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阳神朋克 > 第二百七十一章 三年有成(五)

阳神朋克 第二百七十一章 三年有成(五)

簡繁轉換
作者:生煎包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01 22:31:1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穿出后湖区,已是太平湖尽头,这里正是早年从乡下进城的第一大码头,江口府。

太平湖与泯江通航,加之现在产业繁荣,因此江面上各式船舶来往不断。尽管陆上交通已然便利,但大宗商品的航运成本依然比陆运要便宜一半。

冬天日头落得早,乔银来到江口府时天已经麻麻黑了。不过讯线杆上的路灯让街道依旧明亮,特别是临近除夕,城中张灯结彩,一片繁华。

新建成的后湖区人也不少,但生活氛围始终比不上老三镇这样充满着市井气息。

乔银和郎先生在美食一条街吃过晚饭,不觉天已黑透。一路逛到州府中心灯火通明的高大塔楼,来到源州的证券交易所。

交易所的底楼大厅,也是像议会大楼一样几层贯通,非常高敞气派;尽管天色已晚,可交易窗口前人流不息,简直比纳兰遮拍卖场还要繁华。

因为不仅是源州,东瀛等周边国家的业主们也来到这里投资,可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这几年,整座州府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一座座的高楼拔地而起,让曾经的街市完全变了模样,广厦千万间的梦想在源州走进现实。

各种老字号,新兴产业,在各街市的工场内相继落户开工。生产力的提升,带来的是物价的平稳,还有商品日益充足的市场。

比如从东瀛引进的炼钢厂,原本是服务于造船业。但钢铁的大量产出,也为生活用品提供了原料,最常见的就是家家都要用到的厨具。

“砸锅卖铁”曾经是中原人形容厨具昂贵的词汇,而现在的锅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

年产五十万石的青津制铁所,在源州得到了进一步改良,年出钢量达到八十万石。就在前不久,由大肃人自己改装的第一艘铁甲飞剪船正式投入试航。

煤钢,造船这样的重型产业,在东瀛足足发展了几十年。源州以一隅之地承接过来,其运营动力正是来源于那座高耸于州府中心的另一座“洋务银行”。

银行建立之初,只有当地藩库注入的八百万两白银。

不过随着洋务官员,开明绅士的动员,将自己赖以为生的身价都存入到了银行之中,让它的本位资金很快超过两千万,开始吸引大量散户。

开业之初,银行打造了两亿圆的银币,同时发行了两亿圆派生货币,以及四亿圆铺币。整整八亿圆的启动资金,瞬间就让长年紧缩的市场活跃起来。

为了让人民更快的适应银行业务,乔银率先带头,让自家的纺纱场办理了第一批工资存折。工人们也很快弄懂了存折的用法,学会在银行取钱。

这样取钱,工人不用再看会计的脸色,能够体面地领取自己应得的报酬;会计也更方便对帐核算,传统的行会残余被彻底打破了。

工人们早先只认银圆,到后来看到了纸币的信用和便利,也开始流通纸币了。随后更多人学会把积蓄存入银行,成为了银行吸纳资金的第一大来源。

源州现在的产业太多,新生的就业岗位几乎难以统计。各种官办,商办,以及私营小业主,旗下务工的人数恐怕有大几十万;加上周边产业人员,家属,整个源州的常驻人口已接近三百万,甚至超过了银京。

这样的城市规模,全然超出了大肃人的想象。如果要形容源州的繁华,忙碌,只能亲眼去看了。

这让银行吸纳的存款数额,每年都在翻倍提升。从开业的不到十亿圆,到第二年的十几亿,到第三年已经膨胀到了数十亿的地步。

银行将这些钱放贷给新兴企业,这才支撑起了煤,钢,造船这些需要天文资金投入的大产业。不然想把这些厂房运转起来,少说要攒十年的钱。

同时,新兴企业很多也是股份制合营,向市场开放了有价证券。不少和乔银一样想做生意又不在行的人,纷纷购买了股票,成为了企业资金的又一大来源。

除了实业证券,交易所还发行了各种保险的股票。如养老,医疗,航运,邮政保险。哪怕购买股票和购买保险本身的意义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却依然有想发财的人努力购买。

