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我不是袁术 > 五十一 硕大的良知

我不是袁术 五十一 硕大的良知

簡繁轉換
作者:御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06 22:38:0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马融以海内名儒的身份给袁树背书,这对袁树的帮助极大。

他认为袁树对《孟子》的解读很有开创性,并且很有深意,发现了很多过去人们没有注意到的孟子的意见点,他看了之后都觉得获益颇多。

有了马融的首肯和背书,这本《孟子解诂》很快就成为了茂陵县的热门书籍。

袁树公布之前,还专门集合了十三太保和卢植一起将《孟子解诂》誊抄了三遍,将三份原文分别张贴在马氏大宅的三个地方,供学子们研读、抄录。

很快,《孟子解诂》就在茂陵县城内的士人群体中传播开来,人人都在热烈的讨论着袁树对《孟子》的解读。

且不说袁树这本书得到了马融的称赞和背书,就算没有,以袁树十二岁的年纪,居然可以就一本古书写出解诂之类的专业性文章,就足以让人震撼。

《孟子》虽然不是儒家经典,但是在汉代士人眼中,也是有一定地位的类似于“传”的书籍,想要为其注解、著成书籍,显然是需要深厚功底的。

袁树的功底深厚与否,无需多言。

那是实打实“辩经不败袁神童”的名号打出来的,四百多次辩经无一落败,其深厚的功底和敏锐的思维早就为大众所知。

所以袁树写出这样一本书,并没有太过于让人们感到震惊不可理解。

只不过这样富有专业性质的文章、类似于现代极具研究价值的学术论文,居然是一个十二岁的童子完成的,这话说出去,对于不知道的人来说,肯定是一脸懵逼,觉得难以置信。

偏偏这样的事情还就发生了。

袁树不仅大大方方公开了自己的全部解诂内容,还大大方方的把这些文章誊抄三遍公布在不同的地方,号召大家一起去阅读,有什么觉得不对劲的地方,可以去找他询问。

或者咱们当场来一场辩经运动也不是不可以。

反正袁树沉寂了好几个月没有和人辩经,蓄了几个月的坏水都快把自己的肚子撑爆了,很是不爽。

偏偏身体没有发育好,无法通过和秀秀密切交流的形式去发泄这股坏水,所以只能通过和人辩经、激情互动的形式来发泄。

他现在正是火气十足、随时都能爆炸的关头。

来吧!你们这群小儒生,让你树爸爸用硕大的良知狠狠的教训你们!

袁树丝毫不怕和人辩论,因为在他看来,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

而且甭管这个真理到底是不是真的真理,只要没有人辩的过自己,那不是真理,也是真理。

东汉时期的辩经好就好在没有一个统一的为人所公认的绝对正确答案,每一本经书都有对应的至少两种解读的“传”,只要不是唯一,那什么都有的辩。

对的错的不要紧,关键是辩论的输赢。

正是因为这玩意儿有市场,所以春秋战国时代才有那么多的“诡辩家”,出现了类似“白马非马”之类的奇葩论题。

更有意思的是,在袁树之前写成《孟子章句》的赵岐也仅仅早了袁树几年而已,且并未受到广泛重视。

所以当袁树把《孟子解诂》拿出来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学者、学子根本没有把《孟子》列入过自己的必读书单,甚至没有当作课外书去读。

那是给他们辩论的机会,他们都没有充分的知识积累能够去和袁树辩论。

包括一心会当中的部分成员,他们也仅仅只是接触了袁树从《孟子》当中提炼出来的“致良知”之学,并未真正读过、研究过整本《孟子》。

所以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袁树的《孟子解诂》就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的《孟子》和它的注释本。

最开始接触的就是袁树的理论,那么,又有多少人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此为基础来和袁树辩经呢?

用我的魔法对付我?

谁给你们的勇气?你们的脑袋上也有一条闪电状的疤痕?

袁树的注释才是他们最初对《孟子》的印象,袁树拿走了许多人关于《孟子》的第一次。

这个第一次的意义可是相当浓厚的,

所以仅仅只有袁树对于《孟子》当中一些比较有名气的篇章的另类解读才引起了一些争议,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

比如“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那一段。

有些人指出孟子的本意应该是着重于仁义的重要性,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指代,并非真的是让大家去怀疑圣贤言论。

孟子可是非常推崇孔子的,怎么会去怀疑孔子的言论呢。

而且圣人言论,怎么能轻易怀疑呢?

你小子是不是居心不良?

