很盛,陳蕃於是上疏勸諫說:臣聽說奉事社稷的人,一切為了社稷;奉事人君的,一切為了得到人君的歡喜。
現在臣蒙陛下恩寵,位列九卿,見到陛下有處理不妥的地方而不勸諫,那就不過只是圖得陛下的歡喜而已。
諸侯上象二十八宿,垂象在天,下應分土,藩屏王室,高祖約法,不是功臣不得封侯。
可是,聽說您追記河南尹鄧萬世的父親鄧遵的微小功勞,重新授給尚書令黃雋先人已斷絕的爵位,內侍們通過不正當的途徑得到封邑,左右的寵臣無功受賞,授予官職不考慮實際能力,裂土分封未考核實際功勳,以至一家之內,封侯的有好幾人,所以日月失度,陰陽錯亂,稼禾不熟,民財不豐。
臣知道封事已經進行,說了也無濟於事,但衷心希望皇上到此為止。
另外近年征稅,百姓十分之五六受到傷害,導致萬人饑寒,生活困難。
然而宮女數千,吃肉穿綺、油脂粉黛等各種開支不可統計。
俗語說:'盜不過五女門',是因為女兒多使家裡貧窮。
現在後庭宮女,難道不會拖累國家嗎?
所以傾宮的宮女出嫁了,天下的風氣也轉變了。
楚女在西宮發愁生怨,把她們收在一起,而不親近,一定要生憂愁之感,招致並隔水旱之困。
監獄是用來禁止違法亂紀的,官吏要稱職治理。
如果執法不公平,做官的不得人,國家的政治就要遭到損害。
使天下的人都說監獄是由於民怨而興起的,爵位是因為行賄才得到的。
不又臭又髒,哪裡飛來蒼蠅呢?
您應采訪得失,擇忠從善,下詔把選舉人才這類事交給尚書、三公辦理,使獎賞處罰,各有主管,這難道不是值得慶幸的嗎?
漢桓帝采納了他不少意見,並放出宮女五百人,隻賜封黃雋為關內侯,鄧萬世為南鄉侯。
延熹六年,漢桓帝駕臨廣成苑圍獵,陳蕃上疏勸諫說:臣聽說帝王到苑囿狩獵,只在仲秋祭祀天地的時候。
順應時節,操練武備射殺禽獸,有助祭祀,用來推崇孝敬之情。如果違反這些,就算是放縱無度了。
所以皋陶教訓舜'無教逸遊',周公教訓成王'無盤於遊田'。
虞舜、成王尚且要以此為戒,何況德行不及二主的呢!
天下太平的時候,還要有節製,何況現在有'三空'的困厄呢。
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這就所謂'三空'。
加上用兵不止,四方百姓流離失散,這正是您傷心憔悴,夜不能入睡的時候,怎麽能耀武揚威,醉心於車馬馳騁的場面呢。
又,初秋多雨,是百姓開始播種的時機,反而要他們驅禽趕獸,從事開辟道路的勞役,這不是賢明聖君體恤百姓的心啊。
齊景公想去琅邪觀海,晏子對齊景公敘述了百姓不愛聽旌旗輿馬的聲音,搖頭皺眉的情況,景公因此不去了。
周穆王想周行天下,任心所為,到處都有他的車轍馬跡,祭公謀父為他讀《祈招》之詩,用以阻止他的這種思想。
真正痛惡遊樂的害人啊!
