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 第三百五十三章 《苏学经世录》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三百五十三章 《苏学经世录》

簡繁轉換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03 22:34:13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53章《苏学经世录》

苏允仔细统计后发现,苏学会在大宋的版图上已悄然发展,各地会员将近一千馀人。

乍听这数字颇为可观,但分散到全国各州县,就不算突出了。

要知道,大宋的州级单位,再加上府丶军丶监等,总数超过三百个。

当前这一千多名会员,大多集中在规模稍大的州府。

其中人员较多的州府,不过二三十人;

而人数少的,仅有四五人。

然而,在短短数月间能发展到这一步,已实属不易。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上千人并非普通外围成员,而是苏学会的骨干干事。

他们是支撑苏学会正常运转的中坚力量。

倘若算上被苏学吸引的外围粉丝,其数量至少是这骨干人数的数十倍。

大宋每年参加解试的读书人多达数十万人,而苏学会已成功吸引了数万年轻人的关注。

可以说,在大宋读书人群体中,不知苏学会者恐怕寥寥无几,这足以证明苏学会的影响力已广泛扩散。

接下来,苏学会的任务是深耕细作,吸引更多读书人加入。

毕竟,影响力越大,举事时所能获得的支持也就越多。

不过眼下,苏允只让苏学会专注传播苏学,不敢在其中掺杂过多政治理论,以免引起朝廷猜忌。

但他也清楚,树大招风,苏学会一旦发展壮大,朝廷绝不会坐视不管,必定会采取打压措施。

所以,当下务必尽可能壮大苏学会,从中筛选可用之才,努力影响他们。

即便这些人日后不跟随苏学会反宋,但在取代宋朝之后,经过苏学薰陶的年轻人仍将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力量。

总之,能多影响一人,就多一分希望。

苏允看着手中的统计数据,满意地点了点头。

尽管前七八个月仅发展了一千多人,但接下来苏学会将迎来蓬勃发展期。

毕竟此前几个月是在打基础,如今根基已稳,爆发期即将来临。

果不其然,元佑三年春节过后,各地消息如雪片般飞至汴京,令人振奋不已。

苏学会的正式会员数量已激增至五六千人!

除了洛阳丶汴京丶真定丶应天四地早已开办的梅林书院外,又有杭州丶眉州丶鄂州丶黄州等近十个州的苏学会传来好消息——他们已筹集到资金,准备开办新的梅林书院。

据各地苏学会反馈,他们在当地盛情邀请知名学者和贤士前往梅林书院讲学,大力传播苏学经典着作与思想理念。

同时,苏学会还通过编写书籍丶发放传单丶举办演讲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苏学影响力。

苏学因关注民生丶倡导公平正义,深获广大百姓和读书人的青睐。

其传播范围之广丶影响力之深,已远超王学丶程学等其他学派。

在许多地方城镇,苏学会逐渐汇聚成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如澎湃浪潮,正冲击着传统的政治格局。

……

韩幼安端坐书案之前,手中拿着笔,但却迟迟没有下笔,神色有些苦恼。

韩幼安来了徐州已经有七八月时间,他在徐州担任佥书判官,算是徐州三四号人物。

不过,虽然他在徐州颇受知州看重,其馀州官也对他十分敬重,生活亦是过得十分滋润,但他依然是有些焦虑。

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苏学会。

说实话,徐州苏学会在他的推动之下发展已经是颇快了,但他听说周行己等人在各地的发展,相比之下,他在徐州这点成就就不算什麽了。

韩幼安如何能忍。

他可是苏门六子之一,更是被人称为小苏允的青年才俊,怎麽能让别的人给比下去!

不过韩幼安的确是做了一些努力,但发展依然需要遵循其基本规律,不是他想要快便能够快起来的。

忽而有脚步声从外面传来,韩幼安抬头一看,乃是苏学会中的骨干。

年轻人笑道:「静宁兄,京中来的信函。」

韩幼安精神顿时一振,赶紧接过来,上面有铁笔银钩的四字:静宁亲启。

是先生的信!