之前就对袁树提出过质疑的右扶风名士法真再次提出了纯粹的学术性质疑。

他公开致信袁树,认为袁树对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一段的解读是有问题的。

孟子作为儒家著名学者,不可能会公开怀疑儒家经典,所作所为无非是指代罢了。

“孟子之言,恐为指代之意,书,也仅仅只是尚书,并无其他书籍,袁君以尚书代指全部书籍,颇为夸大,恐不能服众。”

法真的观点很犀利,话语很客气,显然是把袁树当作和自己一样的学者来看待,进行纯粹的学术交流。

对于这位名士的气度,袁树非常敬佩。

但是对于他的观点,袁树要予以坚决的驳斥。

我的学说,决不能被你驳倒!

否则我还怎么推动接下来的计划?

于是袁树立刻引用自己的观点来驳斥法真的观点。

因为这就是孟子明明白白说过的话,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读过尚书,你说这仅仅只是说尚书而已?

仅仅只是拿来打个比方以此劝诫梁惠王?

不好意思,我认为孟子的意思就是那么直白,不单单是尚书,肯定也是代表其他的书籍,你说他是指代,我说他也是指代,你为什么说我的指代不对呢?

孟子对于尚书表示只相信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这已经是很严重的一种说法了,差不多就认为尚书里头没几句真话。

尚书如此,其他经典当中关于仁义与非仁义的篇章里,孟子怀疑的又有多少呢?

所以袁树认为,孟子就是觉得《尚书》在内的经典当中有不足以被采纳的情况,字面意义就是实际意义。

但是袁树也在之后做了自己的解释。

他认为,这种情况或许并非是孔子本身主观犯下的错误,更有可能是年代久远、缺乏史料而犯下的错误。

毕竟武王伐纣那都是千年以前的事情了,距离孔子那个时代也有好几百年,孔子搞不清楚当时真实的情况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在客观因素的影响下犯下了这些错误,难道是不可能出现的吗?

“圣人也是人,圣人也会犯错误,更何况是史料记载不全而犯下的错误,秦火以后,经典散佚,难分真假,遂有今古文之争,过往千年,出现这样的事情不也很正常吗?

这对于吾辈士子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吾辈当勇于发现先贤的错误,纠正先贤的错误,在先贤的基础之上发扬光大先贤的学说,而不是固步自封,抱着先贤的言论就当作至宝,不去探究。

孟子正是因为秉持着这样的治学态度,所以才大胆地提出了对《尚书》的质疑,他的这种质疑态度是正确的,是吾辈应当学习和继承的,勇于发现错误,探究错误,发现真相,还原本貌,此之为治学。”

袁树也用较为和缓的语气公开回信给法真,与法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辩论,吸引了相当多的人的注意。

一者是马融背书的新锐神童,一者是成名已久的关西名士,双方的争论毫无疑问吸引人眼球,成为一大流量热点。

与此同时,茂陵县城里也有一些想要蹭热点来为自己扬名的学者、学子,他们也提出了对袁树注解方式的质疑。

对于他们,袁树并不客气,也不留手。

他用犀利的观点和强势的态度一连击溃了十三个学者对他的质疑,获得了十三连胜,以至于除了法真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学者敢贸然向袁树提出质疑。

袁树的勇猛善战为自己赢得了一大批拥趸。

尽管与法真的论战尚未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但是短短六七日间,又有五百多人申请加入一心会,希望跟随袁树探讨真实的学问,而非单纯的追求袁树的身份和袁氏家族的权势。

法真与袁树的这场论战给袁树带去了极大的流量,也让袁树的名望攀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三辅的学术圈子里,也渐渐兴起了对《孟子》的研究和对袁树所作《孟子解诂》的研读。

事实上,自打袁树声名鹊起、开讲致良知之学以后,越来越多的三辅地区的是人都来到了茂陵县,或者听讲学,或者互相交流辩论。

从延熹八年年末到延熹九年下半年,茂陵县已然成为三辅地区的文化中心。

顺着这股浪潮,袁树提出的“致良知”之学也在不经意间随着《孟子解诂》的传播而向外传播出去,比起他本人亲自讲学,这样显然来得更快。

袁氏家族的小神童把自己的事业做得越来越大,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和兴趣。

于是,就算是弘农郡那边也开始有学者和学子怀着满满的兴趣向茂陵县前进,希望一睹神童袁树的风采,看看袁树到底是不是真的如同传闻中所说的那样牛逼。

反正别人怎么想不确定,杨彪就是这么想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