奏書送上,漢桓帝並沒有采納。
自從陳蕃任光祿勳後,便同五官中郎將黃琬共同掌管官吏的選舉,不偏袒權貴,因而被豪門子弟誣陷控告,獲罪罷官回家。
不久,征召為尚書仆射,轉調太中大夫。
延熹八年,代楊秉為太尉。陳蕃辭讓說:不過誤,不遺失,循用舊典文章,臣不如太常胡廣;辨別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政,解說五典,臣不如議郎王暢;聰明豁達,文武全才,臣不如弛刑徒李膺。
漢桓帝沒有聽從陳蕃的辭讓。
中常侍蘇康、管霸等人再次被起用時,排擠誣陷忠良大臣,彼此阿諛勾結。
大司農劉佑、廷尉馮緄、河南尹李膺都因違背漢桓帝意旨而受到懲處。
陳蕃借朝會之機,堅決為李膺等人申訴,請求漢桓帝寬免他們,提升他們的官爵。
反覆申訴,詞意懇切。
漢桓帝不聽從,陳蕃因此流淚起身而出。
當時小宦官趙津、南陽惡霸張汜等人奉侍宦官,仗著他們的權勢作惡犯法,太原、南陽二郡太守劉瓆、成縉審訊他們,雖有漢桓帝赦免他們的命令,但仍然訊問到底,處死了他們,宦官們對他們懷恨在心。
官吏秉承意旨,於是上奏漢桓帝,認為劉瓆、成縉罪當處死。
而山陽太守翟超沒收了中常侍侯覽的財產,東海相黃浮處死了下邳縣令徐宣,翟超、黃浮都受了髡鉗之刑,被押往左校勞役。
陳蕃和司徒胡廣、司空劉茂一同勸諫漢桓帝,請求赦免劉瓆、成縉、翟超、黃浮等人,漢桓帝對此不滿,有關部門因而彈劾他們,劉矩、劉茂不敢再說什麽了。
陳蕃於是獨自上疏說:“臣聽說齊桓公修霸業,主要在修治內政,《春秋》對於魯國微小的過錯,也一定要寫上去,應當先自己修養好,然後才可以要求別人。
現在賊寇在外猖獗,是四肢的病痛;
但內政紊亂,卻是心腹的禍患。我睡覺睡不著,吃飯吃不飽,實在擔心一天比一天親近您身邊的人,進獻忠言的人日益被疏遠,內部禍患越來越嚴重,外部災難正在加深。
陛下以列侯身份繼承皇位。
小家蓄產百萬的財富,子孫還恥於失去先人的產業,何況產兼天下,受之先帝,而想懈怠不自重嗎?真的不愛惜自己,不應當想想先帝得天下的勤苦嗎?
從前梁冀一門五侯,禍害遍天下,上天啟發您聖明的思想,把他們收捕處死,天下的輿論希望社會稍得平安。
那些明顯的鑒戒就在眼前,覆車的教訓猶如昨日,可是宦官的權勢,又互相鼓動勾結。
小宦官趙津、惡霸張汜等人任意貪汙、殘暴,阿諛奉承您左右的寵臣,前太原太守劉瓆、南陽太守成縉,收捕處決他們,雖說赦後不當處死,推求他們的真心,在於為您除去虛假。
那麽您又有什麽可生氣的呢?
小人道長迷惑了您,使您大發雷霆。
如處刑責罰,已經太過了,何況處以極刑致令殺戮呢?
另外,前山陽太守翟超、東海相黃浮奉公守法,疾惡如仇。
翟超沒收侯覽的財產,黃浮處決徐宣,兩人都因此獲罪受刑,得不到您的赦免寬恕,侯覽為非作歹,隻沒收他的財產已屬萬幸,徐宣犯有罪過,死有余辜。
以前丞相申屠嘉叫來文帝寵臣加以斥責,洛陽令董宣當面斥責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文帝向申屠嘉請求免殺鄧通,光武帝還重賞了董宣,沒有聽說對這兩位大臣因獨斷專行而加以處罰。
現在您身邊的那些小臣們,惡意傷害黨人,隨便羅織捏造罪名,致劉瓆、成縉於冤獄。
聽到臣的這些話,您的寵信又要號哭申訴了。
您應該斷絕堵塞內侍寵臣乾預政事之源,接受尚書們到朝廷和尚書省辦公,公卿大官每五天朝會一次,選用清正高尚的人,罷免斥退邪惡之流。
這樣,天在上和順,地在下潤洽,美好的符瑞難道還遙遠嗎?
您雖厭惡臣的話,但凡是幫人主的,都有自強的心,所以敢於冒死陳奏。
漢桓帝看了他的奏章,更加惱怒,一點也沒有采納。
朝廷中有不少人怨恨他,宦官也因此更加痛恨陳蕃。
他選舉出人才送上奏章,宦官立即借漢桓帝的名義斥責退回,他屬下的長史以下許多官吏多被借故治罪,但因為陳蕃是當代名臣,還不敢加害他。
延熹九年,李膺等人由於黨錮之禍被關進監獄受審。
陳蕃因而上書極力勸諫說:臣聽說賢明的國君信賴輔佐大臣,亡國之君不願聽大臣的直話。
所以商湯、周武王的成功,是因為有伊尹、呂望這樣的賢臣;
夏桀、商紂的昏亂,以致滅亡,是因為不得其人。
由此說來,君王是首領,臣子是股肱,同體相互為用,為好為惡。
臣看到前司隸校尉李膺、太仆杜密、太尉掾范滂等人剛正清白,死心塌地的為了國家。
因為忠直,違反了您的意旨,橫遭拷打審訊,有的被禁錮隔絕,有的或死去、或流放到他們不該去的地方。
堵住天下的嘴,將天下的人變成聾子瞎子,這與秦朝焚書坑儒有什麽區別?