韩幼安将信函拢进袖中,与年轻人笑道:「谢谢了。」

年轻人有些依依不舍看了一下韩幼安的袖子,韩幼安笑骂道:「这是我恩师给我写的信,你不能看。」

年轻人不好意思一笑道:「不看不看,我是想着看看苏学士的笔迹,嗨,写得是真的好看啊。」

韩幼安一笑道:「我先生的字在朝廷诸公之中也是佼佼者,当然好看啊,不过这是私信,不能给你看,以后你有机会进京,跟先生求一幅字便是。」

年轻人这才喜滋滋而去。

韩幼安赶紧坐回书案之后,打开苏允的信。

信笺以梅纹暗印为底,墨色遒劲处隐现师门训诫。

【幼安吾徒如晤:见字如面。

汴京寒梅初绽之时,为师常忆起昔年与尔等踏雪论道之景。

今闻汝于徐州主理会务,行事渐有章法,心下甚慰。

然有三冬之思丶百年之虑,不可不细细嘱托:

梅林书院当为百年计,营建之法可参洛阳梅林书院依山势布景之妙,前庭广植梅林,使「疏影横斜「成士子精神图腾。

资金筹措可与蔡凤回商榷「文产共营「模式,许其书院外围商铺经营权,仿颖江书院协作例。

另特附《治水疏》抄本,可邀沛县通判宋荦之流讲解「筑堤安民「实务,将苏学「以民为本「理念化入河工案例。

治学当如盐融水,切记汝师兄阿回「名利驱人「之术,民生策论须裹糖衣:

如借「童蒙教化「议户籍改良,假「商税稽核「论赋税公平。

近闻汝清查隐田受阻,可令会中干员以《均田策》注疏呈递,此谓「借势不显形「。

寒门举子乃根基,学会资助章程宜效范文正公学田遗法,设「雪苑六子「式文社,使受助者互察品性。

另可仿赣州榷关免税例,许贫困士子抄书抵资,既避「施恩「之嫌,又得校勘助力。

会众如梅分三品,核心干事者须经「赈灾实察「考验方可拔擢,如为师当年验阿回驱人之能。

正式会员者需定期提交《民生札记》,优者赐梅纹铜牌。

外围会员者,主要以传播苏学之理念,另加以考察。

另附梅种一袋,乃取自明昌塔东坡手植梅。愿吾徒谨记:梅香须经霜雪淬,大道须借烟火传。

开春后或将来徐州巡视,盼见千树含苞之势。

元佑四年腊月廿三夜】

信末钤「眉山苏氏「朱印,印泥中混入梅瓣碎末,隐隐有阵阵梅香。

韩幼安细读信函,不禁眼眶泛红,泪水潸然而下。

他声音哽咽,低声感慨道:「先生关怀入微,事事思虑周全,实令学生感恩戴德!」

他轻拭泪水,定了定神,随即伏案在纸上认真记下要点:

1.梅林书院建设:大力推动徐州梅林书院的建设工作。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广植梅林,打造一片美丽的梅林景观。

将书院打造成徐州的文化中心,同时学习借鉴洛阳梅林成功的经营模式与经验,提升书院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学术隐蔽化布局:鉴于当前形势,为防止未来可能遭到朝廷的打压,对学术进行隐蔽化布局。

将苏学中的政治理论巧妙地融入当地的民生问题研究中,让苏学紧密结合地方治理实践。

从实际治理中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治国理政理念,确保苏学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发展。

3.贫困举子资助:设立专门的贫困举子资助计划。

帮助那些家庭贫困但有志于学业的学子,为他们提供经济支持和学习机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壮大苏学的力量。

4.会员分级管理:对会员进行分级管理,构建「核心干事-正式会员-外围会员」三级体系。

通过严格的考核机制,筛选出政治可靠丶能力出众的人才,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丶有纪律的会员队伍。

