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阳神朋克 > 第八十七章 民生

阳神朋克 第八十七章 民生

簡繁轉換
作者:生煎包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01 22:31:1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周近大婚,从整个太平庄到源州府,整整热闹了十余天。直到月底,乡村才恢复了平静。

如此隆重又排场的婚礼,当真是羡煞了州府不少年轻女孩。少年时让人低看的周近,为乡民们作出了最好的表率,为人正直,勤耕苦读。

而小宁嫁到周府,同样羡煞了州府的男人们。这位夫人不仅年轻貌美,而且娘家如此尊荣,单是送到周府的嫁妆就扛了几骡车。

宁家在百姓中口碑极好,因为巡府大人是清官。但这位清官又不同于传统的清官,不是那种啃着糙米腌菜,和百姓一起过苦日子的青天大老爷。

宁卫为官二十多年,在源州地界置办了不少产业。小宁陪嫁的田产就有大几千亩,另外还有黄金八百两,白银三万两,各种瓷器,珠宝,绸缎更是多不胜数。

若问宁家的产业有多大?洋务衙门可能略知一二。宁家原本是宫中烧珐琅的学徒,因为手艺不佳,被分派到了当今皇帝潜邸听差。

后来洋务整顿,正好需要有人接替搪瓷场,于是宁卫被派到泯南经营搪瓷造办,之后发迹成了封疆大吏。如今大肃的搪瓷业,宁家占了大半的买卖。

搪瓷一经问世,不光洋务的海员们喜欢,普通的市井百姓同样喜欢。

要知道老旧的木桶木盆,尤其沉重。特别是常年盛水的那种,可以说端一盆水,半盆的重量都在盆上。

而搪瓷这东西轻便耐使,用着极其称手。搪瓷碗用来吃饭喝水,还结实耐摔,比一碰就碎的瓷碗瓷盘经用得多。穷苦百姓个个喜欢。

如今,搪瓷也和岩油灯一样,不光卖遍了半个大肃,就连大戎,句丽,南安,东瀛,海外诸多岛国都大批购买。这样的生意,不赚钱是不可能的。

总之,宁远就是那种有生意头脑,自己吃肉,还带着百姓喝汤的巡府。这也让清流士大夫们无比憎恶,要不是有皇帝维护,他早被弹劾下台了。

所以对周近这位女婿,宁家那是喜欢得不得了。正牌子进士,又深得皇帝信任,外放到南方推行新政,以后翁婿一家,清流想弹劾就得掂量掂量了。

直到八月底,秋风怡人。

太平庄的农田进入了秋季轮作。

周近正带着岳父大人,还有道府县一众官客游赏着农庄上的美景。

巡府宁卫,知府江沱,知县丁真,还有泯南布政使,按察使,都随着周近的脚步踏遍了农庄的每一寸土地。这正是皇帝准备试行新政的范本。

周近在中进士之前,以士绅的身份治理太平庄这一方土地,政绩卓著。无论是农田收获,还是城中经营的买卖,每年上缴的钱粮都是州府最充实的。

而太平庄上的百姓们,却并没有被盘剥的迹象。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高,生活温饱;周府自己也没有苦成吃糠咽菜的青天老爷,依旧过得殷实。

“宁大人这位贤婿,当真是国之栋梁啊。”

同行的大人们,看着太平庄的富足,无不称赞连连。自当今皇帝登基以来,被重用的官员大多是愿意推行新政的,尤其在泯南,可谓是新政官员聚集地。

宁卫也笑道:“姑爷可是皇上都称赞的人物,敝府也就不再谦逊了。贤婿还是和我们说一说,你的治理条程是什么样的,州府上下也好一起试行。”

“是……”

周近便结合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开始细致介绍太平庄是怎样生产和分配的。

因为周近早年务过农,自然和那种没种过地,只在脑子里想当然的清流不一样。他首先提出的就是劳动成本和生产获得的比重。

以普通农民的劳动力,一个壮年男子在一季农作中,最多只能照管半垧地(大肃标准度量一垧地为十五亩,一亩为三十三步长宽,一步为三尺)。所谓的“半垧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所以周近在后面又补了一句:“我和致富有血仇。”

以水稻亩产三百斤为限,一名成年男子劳作一年,收获的粮食最多两千斤出头,折合白银十两。

如果这名男子要缴税,即以田地为标准,需上缴白银七钱五分。加上火耗一成,羡耗一成,捐项一成,共计九钱七分五厘,将近一两。

男子要卖出二百斤粮食,才能交上税。听起来不多,这是因为没有把杂税和差役算进去。

很多时候,衙门因为要补路修桥,巡人听差,经常把农忙的人揪出去服役,耽误了农时。或者因为摊派保甲,征款征粮,捐纳多了好几倍。

因为耽误了农时,这个农民的收成可能减半,只剩一千多斤,这还是乐观估计。再加上要多交好几两银子的税款,最后能剩下几百斤粮食过冬就不错了。

而一个成人要吃饱饭,一年需要的粮食最少五百斤。男子要是还有妻儿老小,就得借债讨生活,一来二去。这名自耕农可能因为破产变卖土地,沦为佃农。

周近讲述的,是没有任何兵荒马乱,天灾**的盛世,一个自耕农因为服了一次差役,摊派了一次保甲,就毫无抵抗沦落成佃户的过程。

要知道泯南还是新政推行最彻底的,比起内陆清流士大夫治理的州府要宽松不知多少倍。像江东省,汉东省,火耗最高能收到八成;一到冬天,满街都是乞丐和饿殍,卖儿卖女的比比皆是。

