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遼北演義 > 第48章 南下遝縣

遼北演義 第48章 南下遝縣

簡繁轉換
作者:河西老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8-27 14:07:06 来源:搜书1

元稚道:“現有四策,一是在鹹平置都水學堂,設兩科,一科講水利,另一科講船工水運。二是在遝縣建置鹽場。三是在遝縣購置海港船塢,同時在東萊郡購置海船,先行海運。四是在遝縣設置流民招撫處,招攬各州渡海而來的民眾,或來鹹平定居屯墾,或在鹽場曬鹽,或在船塢造船,或編入海運船隊。”

時李樂、韓楷、鍾離充均在側,韓楷道:“元太守遝縣製鹽之說,甚妙!職下曾在幽州碣石鹽場做工,去過遝縣、汶縣,其地鹵灘遍布,鹽質上佳。且屬下有曬鹽之法,若能施之,事半功倍。”

衛猛問:“既有曬鹽之法,何不在遼東屬國鹽場使用?”

韓楷笑道:“當時屬下技法尚不成熟,故未得施。”

此時李樂問元稚:“都水學堂之學官,從何處聘用?”

元稚道:“先從耿佑部、鍾離充同行者之中選聘,以後可在東萊等地征聘。”

李樂問:“鹹平各處漕運之事,該當如何?”

元稚道:“遼水之地,一年之中,航道只有數月可用,故漕運之事可緩,待有合適漕船之後,教人以形製原理仿造,猶為未晚。”

李樂望向衛猛,衛猛遂道:“左師之策,甚合我心!只是建置鹽場船塢、招撫流民,耗資巨大,錢糧何來?”

元稚笑道:“太平關稅收,或以抵押,或以減稅,向各郡豪強借錢,此一也。以來年遝縣鹽場之利,再行借錢,此二也。鹹平郡各處籌集一些,此三也。值此秋收之季,先行到青州各地購糧,運至東萊郡黃縣港,雇海船運往遝縣,此四也。雇得海船之後,或可擇其良者,重金購之,建置船隊,自行運糧,此五也。”

衛猛道:“據右師所講,近年以來,青州多災荒,何以購糧?”

元稚道:“青州境內,郡國林立,自古富饒,即便有災荒,諸王、各郡豪強積有累年之糧,亦可購之。再者,現任青州刺史黃琬,與盧植盧尚書相善,可使其助之。”

衛猛大喜,又問各策執行細節,元稚、李樂、韓楷、鍾離充四人相互參謀,很快擬定下來。

衛猛遂傳令高休依策借錢,令扶沈支與韓楷3000金,令韓楷先行南下青州購糧,又請元稚代筆,向盧植去書一封,言為賑濟流民,著韓楷至青州購糧之事。

不足一月,高休即向遼東、樂浪、玄菟等豪強商家借錢3萬余金,無極甄家亦出借1萬金,高休典商校尉部又調撥5000金,共計45000余金,送於衛猛帳下。

此時鹹平各縣秋收基本完成。據扶沈報告:

南蘇縣增墾7千畝,全縣計有7萬畝,其中良田6萬畝。

豐城縣增墾1萬畝,全縣計有6.7萬畝,其中良田5萬畝。

清平縣增墾3萬畝,全縣計有8萬畝,來年能成良田3萬畝。

長平縣增墾5萬畝,全縣計有11萬畝,來年能成良田5萬畝。

鹹平縣增墾30萬畝,其中耿佑軍屯墾田10萬畝,全縣計有40萬畝,其中良田2萬畝,來年能增良田8萬畝。

各縣粟麥平均畝產1石,共收56萬石,各類豆平均畝產0.8石,共收近13萬石。在南蘇、豐城、鹹平共種稻1萬畝,平均畝產2石,共收2萬石。種棉1000余畝,平均畝產棉花120斤,明年可種棉花萬畝。各縣民戶本年大養雞、鴨、羊、豬、牛、馬、狗等家禽牲畜,等等不盡詳述。

元稚笑道:“如此看來,再有兩三年之功,各縣農業即能大成,若能佐之水利和精耕之法,鹹平郡即有余糧,百姓再無饑饉之虞。”

扶沈道:“左師所言極是!據賀突報告,丘林部牧民今年不但能自給,且能出賣牛羊2萬余頭,馬匹近千匹,乳製品無算。據童山報告,諸百戶今年亦能自給,且能出賣各類皮貨共2萬余張。”

元稚道:“主公轄下,能有如今之治,冶鐵校尉部當居首功,若不是精鐵利器,焉能如此!”又道:“前時古淬在魚梁城外梁山之內,發現巨量甘土之藏,也就是瓷土,使之有利於冶鐵鍛造,且可用甘土燒製青瓷,我已令人擇址建窯,爭取明年即出魚梁青瓷。”

說話賀突使人來報,東部鮮卑大人彌加等人征戰沃沮、高句麗沿海諸部,擄掠倭人3000余戶約17000男女,現已班師。衛猛即令童山、速烈、高舍等將嚴加監視彌加等人動向。

九月初,衛猛令胡才率右驍騎營200精騎, 與李樂、鍾離充一起化裝成商隊,南下遝縣,晝夜兼程,歷經十余日,來到遼東郡遝縣南端烏石津。

衛猛登烏石山遙望大海。鍾離充道:“主公請看,西邊即北海,東邊是東海,向南不足400裡水路,即達東萊郡黃縣港。此處到遼水河口,不足500裡水路,從河口北上鹹平,又500裡水路,若晝夜行船,此處到鹹平,不足兩日即達,若不急行,五日內亦達。”

衛猛不勝感慨:“據左師講,東萊郡至鹹平,陸路近3000裡,且有大小河流、需翻山越谷。誠如仲延所言,若能通江達海,快船犁波,3000裡路,不過數日之功,今信矣!”

鍾離充道:“烏石津地處官道要衝,被重兵駐守,在此建置船塢,不利機密,可別尋它處。”

眾人遂尋土著,踏勘地形,在烏石津之東不足20裡處,見一海灣,南邊從烏石山方向,向北延出一道石山,若一道石門半掩,從東邊將海灣封堵,留下一裡多寬的水道,與東海相連。水道之北,從東向西,數座淺峰排列,匯於西側大山,有數條小河奔入灣內。

引路土著聲稱,海灣西側大山為隆山,有隆水西北而來,東邊石門之山如象,稱為象山,海灣如內湖,深有十余米,風平浪靜,魚群雲集,水面不凍不封,故有300余戶漁民,在灣內世代生息。

衛猛問此灣可有地主,土著稱此灣乃遝縣縣尉家私產,灣內漁民盡屬其家奴婢。

接著在烏石山與象山相連處的東側,又見鹵澤遍布,概有數萬畝,眾人均大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