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我不是袁术 > 五十二 杨彪的挑战

我不是袁术 五十二 杨彪的挑战

簡繁轉換
作者:御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06 22:38:0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杨彪出身弘农郡,乃著名阀阅家族弘农杨氏嫡系子弟,自幼跟随家中长辈学习《欧阳尚书》,学有所成之后又博览群书,增进学问,年纪轻轻就博得很大的名声。

当然,与袁树最初的名声差不多,都是家族内部发现有一定的才能,然后发动家族喉舌为其扬名、奠定未来通顺仕途,而这只是最开始的初步行动,往后还有很多行动。

比如让郡太守、州刺史、朝中三公等有权力辟召属吏的人招募他做官,然后他都不去,以此彰显名望和自持的态度。

最后,等到朝廷用公车来征召他的时候,他才会扭扭捏捏的过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子臣属。

阀阅家族出身的子弟,没必要承那些小角色的情,没必要给人家当门生故吏,只有天子用公车来征召才算是给他们面子。

杨彪比袁树大十二岁,也是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从小被家里吹捧着长大,未曾遭逢天下敌手,自然觉得天上地下我最强。

忽然间冒出来一个比自己还要闪耀夺目的小家伙,还是妻子的娘家人,杨彪自然来了兴趣。

于是和父亲杨赐说过之后,他就打算“西向游学”,打着拜访大儒马融的旗号,想要去会一会袁树。

杨赐倒也没有阻拦。

一来杨彪现在没有官身,还在待价而沽阶段,家族为他准备的程序还没有走完,所以他可以自由行动。

二来,能够在这个阶段多争取到一些名声,和一些有名望的人多交流,大家互相吹捧,花花轿子人抬人,以后也能得到诸多助力。

三来,杨氏家族和袁氏家族同为阀阅高门,曾经关系不错,但随着外戚专权、宦官乱政,两个家族逐渐有了不一样的价值导向。

在政治层面,袁氏家族已然处在了混沌中立的局面上,而杨氏家族还在一定程度上坚守士人本该有的立场。

在道德层面上,杨赐对于袁逢、袁隗兄弟两个是有点看不上的。

而现在,听闻袁氏家族又开始走学术路线,他也有些兴趣,便允许了杨彪的行程。

杨彪很高兴,顶着寒风,乘坐豪华的大车,一路向西。

在路途中,杨彪通过手下的一些渠道搞到了一部分袁树所著《孟子解诂》的抄本,一番阅读之后,杨彪皱起眉头,感觉袁树还真不可小觑,这名声还真不是胡乱吹出来的。

如果这本书真的是他自己所著,那么他的学术功底和他对《孟子》的研读理解就已经不是常人所能质疑的了,要质疑他,就要把他的全盘逻辑都给推翻掉,而想要这样做,难度很大。

他把《孟子》按照他所传扬的致良知之学的方式进行二次解读,从中发掘了大量学术圈子没有发掘出来的内容,树立起了虞舜作为致良知的先祖。

他通过虞舜这个上古贤王来宣扬致良知的正当性,等于给他的学说树立起了一杆大旗。

正如今文学派尊孔子,古文学派尊周公,他直接又来了一个超级加倍,遵奉上古帝王虞舜!

偏偏虞舜还是袁氏始祖的始祖。

怎么驳斥?

怀着沉重的心思,杨彪于十二月中旬抵达了茂陵县,抵达茂陵县的第一天,他就碰上了袁树讲学。

面对数百人,袁树毫不怯场,先是十分自若地讲授《左氏春秋》相关的东西,一板一眼的古文经学,等这些东西讲完了,他再话锋一转,开始讲授自己的一套东西。

杨彪凑在人群之中听了一段时间,莫名的感觉袁树说的这些东西还挺有意思,甚至可以说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在里头。

看着袁树尚未褪去稚嫩的容貌,恍惚间还真的怀疑他只是一个孩子,但是他那极其明亮锐利的双眼还有犀利的言辞,却处处体现出了名副其实的神童风采。

很快,杨彪就下了结论,这小子,有真东西。

他不是单纯被吹捧出来的俗物,而是个有真才实学也有自己一套想法的学者。

这是真神童!

