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我不是袁术 > 五十五 红红火火的一心会

我不是袁术 五十五 红红火火的一心会

簡繁轉換
作者:御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06 22:38:0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杨赐原本还因为杨彪在辩经层面输给袁树感到不满,觉得杨氏的脸面被袁树损伤了,有点生杨彪的气。

但是杨彪把他和袁树的谈话内容告诉杨赐之后,杨赐也为此感到震惊,顾不上生气了。

“这真的是他说的?”

“是的。”

“真的是袁术那个垂髫小儿?”

“是的,父亲。”

“这……………………”

杨赐左思右想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又仔仔细细地问道:“当真是他所说,没有旁人教他?不是袁逢、袁隗的提点?”

“父亲,我和他是私下里的会面,只有我们两个人,连我都不知道会谈到什么话题,他如何找人教他?”

杨彪无奈道:“父亲,儿以为,袁术神童之名,实至名归,他所言,完全不是一个童子所能涉及到的,他真的不是凡人,不能以一般小儿视之。”

杨赐沉默了一会儿,抬起眼眸看着杨彪。

“其他的且不说,彪,为父在朝中可是听说过的,李膺多次提出要诛杀宦官,为天子怒斥之后,依然在私底下与同僚屡屡提及诛杀宦官之事,原先只是少数人赞同,现在,好像是越来越多了。”

杨彪大惊失色。

“他们真的敢诛杀宦官?那可是要进入内宫的,一个不好,冲撞了天子,与造反何异?那可是诛灭三族的大罪!”

“就是因为顾虑到这一点,所以李膺等人才不敢妄自行动。”

杨赐摇头道:“但是我估计,此念一起,再难消除,李膺等人现在虽然还被关在牢中,但是为其奔走者甚多,天子的态度也越发的软化,为父估计,他们很快就会出来。”

杨彪看着杨赐,小心翼翼的提问。

“那……父亲,您如何看待此事?”

“我如何看待?我如何看待重要吗?”

杨赐摇头苦笑道:“宦官暴虐,天子偏袒,时至今日,很多士人官员已然变得越发暴躁,恐怕袁术小儿所说的,真的要成为现实了……但是无论如何,这件事情,我杨氏不参与。”

杨彪松了口气。

“父亲此举,儿亦赞同。”

“怎么,你好像很担心为父会参与其中?”

杨赐疑惑道:“我记得此前你不是还说过宦官乱政乃大汉心腹之患,必须要除掉他们吗?”

“之前的确是如此设想的,不过……”

杨彪苦笑道:“与袁术一番夜谈,忽然感觉到,他说的那些东西,都挺有道理的,治标不治本,如何能真正祛除病痛呢?”

“哦?”

杨赐来了兴趣,缓缓道:“只是一番交谈,他还在那么多人面前折了你的颜面,你居然就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对付宦官不行,要致良知才可以?”

“儿学识不够,辩才不足,输了,无话可说。”

杨彪摇了摇头道:“但是袁术所说的那些事情,儿以为,是应该尝试了解一下的,正如他所说,赶走了旧五侯,又来了新五侯,杀了一批宦官,不说会不会得罪天子,肯定还会有新的一批宦官。

天子对宦官的需求是必然的,没有宦官,天子如何处理内务?宦官贴身伺候天子,很容易得到天子的信任,又没有家族之拖累,天子会信任他们,是理所当然的。”

“他说的的确有道理。”

杨赐抚须道:“但是,吾辈又该如何去做呢?致良知?如他一样,不去管顾国家大事,放任宦官、外戚乱政,只是埋头去操持农务?彪,吾辈士子读书多年,精进学问,又在仕途上奋力向前,所为的,可不是和山野村夫一样耕田种地啊。

他还是个童子,不过十二岁,没有加冠,本就没有那么多的烦恼,所以他才能去致他的良知,彪,你不一样,你是要养望,等待天子公车征召的,你的所作所为,必须要符合士人之道。”

“可是父亲,马公那边,已经有近两千人加入了他的一心会,和他一起助农,甚至已经成为风范,为众人所称赞,诸多士人群起效仿。”

杨彪询问道:“如果致良知只是一介童子的幻梦,如果知行合一无法带来成果,如何会有一千多名士人追随他、跟着他一起去做呢?”

“不过是他出身自袁氏罢了。”

杨赐嗤笑一声:“他的确有才华,也配得上神童之称,但如果不是他出身优越,哪里会有那么多人追随他?那近两千人里,又有几个是真的为了致良知?又有多少人是为了未来的仕途?”