如此几千万两白银的本位金,被市场捣腾来捣腾去,每一枚银币代表的价值早已面目全非。乔银偶尔查帐,也发现了不少弊端。

散户的存款还好说,毕竟普通家庭也就数百数千圆,就算一次性取走,而且全部索要银圆也没什么。可大户和企业就很不一样了。

比如炼钢厂,按合同交付了二十万石螺纹钢给造船厂,以现在的企业流程肯定不是扛着钱当面付。船厂记录应付帐款,炼钢厂记录的是应收帐款。

但船厂的建立,相当一部分资金是银行贷款。船厂交付货款如果是用的支票,相当于是在贷款记录上划出一笔数字,划入炼钢厂的银行存款之上。

如此,整个社会的财富就这样评估出了几千万圆,作为放贷方的银行成为了社会财富最大的债权人。但债权人的利息永远是高于债务人的。

与之相似的还有市民的安置问题。

虽然楼房越建越多,但也因为地段紧俏越来越贵。银行同样大量放贷给汪剑凌,徐嘉映这些开明绅士,衙门也乐得将土地高价划给他们盖楼。

于是,这些企业贷款建房,有钱的市民贷款买房,生活拮据的工人们贷款租房。银行产生的存款越来越多,债务也同样越来越高。

那些开明绅士还制定了一个绝妙的政策:能申请租房贷款的工人,工资必须在六十圆以下才行。这让原本想加工资的人,反而自己要求不涨工资了。

加之盖楼的企业为了吸纳资金,也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了股票,货币又在这里捣腾了一回。直到现在,乔银也弄不清源州到底是什么经济结构。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乔银对抗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却也有办法给工人增加点福利。

比如他家的纺纱场,工人每月的工资只有五十五圆。于是乔银在整改工资存折的时候,又增加了生活津贴,岗位津贴,餐贴,奖金等一系列内容。

工场里还有食堂,虽然都是大锅饭,也能让人吃饱。

其他的业主也纷纷效仿,让许多工人实际到手的钱有一百多圆。这样他们租得起房,吃得起饭,养得起家,还能消费一些低端商品。

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纺织工人的工资如果买不起他们自己生产的棉布,乔银家的纱场就该倒闭了。

这也是乔氏在世时一直教导的内容。

……

穿出灯火通明的银行和交易所,乔银来到了市井气最为浓厚的紫石街。

紫石街是源州最古老的街市,它或许不如新建的街道宽敞,设施也不建全,但人们就是爱往这里挤。这也是生意人不得不迷信风水的原因。

时近大年,整条大街已经禁止了车马通行。因为街上如今全是各种摊位,卖菜的,卖点心的,卖小商品的汇集于此,俨然成了一条街中之街。

街边的蔬果店,将脐橙,冬梨系上红绳,在隔板上码放得整整齐齐,再被上面悬着的的岩油灯一照,看着水淋可口。

摊位上有卖熟食果子的,用大铁锅和黑砂炒着板栗,花生仁,然后用废报纸一包。逛街的大人们每每买上一包,让小孩乐得合不拢嘴。

还有打扮得精致的小店,卖文具,卖书本,或者卖些小镜子,梳子,花儿朵儿,引得大姑娘小媳妇流连忘返;也有小伙子买上一枝,送给身边的女孩。

乔银甚至还看到了卖棉纱的小摊,贩卖的正是自家出产的“乔记棉纱”。

“一斤九角钱?看来物价还算稳定。”

观看着琳琅满目的门店和摊位,乔银核算着商品价格,以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

国家有多么辉煌的历史,造了多少军舰,实控多少领土,那都是宏观叙事。宏观叙事的假大空,并不能填补商品标价和普通人钱包的差额。

就拿棉纱来说,乔银小时候一斤最少要一百八十文。如今生产力提高了,价格便宜了一半。

因为在大肃,有“三十三两银”的说法。

一个底层人想不饿死,一年至少要挣三十三两银子。而朝庭会故意让他们只挣够三十两,这样百姓就会为了生活疲于奔命,不会造返。

乔银则勇敢的打破了这个规矩,让普通工人每月都有超过一百圆的收入,甚至年底还会多发一个月工资。如此在大年夜,才营造出如此繁荣的市场。

妇女们往往凑出几角钱,买上半斤粗纱,回去每人分一点,平时上被子,缝补衣物。这点纱线足够用上好久,是城市女性买得最多的用品。

再往前,就有卖布匹的,卖衣服的。如今一匹布是一圆八角,一件普通的衣服在五圆以内,长衫不超过十圆,比较好的寒衣也在数十圆不等。

大肃百姓终于摆脱了破衣褴衫的外表,起码在过年的时候舍得买件新衣,戴顶新帽。街上人来人往,都显得喜气洋洋,并没有人说要造返。

至于便宜的小食,零嘴,大多只要几分钱就能买上一包。什么辣萝卜,腌藕丁,炸黄豆,转糖人,还有乔银从香料群岛带回来的虾片……

且不论有没营养,总之能解嘴馋。

吃,终于不再是填饱肚子的需求了。手上拿着零食逛街,也彰显出大年是如此珍贵。

哐!

就在乔银为源州的繁荣感到高兴时,紫石街口,一个送餐的小贩被人力车撞飞在地。

“你怎么拉车的,没长眼吗?”

“你怎么走道的,看不见吗?”

小贩和车夫扭打在了一起,引来一群人看热闹。

乔银顿时无语,好心情全被破坏了:“这个破交通,是不是要解决一下?”

郎先生点点头:“很多人也反应过,是该提交议案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