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出來了嗎?需要用多少熟鐵?造價幾何”
軍備院內的一處院落裡,朱由檢在得知第四版蒸汽機即將應用的時候,他馬上就為了準備了起來。
他忐忑的聽著算盤敲打聲,而負責敲打的則是三十名翰林博士級別的科研人員。
畢竟能從燕山幾十萬人擠到這裡,因此對於軍備院的韓林博士來說,這種計算過於小兒科。
“需要用二百三十萬斤熟鐵,加上枕木、石子,一萬人的人工,軌距四尺五,工期兩個月,全長三十八裡,合計三十五萬兩銀子。”
三十八裡的平原鐵路,對於災民遍地,繼續基建的大明來說可謂小兒科。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材料的準備妥當。
“國朝去歲熟鐵產量多少?”朱由檢背負雙手,側頭看向王承恩,而王承恩則是快速回答道:“應該是一萬萬兩千萬斤。”
“每裡約六萬斤熟鐵……”朱由檢轉身離去,王承恩連忙跟上。
他跟在朱由檢背後,而朱由檢則是自言自語道:“這麽說來,國朝的熟鐵,每年只能建造兩千裡鐵路?”
兩千裡鐵路自然不少,但對於朱由檢來說太少。
修建京城經太原、西安、抵達嘉峪關的鐵路是四千裡。
修建西安經漢中、成都、昆明、直抵隴川的鐵路是三千六百裡。
修建京城走長城外,經過朵顏、大寧、而抵達沉陽的鐵路是一千四百裡。
修建昆明直抵交趾最南部佔婆府的鐵路則是兩千五百裡。
最後一條從京城經過山東、抵達南京,最後目的杭州的鐵路則是兩千二百裡。
這五條鐵路,便是大明眼下急需的鐵路。
第一條決定了大明西征,第二條決定了收復緬甸,第三條則是開發東北,第四條則是南北貫穿,第五條則是掌控江南。
五條鐵路,一共是一萬三千七百裡。
按照大明的熟鐵產量來說,似乎七年的時間就能將其全部修建成功。
不僅如此,由於一些地理複雜,恐怕七年過去,五條鐵路只能修通最短的那一條。
這麽看來,大明的鐵料實際上是足夠的。
然而,朱由檢不可能一條一條的修建,在各省大旱洪澇,四處災害的時候,以工代賑來解決災民生存問題是他要做的。
什麽東西最能拉動就業?無疑是大基建。
尤其是大明這種輕工業市場已經飽和,只能向外開拓市場的王朝而言,只有大基建才能解決天災下的就業問題。
這個天災還有十四年才結束,而朱由檢要做的就是在十四年裡完成大明急需的大基建。
大基建的拉動,也代表新貨幣的推行,以及銀行業的崛起。
五條鐵路不是大明的極限,而第四版蒸汽機的運用,會讓礦產和治金的產量節節高升。
“第四版蒸汽機的一些零件工廠準備籌建吧,先從禦馬監調五十萬兩流水銀投入門頭溝。”
“等四月小西洋和瀛洲的金銀運抵國帑,再從國帑調三百萬兩銀子,等第四版蒸汽機投產建設,立馬將其投入遼東的鞍山、奉集,北直隸的遷安,還有……”
朱由檢說出了十幾個地名,涉及的便是大明本土的十大鐵礦和海外的十大礦脈。
例如遼東的鞍山鐵礦,以及奉集縣的本溪鐵礦,還有遷安鐵礦,四川的攀枝花鐵礦,南直隸的馬鞍山鐵礦,和南京的梅山等等……
總之涉及的省份有十三個,需要建設礦區的有十九個,基本都掌握在朝廷手裡。
“各地各自修建通往河運、海運碼頭的鐵路,裡程數報上來,用各地的鐵礦製造鐵軌先行建設。”
朱由檢下達了令旨,這代表第四版蒸汽機運用,和運鐵鐵路的建設開始。
不過僅僅如此還是不夠的,朱由檢還需要增加礦工規模。
只是挖礦畢竟是危險勞動,大明本土可以搞基建來創造就業,但海外不需要……
“瀛洲、舊港,交趾,小西洋,南昆侖,南州……”
朱由檢念出了三省兩司一州的地名,並說道:
“三省人口太多,讓各省布政使準備一下,將各省囚犯派往礦區工作,其余諸如水泥場、挖山掘石修路的工作雇傭本地人,工錢按照當地的工錢制定。”
“當地如果礦區不夠,就遷移囚犯前往南昆侖從事金礦挖掘。”
“奴婢領命……”王承恩應下,而朱由檢也說道:
“自行車、鍾表、玻璃等工廠可以籌建了,先前畢懋康的話你也聽到了,這些東西的成本已經降低,你回去後和化淳商量一下吧。”
朱由檢說的這三楊,是大明早就掌握的幾種技術,尤其是自行車和鍾表,天啟二年朱由校就已經做出來了,只是苦於當時的造價太高而沒有推廣。
哪怕現在,自行車造價也在二兩銀子,鍾表一兩三錢,琉璃廠的玻璃更是一面窗戶造價高達三百文。
這些東西當時注定是貴族使用的物品,而第四版蒸汽機進入各行各業後,畢懋康估計的是,自行車價格會跌落到九百文,鍾表四百文,玻璃六十文。
雖然還是有些貴,但已經是百姓能承受得起的東西了。
尤其是自行車,在驢價都三兩銀子的局面下,不吃飯不喝水的自行車簡直是百姓福音。
哪怕是雲貴之地,工人工錢都在每日十文,基本三個月就能買下一輛自行車。
加上各省都在興建府道,水泥府道運用過後,哪怕是女人,初次乘騎一天也能騎出六十裡。
經過訓練的士兵,在平地道路的地形下,一天更是能騎出一百五十裡的成績。
這還是大明的橡膠行業不發達的緣故,不過徐霞客從歐洲商人手裡買回了許多橡膠種子,這些橡膠種子在**年後會成片的在舊港崛起。
屆時估計輪胎也會變得更類似後世輪胎,一日騎行二百裡不在話下。
哪怕沒有火車,自行車部隊也能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從京城趕到大明最西的嘉峪關。
自行車部隊雖然聽上去有些滑稽,但在這個時代,明軍一旦裝備,那可以說人均馬步兵了。
九十幾萬的馬步兵是什麽概念不用多說,當年複遼之戰,努爾哈赤靠幾萬馬步兵把遼東二十幾萬步兵耍的團團轉,如果不是明軍有上直四騎衛和兩萬遼東騎兵,努爾哈赤說不定真的能戲耍一遍明軍,然後從容撤退。
複遼之戰還是朱由檢掌兵以來,第一次面對機動性比自己高的敵人。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很多年,眼下的建虜也不過苟延殘喘,但心裡那根刺終究拔不掉。
只要火車能夠把物資運抵嘉峪關,明軍自行車部隊就能在兩個月的時間內直搗西域,飲馬尹犁河。
因此自行車場的事情,朱由檢尤為在意,因為這代表一個龐大的市場。
哪怕只有一千萬人購買它,也能創造出十幾萬人的輕工產業。
“奴婢明白,請殿下放心。”
王承恩點了點頭,表示知道了,不過應下後他卻詢問道:
“殿下,這些商品的定價……”
“自行車賣一兩五錢,鍾表七百文,玻璃一百文。”朱由檢不假思索的回答,並不覺得定價很高。
成本價是成本價,但運費和人工也需要錢,況且眼下的人工費用因為大旱而變低,等大旱結束後,百姓耕其田,募工便不會那麽容易,屆時自然得漲工錢。
定工價,是大明進入工業革命後朱由檢要做的事情。
在國營工廠佔據市場最少六成的情況下頒布《勞動法,保障工價,給予工人尊重是大明進入工業革命後要維穩的第一步。
如果大明爆發內亂,工人和農民必然會是日後推翻大明的主力,不管有沒有人蠱惑他們。
給予他們尊重,保障工價,也算是給大明皇室留下的最後一點顏面。
哪怕只有一成人記住《勞動法的好,皇室也能保留一成的體面。
目前大明的輕重工業容納了二百多萬工人,頂多也就2%的工人佔比,算上民間,頂多5%。
更別提這5%裡大部分是紡織、茶葉、糖類等加工行業了。
第四版蒸汽機進入市場會讓他們的工作不穩定,想要他們穩定就得建設工廠來收容就業。
大明的人口佔比世界太多,注定不會像歐洲各國一樣,出現大佔比的工人階級,但也不會少到哪裡去。
朱由檢只能盡可能把勞動力吸納進入比較穩定的工業體系裡,每增加一個固定工人,就會減少一個農民,增加六畝平均耕地。
增加一千萬工人,大明就會多出六千萬畝平均耕地,剩下的一億三千萬農民,每個人最少能多分半畝地。
中農經濟要建立起來,工業經濟也要建立起來。
朱由檢要好好的利用剩下的這十四年大旱。
“殿下,這個不能這麽弄……”
“為什麽不能弄?”