杨彪想了想,一开始觉得杨赐说的对,可很快就觉得杨赐说的有一定的问题。

“父亲,致良知和进入仕途并不冲突啊。”

“嗯?”

“袁术并没有否认仕途之说。”

杨彪缓缓道:“他从来不认为致良知就是种地,他的所谓致良知,是要进行个人关于内心的修行,当个人修行到家了,也就是可以进入仕途的时候了。

他最终的目的,还是通过致良知改变现状,让士人重新找到理想,为天下为公而奋进,实现先贤的目标,儿以为,这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

“你看好他?”

杨赐有点不可思议地看着自己的儿子,疑惑道:“一次夜谈,你就如此看好他?他莫不是给你灌了什么**药,还是说他会妖术,摄人心魄?”

“父亲,怎么会那样?”

杨彪苦笑道:“之前关东饥荒,弘农、三辅震动,多少地方都出现了粮价飞涨、流民遍地的情况,唯有茂陵县稳如泰山,这其中,袁术才是关键,他真的能够做到这些事情,他不是说说而已,他已然初见成效了,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怀疑到相信,愿意追随他。”

杨赐沉默了一会儿,摇了摇头。

“彪,无论你内心怎么想,这件事情,你还是不要去关注了,你要做你自己的事情,你要肩负起整个杨氏一族,那么多族人的性命、前途就在你身上,你可不能肆意妄为。”

杨彪闻言,也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恭敬的向杨赐行礼。

“儿谨遵父亲教诲!”

“嗯。”

杨赐这才稍稍放心,点了点头。

杨彪心中那种莫名的渴望被杨氏家族这沉重的担子给压住了,他只能按照家族给他定下的路线继续走下去,别无选择。

和他比起来,袁树是幸运的,因为袁氏家族灵活多变的家族发展策略,使得他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很高程度的自由,包括他在内,袁氏子弟都拥有较高的自由度。

所以,他才能按照自己所思所想去做事情。

他宣讲致良知之学,弘扬孟子精神,高举虞舜大旗,以茂陵县为中心,狠狠的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致良知的浪潮。

最开始跟随他的只有五百多人,而在延熹九年的年末,这个数字已经来到了一千八百余,朝着两千人的大关口迅猛突进。

加入一心会的人越来越多,整个组织架构也初见形态,袁树设置的四大部门将所有人囊括其中,使用各种方式加强他们对于这个组织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比如颁发名牌,定时定量安排只属于一心会的内部讲学,组织互相之间的“责善会议”。

袁树作为组织领袖偶尔会亲自现身送温暖,经常组织一心会成员下乡进行助农工作,培养他们的服从性和纪律性。

会员按季度发放生活补助,给钱给粮食,数量不算多,但也算是一份类似于“工资”的存在。

如有生活条件困苦的会员,一心会也会给予特别生活补助,帮助他们寻找舒适的住处之类的,反正绝不让他们饥寒交迫。

袁树自己也多次表示,致良知是要在一定基础上才能实现的,一定要吃饱穿暖住的舒服,这是最基础的要求,然后再去谈良知。

饭都吃不饱,谈什么良知?

另外,在工作上或者学业上取得突出进展的个人会受到组织表彰,会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袁树会公开表彰某些成绩突出的会员,搞一个颁奖大会,用足够的排场给予他们足够的正向激励,使他们的精神得到极大的满足。

到这一步,一心会开始越来越像个样子了,不再是那个松散的概念性组织了。

所以,为了进一步规范一心会的组织性,袁树还和卢植一起商讨着推出了第一版本的《一心会会规》。

他们提出了一些不允许一心会会员去做的事情,以及要求他们必须要遵守的规定,如有违背,必将严惩,然后驱逐出一心会,永不接纳。

不得欺男霸女、恃强凌弱,不得贪污受贿、收人礼品与人方便之类的,这些都是会规上的内容。

而因为有了福利政策和硬性规定,整个一心会的组织度和凝聚力也骤然提升,很多人对于一心会的存在和接受度大幅度提升,对于一心会的存在感也更加清晰起来。

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袁树是真的有在用心经营这个组织,为此甚至创立了福利制度和会规,这对于所有加入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提醒。

他不是玩玩,他是来真的,并且以后,会越来越真。

事实上,正如杨赐所说的,如果袁树不是袁氏家族子弟,没有那么尊贵的身份,一心会或许还能拉起来,但是人数不可能轻松就突破一千、接近两千。

至少不会在袁树那么年幼的时候就取得如此成果。

可问题在于,袁树本人也从来都没有否认过袁氏家族给他带来的重大助力,并没有对此表示不满。

他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能为他吸引来足够多的助力。

有那么好的背景和助力不去用,那和没苦硬吃有什么区别?