從前周武王滅了商朝,在商朝忠臣的家門樹立標志,為他們培修墳墓。
現在您執掌大政,首先殺害賢明忠誠的大臣,對待好人為什麽這樣刻薄,對待壞人為什麽又那樣優厚?
讒諂之人花言巧語,似乎說得實在,使聽的人迷惑,看的人迷糊。
吉凶之見,在於識善,成敗之機,決定於聽言。
人君統管國家的大政,掌握四海之內的綱紀,舉止進退不可違背先聖的法度和道德規矩。
錯話出口,就會擾亂四面八方,何況用有髡刑治無罪於獄中,殺無辜於街市呢!
從前夏禹巡狩蒼梧,看見街上殺人,就下車哭著說:'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所以夏禹很快就興盛起來。
另外,青州、徐州炎熱乾旱,五谷不收,百姓背井離鄉,連粗糧也不夠吃,然而宮女充滿後庭,國家財富為她們花費淨盡,外戚私門,貪財受賄。
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俸祿與公室無關,政令出於大夫'。
從前春秋之末,周朝的德澤衰微,幾十年沒有見到什麽災異,這是為老天爺所拋棄了。
老天爺對於漢朝還是眷念不忘,所以頻繁示以災變,啟發陛下。
鏟除妖人孽種,關鍵在您加強自己的修養,臣居三公之位,擔心自己責任重大,不敢空受俸祿,貪生保命,坐觀成敗。
臣的建議如蒙采納,即使殺了臣,身首異處,臣也不以為恨。“
漢桓帝不滿陳蕃說話直切,於是借口陳蕃辟舉選用人才不當,罷免了他。
當時,海內追求高風亮節的人便互相標榜,為天下名士定出標號。陳蕃與劉淑、竇武合稱“三君“。
永康元年,漢桓帝駕崩,竇皇后執掌朝政,下詔書說:百姓生來就要立君,以管理他們。
還必須有賢良的輔佐大臣,來鞏固王家大業。
前太尉陳蕃,忠誠清正,為人坦蕩,現在任命陳蕃為太傅並管理尚書台事務。
當時剛遭國喪,還沒有確定皇位繼承人,各位尚書害怕觸怒朝中權臣,都假稱有病不上朝辦事。
陳蕃寫信責備他們說:古人講究節操,侍奉去世君主的態度如同他還活著一樣。
現在皇嗣還沒有定下來,政事日益緊迫,諸君為什麽拋棄國家的苦難不管,在家躺著休息呢?
從'義'方面來講已經很虧缺了,哪能談得上'仁'呢?
各位尚書惶惶恐怖,都前往尚書台辦公。
建寧元年,漢靈帝即皇位後,竇太后再次下詔表彰陳蕃:“獎功以勸善,表揚義烈以激勵風俗,沒有不報之德行,正如《大雅》所詠歎。
太傅陳蕃,輔佐先帝,擔任京官多年,既忠且孝,德行為本朝第一,直言忠諫,到老不輟。現在封陳蕃為高陽鄉侯,食邑三百戶。
陳蕃上疏辭讓,說:使者到我家,授我高陽鄉侯印綬,我真是恐懼不知如何是好。
我聽說謙讓,這是立身的光采,德行的顯著。
然而不敢盜取為名,我想割地封侯,主要表彰功德,我反覆思考,前後歷任職務,並沒有特別好的功績,合也食祿,不合也食祿。
我雖說沒有廉潔之行,還是羨慕'君子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的高尚品德。
如果受爵不辭讓,厚著臉皮接受,使皇天震怒,災害降於老百姓,我也置身何處呢?
隻想皇上可憐我老朽,戒在貪得。
竇太后不許,陳蕃一再堅決辭讓,前後遞上奏章十次,終於沒有受封。
當初,漢桓帝想立寵愛的田貴人為皇后,陳蕃認為田氏出身卑微,竇氏是良家大族,爭立竇氏很堅決,漢桓帝不得已而立竇氏為皇后。
所以竇太后執掌朝政後,重用陳蕃。
陳蕃和竇太后的父親大將軍竇武同心盡力,起用名流賢士,共同參與國家政治,天下之士無不伸長脖子盼望天下太平。
然而漢桓帝的乳母趙嬈早晚都在竇太后身邊,中常侍曹節、王甫等同她勾結,討好竇太后。
竇太后信任他們,多次下詔令,給他們封爵授官,而他們的爪牙大都貪婪暴虐,陳蕃常常痛恨這幫人,決心消滅宦官。
正好竇武也有謀劃。
陳蕃認為自己既順從人們的心願,又對太后有過功德,認為自己的目的一定可實現,於是先向太后上疏。
說:臣聽說說話不正直,行為不端正,那就是欺騙上天,辜負世人。
直言盡意,會受到那群凶惡壞人的仇視,馬上會招致大禍。
掂量兩者,我願得禍,不敢欺騙上天。
現在京師輿論沸騰,道路喧嘩,說侯覽、曹節、公乘昕、王甫、鄭颯等人與趙嬈夫人等各位宮中女官一起擾亂天下,追隨他們的升官,反對他們的就受到懲罰。
現在滿朝大臣就像河中的浮木,東漂西浮,貪圖祿位,懼怕被害。
您不久前開始攝政的時候,順從天意,實行誅罰、蘇康、管霸都被治罪處死。
當時天地清明,人、鬼都高興,為什麽才過幾個月您又放縱左右侍從?
