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游戏竞技 > 傻子怪才传奇人生 > 第530章 南海神庙的香火

傻子怪才传奇人生 第530章 南海神庙的香火

簡繁轉換
作者:刘荆洪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2-24 10:24:34 来源:源1

刘傻子教授说:“在仰韶早期的156座房址中,均出现了圆形和瓢形灶炕,并有保存火种的火种罐。这说明,中华先民很早就掌握了人工取火、保管火种和用火技术,但由于早期的房屋离不开草木建筑材料,一旦失火,危害极其严重。所以早期的中华先民还没有在房内用火的习惯,只有进一步了解火的性质,掌握了更加全面的用火技术以后,才敢于在房内用火。发展提高用火技术正是祝融氏部落的传统。”

张洪德教授说:“大家见过北方的炕没有。室内靠近门道处,有一口径为1.12米的圆形灶坑,接近门道处有一地穴开一直径0.3米的通风洞直通入灶坑内,并在对准通风洞的另一壁开一直径为0.25米、深0.31米的洞穴,内置一夹砂粗红陶罐,作为存火种之用。门道由3级台阶组成,绕灶坑两侧可直通入室内。”

沈明贵说:“如此设置灶坑作用有三:一是利于防止野兽侵袭。当时周围是原始大森林,野兽出没,对人威胁很大。晚上人们休息入睡后,野兽出没。当它来到房屋门口,见到一大堆火就会被吓跑了。二是门口通风,并且灶坑置有通风洞,火不仅容易燃烧,而且火势旺。三是门口有火,能够防止冬天冷空气入内,不但房内温度高,而且暖和。”

于张喜说:“沈聪明编辑说起什么都是一套一套的。”沈聪明听了赞扬,更是兴奋,接着说:“由此可见,灶坑相当复杂,在当时是房屋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了它,房屋才成为人们温暖的家。发展如此复杂的灶坑设施并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完成的,这应该就是祝融氏事迹广为流传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说,祝融氏还有一个贡献,使住房变成了温暖的家。”

黄梅说:“我现在明白了,祝融这个《山海经》神话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他住在昆仑山的光明宫,为人类传下火种,教人类用火方法。可是,我不明白,祝融是火神,怎样兼任海神的呢?”

程萍编辑简略回答说:“古人认为,南方属火,火又是光明的象征,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为一神。关于南海神是祝融的说法,最早见于唐朝韩愈所写《南海神庙碑记》,我想让机器人潘小虹来回答吧。”

杨扬导游说话了:“先生们、女士们,大家好!我现在谈谈南海神庙与祝融。”

——南海神庙坐北向南,庙宇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3万平方米。是明代建筑风格,恢宏壮观且古朴大方。庙外有“海不扬波”的石牌坊。南海神庙门前有石牌坊,额题“海不扬波”。庙中保存有历代的许多石刻。还有华表、石狮、韩愈碑亭、开宝碑亭、洪武碑亭、康熙万里彼澄碑亭等附属建筑,构成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庙中还保存汉代和明代的铜鼓和制钟,以及南海神玉印等重要的文物。还有木棉树、相思树等古树名木。这里存放的汉代铜鼓是中国现存三大铜鼓之一。

黄梅导游说,庙西一小山岗上有“浴日亭”,宋元时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处。庙宇的主体建筑沿着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头门、仪门、礼亭、大殿、昭灵宫共五进,一进高于一进。其他附属建筑均以五进为中心,左右对称。这是较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建筑。

杨扬导游说,广州南海神庙被认为是华夏海路的发祥地而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其实,南海神庙更是一处民俗文化遗址,是中国关于海神信仰保存至今、史料记述最完备、庙宇建筑最宏大的古迹。修复前大殿仅存殿堂,如今其主体建筑是一座五进的殿堂,由南至北依次为头门、仪门及复廊、礼亭、大殿和昭灵宫。

黄梅导游说,自原始社会以来,人们就有巫祝祭祀活动,先是自然崇拜,继而祖先崇拜。到了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实际上相当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上古帝王就有巡狩方岳的传统,当时主要活动在中原一带,根本没有见过大海。

刘傻子教授说,自夏朝建立国家以后,君权神授的思想逐渐完成,历代帝王出于对政权报本知谢的需要,有祭日月山川的习俗;同时,还通过这些活动使人们对君主政权知敬知畏,达到神道设教的效果。当时,东海南海尚属于东夷、百越等未开化民族居住范围,西海北海更遥不可及,夏商周的各代统治者只是象征性地对东南西北四海遥祭。