因此周近治理下的太平庄,首先解决的就是人和土地的关系。

周府门下田地约有千亩,共六十六垧。周近只雇了不到七十人就全部照料过来了。

因为周近把田地整改成了大田。雇来的农民被他手把手的调教,成了五人一伍,十人一什的包干队,不再像以前那样各顾各的。

一个人抬石头是很累的,几个人一起抬就轻松得多。

十人一组的包干队,一季能照管十垧地。同样重的活,农民干得不那么累了,收获的粮食却多了一倍:单位土地的投入变少,分配自然水涨船高。

周近按这个经验,慢慢把太平庄其他的自耕农也组织了起来。农民们以十户为一组,每家只出一个劳力,就能互相合作,以最少的投入把农活做完。

富余出来的劳力,周府就能雇佣他们干别的事。比如衙门分派下来的差役。

因为是雇佣,所以太平庄的差役都是抢着干。这和把农忙的人抓出来当差完全相反。

农户有多余的产出,就能把粮食出售给当差的人。当差的因为有钱赚,反而能依靠这份差事养活自己。这些人慢慢也形成了生产队,无论是铺路还是修桥,都比强制摊派的役人干得更快更好。

太平庄这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小村,在周近的治理下基本解决了温饱。百姓有了些微的闲暇和余钱,路边也就出现了零星的小茶铺,小摊位,一派生机勃勃。

“要是府县之下所有的乡村都能这般治理,我大肃的国力必然能更上一层楼啊。”

布政使看着一片兴旺的太平庄,当真明白为什么朝庭如此推崇周近了。这当真是一个奇人。

按察使则是问道:“周世兄,治理一片乡村,和治理一片州县还是不一样的。你的太平庄人少,土地整改之后,多出来的劳力正好可以调停。可整个泯南,单说这源州府,下辖的乡村怕是就有百余座,若是整改土地,至少有一半的人要安顿生计!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

周近微微拱手,说道:“大人所言极是!若是放在之前,下官必然不敢向皇上陈奏;但现在瑚州光复,百姓的生计就有了着落。”

众人听了,都恍然大悟。

宁卫说道:“听说贤婿要去瑚州赴任,可是想让源州百姓过去安顿?道理上的确如此,但此事得洋务衙门鼎力配合,不然送不了许多人渡海。”

周近说道:“岳父放心,洋务衙门必然会携民渡海,这是离京时皇上亲口说的。”

宁卫他们也连连点头:“这便是了。”

“如果多几个瑚州岛,内陆的民生必然能大大缓解啊!”

“洋务衙门这些年,正是为了此事!可惜朝中一直有人作梗,出海举步维艰。”

“还好有我们这些人在!至少在泯南,我们一定要扶持洋务,把新政办下去。”

“说得对!……”

……

“快,把东西运过去!”

“动作快点儿,别像个老娘们儿!……”

州府官员在筹措新政之时,洋务衙门也在筹备着出海事宜。大量的粮食,淡水和各种生活物资,用麻袋木桶木箱装好,被挑夫们一件一件送到了码头上。

今年又是个丰年,州府的物资还算充盈。

码头上停泊着三艘战舰,如同巨兽一样吞没着大量物资贮备。它们正是这次出洋暂定的瑚州营,分别是二级舰瑚州号,三级舰乘风号和准三级舰银环号。

瑚州营,是今年刚刚通过考核的新人团队。

表面上,他们的任务和其他舰队一样,都是负责运送流民到瑚州岛上,算是大肃不是秘密的秘密。

而实际上,瑚州营这次的出海是探索远洋,寻找像瑚州岛这样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

因此这样的远洋,跟试航,还有平时的航运是完全不一样的。瑚州营将要前往并不是已知世界,而是未知世界,只存在于模糊方向中的世界。

“报名的人准备齐全了吗?”

港口边,祁云伟问了一句身边的幕僚郎先生。

郎先生说道:“差不多了,他们应该正和家人道别。再给他们点时间吧?”

祁云伟也微微点了下头,因为这次出航完全是自愿报名。

从水手到杂役,从海员到船长,都是知道航行目的,但甘愿为了理想牺牲的勇士。这样的勇士从九十年前第一次出海就未曾中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