但是最让杨彪感到惊讶的,是袁树对于整个场面的把控能力还有那种不自觉的情绪感染力。

传授古文经学的时候,他一板一眼,十分板正,没有任何逾越规矩的地方。

但是轮到自己的私货的时候,他就开始发挥自己的能耐。

讲话讲的速度很快,情绪十分饱满,语调上抑扬顿挫,随着内容的不同而变得不同。

讲到激动的地方,他甚至直接站了起来在高台上来回踱步,并且搭配有一些肢体上的动作,满场学子的眼睛都被他吸引了。

包括杨彪自己都情不自禁的受到了袁树演讲的感染,内心深处不由自主的产生了一点点对致良知之学带来的美好未来的向往。

然后他猛然反应过来,自己差点就被袁树给绕进去了。

讲学结束之后,杨彪真切的感受到了袁树的强悍之处。

比起他的学术能力、辩论能力,这种在大庭广众之下毫不怯场、镇定自若甚至可以带动听讲人群情绪的能力,才是特别牛逼的能力。

哪怕是一个之前对致良知之学完全没有任何了解的人,现在去听他的讲学,也能够听的进去。

他的话语并不繁琐枯燥,甚至可以说很多地方都是浅显易懂的大白话,偏偏又能调动人们的情绪。

他把社会上的黑暗现实融入到了他的学说里面,言辞之中传达出了他的学说就是为了改变黑暗现实而诞生的意思,并且引导人们去相信致良知可以带来的美好未来,把致良知当作切碎黑暗的利刃。

来听他讲学的人大部分都是未经官场、现实社会的出身还算可以的年轻学子,这部分人对他的讲学都是十分喜欢的。

少部分年龄偏大的中年人或者是一些有经历有生活的人,或者质疑,或者反思,或者干脆去找袁树辩论,而后也渐渐转变了思想,对于整个致良知之学开始认真地对待、探讨。

所以最先被忽悠的确实是年轻人,但是后面被忽悠的,大多数都是年龄偏大的学子乃至于有知识积累的学者。

杨彪很年轻,没有经历过什么大事,但是也经常听家里人谈论朝中的黑暗现实,对于宦官、外戚之类的也是十分愤恨。

尽管这种愤恨并非是绝对出自朴素的正义感,也包含有自身高门士族的身份的骄傲,但是听到袁树谈论过往历史、抨击外戚宦官专政、讲述重塑精神支柱之类的言论,他也很难不受到触动。

当然,最关键的是,袁树真的很会讲话,能让听众的情绪跟着他的情绪走。

他叹息的时候,人群也随之叹息,他悲伤的时候,人群也随之悲伤,他展望未来情绪高昂的时候,人群也会随之情绪高昂。

然后就不自觉的成为了他的拥趸,乃至于信徒。

杨彪混在人群之中听了袁树三天讲学之后,便对袁树的学术功底以及忽悠人的本领有了一定了解,他不得不承认,袁树确实是个真神童,袁氏家族算是捡到宝了。

不过,那又如何?

杨彪并不觉得自己在学术能力上会不如袁树。

于是,在抵达茂陵县城的第六天,杨彪向袁树下了“战书”,约袁树一起讨论一下学术问题,切磋一下学术水平。

当然,是公开的。

他没说要辩经,但句句不离辩经。

袁树刚开始知道这个事情的时候也挺惊讶。

虽然说自己名声那么响亮,想要踩着自己往上爬的人不少,但基本上都是缺少进身之阶的寒门士人,如杨彪这样同样出生阀阅高门的士子,还真没有过。

他们不缺进身之阶,不缺扬名的渠道和手段,自然会有很多人帮他们吹,什么天下英才、王佐之才、南国上士之类的。

而且这些阀阅高门的子弟大多数都没有如名气那么牛逼的真才实学,所以老老实实的不去当显眼包就是最稳妥的选择。

而杨彪居然选择公开和自己“切磋学术”。

而且袁树听说杨彪四年前迎娶了袁氏女为妻,两家自此有了婚姻之好,杨氏和袁氏沾亲带故,怎么就突然来找自己的麻烦了?

真是有趣。

这么有趣的事情,自己怎么能拒绝呢?

袁树很是高兴,立刻应下了杨彪的挑战,然后两人见面,约定挑战内容,在一个公开的场合,直接就开始“切磋”了。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播出去,一听弘农杨氏年轻一代领军人杨彪要和袁树辩经,大家都激动起来了,围观者把辩论场所围的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

甚至于养病许久深居简出的马融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都难得的出面了,表示自己要来做这场“切磋友谊赛”的见证者。

这下大家更兴奋了。

牛逼的学术大佬亲自旁观、作见证,这一场辩经看来肯定是刺刀见红,狗脑子都要打出来了。

为了公平起见,两人辩论的内容交给马融决定,而马融思考之后,建议袁树和杨彪以春秋为议题,展开围绕春秋方面的讨论,立场不重要。

简而言之,随便选议题,甭管是站在古文经学还是今文经学的立场上,都可以讨论,主要就是看他们的学问是否精深。

对此,杨彪和袁树都认为可以。

于是,这场引人注目的辩经大奖赛就此开始。

袁树没打算和杨彪来什么友谊赛,杨彪显然也不是为了友谊赛而来,所以两人一上来就大招齐发、天雷勾动地火,打得那叫一个精彩。

第一个论题就很有分量。

辩论礼制体系之中,国君遭遇三年之丧时是否可以使用卿出聘之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