“這麽弄會爆炸的……”
“噢……這樣啊……”
走到拖拉機研究院門口,朱由檢就聽到了裡面傳來的朱慈燃和王徵聲音。
他心裡升起不好的預感,連忙走入其中,隨後便看到了臉上白一處黑一處,兩手滿是汙漬的朱慈燃。
他坐在一個椅子上,面前的桌子擺滿了蒸汽機的零件,而朱慈燃正在拿著螺絲刀進行組裝,旁邊的王徵一臉無奈。
“定國呢?”
朱由檢疑惑回頭,看向了門口的錦衣衛,而兩名錦衣衛則是低頭道:
“他說軍備院沒什麽好逛的,返回馬車讀書去了……”
“怪不得……”聽到這話,朱由檢無奈看向朱慈燃。
這小子還沒發現他,整個人沉浸在組裝蒸汽機的氛圍中。
朱由檢都走到了他身後,他還在擺弄手裡的零件。
“先生,這蒸汽機這麽小,它的馬力能催動拖拉機嗎?”
“這……”王徵看向朱由檢,欲言又止,而朱由檢則是輕抬下巴,示意讓他說。
“馬力不足是自然的,這個只是模型機,實際的農用蒸汽拖拉機,大概有五尺高,四尺寬,七尺長,重兩千斤……”
“不過這種拖拉機是用車拉到田地裡,然後安放在田頭,用鋼絲繩遠遠地牽引在田裡翻耕的犁鏵。”
王徵見朱由檢示意,便只能和朱慈燃說了起來,而朱慈燃一聽,頓時驚訝道:
“這麽笨重?那人要怎麽運過去?再說它能犁多少畝地,廢多少炭水?”
“會在它下面安裝輪子,然後用馬拉拽過去,一日犁地二十畝左右,燒炭一千斤,廢三百斤水,需要三個人操作。”
王徵很有耐心的解釋,而朱慈燃聽後則是高興道:
“那如果有這種……”他掐了掐手指頭,接著繼續高興:“有四千多萬台,大明的地就可以種完了對吧。”
“是倒是這樣,但……”王徵面露難色,而朱由檢則是趁機說道:
“燃兒,不能空想,你想想一千斤煤需要多少銀子,百姓一畝地收入又有多少銀子,一台機器又需要多少銀子,百姓能不能買得起。”
“齊王叔?!”朱慈燃被嚇了一跳,但見自己沒挨罵,連忙想了想。
雖然他算不太清楚,但也知道一畝地正常來說,交稅之後只有九百文的收入,而二十畝地便是十八兩銀子。
一千斤煤大概是一兩銀子,百姓還能到手十七兩銀子。
“齊王叔,百姓去了炭水錢還能賺十七兩銀子!”朱慈燃自以為高興的炫耀,而朱由檢卻轉頭看向王徵:
“這樣一台機器造價幾何?”
“這……造價一百五十六兩……”王徵如實說出了機器的造價,而朱由檢則是看向了朱慈燃:
“一台機器造價如何,加上運費最少得賣一百六十兩銀子。”
“我朝如北直隸,每戶田地不過十五畝到二十五畝之間,哪怕一戶五口人,十五畝耕地,一年也不過歲入十三兩五錢銀子。”
“也就是說,一戶百姓需要不吃不喝近十二年,才能買下這樣的一台機器。”
“啊……”朱慈燃聽了怎舌,而這個時候門外傳來的腳步聲。
李定國一路小跑進院,身後跟著錦衣衛,原來是錦衣衛去傳來了李定國。
“李定國!”