我是用这些背景力量做好事,又不是欺男霸女,何须装模作样的没苦硬吃?

以汉末这种情况,搞不好还要掌握兵权,还要出征打仗呢!

所以袁树早早做了准备,一心会不仅设立了农业科目,要求士子们熟悉农业,在农业之后,袁树还请卢植出面,设立了军事科目。

他们在一心会之中召集对军事感兴趣的身强体壮的士子,传授他们军事知识,为以后做准备。

卢植是个允文允武的双重人才,不仅长于经书,也喜欢兵法,常常读兵书,并且深有感触,对于行军征战的常识了解得非常多,这一点也是袁树和卢植熟了以后才知道的。

原来他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出身边地,常年身处于危险的境地之中,所以本家就有军事传承,到了马融这里之后又看到了很多过去看不到的兵书,大有长进。

于是袁树干脆就让卢植开设一个军事科目,召集了一群身体素质不错的、喜欢舞枪弄棒的士子们和他一起学习军事常识,研究军事问题,初步培养一批军事人才。

当然,名义上还是非常正规的。

因为察举体制之中除了孝廉,还有很多其他的科目,比如茂才、贤良方正、勇猛知兵法之类的。

有一些学术能力不是很强,比较难以在孝廉、茂才科目上有所突破的人,他们便可以走这些道路,未来朝廷如果急用人才下令特招,那他们说不定也有做官的机会。

现在袁树给他们提供了一条可能做官的道路,他们感谢还来不及呢!

卢植也认为这样做很有意义。

他出身边地,很清楚在这个年头,大汉不仅内部烽烟四起,外部也是狼烟遍地,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他觉得这样做就是在为国储才,何乐而不为?

两人一拍即合,就那么操作起来了。

而一心会也就这么红红火火的操持起来了。

延熹九年的冬天过去之后,第二年的春天,雒阳传来消息,天子刘志改元永康,结束了长达九年的延熹年号。

新的一年,是永康元年。

而从冬天到春天,袁树都没有闲着,为一心会做了大量工作,审核了不少人的入会资质,把人事大权牢牢掌握在手,对每一个加入进来的人都要进行面试审核。

不管你是不是真的认同我的致良知之学,你总要知道,不知道,那就别想进来。

进来之后,如果在助农工作上表现得不好,各种发脾气甩脸子,那不好意思,甭管你出身哪家豪强,哪怕是世代官宦之家,也统统给我滚蛋!

比如跟着同为高足的陈磊、吴尚一起混进了一心会的高足、颍川人郭启,袁树感觉他就是进来混日子、混名分。

分发物资他不去,清点物资他尿遁,下田种地他摸鱼,该干的他都不怎么干,在责善会议上被同组的人指责,他还信誓旦旦地表示——

我什么都不做,是为了让你们这些能做的人更好的展现自己的长处,让你们的长处能被袁君看到,得到赏识,帮助你们进步。

我是在帮助你们,你们不感谢我也就罢了,怎么还能责怪我呢?

他如此这般的不要脸,实在是让同组的人目瞪口呆。

于是一个组不要他,两个组不要他,三个四个组也都不要他,他仿佛瘟神一般,所有人都排斥他。

袁树干脆让人事部主任魏甲亲自出面把他给劝退了。

这家伙得知要被劝退,还十分不满,引经据典表示自己是奉献自己成全大家。

他心中的良知就是这样的,他也在致良知,并且做到了知行合一,怎么能因为他的良知和其他人不同,就要赶走他呢?

难道说其他人的良知是良知,他的良知就不是良知?

良知是什么?

谁定义了良知?

魏甲被他说的目瞪口呆,怎么想都想不通世上怎么能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最后还是袁树亲自出面,把他轰走了。

不知道为什么,得知这家伙出身颍川郭氏、家中世代传承《小杜律》的时候,袁树总有种莫名不爽的感觉,仿佛有种来自于灵魂深处的排斥感。

于是更加坚定地把他赶走了。

然后袁树给自己的学说打上了补丁,详细阐述了何为“良知”,如何能被定义为良知。

他用郭启的事情作为例证,学孟子把梁惠王当作反面教材的案例,把郭启也当作了反面教材,严厉批判了他这种混淆私欲和良知界限的行为。

他必须要让某些人看看,得罪了袁某人,就和得罪了孟子一样!

是要上教科书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