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軍大將左右入帳,問:“這個漢朝人如此囂張,不知何人?”
中軍大將道:“此乃玄菟郡新任郡司馬公孫虎。”
次日平明,高句麗人擂鼓進軍。此時,公孫虎所部除鐵甲兵器外,已換高句麗人服飾。高句麗左右兩翼各千騎,分別朝童山、賀突部壓上,童山、賀突先以騎射對陣,旋即分別向左右反迂回衝向敵陣。公孫虎見狀,笑道:“列陣拚殺,元稚不過如此!”遂督本部騎兵朝元稚中軍殺去。
元稚中軍列陣於土阜緩坡之上,前一層是休利五屯鋼矛兵,中一層是伏羅一屯長刀兵,後一層是衛康五屯弓箭手。土坡底處,早被元稚連夜挖出一道溝,深半米,寬兩米。待公孫虎騎兵衝來,縱馬躍過的,因臨上坡,速度立減,沒有躍過的,駐馬盤桓,被後面騎手一衝,騎陣遂亂。與此同時,被衛康弓手三段連射,傷亡數十騎。中有勇者衝上緩坡,又被休利部丈八鋼矛刺翻倒地,接著伏羅屯長刀巨刃揮出,任你甲厚兵硬,重力打擊之下,俱不能擋,頃刻之間,砍殺近百騎手。後面公孫虎騎兵紛紛後撤。
此時童山、賀突各自率部穿插回歸本陣,後面高句麗騎兵見公孫虎騎兵敗退,亦勒住騎陣,暫停追擊。童山大笑:“遊擊騎射之法,今信矣!”
公孫虎大怒,令高句麗弓手出陣,逼迫元稚各部退至土阜之頂,令高句麗騎兵牽製童山、賀突遊騎,令高句麗步兵把土阜圍住,道:“賊子人少,已然箭盡力竭,速攻剿殺!”
高句麗中軍大將道:“土阜仰坡,不利騎戰,不如就此圍困,以待時變!”
公孫虎道:“元稚狡詐,時久恐生變故,趁其力竭窮途,此時不殺,更待何時?”遂親率本部300余騎衝殺上去。高句麗大將無奈,命步騎各500,跟隨公孫虎衝殺。
童山、賀突所部被高句麗騎兵牽製,眼見公孫虎騎兵衝上土阜,死命衝殺,掙脫不得。
此次衛康弓手果然再無放箭,公孫虎大喜,率眾猛衝,眼見即至坡頂,衛康弓手突然甩出200余隻活雞。那些活雞撲撲棱棱、咯咯噠噠飛向公孫虎騎陣,戰馬受驚亂竄,陣勢大亂。休利、伏羅趁機殺出,矛刺刀砍,瞬時殺敵200有余。公孫虎急忙後撤,又與高句麗騎兵自相踐踏,亂作一團。此時衛康弓手三段連射,公孫虎中箭落馬,不及親隨救起,伏羅追來,親持斬馬巨刃,一刀劈下,公孫虎連肩帶首,斷為兩截。
高句麗中軍大將見勢不妙,急令步弓手射擊,逼退休利、伏羅。及敗兵退下,高句麗大將見公孫虎本部全軍覆沒,自己步騎損失過半,遂令撤兵。元稚、童山、賀突見高句麗各部調遣有度,陣型不亂,不敢追擊。
三日後,高句麗遣使求和,言本次興兵來犯,系受公孫氏挑撥,今公孫虎已死,高句麗無心再戰,願賠粟10萬石、豆8萬石、戰馬500匹,三年內高句麗與鹹平縣、丘林部互不相犯。
元稚怒道:“我與高句麗本無冤仇,然三次犯我,若不還報之,難解心頭之恨!”
高句麗使者急忙表示,若嫌條件不夠,盡可再提。
元稚沉思良久,道:“鹹平乃小縣,丘林部亦小部,從未想結怨於高句麗,兩家若能議和,糧馬賠償本參軍可以不要,只是二月裡所俘高句麗兵民5000余人,已歸化鹹平縣,我不忍見人之父母妻兒、兄弟姐妹骨肉離散,高句麗若能遣送那5000余人的親屬到鹹平縣,本參軍倒可勸說鹹平都亭侯同意議和。”
高句麗使者道:“那些奴婢之中,有家人者概有3000,計戶3000約20000人口,茲事體大,須報國主斟酌。十日之內,再給答覆。”
六日之後,高句麗使者重來,表示查得鹹平縣所歸化高句麗兵卒民夫中,有親屬者計有2827戶,共有男女老幼20245人,高句麗在八月底之前,將人如數送至鹹平縣,鹹平都亭侯須與高句麗密約五年之內,雙方互不侵犯。
元稚見高句麗人所報戶口之數不虛,經報請衛猛授權,遂與高句麗使者簽定密約。
密約簽畢當日,高句麗即撤兵歸國。元稚令人尾隨探查。 三日後,斥候回報:丘林部、鹹平縣東部山林,高句麗軍民後撤近百裡,盡舍扣水等大小谷地房舍田地。隨即又有回報:探知扶余國余秋泰王子率部東征,劫掠沃沮人中依附高句麗者。
元稚遂令童山、賀突佔領高句麗棄地山口要塞,又令耿佑派人分赴原高句麗人定居點,保護房舍,打理農田。
說話莫那、屈雲兄弟二人,率宇文部五千余騎,驅趕15000匹戰馬,來到丘林部界內,衛猛、獨孤雲速去迎接。元稚、扶沈依約將2萬斤生鐵、5萬石粟交於莫那兄弟,莫那兄弟並不停留,次日即回宇文部。
元稚率賀突驅趕12600匹戰馬,送於玄菟郡城,依約與徐氏等豪強大戶交割。徐氏族長道:“時間、馬齡、數目均如約定,只是怎麽全被閹割過?”
賀突笑道:“誰家戰馬不閹割?”
徐氏族人中有識馬養馬者,亦附耳告知徐氏族長數語,徐氏族長無語,知吃暗虧,只能令人趕快交割完畢,回府不提。
元稚拜見耿臨,贈送戰馬500匹,密報公孫虎戰死之事。耿臨道:“公孫氏作孽,死有余辜!”又道:“只是向鮮卑人輸送生鐵,資敵養寇,形如飲鴆止渴,承業可有應對之法?”
元稚道:“府君勿憂!稚自應對之計,到時即知。”遂辭別耿臨,回到鹹平縣,又把余下的2400匹戰馬,除補充左右校尉部外,都交給了典商都尉部。
說話到了八月下旬,鹹平縣正忙於秋收之時,高句麗如約送來2827戶男女老幼20245人,並不提棄地被佔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