大惡大奸,沒有比他們更厲害的。
如果現在不馬上處決他們,一定會發生變亂,危害國家,禍害實難逆料。
希望把臣的奏章給您左右的人看,並讓天下那些壞家夥知道我痛恨他們。
竇太后沒有采納,百官聽說後沒有不震驚的。
陳蕃因此與竇武商量誅滅宦官。
事情泄露時,曹節等人偽造竇太后的命令,殺了竇武等人。
陳蕃當時七十多歲,聽說變亂發生,率領屬官和學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衝進承明門,振臂高喊:“大將軍忠誠衛國,宦官造反叛亂,怎麽說竇氏不守臣道呢?“
王甫當時從宮裡出來,正好聽到了他的話,就斥責陳蕃說:先帝剛剛去世,陵墓還未修成,竇武有什麽功勞,而兄弟父子一門三人封侯?
另外,他弄走很多宮女,飲酒作樂,一月之內,搜括財富以億計。
大臣如此,這是臣道嗎?你是國家的棟梁,徇私枉法,結成朋黨,還到哪裡捉賊子?
於是命令逮捕陳蕃。
陳蕃拔劍大聲喝叱王甫,王甫的兵士不敢靠近他。
於是增兵包圍陳蕃等人幾十層,逮捕陳蕃,關進宦官掌管的北寺獄中。
宦官的隨從騎士對陳蕃又踢又踩,罵陳蕃:“死老鬼,你還能裁減我們的人員,剝奪我們的額外收入嗎?“
當天就殺害了他,把他的家屬流放到比景縣,宗族、門生、舊部屬都免職禁錮。
陳蕃的朋友陳留人朱震當時為銍縣令,聽到消息,棄官哭祭陳蕃,收葬陳蕃的屍體。
把陳蕃的兒子陳逸藏在甘陵境內。
事情被發覺後,朱震被捕入獄,全家人被關押起來,朱震受嚴刑拷打,但他寧死不說出陳逸的去向。
陳逸因而得以逃脫。
張讓,河南禹州人,靈帝朝“十常侍“之一。桓帝、靈帝時,歷為小黃門、中常侍等職,封列侯。
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 靈帝極為寵信,常謂“張常侍是我父“。
中平六年,何進謀誅宦官,事泄,他和其余幾個常侍設計伏殺何進。
袁紹、袁術等人聞何進被殺,入宮殺盡宦官,張讓走投無路,投水自盡。
張讓少年時在宮廷中做事,漢桓帝時任小黃門。
趙忠因為參加誅殺梁冀功封都鄉侯。
延熹八年,黜為關內侯,食本縣租千斛。
漢靈帝時張讓、趙忠一起升為中常侍,封為列侯。
與曹節、王甫等人內外一氣。曹節死後,趙忠兼任大長秋。
張讓有監奴主管家務,勾結權貴,收受賄賂,威名很大。
扶風人孟佗,家產富足,同張讓的監奴結為朋友,竭自己所有送給監奴,沒有剩下一點自己所愛的東西。
監奴感激他,問孟佗:“您有什麽要求呢?我都能為您辦啊。“
孟佗說“:我只希望你們為我一拜而已。“
當時請求見張讓的賓客,經常在門口停著數百上千輛車子。
孟佗那時也去見張讓,因為後到,不能進去,監奴就率領各奴仆在路上迎拜孟佗,並且共同抬著他的車子進門。
賓客們大為驚奇,認為孟佗和張讓很相好,都爭著用珍寶奇玩賄賂他。
孟佗分一些給張讓,張讓大喜,讓孟佗當了涼州刺史。
這時,張讓、趙忠及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栗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十二人,都任中常侍,封侯貴寵,父子兄弟分布州郡當官,貪汙殘暴,是百姓的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