待要点一一记录完毕,韩幼安长舒了一口气。

先生苏允的这封信来得恰到好处,将他近期的诸多困惑尽数解开。

有了这清晰的指引,接下来的工作该如何推进,他心中已然有了明确的方向。

与此同时,各地的苏门弟子大多也收到了与韩幼安相似的密信。

这些信承载着苏允近期主要想要推动的事务安排。

这四件事,环环相扣,精心布局。

一方面为了促使苏学会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吸纳更多人才,传播苏学思想;

另一方面又保持着谨慎小心的态度,提前预防可能遭遇的打压。通过设置三层会员防火墙,降低风险,避免出现不可挽回的局面。

其中,梅林书院的建设和资助贫困学子之举,既能推动苏学会快速发展,又在收揽人心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苏学理念。

苏允在推动这四件事情的同时,也开始收集各地的执行情况。

他打算以此为基础,编撰一本指导书籍,作为苏学会会员的培养手册,为会员们提供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指导。

在苏学会以及梅林书院中,苏允规划构建以民生为导向的讲学体系:

专题课程设置:在梅林书院开设如「苏学与河工」「田赋改良考」等特色专题课程。

将苏学的经典典籍与地方治理的实际案例相结合,就像参考《均田策》的注疏模式,详细解析黄州堤坝修建中「以工代赈」的成功经验。

使得苏学理论能够转化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治理方案,让学子们能学以致用。

民生堂会举办:定期举办「民生堂会」,仿照宋代经筵制度,组织学者与地方官员共同参与。

围绕户籍改革丶商税稽核等重要议题展开辩论,把苏学中「公平正义」的理念融入到政策讨论之中,促进苏学在实际政务中的应用和发展。

三级民生服务网络构建。

骨干选拔:由核心干事主导,选拔一批精通农政丶水利等领域的骨干人才,组建「民生察访使」队伍。这些骨干定期深入州县,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

基层信息收集:会员层面实施「一会员管十户」制度。

要求正式会员定期提交《民生札记》,详细记录佃户赋税丶粮价波动等基层数据。

构建起一张基层信息网络,为苏学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丰富的一手资料。

理念传播:在传播层面,创作如《东坡问稼图》等通俗画本,藉助市井说书人的力量,将苏学的民生理念在民间广泛传播。

同时参考洛阳梅林文化地标建设的成功经验,增强苏学理念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风险缓冲体系建立:建立「学术-实务」双轨档案库,对知识进行安全分级管理。

把苏学的核心理论存放在书院密室妥善保管,公开文献只保留水利丶农技等较为中性的内容。

借鉴先进的档案管理经验,确保苏学知识的安全,降低因外界因素带来的风险。

苏允之所以精心谋划这些举措,其根本目的在于让苏学会的学子们能够真正具备治国理政的能力。

他深知,只有培养出一批有见识丶有能力的学子,未来在治理国家时才能有所作为。

否则,即便以后造反成功,若依旧依靠那些老派官员治理国家,国家难以实现良好的发展与繁荣。

之后数月,苏允收到各地苏学会的反馈信息,得到了他们实施过程之中取得的成就,也有不少遭遇了挫败的经验之后。

陆陆续续,终于将这本命名为《苏学经世录》编撰成册。

看着修订成册的《苏学经世录》,苏允十分满意的点点头。

有了这本书,知识传播便不再是口口相传,而是已经形成了书籍。

苏学会学子可以通过这本书,真正学到该如何在政务之中实操。

而非只是学了满肚子圣人子曰,但真正让他们处理实务的时候却是瞠目结舌,不明所以。

最后只能将事务扔给胥吏去做,自己却是到处游山玩水修亭子写诗词。

最后胥吏办得不如他们意了,便要骂胥吏滑如油云云,甚至惹得民怨了,便砍几个胥吏脑袋,最后还获得青天大老爷的美名。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