見到李定國來了,朱慈燃連忙跑了過去,和他說起了朱由檢的問題。
李定國畢竟在村裡生活過一段時間,因此他比朱慈燃懂得更多,底氣十足的對朱由檢道:
“殿下,一戶百姓買不起,但一村百姓買得起啊!”
“春耕翻地一般有二十天左右的時間,這一台機器可以翻二十畝,半個月就可以翻四百畝。”
“一戶百姓十五畝田地,二十六七戶人家就有四百畝田。”
“二十六七戶人家湊一湊銀子,肯定能買得起,每村可以買三四台。”
“嗯嗯!”朱慈燃連忙點頭,驕傲的模樣,不知道的以為剛才的話是由他說出來的。
“你們啊……”朱由檢瞧著他們的樣子,有些忍不住笑道:
“會思考就行,誠然如你們所說,一戶買不起,但一村可以買。”
“不過想要團結一村的百姓可不容易,所以朝廷要做的便是幫村民買機器。”
“幫買?!”李定國略微驚訝,畢竟他聽到了這機器的價格。
大明**萬個自然村,上萬集鎮,一千九百多縣,便是如朱慈燃所說的,八億七千萬畝耕地,最少需要四千多萬台機器。
這四千多萬台機器,朝廷得支出近七十億兩銀子……
這麽多銀子,李定國想都不敢想,而站在朱由檢身後的王徵和所有翰林博士都紛紛怎舌。
別說四千多萬台,便是四十萬台都能把大明的國庫掏空。
“幫買,但不是全買。”朱由檢看著眾人表情,無奈歎氣道:
“大明**萬個村子,朝廷滿足不了每個村子五六台,但放置兩三台還是可以的。”
“別以為都得滿足才是對百姓好,哪怕只有兩三台,也能緩解百姓的很大壓力。”
“況且機器的價格是可以通過科研降下來的。”朱由檢話裡這麽說,但他之所以要給百姓配備機械,並不是簡單為了減輕百姓負擔。
說白了,他是要讓工業的力量給天下人都看到,讓天下人都放棄工業是“奇淫巧技”的這種落後想法。
另外這二十幾萬台機械下發後,朝廷難道真的隻虧不賺?
怎麽可能呢……
且不提這二十幾萬台機械可以釋放上千萬勞動力,單單這二十幾萬台機械所用的煤炭,就足夠刺激煤炭行業。
皇店的煤炭成本價是十文十五斤,賣給百姓是一文一斤,十斤能賺五文錢。
二十幾萬台機械百姓可不僅僅在農忙的時候用,開墾新地也會用上。
這樣低廉的成本價,百姓只要發現它皮實,那就恨不得一天十二個時辰都把它用來開墾新地。
這樣的一台機器,一年哪怕能開墾五畝地,對於百姓來說也是劃算的。
到時候幾十億斤煤炭的需求會讓禦馬監賺的盆滿缽滿,只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就能回本。
不過,怎麽建設,這個還需要看王徵和他背後的科研團隊。
因此,朱由檢將目光放到了王徵的身上,繼而道:
“轉速和功率的問題解決,需要多久?”
“大概……三個月能解決。”王徵說完,但又繼續說道:
“解決之後,拖拉機的重量估計可以降低到一千六百斤,與其配套的收割機、耕耘機、平整土地機械、深松機、播種機等人力操作機械也已經研究完畢。”
“只要殿下您下令,幾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建立起一個蒸汽機工場和農用機械工廠。”
“下官算過,五十萬兩就能投建一個年產一百台大型高壓蒸汽機,三百台工業蒸汽機和一千台農用蒸汽機。”
王徵的話讓朱慈燃和李定國,以及四周所有人都看向了他,畢竟如果朱由檢不支持,那蒸汽機工廠很難建設。
朱由檢聽到造價後也有些怎舌,他以為投入五十萬兩建設蒸汽機工廠已經是大手筆了,然而事實證明工業起步確實費錢。
大型高壓蒸汽機主要作用於輪船和火車,而工業蒸汽機則是作用於輕工業和重工業,農業蒸汽機則是不用多說了。
這樣的產量,顯然不符合朱由檢想要的工業進步速度。
盡管知道投入大筆金銀會導致地方通貨膨脹,但大明眼下沒有太多本土財政可以使用,所以朱由檢只能對王承恩道:
“把蒸汽機工廠建設用的五十萬兩提高到三百萬兩,在門頭溝、密雲、延慶、太原、遵化、保安六地各自建設六個工廠。”
朱由檢選的這幾個地方,都處於環山的河谷平原,因為這樣比較容易保密。
“奴婢領命……”
王承恩應下,隨後提醒道:“是否要知會萬歲?”