黄梅导游说,到了秦汉以后,秦始皇对中国版图的统一,使中原文化直接影响到东夷百越,出现了“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的一统局面。封建皇权直接触及东海南海海岸,形成于内陆的中原文化感受到海洋的广大,但由于封建权力的中心在黄河中游内陆地区,封建皇帝及其代表也只是象征性地在中原一些山丘筑坎朝四方祭海。

杨扬导游说,在“川”神中,人们最先崇拜的是河神,因为中原文化发端于黄河流域,人们对黄河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古代有祭河伯的习俗。随着中原文化逐渐扩张到沿海,对海的崇拜也随着皇权力量的延伸而盛行。因为海洋之大令人生畏,所以秦汉时期祭海用的是侯一级的礼仪,比河伯要高一个档次。

刘傻子教授说,关于南海神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末期有关袁绍的传说中。据传袁绍在官渡时,见一白袍年轻人,袁问其为何许人,下属答曰:南海君。从这一记载看,南海神当时还不被众人所知,其地位也不高。一直到隋开皇年间,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隋文帝下诏于近海立祠祭四海,在广州建南海神庙时,也只是笼统地提到建祠祭南海,当时用的乃是侯一级的礼仪,并未提到南海神为何许人。

遍查古代文献,了无可考。在韩愈稍前的张九皋所写《册祭南海神记》有“冲融浮天,汗漫吐气”之句,这本是写海景的诗,韩愈所言“祝融”是否“冲融”之误传,这也是值得注意的。由于韩愈碑一直立于庙中,南海神为祝融的说法也就广泛流传开来。南海神祝融是中国惟一以有历史记载之祖先命名的海神。

据《淮南子》载,祝融是黄帝六大辅相之一。黄帝南巡,难于分清方向,派祝融“辨乎南方”。由此而命祝融管理南方事务,其封地为楚(今湖南、湖北及安徽、江西部分地区),建宫于湖南衡山祝融峰,所以祝融被认为是南方人的始祖。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南方属火,因而祝融兼管天下“火事”,有传说其在帝喾时曾任“火正”。现在民间还将起火称为“祝融君光临”,即源于此。

那么,祝融又为什么做了南海神呢?现有的文字资料记载,无不以韩愈碑所言为依据,似无更早资料佐记。这可能与三国两晋至隋唐间长江中游(即楚地)居民南徙岭南有关。移民们来到一个新城,面对海上变幻莫测的波涛,糅合岭南先民们已有的海神信仰,幻想着冥冥中有一位海神在主宰海事的同时,希望这位海神就是长期以来保护自己的老祖宗祝融。因为祝融本来就受黄帝命有司南之职,南海在楚地的南方,自然也应该归这位老祖宗管领了。

张洪德教授说:“南海神主要是隋唐以后受到特别推崇,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岭南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民的南迁增多,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荆楚属民对南方始祖祝融的崇拜,影响到了广东沿海一带。

“二是由于西汉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因中原战事频繁,政权分割而受阻,推动了广东沿海路的开辟与发展,海上贸易为广州地区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条件,海事活动的增多,推动了封建政权对南海地区的重视及民间对南海神崇拜影响的扩大。

“三是韩愈的《南海神庙碑记》明确指出“南海神次最贵”,此碑成为人们考证南海神庙最原始的资料之一,被中央和地方统治者多次引用,民间传颂甚广,使南海神崇拜活动历久不衰;同时,后来的苏东坡、汤显祖、陈献章等著名文士的游历及题刻,也为南海神庙影响的扩大起到了推动作用。”

黄梅导游说:“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海神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建筑群。该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以后历代有重修扩建。现存的是清代建筑,但仍保留隋唐时代的规模和建制。1988年起,政府也曾对南海神庙作过三次较大的修复,现已基本恢复了庙宇的古貌。”

杨扬导游说:“从唐代开始,南海神庙便香火日盛,各朝代政府也派人前往管理庙事。事实上它已成为四海神庙中香客最多、地位最高的一个,这主要是由广州海上贸易日益发达的地位决定的。中国古代海路从西汉时就已经开始形成,到了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尤其是唐代,从广州出发的贸易船队,经过南亚各国,越印度洋,抵达西亚及波斯湾,最西可到达非洲的东海岸。明清之后更远至欧美了。这条航线长达1万多公里,沟通了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