“自然……”朱由檢點了點頭,第四版蒸汽機這種大事他必然要告訴自家皇兄。
六個工廠,代表的是每年六百台大型高壓蒸汽機,一千八百台工業蒸汽機和六千台農用蒸汽機。
雖然農用蒸汽機的速度比較慢,想要實現朝廷為**萬個自然村買單的想法需要十幾年。
但工廠這種東西,建的越多,發現的問題越多,提升的越多,產量就會越高。
更何況,朱由檢日後每年都會下令建設蒸汽機工廠,因為蒸汽機代表的是工業產能。
由此一點,就能看出大明的體量有多麽龐大。
英國本土在一八二五年的工業需求不過一萬五千多台蒸汽機,而大明這邊八千多台只是起步。
人口和疆域代表了需求,大明的需求比英國旺盛十幾倍,在內燃機出現前,大明最少需要上百萬台蒸汽機才能滿足自身需求。
不過在朱由檢看來,大明的蒸汽機恐怕沒有達到一百萬台就要跨入內燃機時代了。
想到這裡,他看向了王徵,不免對其抱有希望道:
“第四版蒸汽機研究結束後,你分心研究一下內燃機吧,課題和大概理論你應該都看過了。”
越近現代的科技產物越繁瑣,朱由檢對內燃機的記憶,隻記得自己車壞去修車時見到的汽車發動機,以及基礎的活塞知識。
這些知識自然不可能啟發出內燃機,但基礎的原理可以。
能熬到第四版蒸汽機出來,朱由檢以及很滿意了,第四版蒸汽機以及足夠大明的需求了,再往後的話,除了農用蒸汽機的進步,不然朱由檢不會太關心。
他比較關心自己離開大明前, 能不能看到內燃機的出爐,哪怕是初始版本。
“內燃機這個課題,我們淺淺了解,但資料太少了,僅僅知道原理恐怕……”
王徵面露難色,而朱由檢見狀也釋然了,安慰道:
“蒸汽機能跨入第四版已經不錯了,等你們徹底解決它的所有問題,朝廷會有豐厚封賞的。”
“謝殿下……”聽到這話的王徵作揖回禮,而朱由檢看了一眼旁邊的朱慈燃和李定國,轉身才道:
“去看看其他的科研課題吧……”
說罷,他走向門口,而朱慈燃和李定國見狀也連忙跟了上去。
王承恩拿出手帕讓朱慈燃擦了擦手,隨後幾人逛了軍備院的所有科研院所。
總的來說,一年多的時間過去,各項科研都有進步,而第四版蒸汽機誕生後,除了交通和工業、農業上的進步外,或許最大的進步就是軍工。
朱由檢特意看了一眼還在研究中的後裝槍車床,盡管車床還沒有實驗通過,但軍工院的人都知道,它的運用只是時間問題。
一旦車床和第四版蒸汽機運用,那明軍以一敵百,一萬人橫掃西域和漠北恐怕就不是妄想了。
面對正在矯正的車床,朱由檢想到了東北的建虜:
“最好一年內解決問題,明年投產,我希望在掃北的時候能看到它在戰場亮相。”
“殿下放心……”畢懋康作揖回禮,而朱由檢見狀也轉身離開了軍工研究所。
科技的變革會讓大明的變法更為順暢,士紳終歸要退出歷史舞台。
面對這樣的時代更迭,朱由檢都有些迫不及待了……